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夜半橫江夢,倚危檣,參差曾賦"全詩賞析
情知道、明年何處。漫待客黃樓,塵波前度。二十四橋,頗有杜書記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東路。人間俯仰,悲歡何限,團圓如故。
qíng zhī dào 、míng nián hé chù 。màn dài kè huáng lóu ,chén bō qián dù 。èr shí sì qiáo ,pō yǒu dù shū jì fǒu 。èr sān zì zhě jīn rú cǐ ,kàn shǐ jun1 、jiǎo jīn dōng lù 。rén jiān fǔ yǎng ,bēi huān hé xiàn ,tuán yuán rú gù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吹簫的人已經走了,但桂花樹的影子徘徊著。收成不好的年歲承接著甘露,向東望去縹緲的荷花池,仿佛注入了寒光。去年在半夜夢見橫在江上。依靠著高的桅桿,長短不齊的詩賦。茫茫地攪動著,盡興返回,沒有驚動鷗鷺。
誰知道明年在哪里?慢慢地在等待黃鶴樓的友人,一直漂泊在外度過前半生。二十四橋,還記得杜書記嗎?二個字,三個字,字字都是這樣,看看刺史,東路的布衣。抬頭低頭的人間,悲傷怎樣受到限制,團圓跟原來一樣。
注釋
桂枝香:《桂枝香》又名《疏簾淡月》。
桂影,桂花樹的影子。
使君:漢代稱“刺使”: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漢代以后用作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角巾:借指隱士或布衣。
俯仰:低頭和抬頭,比喻很短的時間。
危檣:高高的桅桿。危,高。
“回舟”二句:語出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情知道:明明知道。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情知道,猶云明知道也。”
黃樓:樓閣名,故址在今江蘇省徐州市。《卻掃編》:“徐州黃樓,東坡所作,子由所賦,坡自書。”
杜書記:指杜牧。杜牧曾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故云。
二三子:若干人,幾個人。
使君:漢代對刺史的稱呼,后用作對州郡長官的尊稱。角巾:有棱角的頭巾,為古代隱士冠飾。此借指隱士或布衣。
賞析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
《桂枝香·吹簫人去》是南宋劉辰翁的一首詞,在中秋佳節之際,回憶團圓,顯示出了詞人淡淡的憂傷。
中秋之日,月圓人離,不免傷懷。作者為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宋亡不仕。本文通過寫景、抒情的雙重手法對這團圓之日進行描繪,通過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國破家散的心酸感受。
詞的上片寫景,描寫了中秋月夜。
下片抒情,聯想到明年到何處,進行了人與人的對比,寫出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對親人的思念,更是對親人團圓的一種渴盼。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于甲申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中秋。馬觀復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遷南臺御史,后歷江西憲僉,事見《道園學古錄卷十五·戶部尚書馬公墓碑》。據《新元史》可知馬此年在揚州任職,他于元貞末大德初任京職左司郎中,與劉氏父子已無交往。劉辰翁有《水調歌頭·癸未中秋吉文共馬德昌泛江》詞,即此詞序中“去年中秋泛月”事,癸未即至元二十年(1283年),故知此詞作于至元二十一年。中秋之日,月圓人離,不免傷懷,因此作者回憶往昔中秋佳節的團圓而作此詞。
賞析二
此詞寫詞人在中秋佳節之際,回憶昔日的團圓時光,顯示出了淡淡的憂傷。詞的上片寫景,描寫了中秋月夜。先寫當時月光下孤寂、清冷的景象:“吹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東望芙蓉飄渺,寒光如注。”然后寫去年中秋時他們夜半橫渡江水,倚靠著桅桿參差賦詩的情景:“去年夜半橫江夢,依危檣,參差曾賦。茫茫角動,回舟興盡,未驚鷗鷺。”下片抒情,聯想到明年到何處,進行了人與人的對比,寫出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對友人的思念,更是對友人團圓的一種渴盼。
詞人因月圓人離,很是悲傷。明明是中秋月夜,在他筆下卻清冷孤寂,大好時節,無奈家國破碎,人間悲歡離合,團圓不過是一種渴盼而已,因為詞人實在不知道何時才能夠和親人團聚。這首詞采用一種“以樂景寫哀情”的襯托手法。清王夫之《姜齋詩話》:“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劉辰翁為南宋末年的愛國人士,宋亡不仕。此詞通過寫景、抒情的雙重手法對這團圓之日進行描繪,通過情景交融的方式道出國破家散的心酸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