“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比娨馑?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處】唐·杜甫《蜀相》。
【意思翻譯】想當年,劉備三顧茅廬,一再向 諸葛亮請教平定天下的大計;為了報答知遇之恩,諸葛亮先是輔佐劉備 開創大業,繼而又扶持劉禪度過危機,獻出了一個老臣的赤膽忠心。
【鑒賞1】劉備知人善任,三次到草廬中拜訪諸葛亮,為的是天下大計。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先是輔佐先主劉備開創帝業,劉備死后又忠 心耿耿地輔佐后主,表現出一個老臣對國家的忠心。詩歌前句引劉備三 顧茅廬的典故,以劉備三請諸葛亮,突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強調的是孔 明之才;后句則表現諸葛亮對君王的忠貞,表現的是孔明之德。詩歌以兩 句話分別從才能與品格兩方面贊美諸葛亮,表現出對諸葛亮的崇拜與敬 仰之情。后世多用此句表現臣子對帝王的忠心耿耿。
【鑒賞2】
三顧: 諸葛亮初隱居隆中,劉備三次拜訪,懇求其出山相助。天下計: 天下大計。指 《隆中對》 所言: 東連孫權,北抗曹操,西取巴蜀的策略。兩朝開濟: 佐先主劉備開創基業,輔后主劉禪濟美守成。句意: 劉備曾不厭其煩地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訪求治國平天下的大計; 諸葛亮佐劉備開創蜀漢基業,輔后主劉禪濟美守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用盡了老臣的一片忠心。
清金圣嘆 《杜詩解》 卷二: “天下妙計,在混一,不可偏安。丞相受眷于先,并效忠于后,雖不能混一天下,成開濟之功,然老臣之計老臣之心則如是也?!?《唐宋詩舉要》 卷五引清吳汝綸曰: “提筆贊嘆?!?/p>
【全詩】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賞析】
蜀相: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任命諸葛亮為丞相,有“武鄉侯”的封號。三顧: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曾三次前往。兩朝:諸葛亮輔佐了劉備和劉禪兩朝。開濟:開創匡濟。出師未捷:指諸葛亮討伐魏國時死在軍中。
對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和命運評價甚高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詩句“三顧”一聯高度概括,成為名句。
且立片論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為劉備開創基業,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又輔佐劉禪,使后方安定。他多次出師北伐,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后死于軍中?!熬瞎M瘁,死而后已”,贏得了后世人們的景仰和贊美。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寓居成都的詩人探訪了南郊的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的作品。首聯寫紀念諸葛亮的祠堂地點,而急于探訪的崇敬心情已包含其中。頷聯兩句寫碧草映階,足見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來到這里,只有黃鸝隔葉而鳴叫,空有悅耳之音,環境冷落,諸葛亮似乎已被后人遺忘了,歷史竟是這樣無情。看似寫景之句,卻含有無限深情。
“三顧”一句是指當年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劉備三次登門請他?!邦l煩”是多次地煩勞的意思(還有人認為“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天下計”是指打天下的謀略;“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后主劉禪兩代;“開濟”的“開”指幫助劉備開創基業,“濟”是指輔佐劉禪治理國家;“老臣心”指諸葛亮盡忠蜀國,不遺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這兩句高度評價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飽含了詩人的崇敬之情。崇敬之下也正好透露了詩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抱負和人生觀。詩人不止一次地歌詠諸葛亮,這正是以他為榜樣的結果。浦起龍認為這個聯語“句法如兼金鑄成,其貼切武侯;亦如镕金渾化”,正是切中了兩句的高度概括和情感深厚的特點。成都武侯祠中至今還掛著“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的名聯,事實上就是這兩句詩的意義移用。尾聯既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敬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更表達了古往今來一切人的共同情感。它以遺憾悲傷的基調來表達就更顯出震撼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