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應是忘年交好句子摘抄集合三篇
語文精選閱讀理解《父子應是忘年交》附答案解析
父子應是忘年交
馮驥才
①兒子考上大學時,閑話中提到費用。他忽然說:“從上初中開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錢繳學費。”我和妻子都吃了一驚。我們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沒想到這種事。
②我問他:“你哪來的錢?”
③“平時的零花錢,還有以前過年的壓歲錢,攢的。”
④“你為什么要用自己的錢?”我猶然不解。
⑤他不語。事后妻子告訴我,他說:“我要像爸爸那樣一切都靠自己。”于是我對他肅然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長大了。那個整天和我踢球、較量、打鬧并被我愛撫的捉弄著的男孩兒已然倏忽遠去。人長大不是身體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現的軟髭和頸下凸起的喉結,而是一種成熟,一種獨立人格的出現。但究竟他是怎樣不聲不響、不落痕跡的漸漸成長,忽然一天這樣的叫我驚訝,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關注于人生的季節和社會的時令,關注那每一朵嫩苞一節枯枝一塊陰影和一片陽光,關注筆尖下每一個細節的真實和每一個詞語的準確,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邊卻早已悄悄發生變化的兒子?
⑥我把這感覺告訴給朋友,朋友們全都笑了,原來在所有的父親心目中,兒子永遠是夾生的。
⑦對于天下的男人們,做父親的經歷各不一樣,但做父親的感覺卻大致相同。這感覺一半來自天性,一半來自傳統。
⑧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鋪。“地動山搖”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躍,撲向兒子的小床,把他緊緊擁在懷里,任憑雙腿全被亂磚亂瓦砸傷。事后我逢人便說自己如何英勇的捍衛了兒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氣,那份英雄感,其實是一種自享--享受一種做父親盡天職的快樂。父親,天經地義是家庭和子女的保護神。天職就是天性。
⑨至于來自傳統的做父親的感覺,便是長者的尊嚴,教導者的.身份,居高臨下的視角與姿態……每一代人都從長輩那里感受這種父親的專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親就將這種專利原原本本繼承下來。
⑩這是一種“傳統感覺”,也是一種“父親文化”。
我們就是在這一半天性一半傳統中,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著父親。自以為對兒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盡收眼底,可是等到兒子一旦長大成人,才驚奇的發現自己竟然對他一無所知。最熟悉的變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遠,對話忽然中斷,交流出現阻隔。弄不好還可能會失去他。
人們把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給“代溝”這個字眼兒,卻不清楚每個父親都會面臨重新與兒子相處的問題。
我想起,我的兒子自小就不把同學領到狹小的家里來玩,怕打擾我寫作。我為什么不把這看作是他對我工作的一種理解與尊重?他也沒有翻動過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寫字的紙,我為什么沒有看到文學在他心里也同樣的神圣?我由此還想到,照看過他的一位老婦人說,他從來沒有拉過別人的抽屜,從不對別人的東西產生過好奇與艷羨……當我把這些不曾留意的許多細節,與他中學時代就自己繳學費的事情串聯一起,我便開始一點點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里邊有很多發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進頭來。
被理解是一種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種幸福。
當我看到了他獨立的世界和獨立的人格,也就有了與他相處的方式。對于一個走向成年的孩子,千萬不要再把他當做孩子,而要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男人。
我開始盡量不向他講道理,哪怕這道理千真萬確,我只是把這道理作為一種體會表達出來而已。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時,他才介入進來。我們對彼此的世界,不打擾,不闖入,不指手畫腳,這才是男人間的做法。我深知他不喜歡用語言張揚情感,崇尚行動本身;他習慣于克制激動,同時把這激動用隱藏的方式保留起來。
我們的性格剛好相反,我卻學會用他這種心領神會的方式與他交流。比方我在書店買書時,常常會挑選幾本他喜歡的書,回家后便不吭聲的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為我這樣做事。他不喜歡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樣的必然。如果這需要印證,就去看一看他的眼睛——兒子望著父親的目光,總是一種徹底的忠誠。所以,我給他翻譯的埃里克.奈特那本著名的小說《好狗萊希》寫的序文,故意用了這樣一個題目:忠誠的價值勝過金子。
兒子,在孩提時代是一種含意。但長成人后就變了,除去血緣上的父子關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個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為這種互為知己的忘年交,我們才獲得圓滿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擁有了實實在在又溫馨完美的人生。 (選自《譯林》,有刪改)
1.結合你對選文的理解,解釋題目中“忘年交”這個名詞。
3.當“我”認識到“代溝”不足以阻礙父子之間成為“忘年交”后,“我”與兒子是怎樣相處的?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選文中有許多或形象生動或意蘊深刻的句子,請聯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劃線句子的含義,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我們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沒想到這種事。(結合下文理解作者——馮驥才在“忙碌”什么?對什么“糊涂”?)
(2)“地動山搖”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躍,撲向兒子的小床,把他緊緊擁在懷里,任憑雙腿全被亂磚亂瓦砸傷。(句中畫線的動詞表現了父親的什么?)
(3)他早就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里邊有很多發光的事物。(“我”兒子具體有哪些“發光的事物”?)
5.圍繞問題探究:你與你的父母是忘年交嗎?請你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選擇下面一個問題來回答。(要求:說真話、心里話,50字左右)
①若是,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與作者有哪些相同點?還有哪些不同點?
②若不是,你希望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向馮驥才學習什么?
③若介于兩者之間,你的父親在教育子女上有哪些閃光處?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改進?
參考答案:
1.不設統一答案,與下列兩個示例意思接近亦可。
示例一:年齡或輩分不同的人之間結成的知心朋友。(詞典解釋)
示例二:除去血緣上的父子關系之外,成為互為知己的朋友。(文意詮釋)
3.①不要再把他當做孩子,而要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男人。
②開始盡量不向他講道理,哪怕這道理千真萬確,我只是把這道理作為一種體會表達出來而已;
③對彼此的世界,不打擾,不闖入,不指手畫腳;
④學會用心領神會的方式與他交流。(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得滿分)
4.(1)“忙碌”:原文句子回答——“我的眼睛太多關注于人生的季節和社會的時令,關注那每一朵嫩苞一節枯枝一塊陰影和一片陽光,關注筆尖下每一個細節的真實和每一個詞語的準確。” 或概括回答——忙于工作(寫作)。(意思接近亦可) “糊涂”:原文句子回答——“忽略了日日跟在身邊卻早已悄悄發生變化的兒子”;“自以為對兒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盡收眼底,可是等到兒子一旦長大成人,才驚奇的發現自己竟然對他一無所知。” 或概括回答--對兒子的一切不了解(一無所知)。(意思接近亦可)
(2)表現出作者做父親的天職——天性——天經地義是家庭和子女的保護神。或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一種心靈感應(父子連心)——愛子心切,無所畏懼。
(3)發光的事物:①自小就不把同學領到狹小的家里來玩,怕打擾我寫作;
②沒有翻動過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寫字的紙;
③從來沒有拉過別人的抽屜;
④從不對別人的東西產生過好奇與艷羨;
⑤自己繳學費。(任意答對其中之二即可得滿分)
5.開放性試題,不設統一答案,要求符合題意,語句通順。
答題要點:①不要再把我們當做孩子,父子、父女或母子、母女應該像兩個大人,是朋友關系,是平等民主的;②對彼此的世界,不打擾,不指手畫腳;③做事不強迫、不逼迫;說話不武斷、不粗暴;④用心平氣和或心領神會的方式與我們平等地交流,而且還是客觀的。【任意答出其中之二(或與要點意思接近)即可得滿分】
父子應是忘年交閱讀答案
(1)兒子考上大學時,閑話中提到費用。他忽然說:“從上初中開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錢繳學費。”我和妻子都吃了一驚。我們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沒想到這種事。
(2)我問他:“你哪來的錢?”
(3)“平時的零花錢,還有以前過年的壓歲錢,攢的。”
(4)“你為什么要用自己的錢?”我猶然不解。
(5)他不語。事后妻子告訴我,他說:“我要像爸爸那樣一切都靠自己。”于是我對他肅然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長大了。那個整天和我踢球、較量、打鬧并被我愛撫的捉弄著的男孩兒已然倏忽遠去。人長大不是身體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現的軟髭和頸下凸起的喉結,而是一種成熟,一種獨立人格的出現。但究竟他是怎樣不聲不響、不落痕跡的漸漸成長,忽然一天這樣的叫我驚訝,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關注于人生的季節和社會的時令,關注那每一朵嫩苞一節枯枝一塊陰影和一片陽光,關注筆尖下每一個細節的真實和每一個詞語的準確,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邊卻早已悄悄發生變化的兒子?
(6)我把這感覺告訴給朋友,朋友們全都笑了,原來在所有的父親心目中,兒子永遠是夾生的。
(7)對于天下的男人們,做父親的經歷各不一樣,但做父親的感覺卻大致相同。這感覺一半來自天性,一半來自傳統。
(8)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鋪。“地動山搖”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躍,撲向兒子的小床,把他緊緊擁在懷里,任憑雙腿全被亂磚亂瓦砸傷。事后我逢人便說自己如何英勇的捍衛了兒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氣,那份英雄感,其實是一種自享——享受一種做父親盡天職的.快樂。父親,天經地義是家庭和子女的保護神。天職就是天性。
(9)至于來自傳統的做父親的感覺,便是長者的尊嚴,教導者的身份,居高臨下的視角與姿態……每一代人都從長輩那里感受這種父親的專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親就將這種專利原原本本繼承下來。
(10)這是一種“傳統感覺”,也是一種“父親文化”。
(11)我們就是在這一半天性一半傳統中,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著父親。自以為對兒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盡收眼底,可是等到兒子一旦長大成人,才驚奇的發現自己竟然對他一無所知。最熟悉的變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遠,對話忽然中斷,交流出現阻隔。弄不好還可能會失去他。
(12)人們把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給“代溝”這個字眼兒,卻不清楚每個父親都會面臨重新與兒子相處的問題。
(13)我想起,我的兒子自小就不把同學領到狹小的家里來玩,怕打擾我寫作。我為什么不把這看作是他對我工作的一種理解與尊重?他也沒有翻動過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寫字的紙,我為什么沒有看到文學在他心里也同樣的神圣?我由此還想到,照看過他的一位老婦人說,他從來沒有拉過別人的抽屜,從不對別人的東西產生過好奇與艷羨……當我把這些不曾留意的許多細節,與他中學時代就自己繳學費的事情串聯一起,我便開始一點點向他走近。
父子應是忘年交閱讀答案,
(14)他早就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里邊有很多發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進頭來。
(15)被理解是一種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種幸福。
(16)當我看到了他獨立的世界和獨立的人格,也就有了與他相處的方式。對于一個走向成年的孩子,千萬不要再把他當做孩子,而要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男人。
(17)我開始盡量不向他講道理,哪怕這道理千真萬確,我只是把這道理作為一種體會表達出來而已。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時,他才介入進來。我們對彼此的世界,不打擾,不闖入,不指手畫腳,這才是男人間的做法。我深知他不喜歡用語言張揚情感,崇尚行動本身;他習慣于克制激動,同時把這激動用隱藏的方式保留起來。
(18)我們的性格剛好相反,我卻學會用他這種心領神會的方式與他交流。比方我在書店買書時,常常會挑選幾本他喜歡的書,回家后便不吭聲的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為我這樣做事。他不喜歡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樣的必然。如果這需要印證,就去看一看他的眼睛——兒子望著父親的目光,總是一種徹底的忠誠。所以,我給他翻譯的埃里克·奈特那本著名的小說《好狗萊希》寫的序文,故意用了這樣一個題目:忠誠的價值勝過金子。
(19)兒子,在孩提時代是一種含意。但長成人后就變了,除去血緣上的父子關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個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為這種互為知己的忘年交,我們才獲得圓滿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擁有了實實在在又溫馨完美的人生。
(選自《譯林》,有刪改)
1.結合你對選文的理解,解釋題目中“忘年交”這個名詞。(2分)
2.選文除去第19段分為三部分,下面是第二部分的起止段,正確的一項是()(2分)
A.6—11B.7—11
C.7—12
D.6—12
3.當“我”認識到“代溝”不足以阻礙父子之間成為“忘年交”后,“我”與兒子是怎樣相處的?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4.選文中有許多或形象生動或意蘊深刻的句子,請聯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劃線句子的含義,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我們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沒想到這種事。(結合下文理解作者——馮驥才在“忙碌”什么?對什么“糊涂”?)(2分)
(2)“地動山搖”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躍,撲向兒子的小床,把他緊緊擁在懷里,任憑雙腿全被亂磚亂瓦砸傷。(句中加點的動詞表現了父親的什么?)(2分)
(3)他早就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里邊有很多發光的事物。(“我”兒子具體有哪些“發光的事物”?)(2分)
5.圍繞問題探究:你與你的父母是忘年交嗎?請你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選擇下面一個問題來回答。(要求:說真話、心里話,50字左右,3分)
①若是,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與作者有哪些相同點?還有哪些不同點?
②若不是,你希望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向馮驥才學習什么?
③若介于兩者之間,你的父親在教育子女上有哪些閃光處?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改進?
答案:
1.不設統一答案,與下列兩個示例意思接近亦可。(2分)
示例一:年齡或輩分不同的人之間結成的知心朋友。(詞典解釋)
示例二:除去血緣上的父子關系之外,成為互為知己的朋友。(文意詮釋)
2.B(2分)
3.①不要再把他當做孩子,而要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男人。②開始盡量不向他講道理,哪怕這道理千真萬確,我只是把這道理作為一種體會表達出來而已;③對彼此的世界,不打擾,不闖入,不指手畫腳;④學會用心領神會的方式與他交流。(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得滿分)
4.(1)“忙碌”:原文句子回答——“我的眼睛太多關注于人生的季節和社會的時令,關注那每一朵嫩苞一節枯枝一塊陰影和一片陽光,關注筆尖下每一個細節的真實和每一個詞語的準確。”或概括回答——忙于工作(寫作)。(1分,若概括,意思接近亦可)
“糊涂”:原文句子回答——“忽略了日日跟在身邊卻早已悄悄發生變化的兒子”;“自以為對兒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盡收眼底,可是等到兒子一旦長大成人,才驚奇的發現自己竟然對他一無所知。”或概括回答——對兒子的一切不了解(一無所知)。(1分,若概括,意思接近亦可)
(2)表現出作者做父親的天職——天性——天經地義是家庭和子女的保護神。或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一種心靈感應(父子連心)——愛子心切,無所畏懼。(2分,若回答成“父親對兒子的愛”,只能得1分)
(3)發光的事物:①自小就不把同學領到狹小的家里來玩,怕打擾我寫作;②沒有翻動過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寫字的紙;③從來沒有拉過別人的抽屜;④從不對別人的東西產生過好奇與艷羨;⑤自己繳學費。(2分,任意答對其中之二即可得滿分)
5.開放性試題,不設統一答案,要求符合題意,語句通順。(3分)
答題要點:①不要再把我們當做孩子,父子、父女或母子、母女應該像兩個大人,是朋友關系,是平等民主的;②對彼此的世界,不打擾,不指手畫腳;③做事不強迫、不逼迫;說話不武斷、不粗暴;④用心平氣和或心領神會的方式與我們平等地交流,而且還是客觀的。
【任意答出其中之二(或與要點意思接近)即可得滿分——要點2分,語句通順1分】
《父子應是忘年交》閱讀答案
(1)兒子考上大學時,閑話中提到費用。他忽然說:“從上初中開始,我一直用自己的錢繳學費。”我和妻子都吃了一驚。我們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沒想到這種事。
(2)我問他:“你哪來的錢?”
(3)“平時的零花錢,還有以前過年的壓歲錢,攢的。”
(4)“你為什么要用自己的錢?”我猶然不解。
(5)他不語。事后妻子告訴我,他說:“我要像爸爸那樣一切都靠自己。”于是我對他肅然起敬,并感到他一下子長大了。那個整天和我踢球、較量、打鬧并被我愛撫的捉弄著的男孩兒已然倏忽遠去。人長大不是身體的放大,不是唇上出現的軟髭和頸下凸起的喉結,而是一種成熟,一種獨立人格的出現。但究竟他是怎樣不聲不響、不落痕跡的漸漸成長,忽然一天這樣的叫我驚訝,叫我陌生?是不是我的眼睛太多關注于人生的季節和社會的時令,關注那每一朵嫩苞一節枯枝一塊陰影和一片陽光,關注筆尖下每一個細節的真實和每一個詞語的準確,因而忽略了日日跟在身邊卻早已悄悄發生變化的兒子?
(6)我把這感覺告訴給朋友,朋友們全都笑了,原來在所有的父親心目中,兒子永遠是夾生的。
(7)對于天下的男人們,做父親的經歷各不一樣,但做父親的感覺卻大致相同。這感覺一半來自天性,一半來自傳統。
(8)1976年大地震那夜,我睡地鋪。“地動山搖”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躍,撲向兒子的.小床,把他緊緊擁在懷里,任憑雙腿全被亂磚亂瓦砸傷。事后我逢人便說自己如何英勇的捍衛了兒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氣,那份英雄感,其實是一種自享——享受一種做父親盡天職的快樂。父親,天經地義是家庭和子女的保護神。天職就是天性。
(9)至于來自傳統的做父親的感覺,便是長者的尊嚴,教導者的身份,居高臨下的視角與姿態……每一代人都從長輩那里感受這種父親的專利,一旦他自己做了父親就將這種專利原原本本繼承下來。
(10)這是一種“傳統感覺”,也是一種“父親文化”。
(11)我們就是在這一半天性一半傳統中,美滋滋又糊里糊涂的做著父親。自以為對兒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盡收眼底,可是等到兒子一旦長大成人,才驚奇的發現自己竟然對他一無所知。最熟悉的變為最陌生的,最近的站到了最遠,對話忽然中斷,交流出現阻隔。弄不好還可能會失去他。
(12)人們把這弄不明白的事情推給“代溝”這個字眼兒,卻不清楚每個父親都會面臨重新與兒子相處的問題。
(13)我想起,我的兒子自小就不把同學領到狹小的家里來玩,怕打擾我寫作。我為什么不把這看作是他對我工作的一種理解與尊重?他也沒有翻動過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寫字的紙,我為什么沒有看到文學在他心里也同樣的神圣?我由此還想到,照看過他的一位老婦人說,他從來沒有拉過別人的抽屜,從不對別人的東西產生過好奇與艷羨……當我把這些不曾留意的許多細節,與他中學時代就自己繳學費的事情串聯一起,我便開始一點點向他走近。
(14)他早就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里邊有很多發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進頭來。
(15)被理解是一種幸福,理解人也是一種幸福。
(16)當我看到了他獨立的世界和獨立的人格,也就有了與他相處的方式。對于一個走向成年的孩子,千萬不要再把他當做孩子,而要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男人。
(17)我開始盡量不向他講道理,哪怕這道理千真萬確,我只是把這道理作為一種體會表達出來而已。他呢,也只是在我希望他介入我的事情時,他才介入進來。我們對彼此的世界,不打擾,不闖入,不指手畫腳,這才是男人間的做法。我深知他不喜歡用語言張揚情感,崇尚行動本身;他習慣于克制激動,同時把這激動用隱藏的方式保留起來。
(18)我們的性格剛好相反,我卻學會用他這種心領神會的方式與他交流。比方我在書店買書時,常常會挑選幾本他喜歡的書,回家后便不吭聲的往他桌上一放。他也是為我這樣做事。他不喜歡添油加醋地渲染,而把父子之情看得天地一樣的必然。如果這需要印證,就去看一看他的眼睛——兒子望著父親的目光,總是一種徹底的忠誠。所以,我給他翻譯的埃里克·奈特那本著名的小說《好狗萊希》寫的序文,故意用了這樣一個題目:忠誠的價值勝過金子。
(19)兒子,在孩提時代是一種含意。但長成人后就變了,除去血緣上的父子關系之外,又是朋友,是一個忘年交。而只有真正成為這種互為知己的忘年交,我們才獲得圓滿的做父子的幸福,才擁有了實實在在又溫馨完美的人生。
【第1句】:結合你對選文的理解,解釋題目中“忘年交”這個名詞。(2分)
【第2句】:選文除去第19段分為三部分,下面是第二部分的起止段,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6—11 B.7—11
C.7—12 D.6—12
【第3句】:當“我”認識到“代溝”不足以阻礙父子之間成為“忘年交”后,“我”與兒子是怎樣相處的?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第4句】:選文中有許多或形象生動或意蘊深刻的句子,請聯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劃線句子的含義,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我們活得又忙碌又糊涂,沒想到這種事。(結合下文理解作者——馮驥才在“忙碌”什么?對什么“糊涂”?)(2分)
(2)“地動山搖”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躍,撲向兒子的小床,把他緊緊擁在懷里,任憑雙腿全被亂磚亂瓦砸傷。(句中加點的動詞表現了父親的什么?)(2分)
(3)他早就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里邊有很多發光的事物。(“我”兒子具體有哪些“發光的事物”?)(2分)
【第5句】:圍繞問題探究:你與你的父母是忘年交嗎?請你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選擇下面一個問題來回答。(要求:說真話、心里話,50字左右,3分)
①若是,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與作者有哪些相同點?還有哪些不同點?
②若不是,你希望你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向馮驥才學習什么?
③若介于兩者之間,你的父親在教育子女上有哪些閃光處?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改進?
參考答案:
【第1句】:不設統一答案,與下列兩個示例意思接近亦可。(2分)
示例一:年齡或輩分不同的人之間結成的知心朋友。(詞典解釋)
示例二:除去血緣上的父子關系之外,成為互為知己的朋友。(文意詮釋)
【第2句】: B (2分)
【第3句】:①不要再把他當做孩子,而要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男人。②開始盡量不向他講道理,哪怕這道理千真萬確,我只是把這道理作為一種體會表達出來而已;③對彼此的世界,不打擾,不闖入,不指手畫腳;④學會用心領神會的方式與他交流。(2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得滿分)
【第4句】:(1)“忙碌”:原文句子回答——“我的眼睛太多關注于人生的季節和社會的時令,關注那每一朵嫩苞一節枯枝一塊陰影和一片陽光,關注筆尖下每一個細節的真實和每一個詞語的準確。”或概括回答——忙于工作(寫作)。(1分,若概括,意思接近亦可)
“糊涂”:原文句子回答——“忽略了日日跟在身邊卻早已悄悄發生變化的兒子”;“自以為對兒子了如指掌,一切一切,盡收眼底,可是等到兒子一旦長大成人,才驚奇的發現自己竟然對他一無所知。”或概括回答——對兒子的一切不了解(一無所知)。(1分,若概括,意思接近亦可)
(2)表現出作者做父親的天職——天性——天經地義是家庭和子女的保護神。或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一種心靈感應(父子連心)——愛子心切,無所畏懼。(2分,若回答成“父親對兒子的愛”,只能得1分)
(3)發光的事物:①自小就不把同學領到狹小的家里來玩,怕打擾我寫作;②沒有翻動過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寫字的紙;③從來沒有拉過別人的抽屜;④從不對別人的東西產生過好奇與艷羨;⑤自己繳學費。(2分,任意答對其中之二即可得滿分)
【第5句】:開放性試題,不設統一答案,要求符合題意,語句通順。(3分)
答題要點:①不要再把我們當做孩子,父子、父女或母子、母女應該像兩個大人,是朋友關系,是平等民主的;②對彼此的世界,不打擾,不指手畫腳;③做事不強迫、不逼迫;說話不武斷、不粗暴;④用心平氣和或心領神會的方式與我們平等地交流,而且還是客觀的。
【任意答出其中之二(或與要點意思接近)即可得滿分——要點2分,語句通順1分】
《泥 濘》精選語文閱讀理解附答案解析
泥 濘
文/遲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骯臟的,這骯臟當然緣自于我們曾經熱烈贊美過的純潔無瑕的雪。在北方漫長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伸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到大地上,使整個北方沉淪于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飛雪中行進在街頭,看著枝條濡著雪絨的樹,看著教堂屋頂的白雪,看著銀色的無限延伸著的道路,你的內心便會洋溢著一股激情:為著那無與倫比的壯麗或者是蒼涼。
然而春風來了。春風使積雪融化,它們在消融的過程中容顏蒼老、憔悴,仿佛一個即將撒手人寰的老婦人。雪在這時候將它的兩重性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它的美麗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種靜止的美、脆弱的美;當寒冷已經成為西天的落霞,和風麗日映照它們時,它的丑陋才無奈地呈現。
純美之極的事物是沒有的,因而我還是熱愛雪。愛它的美麗、單純,也愛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當然,更熱愛它們消融時給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濘。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溝因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嘩嘩”地響;燕子在潮濕的空氣里銜著濕泥在檐下筑巢;雞、鴨、鵝、狗將它們游蕩小巷的爪印帶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滿無數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樹龐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時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時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鬧時不慎將嘴里含著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著那泥水“嗚嗚”地哭,而窺視到這一幕的孩子的母親卻快意地笑起來……
這是我童年時常常經歷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個小山村,時間當然是泥濘不堪的早春時光了。
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
泥濘常常使我聯想到俄羅斯這個偉大的民族,羅蒙諾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蒲寧、普希金就是踏著泥濘一步步朝我們走來的。俄羅斯的藝術洋溢著一股高貴、博大、陰郁、不屈不撓的精神氣息,不能不說與這種春日的泥濘有關。泥濘誕生了跋涉者,它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和平和勇氣。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它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懂得祖國之于人的真正含義。當我們愛腳下的泥濘時,說明我們已經擁抱了一種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濘已經不像童年時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時節,我走在農貿市場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種久違的泥濘。泥濘中的`廢紙、草屑、爛菜葉、魚的內臟等等雜物若隱若現著,一股腐爛的氣味撲入鼻息。這感覺當然比不得在永遠有綠地環繞的西子湖畔撐一把傘在煙雨淳淳中耽于幻想來得愜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種懷想,想起木輪車沉重地碾過它時所濺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艱難的背影,想起我們曾有過的苦難和屈辱,我為雙腳仍然能觸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們不會永遠回頭重溫歷史,我們也不會刻意制造一種泥濘讓它出現在未來的道路上,但是,當我們在被細雨洗刷過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當我們面對著無邊的落葉茫然不知所措時,當我們的筆面對白紙不再有激情而蒼白無力時,我們是否渴望著在泥濘中跋涉一回呢?為此,我們真應該感謝雪,它誕生了寂靜、單純、一覽無遺的美,也誕生了骯臟、使人警醒給人力量的泥濘。因此它是舉世無雙的。
【訓練題目】
【第1句】:相對于現在平坦寬闊的水泥路面,泥濘小道的確是骯臟的,作者起筆也說“北方的初春是骯臟的”。這是一種什么寫法呢?作者對泥濘的描寫體現了一種什么情感呢?
【第2句】:作者在通過對雪的兩重性的描繪中,感悟到了一條深刻的道理,這條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第3句】:文章的標題“泥濘”也具有兩重性,應該是指哪兩重性呢?
【第4句】:作者說“渴望著在泥濘中跋涉一回”,這話有著怎樣的深意?
【參考答案】
【第1句】:欲揚先抑的寫法;作者對從前的泥濘小道是抱著回憶、肯定、贊許之情的;如作者所說“我熱愛這種渾然天成的泥濘”等。
【第2句】:美丑是相對的,純美至極的事物是沒有的。
【第3句】:一是實指道路的泥濘、骯臟等,二是虛指人生、民族或國家前進道路上的磨難、挫折、坎坷、屈辱等。
【第4句】:深意是: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要戰勝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取得豐碩成果,成就一番人生的事業等,就一定要在“泥濘中跋涉一回”,只有歷經磨難,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