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也有父母的優美句子
【第1句】: 林清玄散文<老鼠也有父母>全文
看見操場上有一群小朋友在議論紛紛,我好奇地圍過去看。
原來是,有一位小朋友家里鐵籠捕到一只老鼠,邀集同伴到操場舉行殺鼠大典,準備在老鼠身上潑灑汽油、點火,然后拉開籠門,看點了火的老鼠可以跑多遠。
我對小朋友說:“這樣太殘忍了,想一想如果是你們被點了火,在操場上跑,是多么的痛呀!”
小朋友沒想到突然冒出個陌生人,又勸上他們燒老鼠,氣氛因僵化而沉默著。
捕到老鼠的小朋友說:“可是,可是老鼠是害蟲呀!偷吃我們家的東西。”
我說:“照你這么說,做小偷的人不也該發火燒了?任何人,不管好人、壞人都有父母,在父母眼中都很可愛,老鼠在父母眼中可能是可愛的孩子呢!”
另一位小朋友說:“如果我們不殺害蟲,害蟲就會愈來愈多,到時候就會被害蟲侵占了。”
我對孩子說,這世界上每天有幾千萬人再殺害蟲,譬如噴滅蚊和殺蟑螂的藥,但蚊子和蟑螂從來沒有減少過,這世界上有很多人在保護野生動物,野生動物也沒有增加。何況,什么是害蟲呢?從前的人看山中的兇禽猛獸都是害蟲,老鷹、獅子、老虎、豹子、野狼、狐貍哪一種不是害蟲呢?
“不管好的動物或不好的動物都有在地球生存的權利,不管好或不好的動物都有父母和兒女,所以我們不應該隨便殺害動物。”
小朋友更沉默了。
“擁有”那只老鼠的小朋友說:“不然,我們不要放火燒它好了,我們給它一點懲罰,罰它到垃圾山去吃垃圾。”
小朋友全歡呼起來,呼嘯而去。
我看著小朋友的背影,以及還留在草地上的汽油油漬,想到我們大人有責任開啟孩子的仁愛之念,不應該殘忍地對待別的眾生。
真正的仁愛不是對好眾生的慈愛,而是對惡眾生的悲憫——何況眾生有什么好惡的分別呢?
曾經有一位凈土宗的祖師說:“西方凈土是為惡人而設教的。”
有人問他為什么不是為善人而設,而是為惡人而設。
他說:“善人所處的地方就是凈土,還需要什么凈土?何況惡人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去凈土,善人更不用說了。”
我們在幼年時代,都曾經無知,到樹上捕捉小鳥、在田間灌蟋蟀、在河里濫捕魚蝦,我們的無知代代相傳,我們的長輩把工業的黑煙噴上天空、污染的廢水灌入河流、以過度的農藥灑在田間。不要說動物,有許多人甚至忘記別的孩子也有父母。
我們要救的不是偶然被抓住的老鼠,我們要救的是孩子的心,在一個社會里,如果孩子不能普遍有仁愛的心,受害的將不只是老鼠呀!
【第2句】: 《老鼠也有父母》讀后感
現在百,我明白了。就像那一則寓言里的狐貍于獅子一樣,就算狐貍一胎生五六個,可看著一頭獅子,還不照樣都得點頭哈腰、畢恭畢敬的。學習也是一樣,如果只度是盲目地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心不在焉地學習,學那么多到頭來還是一無所獲。
我認為,學習不在于學的科目的多少,比如學繪畫、學問舞蹈、學提琴,若你什么都學,而什么都浮于表面,不深入下去,還答有什么用呢?而如果精于一門,在一門上下功夫,在完全掌握了一門后再學另一門,也未嘗不可。或者,就專于一門。比如只研究數學,當專一名屬數學家;只研究音樂,當一名音樂家;或只現就科學,當一名科學家。做任何一件事都深入下去,功到自然成。
【第3句】: 關于老鼠的美文
在一個遠方的國家,有兩個非常杰出的木匠,他們的手藝都很好,難以分出高下。
有一天,國王突發奇想:“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好的木匠呢?不如我來辦一次比賽,然后封勝者為‘全國第一的木匠’。” 于是,國王把兩位木匠找來,為他們舉辦了一次比賽,限時三天,看誰刻的老鼠最逼真,誰就是全國第一的木匠;不但可以得到許多獎品,還可以得到冊封。
在那三天里,兩個木匠都不眠不休地工作,到第三天,他們把已雕好的老鼠獻給國王,國王把大臣全部找來,一起做本次比賽的評審。 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纖毫畢現,甚至連鼠須也會抽動。
第二位木匠的老鼠則只有老鼠的神態,卻沒有老鼠的形貌,遠看勉強是一只老鼠,近看則只有三分象。 勝負即分,國王和大臣一致認為第一個木匠獲勝。
但第二個木匠當廷抗議,他說:“大王的評審不公平。” 工匠說:“要決定一只老鼠是不是像老鼠,應該由貓來決定,貓看老鼠的眼光比人還銳利呀!” 國王想想也有道理,就叫人到后宮帶幾只貓來,讓貓來決定哪一只老鼠比較逼真。
沒有想到,貓一放下來,都不約而同撲向那只看起來并不象老鼠的“老鼠”,啃咬、搶奪。而那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卻完全被冷落了。
事實擺在面前,國王只好把“全國第一”的稱號給了第二個木匠。 事后,國王把第二個木匠找來,問他:“你是用什么方法讓貓也以為你刻的是老鼠呢?” 木匠說:“大王,其實很簡單,我只不過是用魚骨刻了只老鼠罷了!貓在乎的根本不是象與不象,而是腥味呀!” 人生的競賽往往是這樣,獲勝者往往不是技巧最好的,而是最接近人性的,因此只有靠邏輯做事才能更符合自然規律,才能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