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及譯文賞析
種放,字明逸,河南洛陽人也。放沉默好學,七歲能屬文,不與群兒戲。父嘗令舉進士,放辭以業未成,不可妄動。每往來嵩、華間,慨然有山林意。未幾父卒,數兄皆干進,獨放與母俱隱終南豹林谷之東明峰,結草為廬,僅庇風雨。以請習為業,從學者眾,得束脩以養母,母亦樂道,薄滋味。
放得辟谷術,別為堂于峰頂,盡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漲道路阻隔糧糗乏絕止食芋栗性嗜酒嘗種秫自釀每曰空山清寂聊以養和因號云溪醉侯。幅巾短褐,負琴攜壺,溯長溪,坐磐石,采山藥以助飲,往往終日。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里,徒步與樵人往返。性不喜浮圖氏,嘗裂佛經以制帷帳。所著《蒙書》十卷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錄》,人頗稱之。
淳化三年,陜西轉運宋惟干言其才行,詔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勸汝勿聚徒講學。身既隱矣,何用文為?果為人知而不得安處,我將棄汝深入窮山矣。”放稱疾不起。其母盡取其筆硯焚之,與放轉居窮僻,人跡罕至。太宗嘉其節,詔京兆賜以緡錢使養母,不奪其志,有司歲時存問。咸平元年母卒,水漿不入口三日,廬于墓側。翰林學士宋湜、集賢院學士錢若水、知制誥王禹偁言其貧不克葬,詔賜錢三萬、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助其喪。
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求歸山,又賜宴遣之。所居山林,細民多縱樵采,特詔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觀側,遣內侍就興唐觀基起第賜之。然猶往來終南,按視田畝。每行必給驛乘,在道或親詬驛吏,規算糧具之直,時議浸薄之。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興,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諸生會飲于次,酒數行而卒。訃聞,上甚嗟悼,親制文遣內侍朱允中致祭。歸葬終南,贈工部尚書,錄其侄世雍同學究出身。(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二百一十六》,有刪改)
4.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每山水暴漲/道路阻隔糧/糗乏絕止食芋栗/性嗜酒/嘗種秫自釀/每曰空山/清寂聊以養和/因號云溪醉侯
B.每山水暴漲/道路阻隔/糧糗乏/絕止食芋栗/性嗜酒/嘗種秫自釀/每曰空山清寂/聊以養和/因號云溪醉侯
C.每山水暴漲/道路阻隔/糧糗乏絕/止食芋栗/性嗜酒/嘗種秫自釀/每曰空山清寂聊/以養和因/號云溪醉侯
D.每山水暴漲/道路阻隔/糧糗乏絕/止食芋栗/性嗜酒/嘗種秫自釀/每曰空山清寂/聊以養和/因號云溪醉侯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束脩,古代學生入學與教師初風面時,必先奉贈禮物,表示敬意,被稱為“束脩”,所以后來用束脩指入學。
B.浮圖,是梵語的音譯,是對佛或佛教徒的稱呼,也專指和尚。也作浮屠或佛圖。
C.緡錢,是指古代用繩傳連成串的錢。一千個方孔銅錢用繩穿連在一起,就是一貫。
D.斛,是中國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一斛本為五斗,后來改為十斗。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種放年輕時便有隱居之意。父親令他考進士,他卻以學業未成理由推辭,每每往來于嵩山、華山之間;父親去世后,他與母親一起在終南山隱居。
B.種放對仕途并不熱衷。陜西轉運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薦他,宋太宗下詔令讓人召見他,但他因為身體有病而沒有動身出發。
C.種放隱居時生活隨性、自由。有時至月夜或半夜,他會從豹林谷抵達州的外城七十里,與樵夫一起徒步往返。另外,他還寫了很多作品,這些作品得到人們的稱贊。
D.種放很得皇帝喜愛。他向朝廷主動請求返回終南山,皇帝賜宴送他。還特地詔令禁止百姓在他所居的山林隨意砍柴,并給他建造府第。
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6分)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3分)
②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3分)
③常勸汝勿聚徒講學。身既隱矣,何用文為?果為人知而不得安處,我將棄汝深入窮山矣。(5分)
④然猶往來終南,按視田畝。每行必給驛乘,在道或親詬驛吏,規算糧具之直,時議浸薄之。(5分)
參考答案
4.D(3分)每山水暴漲,道路阻隔,糧糗乏絕,止食芋粟。
5.D(3分)
6.B(3分)
7.①秦有富余的力量趁他們困乏來制服他們,追趕逃走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3分)
②登上東面的小山來抒發心聲,站在清澈的小溪邊吟詩作賦。姑且順著自然的變化走到生命盡頭,樂天安命,有什么可疑慮的呢?。(3分)
③我常勸你不要聚徒講學。你既然已經隱居了,還寫什么文章?如果你真的被朝廷任用而不能再隱居了,我打算離開你獨自前往深山隱居了。(5分)
④但種放還往來終南山,查看田地。每次出行必定給驛乘,在路上有時詬罵驛吏,估算糧具的價值。當時輿論逐漸鄙薄他。(5分)
參考譯文
種放,字明逸,是河南洛陽人。種放性情沉默,愛好學習,七歲時就能寫文章,不與小伙伴們玩耍。父親曾讓他考進士,種放以學業還沒有完成為理由,認為不可以妄動。常常往來于嵩山、華山之間,慷慨地有隱居山林中的意思。不久父親去世,幾個兄長都營謀官職地位,唯獨種放與母親一起隱居在終南山豹林谷的東明峰,用草搭建房舍,僅能遮蔽風雨。種放把教書作為職業,得到學生送的禮物用來供養母親,母親也樂從天道,不執著食物的滋味。
種放得到辟谷術,在峰頂另外構建房子,整天端正地坐立遙望云彩。每逢山中雨水暴漲,道路被阻隔斷,食物缺乏斷絕,就只吃紅薯板栗。種放喜歡飲酒,曾種植高粱自己釀酒,每日借助清寂空山來放空心靈,因此得到云溪醉翁的稱號。(種放)裹著頭巾穿著短短的粗布衣服,背著琴提著壺,逆著長長的溪流而上,坐在厚重的大石頭上,采摘山藥來佐助飲食,往往是整天。在月末有時到夜半,從豹林谷抵達州的外城七十里,他與打柴的人步行來回往返。性不喜歡佛教徒,曾把佛經撕開用來制作帷帳。所撰寫《蒙書》十卷以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錄》,人們很是稱許。
宋淳化三年,陜西轉運使宋惟干向朝廷上奏種放的言行操守,宋太宗詔令使人召見種放。種放的母親抱怨說“:我常勸你不要聚徒講學。你既然已經隱居了,還寫什么文章?如果你真的被朝廷任用而不能再隱居了,我打算離開你獨自前往深山隱居了。”種放對朝廷的人說自己有病而沒有動身出發。他的母親拿出他的筆、硯臺全部燒掉,與種放轉移居住到深山更偏僻的地方,人跡罕至。太宗稱贊種放的節氣,詔令京兆府賜給他錢財讓他供養母親,不強迫改變他的志向,官吏每年按季節時令撫恤慰問。咸平元年母親去世,三天水、米漿不入口,在墓側邊構屋居住。翰林學士宋湜、集賢院學士錢若水、知制誥王禹偁向朝廷訴說種放因貧困不能夠埋葬母親的事情,皇帝詔令賜給他三萬貫錢、三十匹帛、三十斛米幫助他辦喪事。
大中祥符四年四月,種放請求返回終南山,皇帝又賜宴送他。種放所居山林,很多百姓隨意砍柴采摘,皇帝特地詔令禁止。種放就上奏表遷居嵩山天封觀側邊,皇帝派內侍靠近興唐觀的地方建造府第賜給他。請假超過一百天,繼續給他俸祿。但種放還往來終南山,查看田地。每次出行必定給驛乘,在路上有時詬罵驛吏,估算糧具的價值。當時輿論逐漸鄙薄他。
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早晨起來,種放忽然取出前后奏章奏疏的草稿燒掉,穿道士衣服,召門生一起飲酒于停留處,幾巡酒后安然離世。死訊傳到朝廷,皇帝很是感嘆哀悼,親手寫祭文派內侍朱允中致祭。歸葬終南山,贈工部尚書,錄用他的侄兒種世雍為同學究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