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句 因果
如果您信佛,七句關于“因果”的名言,需要讀一下。
關于“因果”,釋迦牟尼曾說:“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佛教核心理論“因果”的具體闡述。這段話,也被后世佛教奉為圭臬,但凡信佛之人,幾乎沒有不知道這兩句話的。
因果自佛教傳入東土千余年來,“因果”之說,也已經深度融入我們炎黃文化的方方面面,很多的文學書籍里,幾乎都可以看到和“因果”有關的名句,比如下面這七句,我認為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1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出自三國時期、魏國李康的《運命論》。森林里的某一刻大樹,如果突出于其它樹木太高,必定會收到狂風的摧折。樹木摧折是“果”,被摧折的“因”則是太過突出。后面的兩句都是同理。說出了一個做人的道理:不要標新立異,特立獨行,中庸之道才是保身守恒的王道;
木秀于林【第2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句話一般用于對為惡之舉的批判。別看話語中也有“善”,但其偏重點,我認為還是在告誡世人不要為非作歹,一旦種下惡因,只是時間的關系,定有相關的果報出現。雖然出自佛經“纓絡經”,但更被世俗中人廣泛運用在各種場合,對行善之舉的安慰、為惡之舉的職責、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善有善報【第3句】: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
這是唐代詩人顧況《行路難》里的詩句。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其實是一個道理,也是指出什么“因”得到什么“果”。每種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性,種下瓜子不會收獲豆子,種下豆子也不能收獲瓜果。同理,想要有好的“果”,自然要種下好的“因”,那就是為善之舉;
因果【第4句】: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這是唐代大詩人、詩魔白居易《讀禪經》里的詩句。原文意思是空花不能結出果子,炎炎烈日之下也不能找到魚兒。這是白居易對事物發展的前因后果、用詩句寫出的人生感悟。我們也可以從中讀出,事物的生長化收藏、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因果的必然,有生必有死,這種因果是無法避免的。想要找到魚兒,就得下水,世俗人更通俗的話就是“什么山頭唱什么歌”,都是同一個道理;
白居易【第5句】: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系鈴人:
這是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九十回里寫出來的,以暗示黛玉之病起因難愈。心病也就是心理上的糾結,只有找到產生心結的原因,才能發現解開心結的辦法。而黛玉的心病卻是寶玉的婚姻,這顯然是一個解不開的“因果”。系結之人對自己打下的結,自然有“老馬識途”的記憶,自然更容易解開自己系下的結。容易解開這個“果”,它的“因”就是曾經系下。
賈寶玉林黛玉【第6句】:木之折也必通蠹,墻之壞也必通隙:
語出《韓非子·亡征》,木材的折斷,是因為中心有了木蟲,土墻最后倒塌,一定是從小縫隙開始。這句話的哲理在于,要善于從結果抓住原因,從而防微杜漸,不讓蟲子滋生,避免縫隙出現,木材也不會折斷,土墻也不會倒塌。從“果”而知“因”,以使自己做好“因”,這才是重點;
釋迦牟尼【第7句】: 今生已受前生福,再結來生不了緣:
出自明代張四維《雙烈記》。其來源是韓世忠輕敵,導致金兀術從黃天蕩逃脫,妻子梁紅玉上書彈劾丈夫的忠烈之舉。韓世忠和梁紅玉本是恩愛夫妻,在“大義滅親”之前,這句話是妻子對丈夫最好的表白。
我們也可以從中領會到深厚的因果思想:梁韓成為夫妻之“果”,是前世善因的福報,俗話說“千年修得共枕眠”,而上書彈劾丈夫,看似犯了七出之罪,卻正是保家衛國的“大善”,這個大善之“因”,必會獲得來生不了緣的“果”;
雙烈記劇照以上七句“因果”名言,個人的理解,都是比較有積極意義的。如果您是信佛之人,更有必要對此好好領悟,即使您是俗家人,我們也可以從中體會到立身處世的經驗,不知道您對此有何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