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發展的名句
【第1句】: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睹献印るx婁下》
[解讀]愛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要想受人敬愛,必須敬愛他人。恒:常常。
【第2句】: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睹献印るx婁上》
[解讀]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畫出矩形和圓形來。我們的生活,辦事情,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否則,各行其是,準會亂了套。規矩:規和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
【第3句】: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豆茏印つ撩瘛?/p>
[解讀]糧倉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制度;衣食豐足,百姓才知道榮譽恥辱。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人,首先要考慮老百姓的生活。廩(lǐn):糧倉。實:充實。
【第4句】:差若毫厘,謬以千里?!抖Y記·經解》
[解讀]事情開始時有很小的差錯,若不及時糾正,最后就會造成大的錯誤。萬事開頭難,開頭必須謹慎;搞科學研究必須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否則就會造成重大損失。毫厘:為計量小單位,形容極少或極小。繆(miù):錯誤。
【第5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戰國·楚·屈原《卜居》
[解讀]尺雖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雖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事物總有它的不足之處,智者也總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不應求全責備,而應揚長避短。
【第6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睹献印す珜O丑下》
[解讀]擁有真理,合乎正義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違背真理、非正義的就很少得到幫助。它告訴我們,真理和正義是不可戰勝的。
【第7句】: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解讀]如果只是獨自一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討論,就會孤陋寡聞。事實證明, 學習伙伴有益于學習的進步。
【第8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睹献印る墓隆?/p>
[解讀]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惑亂,貧賤不能使他改變節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這句話歷代相傳,激勵了無數的中華兒女
【第9句】: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对娊洝な轮弧?/p>
[解讀]高地變成山谷,深谷變成山陵。據科學推測,喜馬拉雅山這個地方在七千萬年以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多變。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總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轉化。
【第10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墩撜Z·衛靈公》
[解讀]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宏圖。
【第11句】: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
解讀]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句話說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個“責”字。責:責備,要求。
【第12句】: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盾髯印駥W》
[解讀]木料經過木工用墨線(木工用具)劃直線加工以后,就變直了;金屬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礪后,就能鋒利。這兩個比喻用來說明人經過學習磨練,自我反省,就會變得聰慧明智,不犯錯誤,也越來越堅強。礪(lì):磨刀石。
【第13句】: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抖Y記·大學》
[解讀]對你所喜歡的人,要知道他的缺點,不可偏袒;對你所厭惡的人,要知道他的優點,不可抹殺。我們評價一個人要客觀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為自己的好、惡而產生偏見。
【第14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独献印?/p>
[解讀]災禍啊依存著幸福,幸福啊潛伏著災禍。它告訴我們,禍福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處逆境,也不要灰心喪氣。兮(xī):語氣詞,相當于“啊”。 倚(yǐ):倚靠。伏:潛伏,隱藏。
【第15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解讀]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饑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給。
【第16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解讀]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這相反。
【第17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解讀]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蕩蕩。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坦蕩蕩:心胸開闊,自由自在的樣子。戚戚:憂懼不安的樣子。
【第18句】: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墩撜Z·季氏》
[解讀]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這句話對于青少年來說,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說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第19句】: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禮記·表記》
[解讀]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樣(濃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沒有圖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顯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夠長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懷有獲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虛情假意,矯揉造作,甜言蜜語,因而難以持久。接:接觸,交往。 醴(lǐ):甜酒。
【第20句】: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抖Y記·曲禮上》
[解讀]禮節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之間應平等相待,互助互濟。尚:重在。
【第21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秴问洗呵铩けM數》
[解讀]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常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蝕。比喻經常運動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蝕,可以保持很久不變壞。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動”的重大意義:生命在于運動,腦筋在于開動,人才也需要流動,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運動,沒有運動就沒有世界。腐:腐臭。戶樞(shū):門的轉軸。蠹(dù):蛀蝕。
【第22句】:滿招損,謙受益?!稌ご笥碇儭?/p>
[解讀]驕傲自滿必然招致損失,謙虛謹慎就會獲得好處。歷史上的許多事實證明了這句名言的正確。唐太宗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國家治理得很好,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驕傲自滿起來,在攻打高麗(朝鮮)時慘遭失敗。唐玄宗剛登基做皇帝的日子里也算英明,在政治、經濟方面取得成績后就驕傲起來,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從此衰落。
【第23句】:敏于事而慎于言?!墩撜Z·學而》
[解讀]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敏:勤勉,快速。慎:謹慎,慎重。
【第24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独献印さ诹恼隆?/p>
[解讀]千里遙遠的路程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從頭開始,從小到大逐漸積累的。萬事開頭難,沒有個開頭就不會有結果。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做起。
【第25句】:鍥而含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解讀]雕刻了一下,就放棄了,就是腐朽的木頭也刻它不斷;如果刻個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這個比喻意在說明學習、做事情,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淺嘗輒止,將會一無所成。鍥(qiè)、鏤(lòu):雕刻。
【第26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墩撜Z·為政》
[解讀]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么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展。
【第27句】: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蹲髠鳌ば辍?/p>
[解讀]哪個人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夠改正,這就是最大的好事??!春秋時晉國的國君晉靈公是個暴君。有一次,廚師煮的熊掌不夠熟,他就下令把廚師殺掉了。大臣士季進宮勸諫他,話未出口,晉靈公就說:“我知道錯了,今后一定改正?!逼鋵崳脑挵阎攸c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這個話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錯誤。士季便說:“~,~,~?!笔考镜脑挵阎攸c落在一個“改”字,知錯必改,壞事也就變成了好事。莫大焉: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第28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墩撜Z·述而》
[解讀]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的師長的人。人人都有相對的技能和特長,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只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師。
【第29句】:三思而后行。——《論語·公冶長》
[解讀]經過反復考慮然后才采取行動。這話適用于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第30句】: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蛾套哟呵铩るs下》
[解讀]偉大人物考慮問題,難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經過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點有益的意見。契訶夫說過,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應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應該因圣人的存在放棄了自己的思考。
【第31句】: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解讀]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墩撜Z》中記載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的文字很多,這一條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第32句】:任重而道遠?!墩撜Z·泰伯》
[解讀]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第33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解讀]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琢磨玉器。原指一國的人才,也可以為另一國所用。后來比喻借他人的批評幫助來改正自己的過錯,或者比喻拿別人的情況作為借鑒。從讀書做學問這方面來講,學文科的,要讀一些自然科學的書;學自然科學的,也要讀些人文科學的書。他山:別的山。攻:琢磨。
【第34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睹献印す珜O丑下》
[解讀]得天時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實如此。天時;節氣、氣候、陰晴寒暑的變化。地利;地理的優勢。人和:團結,得人心。
【第35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乾》
[解讀]天體的運行強健有力,君子應該以它為榜樣,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往往有自己的體會,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行:運行,運轉。?。簭妷延辛?。
【第36句】: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对娊洝ご笱拧な帯?/p>
[解讀]別人送我個桃子,我報答他個李子。對方給我多大好處,我也應該以相應的好處回報他。人與人之間要禮尚往來。投:投擲,在這里是贈送的意思。報:回報,回贈。
【第37句】: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四·莊辛謂楚襄王》
[解讀]羊跑了再修補羊圈,還不算晚。原文是: “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末為遲也?!蔽覀冎溃虑槭『?,及時補救,還不為遲;怕就怕不吸取教訓,不采取補救措施。亡:逃跑。牢:牲畜圈。臣:莊辛在楚襄王面前的自稱。鄙語:俗話。顧:回頭看,回頭召喚。
【第38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盾髯印駥W》
[解讀]與其整天坐在那兒苦思冥想,不如花一點時間去學習有收益。學與思本來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顧某一個方面,就會徒勞無功。須臾:一會兒。
【第39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墩撜Z·公冶長》
[解讀]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壘起的墻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著去培養他。人的智力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的情感因素有著很大的差別??鬃佑袀€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大覺,孔子說,對于宰予這樣的人沒有什么可責備的。因為他學習態度太差,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圬(wū):涂飾墻壁用的工具,這里指涂飾、粉刷。
【第40句】:學然后知不足?!抖Y記·學記》
[解讀]不斷的學習,這樣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愛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個大圓圈,把知識淺薄的人比作一個小圓圈。大圓圈外邊接觸的空白比小圓圈的多,因此,知識越多的人,越能察覺到自己知識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學習,越是努力學習知識就越豐富。
【第41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解讀]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皩W”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達不到好的效果。罔(wǎng):迷惑而無所得。殆(dài):疲倦而無所得。
【第42句】: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秦策五》
[解讀]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這句話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階段越難完成。所以,無論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決不可以松氣,否則就會功虧一簣,前功盡棄。
【第43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睹献印けM心上》
[解讀]仰起頭來看看覺得自己對天無愧,低下頭去想想覺得自己不愧于別人。做人要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君子坦蕩蕩。仰:仰頭。怍(zuò):慚愧。
【第44句】: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解讀]寶玉藏在山中,連山上的草木也顯得滋潤;珍珠產在深淵里,連涯岸也顯得不干枯。學問、韜略藏于胸中,自然會行為舉止不俗,氣魄風格不凡。若無內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個凡夫俗子。
【第45句】: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解讀]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鬃拥牡茏佑幸恍┳龉俚?,孔子教育他們干出政績不要急于求成。事物發展有它的規律性,學習上也要循序漸進,不打好基礎,就想攻克尖端科學,快出成果,也是辦不到的。
【第46句】:朝聞道,夕死可矣?!墩撜Z·里仁》
[解讀]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這句話說明了對真理的渴望。“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這首詩,正是表達了這種思想,對自由、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可以使人舍棄生命。
【第47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為政》
[解讀]知道的就承認已經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自作聰明的人總是把無知當已知。最后一個“知”(zhì):聰明。
【第48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解讀]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舍身成仁的心跡。
【第49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解讀]我十五歲,有志于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說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第50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稘h樂府·長歌行》
[解讀]時間像江河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人在年輕時不努力學習,年齡大了一事無成,那就只好空留悲傷、后悔。人生積時為日,積日為月,積月為年,看似長久。年少的時候盼望著長大,常覺得日子過得很慢,來日方長。其實,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自甘暴棄,終于要后悔也來不及。
【第51句】:百聞不如一見?!獫h·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解讀]聽得再多,不如親眼看到一次。指看到的比聽到的要可靠些。
【第52句】: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獣x·傅玄《傅子·口銘》
[解讀]病是從口里吃進去的,禍是從口里說出來的。這句話告誡人們說話要謹慎,說話不注意會招來禍害。處世戒多言,言多必有失。傅玄:(217——278)西晉哲學家,文學家。著有《傅子》、《傅玄集》。明朝時有人把他的作品收集編成《傅鶉觚集》??阢懀宏P于口的座右銘。
【第53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铣に巍し稌稀逗鬂h書·班超傳》
[解讀]不進入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比喻不親身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也指不經實踐就難以獲得真知。
【第54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解讀] 人可以在憂思禍患中成長,也可以在安逸享樂中滅亡。艱苦的環境能鍛煉人,能使人更堅強地生存發展;安樂的生活容易腐蝕人,使人頹廢乃至滅亡。
青島未來發展,缺的是人才嗎
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需要人才,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青島作為一個外向型的城市肯定非常缺乏人才。
青島有得天獨厚的優良港口,有良好的工業基礎,有完備的工業體系,成熟的商圈。貿易服務業制造業都非常強,唯一的短板就是互聯網金融和IT,這也是整個山東的短板,這恰恰說明了青島缺乏人才。各方面都很齊全了,就差優秀的人才了。
青島每年雖然吸引的應屆畢業生不少,但是還是缺乏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對優質人才的吸引力。尤其是當今火熱的互聯網,整個山東包括青島少有走在全國前列的公司,讓青島比北上廣深可能有些不公平,但是在互聯網,金融,科技方面GDP比青島多不了多少的杭州,跟青島比較的話幾乎是碾壓,這幾年來,整個山東產業主要是傳統制造業原材料占比大,高達上,風口,新概念的東西,山東有些被人家落下了,青島雖然走在山東的最前列,但也只是在山東前衛點,跟南方很多城市比也是有點尷尬。
可能青島的高校比起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要少的可憐,聚集人才的能力也比不了廣深,但是現在情況已經慢慢好起來了,海洋大學,石油大學,山大新校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等隨著一批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入住青島本土出產的人才會越來越多,海爾海信青啤為代表的等一批企業花大力氣引進人才搞科研也是的青島對外來人才越來越有吸引力。隨著西海新區的建立,青島對人才的缺口更大,同時對人才的吸引力也越大。
優美的環境,青島有了,雄厚的資本有了,濃郁的商業氛圍有了,系統的工業體系有了,便捷的創業條件有了,現在就差想法和創意了,就差高科新的項目了,萬事俱備了就差人才了,青島未來的發展,只差人才!只要你有能力,青島一定會讓你的夢飛翔,青島也一定會因為千千萬萬個你,變得更美!
農村發展離不開人才,什么樣的人才才能推動農業發展
農村的發展與振興需要各種人才,建設,服務業,農業,電商,水利,電力,規劃設計……,農村說需要的不是什么樣的人才,而是農村增加活力,努力讓各種人才回農村安居樂業。
鄉村振興是宏觀的,包含了幾乎城市發展的所有門類,振興農村絕不是種種地,養養豬,放放牛羊,而是從源頭上改變農村的整體面貌,比如說,醫療,教育,養老,衛生,糞污處理,有機種養殖……,都需要人才,只有各種人才去建設農村,發展農村了,那么振興鄉村的偉大戰略才會最終實現,而不是片面性幾個人才就能振興農村的,將來的農村,是立體的,多元的,全方位的,是讓城里人羨慕的,用人應當不拘一格,能為農村發展做出貢獻的都歡迎,期待鄉村振興早日實現。
不能狹隘的,片面性的使用人才,會阻礙農村的發展,用人之長天下無不可用之人,支持農村建設,我是農民,我進村。
有人說人才的發展比物質的發展更為重要,你怎么看
發展人才比發展物質更重要,其實個中道理題主在描述中已經基本說清了。人才是科技和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也是當今國家能夠強大的根本,各國也都在吸納人才和發展人才這一治國的關鍵問題上做足文章,目的都是要強國和強化本國的世界競爭力。
其實我們中國人早就明白這個道理,還有許多耳熟能詳的古人名言,比如管子說“一年之計莫如種谷,十年之計莫如種樹,百年之計莫如樹人”,龔自珍說“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小平同志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而大力倡導發展國家教育事業,培養人材,這是中華民族走向中興的根本所在。
企業發展也是這個理,有識之士莫不認同重視挖掘和網羅人才。近日一篇文章報道任正非專講當前是吸納尖端人才的大好時機。看得出成功人士絕非僥幸成功,而是有著遠見卓識的超前目光。
美國等西方大國一直設法搜羅人才,把持著各種高端科技的超前性,從而處在對發展中國家居高凌下的位置,他們嚴禁人才和技術外流,在關鍵領域甚至用立法手段排外。我們只有自力更生發展自主人才方能實現中華民族的超越。
謝邀!
為什么安徽的人才不愿在家鄉發展
一、主政安徽的主要領導一八”左”,如曾希圣、宋佩璋;二“老”,近幾屆均為老人執政,臨界退休來皖混幾年,然后去全國人大或政協;三“土”,有挖煤的,有挖鐵的,有挖土的,缺文化,缺謀略。二、留在安徽的都是官迷,處處講官本位,唯“官”論,以官的大小論英雄。
三、無目標,無定力,無規劃。主政者的套路:首先在創新概念上動腦筋,下工夫,然后今天“學江浙“,明天“學閩粵",后天“學山東”,最后弄幾個樣板,其效果如何,不了了之。鮮有人認真研究省情,制定出符合安徽實際的目標和行動計劃,故而安徽一直在飄移、在迷茫中張望。
四、人才源源不斷流失,資金源源不斷流失,只剩下失望再失望,只剩下貧脊的土地和被污染的河流,一代一代又一代。
中國農業的發展目前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農業的發展目標出路,在于人才的培養和發現,國家有關農業管理部門的主要領導,應該建立農業,人才儲備檔案,頂尖人才,要集中統一管理,組織學習科學技術,研究探討,綠色農業的發展方向,結合我國的,現有土地的實際情況,應培養出,德才兼備,有吃苦耐勞的毅力,思路清晰,敢于擔當責任的人,成熟之后,派往基層組織,委以重任。
幾年之后,成績卓越突出者,給予獎勵和職務提升,總之農業現代化建設,離不開高科技人才的儲備,和大力支持!
如果周文王以姜子牙為選用人才的標準,那么周朝會不會發展的更好
會的,可是一山不容二虎
農商行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農商行不得不說的故事!
社會上很多人認為,農商行缺的是人才,缺的是促進帶動發展的人才,那人才是從那里來的,從天上掉下來的嗎?還是大風吹來的?肯定不是!這多少年來,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成批成批地進入到農商行,但是現在發展的如何了,成長為大樹了嗎?能擋風能促進發展了嗎?所以很大程度上,農商行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公平的環境和用人機制!
我曾經接觸過一農行的行長,他常常到基層行與員工談天那心,如果他見你一面,他下次一定會記住你的名字和性格特點,他曾提拔了很多人,他到農發行后,又帶過不少人,而這些人后果然成為精英人物!我們現在的用人機制,人托人,人送人,胡羅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根本沒有長效的用人機度!許多大學生研究生作了幾年柜員后,看不到錢途和前途,辭職了事!
人才是需要培養需要重視的!而農商行看不這種格局,一個基層的小行長都會沒人情沒人性,工作沒錯,但關心集體中的員工有錯嗎?人才絕不是一天結果,而是長久的累積,集體的提高,人心的溫情!農商行你作到了幾條?
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發展
在一個公司無論你能力有多高,干的不開心,一切都是白費,就跟當年米盧執教中國足球國家隊,快樂足球一樣,跳槽不一定因為工資高低,一定要快樂,人才是快樂下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