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何,字漢公,蔡州汝陽人”原文及譯文賞析
孫何,字漢公,蔡州汝陽人。何十歲識音韻,十五能屬文,篤學嗜古,為文必本經義,在貢籍中甚有聲,王禹傅尤雅重之,聞于時。淳化三年舉進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將作監丞、通判陜州。歷右正言,改右司諫。真宗初,何獻五議,上覽而善之。咸平二年,舉入閣故事,何次當待制。是冬,從幸大名,詔訪邊事。何疏曰:“陛下嗣位以來訓師擇將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塵未息此殆將帥或未得人邊奏或有壅閼鄰境不相救援糗糧須俟轉輸之所致也將帥者何?或恃勇無謀,或忌功玩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邊奏者何?護塞之臣,固祿守位,老幼殺傷,托言他盜。不救援者何?緣邊州縣,如輔車唇齒之相依,托稱兵少不出,或待奏可乃行。俟輦輸者何?敵騎往來,焱馳鳥逝,贏糧景從,萬輛方行,迨乎我來,寇已遁去。此四者,當今急務。”真宗覽而嘉之。俄權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副使,又擇州縣守宰,省三司冗員,遘選法官,增秩益奉。未幾,徙兩浙轉運使,加起居舍人。景德初,代還,判太常禮院。俄與晁迥、陳堯咨并命知制誥。何先已被疾,勉強親職。一日,奏事上前,墜奏牘于地,俯而取之,復墜笏。有司劾以失儀,詔釋之。何慚,上章求改少卿監,分司西京養疾,上不許,第賜告,遣醫診視。醫勉其然艾,何答曰:“死生有命。”卒不聽。是冬卒,年四十四。上在澶淵,聞之憫惜,錄其子言為大理評事。何樂名教,勤接士類,后進之有詞藝者,必為稱揚。然性褊急,不能容物。在浙右專務峻刻,州郡病焉。好學,著《駁史通》十余篇,有集四十卷。
(節選自《宋史·孫何傳》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陛下嗣位以來/訓師擇將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塵未息/此殆將帥或未得人/邊奏或有壅瘀/鄰境不相救援/糗糧須俟轉輸之所致也/
B.陛下嗣位以來/訓師擇將/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塵未息/此殆將帥或未得人邊奏/或有壅閼/鄰境不相救援/糗糧須俟轉輸之所致也/
C.陛下嗣位以來/訓師擇將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塵未息/此殆將帥或未得人邊奏/或有壅閼/鄰境不相救援/糗糧須俟轉輸之所致也/
D.陛下嗣位以來/訓師擇將/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塵未息/此殆將帥或未得人/邊奏或有壅閼/鄰境不相救援/糗糧須俟轉輸之所致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故事,先例或舊日的典章制度,該詞文中含義與“從六國破亡之故事”中含義不同。
B.權,暫代官職,文中表示古代官職任命或調動的詞語還有判、改、出、徒、加等。
C.西京,文中指洛陽,北宋時期實行兩京制首都汴梁稱“東京”,洛陽稱“西京”。
D.浙右,即浙江西部,中國古代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如“淮左”“江右”等。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孫何年少多才,聞名于時。他十歲即懂音韻,十五歲能寫文章,專心治學,好讀古書,在同年貢生中很有聲名,深受王禹偁推重。
B.孫何善于獻言,深受賞識。真宗初年,他向皇上進獻五條奏議;咸平二年冬,他又主動上疏,奏陳邊境弊病,都得到真宗的贊賞。
C.孫何簡政裁冗,精于吏治。他在出任京東轉運副使時,挑選州縣守宰,減少三司多余官員,審慎選拔法官,并提高官階,增加俸祿。
D.孫何抱病就職,看淡生死。被任命為知制誥時,他雖已疾病纏身,仍勉強上任;醫生勸他保養身體,他淡然面對,認為人的生死命中注定。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贏糧景從,萬輛方行,迨乎我來,寇已遁去。
(2)何樂名教,勤接士類,后進之有詞藝者,必為稱揚。
答
10.D(陛下嗣位以來,訓師擇將,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塵未息,此殆將帥或未得人,邊奏或有壅閼,鄰境不相救援,糗糧須俟轉輸之所致也。)
11.A(選項所說兩句中的“故事”含義相同,均為“先例”。)
12.B(“主動上疏”有誤,文中為“詔訪邊事”說明孫何是受詔陳奏而非主動。)
13.(1)擔負(攜帶)著糧食如影隨形(像影子一樣跟隨),運輸車輛達到很多輛才能出發,等到我軍糧食運到,敵人已經逃走了。
[關鍵詞“景”(如影,像影子一樣)、“迨”(至,等到)、“遁”(逃走、逃跑)各1分,大意3分。]
(2)孫何熱衷于名教,經常接待士人,對有作詞才能的后輩,他一定給予稱許和贊揚。[關鍵詞“樂”(喜歡、熱衷于)、“接”(接待、接見)、“后進之有詞藝者”(定語后置)各1分,大意3分。]
【關鍵詞與大意不重復扣分;關鍵詞議成近義詞亦可;關鍵詞翻譯從嚴,大意翻譯從寬。】
【參考譯文】
孫何,字漢公,蔡州汝陽人。孫何十歲就懂得音韻,十五歲時能寫文章,專心致志地學習古文典籍,寫文章一定根據經義,在同年貢生中很有聲名。王禹偁特別推重他,他在當時很有名。淳化三年考中進士,中榜又考取甲科,初次任職為將作監丞、陜州通判。曾任右正言,又改任右司諫。真宗初年,孫何進獻五條奏議,皇上看后認為很好。咸平二年,列舉入閣的舊例,孫何依次序應當擔任待制之職。這年冬天,孫何跟隨皇上巡視大名,皇上下詔征詢對邊疆軍事的意見。孫何上疏說:“陛下即位以來,訓練軍隊挑選將領,精銳的士兵比前代多好幾倍。但德州、棣州仍戰禍不斷,這可能是或者挑選將帥不當,或者邊境上奏的軍報被耽擱,相鄰的軍隊不來救援,軍糧需要等待轉運而造成的。將帥怎么樣呢?有的依仗勇猛但沒有謀略,有的嫉妒他人軍功消極抗敵,只顧保全城堡,卻不體恤百姓。邊疆上奏軍情怎么樣?守護邊塞的大臣,只為保住官位俸祿,老百姓被敵軍或殺或傷,(他們卻)假稱其他強盜所為。不來救援的情況怎么樣?在邊疆的州縣,就好像輔和車、唇和齒互相衛護,(他們)卻推托說兵力少不救援其他軍隊,或者等待上奏批準以后才能出兵。等待運輸軍糧的情況怎么樣呢?敵人騎兵的往來,十分迅速,(運糧的人)擔負著糧食如影隨形,運輸車輛達到萬輛才能出發,等到我軍糧食運到,敵人就已經逃走了。這四個問題,都是現在急待解決的。”真宗批覽了孫何的奏書并對他加以贊賞。很快授任代理戶部判官,離京擔任京東轉運副使,他又選擇州縣守宰,減少三司多余的官員,慎重地選擇法官,并提高官階、增加俸祿。不久,孫何調任兩浙轉運使,加官起居舍人。景德初年,任滿還京,任職于太常禮院。不久與晁迥、陳堯咨共同被任命為知制誥。孫何在此前已經有病在身,他勉強上任。一天,他在朝中上奏言事,將奏牘掉在地上,彎腰去拾奏牘,又將朝笏掉在地上。有關官員以有失禮儀彈劾孫何,真宗下詔不予追究。孫何感到慚愧,上章請求改任少卿監,到西京洛陽任閑職養病,真宗沒有準許,只準他歸家休假,并派醫生前去診斷探視。醫生勸孫何采用艾灸法治療,孫何回答說:“死和生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他最終沒聽勸告。這年冬天去世,終年四十四歲。真宗在澶淵,聽到這個消息感到憐憫痛惜,選錄孫何的兒子孫言任大理評事。孫何熱衷于名教,經常與士人來往,對有作詞才能的后輩,他一定給予稱許和贊揚。但孫何性情急躁,不能容人。在浙西任職期間一味嚴厲苛刻,州郡之人對此很不滿。孫何好學,寫有《駁史通》十余篇,有文集四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