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表現人生理想的句子
【第1句】: 在《行路難》中,用一歷史人物表達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詩句是
《行路難》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其中用一歷史人物表達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詩句是:“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前一句寫的是姜太公的故事:傳說呂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時,曾一度垂釣于磻溪(今陜西寶雞市東南);后一句寫的是伊尹的故事: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李白借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
【第2句】: 寫一句古詩詞名句表達自己對崇高人生理想的追求,寫出作者和出處.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注釋】 ①珍饈:名貴的菜肴. ②垂釣坐溪上:傳說呂尚未遇周文王時,曾在溪(今陜西寶雞市東南)垂釣. ③乘舟夢日邊:傳說伊尹見湯以前,夢乘舟過日月之邊.合用這兩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無常,多出于偶然. 【簡析】 ”行路難”多寫世道艱難,表達離情別意.李白《行路難》共三首,蘅塘退士輯 選其一.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 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詩開頭寫“金樽美酒”、“玉盤珍饈”,給人一個歡樂的宴會場面.接著寫“停 杯投箸”、“拔劍四顧”,又向讀者展現了作者感情波濤的沖擊.中間四句,既感嘆 “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看到了呂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難”四個短句,又表現了進退兩難和繼續追求的心理.最后兩句,寫自己理想總有一天能夠實現. 全詩在高度傍徨與大量感嘆之后,以“長風破浪會有時”忽開異境,并且堅信美好前景,終會到來,因而“直掛云帆濟滄海”,激流勇進.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
【第3句】: 【在<;行路難>;中最能表現李白面對挫折積極向上,對理想執著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 白話譯文: 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費萬錢. 胸中郁悶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劍環顧四周,我心里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象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么艱難,多么艱難; 眼前歧路這么多,我該向北向南?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于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