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十閱讀好句子解析聚集90句
《莊子說劍》閱讀答案及譯文
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 “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莊子曰:“諾。周善為劍。”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莊子曰:“請治劍服。”治劍服三日,乃見太子。太子乃與見王。
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愿得試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設戲請夫子。”
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劍于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
王曰:“愿聞三劍。”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王曰:“天子之劍何如?”曰:“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包以四夷,裹以四時;制以五行,論以刑德;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諸侯之劍何如?”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xiāng)。此劍一用,四封之內(nèi),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劍何如?”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
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huán)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自處也。
(《莊子?說劍》,有刪節(jié))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 謀:為……謀劃。
B.請治劍服。 治:備辦。
C.莊子入殿門不趨。 趨:小步快走。
D.王乃校劍士七日。 校:使……較量。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日夜相擊于前
B.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
C.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
D.失其所與,不知 太子乃與見王
10.下列對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莊子劍術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擊殺一人,奔走千里銳不可當,因此趙文王稱之為“天下無敵”。
B.莊子采用比喻、夸張、對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勸諫趙文王。
C.莊子說,劍有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三種,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實際是天子之劍,而不是庶人之劍。
D.《說劍》這篇文章,主旨是勸說趙文王不要爭斗,反映了莊子清靜無為的思想。
11.把上面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
(2)趙國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參考答案
【第8句】:A 解析:謀,圖謀。
【第9句】:C解析:都是承接連詞。A.前一個“到”,動詞;后一個 “在”,介詞。B.前一個是動詞,到。后一個是代詞,代“自夜相擊”的情況。D.前一個動詞,“結交”。后一個“跟”,介詞。
【第10句】:B解析:A.原文第三段“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說的是莊子的劍。C.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實際是庶人之劍。D.主旨是勸說趙文王要在其位謀其政,做君主應做的事情。
【第11句】:①聽說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對斗劍的喜愛。
②在趙國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③ 您歇著吧,到館舍等待命令。
參考譯文:
從前趙文王喜歡劍術,劍士三千多人紛紛擠進門希望成為他的門客,在他面前,日夜搏擊,每年死傷的多達100多人,趙文王仍然喜好這件事不厭倦。這樣過了三年,國家日益衰弱,各諸侯都圖謀他的國家。太子悝很是擔心他,招募左右的人說:“ 哪個人能說服大王制止那些劍士,賞賜他千金。”左右的人說:“莊子應當行。”
太子就派人用千金送給莊子,莊子不接受。莊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見到太子說:“ 聽說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終止大王對斗劍的喜好,假使我向上說服大王時卻違背了大王的意圖,向下不敢面對太子,那么自身也受刑而死。我還能安心接受金子嗎?假使我向上說服大王,向下敢面對太子,在趙國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說:“ 對。我們大王見到的,只有劍士了。”莊子說:“對,我擅長舞劍。”太子說:“現(xiàn)在您如果穿讀書人的衣服來見大王,事一定不會成功。”莊子說:“ 請允許我準備劍士的服裝。”準備劍士服裝三天,才拜見太子。太子和他去拜見趙文王。
莊子進殿門時小步快走,看見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說:“ 你想拿什么教育我?”莊子說:“我聽說大王喜歡劍,所以拿劍來見大王。”王說:“你的劍為什么能進宮殿?”莊子說:“我的劍,十步殺一人,千里也不留下行跡。”王非常高興,說:“ 天下無敵了。”莊子說:“ 舞劍的人,故意把破綻露出來,用小利引誘對手,然后擊發(fā),反而能占得先機。希望能夠試一試。”王說:“您歇著吧,到館舍等待命令。等安排好斗劍的場面再來請您。”
王就讓劍士較量7天,死傷的有六十多人,剩下的五六個人,讓他們捧劍到殿下,就召莊子。王說:“今天試著讓那些劍士比劍。”莊子說:“ 我已經(jīng)看很久了。”王說:“ 您抵御的武器,長短怎么樣?”莊子說:“我捧的`這把就可以。然而我有三支劍,只等王用,請先說后試。”
王說:“希望聽您說三劍。”莊子說:“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 王說:“天子劍怎么樣? ”莊子說:“天子的劍,用燕石做鋒,齊岱做刃,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憑獎懲決斷,向上能砍斷天上的浮云,向下能穿越大地。這把劍一使用,制服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了自我一樣,說:“諸侯的劍怎么樣? ”莊子說:“諸侯的劍,把勇士作為鋒口以清廉之士為刃,向上順應自然規(guī)律,向下順應四時規(guī)律,切中百姓利益來使四鄉(xiāng)百姓安定。這劍一用,四境之內(nèi),役有王誠心服從聽從您的命令的。”王說:“平 民的劍怎么樣? ”莊子說:“平民的劍,像頭發(fā),突出的鬢角,垂下的帽 子,互相怒目而視卻都說不出話,在前面互相搏擊,向上斬頸項,向下殺肺肝, 和斗雞投什么區(qū)別,一早晨命就沒了,沒有辦法用在國事上。現(xiàn)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卻喜好平民的劍,我私下認為大王看不起自己。”
王就牽他走上宮殿,割肉的人送上食物,王圍繞他看三次。莊子說:“大王安心坐下穩(wěn)定心氣,劍的事情己經(jīng)陳述完了。”于是文王三個月不離開宮殿, 劍士都穿劍服死在他們的住處。
《莊子說劍》閱讀答案及翻譯
課外文言文閱讀。(共14分)
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莊子曰:“諾。周善為劍。”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莊子曰:“請治劍服。”治劍服三日,乃見太子。太子乃與見王。
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愿得試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設戲請夫子。”
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劍于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
王曰:“愿聞三劍。”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王曰:“天子之劍何如?”曰:“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包以四夷,裹以四時;制以五行,論以刑德;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諸侯之劍何如?”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xiāng)。此劍一用,四封之內(nèi),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劍何如?”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
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huán)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自處也。
(《莊子說劍》,有刪節(jié))
【第21句】: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 謀:為謀劃。
B.請治劍服 治:備辦。
C.莊子入殿門不趨 趨:小步快走。
D.王乃校劍士七日 校:使較量。
【第22句】: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日夜相擊于前 ②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B.①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 ②甚矣,汝之不惠
C.①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 ②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D.①太子乃與見王 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第23句】:下列句子中直接記述莊子言行機智的`一組是( )
①“莊子當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 ③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 ④“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 ⑤“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 ⑥“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第24句】:下列對本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莊子劍術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擊殺一人,奔走千里銳不可當,因此趙文王稱之為“天下無敵”。
B.莊子采用比喻、夸張、對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勸諫趙文王。
C.莊子說,劍有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三種,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實際是天子之劍,而不是庶人之劍。
D.《說劍》這篇文章,主旨是勸說趙文王不要爭斗,反映了莊子清靜無為的思想。
【第25句】:翻譯句子(2分)
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
【第26句】:用“ / ”給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4分)
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
《莊子山木》閱讀答案及譯文
孔子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幾死乎?”曰:“然。”
“子惡死乎?”曰:“然。”
任曰:“予嘗言不死之道。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其為鳥也,翂翂翐翐,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迫肋而棲;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后;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眾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純純常常,乃比于狂;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是故無責于人,人亦無責焉。至人不聞,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辭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澤,衣裘褐,食杼栗,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
孔子問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魯,伐樹于宋,削跡于衛(wèi),窮于商周,圍于陳蔡之間。吾犯此數(shù)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子桑雽曰:“子獨不聞假(古國名)人之亡與?林回(假國之逃民)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孔子曰:“敬聞命矣!”徐行翔佯而歸,絕學捐書,弟子無挹于前,其愛益加進。
(選自《莊子山木》)
【第4句】: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大公任往吊之 慰問
B.自伐者無功 夸耀
C.為其布與 財帛
D.絕學捐書 捐獻
【第5句】:下列各項中,全都表現(xiàn)孔子“全身遠禍”的一項是( )(3分)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 ②辭其交游 ③逃于大澤
④伐樹于宋,削跡于衛(wèi) ⑤徐行翔佯而歸,絕學捐書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第6句】: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個謙虛而又勇于改錯的人物形象,和《論語》中的孔子不能等而視之。
B.太公任認為至人心地純一,行為平常,不求聲名,不顯露自己,所以能免受傷害。
C.子桑雽認為假國人林回丟掉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逃命,正可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應以利害相維系,而應以天性相聯(lián)結。
D.這兩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說明無欲無用、因順自然的處世哲學,說明莊子思想與儒家“獨善其身”的思想有著共同之處。
【第7句】: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5分)
(2)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5分)
參考答案:
【第4句】: D
【解析】捐:拋棄,據(jù)上下文“孔子曰:‘敬聞命矣!’徐行翔佯而歸,絕學捐書,弟子無挹于前,其愛益加進。”可以推知,“捐”不是“捐獻”的意思。
【第5句】:B
【解析】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弄明白“全身遠禍”的含義是“孔子全身而退,遠離禍患”,據(jù)此篩查:①說明孔子招致禍害的原因 ④敘述孔子在宋國衛(wèi)國被驅逐
【第6句】:D
【解析】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與概括。不能說明莊子思想與儒家“獨善其身”的思想有著共同之處。
【第7句】:(1)你的用心是裝扮得很有才干以便驚嚇普通的'人,注重修養(yǎng)以便彰明別人的濁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是舉著太陽和月亮走路,所以總不能免除災禍。
(2)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那些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的,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
【參考譯文】
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蔡國之間,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飯。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說:“你快要餓死了吧?”孔子說:“是的。”太公任又問:“你討厭死嗎?”孔子回答:“是的。”太公任說:“我來談談不死的方法。東海里生活著一種鳥,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為一種鳥啊,飛得很慢,好像不能飛行似的;它們總是要有其他鳥引領而飛,棲息時又都跟別的鳥擠在一起;前進時不敢飛在最前面,后退時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時不敢先動嘴,總是吃別的鳥所剩下的,所以它們在鳥群中從不受排斥,人們也終究不會去傷害它,因此能夠免除禍患。長得很直的樹木總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總是先遭枯竭。你的用心是裝扮得很有才干以便驚嚇普通的人,注重修養(yǎng)以便彰明別人的濁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是舉著太陽和月亮走路,所以總不能免除災禍。從前我聽圣德宏博的老子說過:‘自吹自擂的人不會成就功業(yè);功業(yè)成就了而不知退隱的人必定會毀敗,名聲彰顯而不知韜光隱晦的必定會遭到損傷。’誰能夠擯棄功名而還原跟普通人一樣!大道廣為流傳而個人則韜光隱居,道德盛行于世而個人則藏譽匿耀不處其名;純樸而又平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樣;削除形跡捐棄權勢,不求取功名。因此不會去要求他人,別人也不會要求自己。道德修養(yǎng)極高的人不求聞名于世,你為什么偏偏喜好名聲呢?”
孔子說:“說得實在好啊!”于是辭別朋友故交,離開眾多弟子,逃到山澤曠野;穿獸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樹和栗樹的果實;進入獸群獸不亂群,進入鳥群鳥不亂行。鳥獸都不討厭他,何況是人呢!
孔子問桑雽道:“我兩次在魯國被驅逐,在宋國受到伐樹的驚辱,在衛(wèi)國被人鏟除足跡,在商、周之地窮愁潦倒,在陳國和蔡國間受到圍困。我遭逢這么多的災禍,親朋故交越發(fā)疏遠了,弟子友人更加離散了,這是為什么呢?”
桑雽回答說:“你沒有聽說過那假國人的逃亡嗎?林回舍棄了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就跑。有人議論:‘他是為了錢財嗎?初生嬰兒的價值太少太少了;他是為了怕拖累嗎?初生嬰兒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棄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就跑,為了什么呢?’林回說:‘價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這個孩子跟我則是以天性相連。’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災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拋棄;以天性相連的,遇上困厄、災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包容。相互收容與相互拋棄差別也就太遠了。而且君子的交誼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大凡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孔子說:“我會由衷地聽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離去,閑放自得地走了回來,終止了學業(yè)丟棄了書簡,弟子沒有一個侍學于前,可是他們對老師的敬愛反而更加深厚了。
《莊子·山木》的原文譯文及閱讀答案
孔子問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魯,伐樹于宋,削跡于衛(wèi),窮于商、周,圍于陳、蔡之間。吾犯此數(shù)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
子桑雽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①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孔子曰:“敬聞命矣!”徐行翔佯而歸,絕學捐書,弟子無挹于前,其愛益加進。
異日,桑雽又曰:“舜之將死,乃命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緣,情莫若率。緣則不離,率則不勞。不離不勞,則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左據(jù)槁木,右擊槁枝,而歌猋氏之風③,有其具而無其數(shù),有其聲而無宮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于人之心。
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仲尼恐其廣己而造大也,愛己而造哀也,曰:“回,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誰乎!”
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
仲尼曰:饑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執(zhí)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
“何謂無受人益難?”
仲尼曰:“始用四達,爵祿并至而不窮。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有在外者也。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鳥莫知于鷾鴯③,目之所不宜處不給視,雖落其實,棄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社稷存焉爾。”
“何謂無始而非卒?”
仲尼曰:“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謂人與天一邪?”
仲尼曰:“有④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注】①布,財貨。②猋氏之風,神農(nóng)時代的歌曲。③鷾鴯(yì ér):燕子的別名。④有:支配。
(節(jié)選自《莊子·山木》)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 豎子不足與謀
B.且君子之交淡若水 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
C.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 酌貪泉而覺爽
D.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之者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
7.B(A項,前者語氣詞,嗎;后者介詞,跟。B項,均為連詞,而且。C項,連詞,前者表承接,不譯;后者表轉折,卻。D項,前者代詞,代物;后者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詞。)
8.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饑 渴 寒 暑 窮 桎 不 行 天 地 之 行 也運 物 之 泄也言 與 之 偕 逝 之 謂 也 為 人 臣 者 不 敢 去 之 執(zhí) 臣 之 道 猶 若 是 而 況 乎 所 以 待天乎
A.饑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執(zhí)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
B.饑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執(zhí)/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
C.饑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為人臣者/ 不敢去之執(zhí)/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
D.饑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執(zhí)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
8.D(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語意和文言虛詞判斷)
9.下列各句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把孔子塑造為徹曉徹悟道家思想者,實際上是借孔子之事和孔子之口表達自己的觀點:人受自然的支配,因而人應當體悟自然,謹守自然,順應自然。
B.孔子周游列國遭遇種種厄運,親朋故交、弟子友人越發(fā)疏遠和離散,他為此感到困惑,經(jīng)過子桑雽指點,孔子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弟子反而更加敬愛他。
C.子桑雽以林回在逃亡時拋棄貴重的璧玉而選擇背負嬰兒的故事闡明了人的交往不能以利害為原則,而應當以天性為本。隨后進一步闡述了順應自然,感情率真的思想。
D.孔子被困于陳、蔡之間,整整七天不能生火就食。他的歌詠,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清楚、明確地表達了困厄給自己所帶來的痛苦。他的吟詠引起了顏回的注意。
9.D(“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不正確,文中是“沒有節(jié)奏”“沒有韻律”。也非只表達了痛苦。)
1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6分)
(2)始用四達,爵祿并至而不窮(4分)
10.(1)君子淡泊卻心相親近(親切),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易斷絕)。那些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
(2)初被任用各方面都通達(辦什么事都順利),爵位和俸祿一齊到來沒有窮盡。
【參考譯文】
孔子問桑雽道:“我兩次在魯國被驅逐,在宋國受到伐樹的驚辱,在衛(wèi)國被禁止居留,在商、周之地窮愁潦倒,在陳國和蔡國間受到圍困。我遭逢這幾次災禍,親朋故交越發(fā)疏遠,弟子友人更加離散,為什么呢?”
桑雽回答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那假國人的逃亡嗎?林回舍棄了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跑。有人議論:‘他是為了那錢財嗎?初生嬰兒的價值太少了;他是為了怕那拖累嗎?初生嬰兒的拖累太多了。舍棄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跑,為了什么呢?’林回說:‘價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這個孩子(跟我是)以天性相連。’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災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拋棄;以天性相連的,遇上困厄、災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收留。相互收留與相互拋棄差別也就太遠了。而且君子的交誼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卻心相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那些無緣無故而結合的,那么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
孔子說:“我恭敬地聽取您的指教!”于是慢悠悠地回去了,終止了學業(yè),丟棄了書簡,讓弟子無須打拱作揖行禮,可是他們對老師的敬愛卻更為增進了。
有一天,桑雽又說:“舜將死的時候,告誡夏禹:‘你要警惕啊!身形不如順應自然,情感不如率真。順應就不會背離,率真就不會勞苦。不背離不勞神,那么也就不需要用紋飾來裝扮(待:對待)身形;無須紋飾來裝扮身形,當然也就不必憑借外物。’”
孔子受困于陳國、蔡國之間,整整七天不能生火就食,左手靠著枯樹,右手敲擊枯枝,而且還唱起了神農(nóng)時代的歌謠,有那打拍子的器具卻沒有節(jié)奏,有敲擊的聲響卻沒有節(jié)律,敲木聲和歌詠聲,清楚、明確地表達了唱歌人的心意。
顏回端坐拱手,掉過臉去偷偷看了看。孔子擔心他彰顯自己的道德而至于夸大,愛惜自己而陷于哀傷,便說:“顏回,不受自然的損害容易,不接受他人的利祿則較困難。沒有哪個起點不同時又是終點的,人與自然原本也是同一的。(至于)現(xiàn)在唱歌的人又將是誰呢?”
顏回說:“我冒昧地請教什么叫做不受自然的損害容易。”
孔子說:“饑餓、干渴,嚴寒、酷暑,困窮滯礙不能通達,這是天地的運行,萬物運動過程之發(fā)泄,說的是要隨著天地、萬物一齊變化流逝。做臣子的,不敢違拗國君的旨意。遵守做臣子的原則尚且如此,何況是用這樣的辦法來對待自然呢!”
顏回又問:“什么叫做不接收他人的利祿則較困難呢?”
孔子說:“初被任用各方面都通達(辦什么事都覺得順利),爵位和俸祿一齊到來沒有窮盡。這些外物帶來的好處,原本是不屬于自己的,(只不過是)我的命運被外物操縱。君子不會做劫盜,賢人也不會去偷竊。我若要獲取外物的利益,為了什么呢?所以說,鳥沒有比燕子更聰明的,看見不適宜停歇的地方,不再多看(即離去),即使掉落了食物,也舍棄不顧而飛走。燕子很害怕人,卻進入到人的生活圈子(即,將巢窠寄于人的房舍)。如同國家的存在(即,人不能離開國家)。”
顏回又問:“沒有哪個起點不同時又是終點的?”
孔子說:“使萬物變化無窮卻不知道那替代它的(即,不知道誰替代了誰),這怎么能知道它們的終點?又怎么能知道它們的起點?(只不過)謹守正道而對待它罷了。”
顏回又問:“什么叫做人與自然原本也是同一的?”
孔子說:“人類的出現(xiàn),是由于自然;自然的出現(xiàn),也是由于自然。人不可能具有自然的本性,也是人固有的天性所決定的,圣人安然體悟自然,并隨著自然變化而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