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角度不同的名句
中國詩歌繁榮,千百年來留下無數名句。很多詩都有特定的語境,脫離了上下門,單獨拎出來就會讓人摸不著頭腦。但名句就是名句,即便如此,大家還是能夠感受到詩歌中的魅力。關注小編,一起換個角度看古詩。
第1句:“幾處覓不得,有時還自來。”
這兩句是唐代著名詩僧貫休寫的《詩》的名句,形容自己寫詩的時候有時靈感衰竭,撓頭抓發也無濟于事;而有時又靈感狂涌,不用費思量自己就來。
但假如我們換一個角度,這是家里的貓咪或者狗狗跑出去了,我們去找貓貓和狗狗,這樣的情景是不是也很貼切?
第2句: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出自唐代末年羅隱寫的《牡丹花》,形容牡丹花沒有生命,不會說話,但也有強大的魔力。《紅樓夢》借用這句詩來形容薛寶釵,可謂貼切。
所以如果拿這兩句詩去形容畫卷上的美人,可謂是貼切至極。畫中美人當然不解語,但是依然動人。
第3句:樹底有天春寂寂,人間無路月茫茫。
晚唐詩人曹唐曾寓居佛寺,環境幽勝,于是想出這兩句詩:“水底有天春寂寂,人間無路月茫茫。” 曹唐自認為這兩句恰到的形容了寺院的清幽,卻被人們譏為“鬼詩”,認為是形容鬼的。這么一想,還真的帶著些鬼氣呢。
第4句: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都不見。
這是白居易《長恨歌》的名句,用來歌頌唐玄宗遍地尋找楊貴妃的深情。但是如果用來形容目連救母,那也是相當貼切的啊。
第5句:秦塞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
這是駱賓王《帝京篇》的名句,但是因為兩句中都計算著地方相距的距離,也被認為是地方測量詩。而駱賓王也被人們笑稱為“算博士”。
第6句:每日更忙須一到,夜深還自點燈來。
這是程師孟寫自己的堂屋詩,說自己每天多么忙都要來一次,點著燈也要讀書。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要是當作是上廁所的詩,那也是十分貼切的啊,啊哈哈。
第7句:王莽弄來仍半破,曹公將去定平沈。
這是宋代詩人李山甫歌詠東漢末年的詩。但是有人說這是描寫破船的詩,簡直讓人噴飯。
第8句:三尺短墻微有月,一灣流水寂無人。
這是描寫梅花的詩,意境幽靜,充滿韻味。但老是有人理解成講小偷的詩,那也怪不得他。
其實就像《詩經》一樣,很多原來是各地的民歌,但是被春秋戰國的人用在了國家間的外交禮儀上。《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說:“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也就是說,斷章取義這種理解詩歌的現象還是挺有歷史源流的呢。所以說,詩歌是常讀常新的,每次讀每個角度讀都有不同的味道。
拍照片換個角度,會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拍照換個角度,會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文字說明有點枯燥,還是用圖片說話吧!
↑一般拍攝這樣的風景,通常都是對準了目標人物就拍的,人多,雜亂,容易失去拍攝主體,干擾視線的多余人或物很多,不能很好的將主體人物與美景相關聯。↑如果換個角度,靠近一點,選擇有趣的畫面作為主體,背景空曠,只有大片的紅紫色草地,色彩簡單,再加上前景的框式構圖,主體突出,背景簡潔,讓人看著干凈,舒服,沒有視線的干擾。
再來圖片↓↑只有一個感覺,雜亂無章,沒有主體!不知道該看哪兒?↑蹲下來,降低機位,靠近主體,讓周圍的綠草做它的陪襯,并且被大幅虛化,美麗的花朵在陽光下燦爛的生長著,交代了環境,又意境凸顯!
遠拍↑↑靠近一個有趣的前景參照物拍攝遠景,空間感會更強,內容也更有趣!
我是頭條號攝影匠洪辰,歡迎點贊和關注!
如何把握不同角度的素描頭像繪制
感謝呀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素描頭像是檢驗一個人的空間三維以及造型能力的一個繪畫基礎,一般在聯考大多數的考試內容都分為正面、四分之三側面、正側面、平仰俯視
定型,把握好人物的各個部位的關系,盡量拉長線,交代清楚頭、頸、間三個關系,構圖注意頭的大小,大約占紙的長度的一半。
起形,大概定好型以后,確定具體形象、結構以及輪廓形,注意轉折輕重,暗面還有亮面,最后上調子。
大概就說一下仰視的基本比例,仰視會造成面部結構及五官形體的變化,頭部還有下巴相對會加長,頭部五官的位置會提高,耳朵的位置則會相應降低,以及下巴的位置觀察的面積會增多,注意下巴的位置,不要死摳
正面大多數是保持正常比例,注意三庭五眼比例
俯視透視:俯視與仰視正好相反,頭頂擴大,面部及五官縮短,這就是上大下小的俯視效果。與仰視正好相反,頭頂擴大,面部及五官縮短,體現出上大下小的俯視效果。
四分之三側面,透視影響,五官輔助線發生近大遠小的變化。
賞析同一副攝影作品,藝術愛好者的欣賞角度和沒有美術基礎的人的欣賞角度有何不同
謝謝柳侍墨的。
正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林黛玉一樣,同一幅攝影作品,藝術愛好者和沒有美術基礎的人欣賞角度是不同的。
攝影作品是攝影師以圖像為載體的藝術表現形式。看似一幅簡單的攝影作品往往是作者經過對社會生活深入觀察深思熟慮反復篩選提煉加工才得以形成,其中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觀點和審美理念等等。
作為藝術愛好者,由于比較熟悉攝影藝術的規律和特點,具備一定的專業藝術素養,在欣賞一幅攝影作品時,會從多方面多角度對作品作出較為全面細致的賞析。一般地講,首先會從藝術的審美角度來審視作品的視覺效果,攝影師的攝影技巧如何。二是會從作品中感悟和體味作者表達了什么樣的觀點和哪些思想情感等。三是要解讀這幅作品為什么作者這么拍?它的出處和背景是什么?從而加深對作品的欣賞和共鳴。
而作為沒有美術基礎的一般讀者,在欣賞一幅藝術作品時一般是憑直觀的視覺感覺效果,只是看這幅攝影作品拍的如何,好看不好看,美不美,而很少會考慮作者在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情感?為什么這樣拍?這幅圖片的背景是什么等等。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同樣一幅攝影作品,在藝術愛好者和沒有美術基礎的人的眼里是不完全一樣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一般地講,藝術愛好者能從中解讀更多的內容,產生更多的共鳴,得到更多的藝術享受。
令人欣喜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藝術對于美好生活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重視藝術知識素養的學習提高。特別是很多家長,對自己孩子從小就注意培養藝術興趣和藝術細胞,讓孩子參加各類有興趣的藝術培訓班等等。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
欣賞書法的角度是千人千面的,那么您喜歡什么樣的書法作品呢
學習書法是一種修為!
男女生眼里欣賞的女孩子各有什么不同
謝邀!
呵呵,對此沒什么深的研究。不過,不管是男還是女,各人的欣賞觀點不一樣,角度不一樣,所以對"好看女人"定義不一樣。
欣賞現代詩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
感謝。據悉,題主是尊敬的劉愛源女士。我對劉女士沒有多一點的了解,矇朧印象: 是一位對文學有所研究、具有一定造旨、有學問的女性。起因似乎是劉女士看過我的劣文,為此我曾點擊其頭像,匆匆瀏覽過她兩三篇文章。現《系統》轉達她的邀答,我感到為難 : 這無異于魯班門前弄斧!考慮良久。最后硬著頭皮: 權作交流`拋磚引玉!//我個人認為 :欣賞現代詩,起碼要有三個條件 : 1)對現代詩要有興趣和愛好。沒興趣談不上欣賞。2) 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比方說,他連魯班是現代人`還是古人都不懂,他怎能理解詩中 運用魯班這個人名的比喻呢? 3)要有一定的社經歷和閱歷。一個人有了感性認識,積累到一定程度 才能升華為理性認識。一個人要有一定的閱歷體驗,才能體會到詩人的激情!從而產生共鳴!例如 :詩人黃燦然寫的《杜甫》一詩,被選入一本詩選中,我讀后感動!把它抄寫收藏。我曾在《今日頭條》中向網友推薦,反應冷淡。該詩文字很質樸,但凝聚著詩人深沉潮涌的激情和深切沉靜的感悟!//全詩如下:他多么渺小,相對于他的詩歌/他的生平捉襟見肘,像他的生活/只給我們留下一個襤縷的形象;叫無憂者發愁,痛苦者堅強/ 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讓他平凡/他的日子像白米,每粒都是艱難/漢語的靈魂,要尋找恰當的載體/而這個流亡者,正是它安穩的家/歷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戰爭若知道他,會停止干戈/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尋找深度/上天賦予他不起眼的軀殼,裝著山川、風物、喪亂、和愛/讓他一個人,活上一個時代!//限于我閱讀的詩評不多,幾乎所有的評論者都 同一口徑,認為詩人余光中寫得最好、最優秀的“代表作" 當推《鄉愁》一詩!我卻不以為然!我覺得 : 摒開政治因素,僅就詩歌創作的藝術性而論,余先生的詩作《鄉愁》比不上他的《等你,在雨中》。//從上述兩例中,雖然我個人屬于極微末`幾乎可以忽略的極少數,但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 : 不同的人,由于社會經歷不同`興趣不同`欣賞現代詩的角度不同,以及其它原因的不同,可以導致對同一首現代詩的評價不同!最明顯的例子 : 世人對詩人余秀華的詩作,甚至評價絕然相反;甚至對著名詩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樹》也存在爭議!// 欣賞現代詩歌,個人的體驗也是重要的!有了個人的親身體驗,才會對詩的某些字句 產生“共鳴"!例如: 《系統》曾推薦 詩人"葉輕雪"讓我認識,這位詩人真誠為我推薦了八九首現代詩歌。大都是著名詩人的代表作,例如《鄉愁》《致橡樹》等等,未令我感動。而其中一首是她創作的詩歌《你是世間唯一的女人》,卻令我感動!甚至在我寫“讀后感"時,流出了眼淚!“男人有淚不輕撣",何也?因為詩中有幾個句子,觸動了我心中的軟肋!老母親己“沒有挺拔的身軀,只有顫巍巍的背影,鋪滿小徑…",她是“世上唯一"為兒女“牽腸掛肚"的人!……詩句讓我憶起倚門望兒歸的母親,憶起母親苦難的一生!詩句引起了我的共鳴`引起了我的回憶!所以落淚。這話,我沒有說假!// 那么,欣賞現代詩歌要從什么角度入手?我個人認為 : 這沒有標準的答案。作為藝術的東西,可以被人看得一文不值,也可以被人看得價值連城。要欣賞現代詩歌,最關鍵的是興趣和愛好。這正如飲茶。我對飲茶無興趣,我只認為:飲之順口,不會澀口就行。要問我品之感覺怎樣`價格大約多少,我一竅不通。那些對飲茶有濃厚興趣的人,一品就能說出該茶的味道,出之什么山門,價格大約幾多。現代詩也如此。你有興趣,愛好了,你就會自然地關注它,閱讀它,讀多了就會體會它的味道,體會它的濃淡`甜澀,等等。由于各人的興趣`愛好不同 (包括文化修養,社會體驗等等的不同) ,因此各人欣嘗現代詩歌的角度也就不同。我個人認為 : 就讓自已感興趣的方向(或說角度)作為 “導航儀"吧!就把“興趣"(愛好)相同或近似的人作為伙伴(詩友)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吧,以利于感悟和獲得啟迪!比方說 : 你是興趣愛情方面的詩歌,我是興趣哲理方面的詩歌,他是興趣風景山水方面的詩歌,她是興趣花草`鳥獸`蟲魚方面的詩歌…,大可從個人感興趣`很愛好的方面 去欣賞這方面的現代詩歌,領略個中的韻味`領略個中的美`領略作者的感情…以此作為入手!這 就是所謂的角度,我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