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出處】唐·王維《山中送別》。
【譯注】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陽西墜我關(guān)閉柴扉。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歸?
【全詩】
《山中送別》
[唐]·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全詩賞讀】
這是一首送別佳作。與一般送別詩不同的是,它并未刻畫離亭餞別執(zhí)手相看依依不舍的場景,而是別出心裁地選取了別后的一個場面。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送別友人后,詩人一個人慢慢地回到住處。時已近暮,詩人回到家里,輕輕地關(guān)上柴門。這兩句平淡如白話,但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間卻隱含著洶涌的感情。有過送別經(jīng)驗的人往往都知道,送別最“黯然銷魂”的那一刻,并不是離人動身,看著離人漸行漸遠(yuǎn)的那一刻,而往往是送別歸來的那一刻,感覺離人似乎還在身邊,而其實(shí) “他”卻已然遠(yuǎn)去,那種孤寂與失落,遠(yuǎn)勝送別之即的傷感。王維正是以詩人敏感的心捕捉到這種感受并用一個簡單的動作 “掩柴扉”加以表現(xiàn),從中看出詩人別后的落寞與黯然。詩中交代送別歸來正是“日暮”時分,夕陽西下,暮色襲來,令詩人又添幾分傷感。在這里,寫景又有效地烘托了氣氛。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化自 《楚辭·招隱士》中 “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但一個“綠”卻是用得意象飛動。這兩句是寫詩人送別歸來的心理活動。回到家里,他不禁想起,明年春草綠了的時候,友人會不會歸來呢?這句話本來應(yīng)該在送別之際問的,卻沒有問,友人已是遠(yuǎn)去,這句話又浮上心頭,有一分欲說還休的情致。唐汝詢在《唐詩解》 中概括這兩句的內(nèi)容為: “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 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 剛剛送別,就盼望明年能再相聚,情意之深可想而知; 正是因為 “歸期難必”,所以 “離思方深”。這兩句主要是采用直抒心聲,以情語成文的表達(dá)方式,抒發(fā)對友人的深情。
這首詩題為《送別》,并無一字寫離別情態(tài),而別時的依依不舍與別后的無盡想念已是見于言外,字字明白如話,卻是余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