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全詩意思及賞析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出自唐代詩人杜甫作品《月夜》,是作者被禁于長安時望月思家之作。此詩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首聯(lián)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說透詩人在長安的思親心情;頷聯(lián)說兒女隨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親人之情,表現(xiàn)詩人懸念兒女、體貼妻子之情;頸聯(lián)寫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長思,充滿悲傷的情緒;尾聯(lián)寄托希望,以將來相聚共同望月,反襯今日相思之苦。全詩構(gòu)思新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情真意切,深婉動人。
作品原文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詞句注釋
⑴鄜(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當(dāng)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長安。
⑵閨中:內(nèi)室。看,讀平聲kān。
⑶憐: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霧云鬟(huán)濕,清輝玉臂寒:寫想象中妻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香霧:霧本來沒有香氣,因為香氣從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發(fā)出來,所以說“香霧”。望月已久,霧深露重,故云鬟沾濕,玉臂生寒。楊慎謂:“雨未嘗有香,而無微之詩云:‘雨香云淡覺微和?!莆磭L有香,而盧象詩云:‘云氣香流水?!癜矗红F本無香,香從鬟中膏沐生耳。如薛能詩‘和花香雪九重城’,則以香雪借形柳花也。梁章隱《詠素馨花》詩:‘細(xì)花穿弱縷,盤向綠云鬟。’”云鬟,古代婦女的環(huán)形發(fā)飾。
⑹清輝:阮籍詩《詠懷》其十四:“明月耀清暉?!?br />⑺虛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⑻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yīng),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淚痕:隋宮詩《嘆疆場》“淚痕猶尚在。”
作品譯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輪圓月,只有你在閨房中獨自遙看。
遠(yuǎn)在他鄉(xiāng)憐惜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你為何思念長安。
染香的霧氣打濕你的鬢發(fā),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時能并肩坐在薄帷帳下,月光照你我盡把淚痕擦干。
創(chuàng)作背景
天寶十五載(756年)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guān)。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guān)以北的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八月,作者被禁長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詩。
作品鑒賞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fā)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nèi)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
在一二兩聯(lián)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yīng)該和“今夜”、“獨看”聯(lián)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dāng)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jié)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于一二兩聯(lián)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dá)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dāng)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fù)擔(dān),不能為她分憂。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xiàn)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lián)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xiàn)“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dāng)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激起了作者結(jié)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xiàn)希望的詩句作結(jié):“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蔼毧础笔乾F(xiàn)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υ率愠畹南M耐杏诓恢昂螘r”的未來。采用這種從對方設(shè)想的方式,妙在從對方那里生發(fā)出自己的感情,這種方法尤被后人當(dāng)作法度。全詞詞旨婉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感情真摯,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跡。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yuǎn),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fù)。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yuǎn)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