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科學的俗語名句
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看似簡單,讓人以為只是從古代傳下來的俗語或俚語,但其實這們都出自很多詩詞作品……
【第1句】:天涯何處無芳草
如果你有朋友失戀了,你可以用這句話來安慰TA。但它的原意并非如此,這句話出自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別看蘇軾擅長于寫豪放之詞,他其實有時候也挺婉約的,這首傷春之詞將春景描寫得清新秀麗。
【第2句】:山雨欲來風滿樓
這句話描寫的是風雨這種天氣狀況,很真實,雨未到而風已吹滿樓了。出自唐代詩人許渾的七言律詩《咸陽城西樓晚眺》: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公元849年,許渾任監察御史,當時的大唐王朝已經處于風雨飄搖之際,朝堂上非常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詩。
【第3句】:不愛江山愛美人
這句話通常用來形容古代的君王風流,不顧江山社稷。出自清代詩人陳于王的懷古詩《題桃花扇傳奇》:
玉樹歌殘跡已陳,南朝宮殿柳條新。福王少小風流慣,不愛江山愛美人。
公元1699年,《桃花扇傳奇》問世,這是由孔尚任創作的,描寫的明代末年發生在南京的故事。詩人有感于短命昏君朱由崧重蹈南朝陳后主覆轍的歷史事實,激憤難抑,寫下了這首名篇。朱由崧是福忠王朱常洵庶長子,后襲封福王爵位,后來成為“南明朝”首位君主,可在位時間不到一年,即被清軍滅了。
【第4句】:十年磨一劍
十年的辛苦勞作,才磨出一把利劍,通常形容匠心打造。出自唐代詩人賈島的五言絕句《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在詩中,詩人以“劍客”自喻,而“劍”則比喻自己的才能。他沒有描寫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讀書的生涯,也沒有表白自己出眾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過巧妙的藝術構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劍”和“劍客”的形象里。
【第5句】:不到長城非好漢
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說的是我國舉世無雙的奇跡工程——萬里長城,如今也有碑樹立于長城景區。大家知道這是毛澤東毛主席說的,但有意思有是,并不是他在登長城時有感而發的。實際上是毛澤東帶領紅軍翻越六盤山所寫的詠懷詞中的一句。這首詞叫《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整首詞抒發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壯志豪情。
【第6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這句話常被用來與洞房花燭夜一起使用,它的原意可不是這樣喲,出自蘇軾的七言絕句《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詩人說春天的夜晚十分寶貴,花朵盛開,月色醉人,其實是在告訴人們光陰的寶貴。
【第7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上天如果有感情,也會因為悲傷而變得衰老,用來形容強烈的傷感情緒。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這句詩最早是由李賀寫的,后來很多人都有引用或借用這句詩,比如宋代的石延年在贈友聯中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常圓”之對。毛澤東同志在《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也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之句。
【第8句】:一寸光陰一寸金
用來形容時間的寶貴,勸人要珍惜時間,出自唐代詩人王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后人曾在“一寸光陰一寸金”詩句后對有“寸金難買寸光陰”,讀起來倒也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第9句】:可憐天下父母心
這應該是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話了,用來形容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句詩居然是慈禧太后所作。原來當她生母富察氏60歲大壽時,慈禧因故無暇參加母親的大壽,就新自寫了首詩讓太監裱好后連同禮品一塊給母親送了過去。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從整體看這首詩其實寫得并不好,但沒想到的是,最后一句詩居然一直流傳下來了。
【第10句】:一樹梨花壓海棠
也許是因為蘇軾的詩詞真的寫得太好,很多詩句都像俗語一般流傳度很高。“一樹梨花壓海棠”據說是蘇軾調侃好友張先的,事情是這樣的:張先八十歲時娶了一位十八歲的小妾,據說還寫了首詩: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蘇東坡知道此事后就調侃起好友來: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梨花喻指白發的丈夫,海棠喻指紅顏少婦,一個“壓”字道盡無數未說之語啊,沒想到蘇軾還是一個愛講黃色笑話的人。
描寫李白和朋友的友誼名句是什么
描寫李白和朋友友誼的名句:
最出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最深刻的~相知在急難,獨好亦何益。《君馬黃》
最騙人的~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贈友人三首》
最浪漫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最期望的~故人西辭黃鶴樓,櫻花三月下揚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林陵》
最醉人的~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
最遙遠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最傷感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友人》
“每天二片姜,不用醫生開藥方”,這句俗語有科學道理嗎
不不不,原文是:“上床蘿卜下床姜,不勞醫生開藥方”。
生姜并不是健身或者治病,而是有殺菌、提神、促進食欲……作用,可以讓人更健康。
生姜一定是早晨用呀,晚上睡前吃姜,非得半夜燥醒不可。
因為姜中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檸檬醛和芳香等油性的揮發油;還有姜辣素、樹脂、淀粉和纖維等。
所以,姜在炎熱時節有興奮、排汗降溫、提神等作用;可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等癥狀;
夏天氣候炎熱,唾液、胃液的分泌會減少,因而影響人的食欲,如果在吃飯時食用幾片生姜,會增進食欲;
生姜對胃痛亦有緩解或止痛作用,胃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所發生的疼痛、嘔吐、泛酸、饑餓感等用生姜50克煎水喝,可使癥狀迅速消除。
生姜還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對沙門氏菌效果明顯。
生姜還有殺滅口腔致病菌和腸道致病菌的作用,用生姜水含漱治療口臭和牙周炎,療效顯著。
酷暑結束秋風迎面而來,你還記得哪些描寫秋天的古詩名句
描寫秋天的古詩有:
王維《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己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農村老人的俗語「冬吃蘿卜夏吃姜,免得醫生開藥方」有沒有什么科學道理
丁香醫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冬吃蘿卜夏吃姜。
上床蘿卜下床姜,不勞醫生開藥方。
早上吃姜,勝過參湯;晚上吃姜,等于砒霜。
我們常會聽到一些和蘿卜、姜相關的民諺俗語。那這些舊說法,是否適用于我們當下的生活呢?
一、冬天為什么吃蘿卜
說「冬吃蘿卜」的最主要原因是:
以前的冬天,除了蘿卜,沒太多別的蔬菜可吃。
過去物產要匱乏得多,除了蘿卜,真心沒太多別的選擇了,除了白菜、腌菜,就不多有其它蔬菜了,只有蘿卜比較耐寒、產量高。但如今,隨著栽培技術和運輸工具的發展,我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非常多種新鮮蔬菜和水果。
不過天氣寒冷,大家都更愛吃肉。這是因為,根據「食物熱效應」的特點,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比如肉類),會消耗更多的熱量,身體會產熱、覺得不那么冷。而蘿卜里主要是纖維,并且清脆、爽口、略甘甜,可以解除吃火鍋或燉肉帶來的油膩感。
要注意的是,蘿卜沒有任何治病的神效。
如果比較營養成分的話,蘿卜多數情況下,都是表現很一般的「敗兵」,只能提供不算多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也就更不用提「蘿卜賽人參」「蘿卜治百病」等夸張說法了。
不要被養生謠言忽悠了。
二、夏天為什么吃姜
姜是日常烹制菜肴時常用的配料。生姜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包括揮發油、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等。
說「夏吃姜」,跟這些活性成分有一定關系:
【第1句】: 能促進食欲
事實上,各種香辛調味品,都能促進食欲。夏天天氣太炎熱,對于食欲不振的人來說,大量吃姜(比如有些地方有喝姜汁、燉姜汁甜品、嚼生姜的飲食風俗)有助于增進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第2句】: 有助于抑制細菌生長
夏季食品受到細菌的污染后容易腐敗變質,在菜肴中加入適量的姜、大蒜等,有助于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
【第3句】: 能促進血管收縮和排汗
姜辣素,是生姜中讓姜呈現出辛辣風味的主要成分,對血管的收縮有一定的影響,可能會促進血液循環、發熱、排汗。
【第4句】: 抑制嘔吐
在懷孕嘔吐、暈船時,也可以嘗試用生姜來壓制反胃和惡心感。
但如果只是拿少量姜做佐料,這些作用就都微乎其微了。
三、營養更該講究多樣均衡
民諺里邊,喜歡把夏天、熱、早上聯系在一起,把冬天、冷、晚上聯系在一起。
可是,我們在入睡時保持腸胃處于「不過飽不過饑」的舒服狀態才好,一般建議睡前 2~3 小時就不要吃東西,哪里還非得吃塊蘿卜才睡呢?
每天規律地吃早餐,整體的營養豐富均衡才好,哪里還非得嚼一口生姜來獲得活力呢?
如果您追求健康,應當整體上關注食物多樣性、搭配均衡,而不是某個單一食物,或某個特定時節,也不要認定某個舊說法。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真相 · 冬吃蘿卜夏吃姜,真的有道理嗎?》
作者 / 朱曉倩丨營養與食品安全碩士
編輯 / 李壞
黃巢寫過什么流傳千古的詩詞名句
黃巢流傳于后世的詩總共有三首,最著名的一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樣一說,相信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出自黃巢這個“反賊”啊。
其實,我最佩服的還真不是這一句,《題菊花》中“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才是真有氣勢,本來,這菊花就是九月重陽前后才開的,可黃巢偏偏要向天理和自然挑戰,今后我要是當了主宰春天之神,非要把這一現象改過來,命令菊花同桃花一樣在春天開放,看看,這得有多狂妄,但從另一個側面來說,也反映出黃巢敢于向威權挑戰的宏偉氣魄,與孫悟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倒有幾分相似。而事實證明,黃巢也確實實現了他的夢想,只不過自然規律說說而已,任誰也改變不了,但他卻建立了大齊政權,并在長安稱帝,直接動搖了唐朝統治,加速了唐朝滅亡。
雖然黃巢的最終結局是敗亡自殺,但其敢于抗爭的精神和氣概,卻為后人稱頌,完全對得住“沖天大將軍”這個稱號。
黃巢留下的三首詩,前兩首都是借花言志,充滿“反意”。
【第1句】:《不第后賦菊(詠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第2句】:《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第3句】:《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邋遢冬至清爽年”的俗語有科學或實證依據嗎
二十四氣節的冬至這天下雨,春節由定是晴天的邋遢冬至干凈年之說,有的年份符合"邋遢冬至干凈年"的說法,可有的年份冬至和春節都是"雙睛",諺語有一定的道理,并不完全準確,北方的雨水少,南方的雨水多及其他因素影響,氣候會出現反常理的,二十四氣節只能作為一種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