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的孩子的美好句子
打動你的廣告一定是深入人心的 你在父母眼里永遠是個孩子
身同感受,小時候讀書的時候,自己起床起不來,老媽就把拿著洗臉帕給我擦臉,把飯端到我身旁。 長大了,還是沒閑著,每次在一起的時候,搶著做飯,在她眼里我永遠是個孩子。
這位母親: 大山里,一個樸實的農村媽媽,她的女兒已經長大成人,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從來就放心不下女兒,所有事都為女兒考慮,女兒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和女兒接通電話,心里很高興,幾句話后女兒說,自己身體不太好,迎著大雨就來到了女兒住的城里。雖然路途很艱辛,但能見到女兒就很開心,也許很多大山里的媽媽第一次走出大山,就為了去看看自己的孩子、為他們做一頓飯。
看到這里,自己真的忽視了生活中的很多:母親對我的關心遠遠大于我對她的。看到圖中"小孫女都長這么大了"這句話,有點感觸,孫女和奶奶見面真的有點少,我們常常忽視對奶奶的關心,記得自己小時候就知道找奶奶要錢買零食吃,我卻沒想到奶奶掙錢很難的~她也許不知道奶奶從哪里來,為啥會弄得這么臟,就像見到陌生人一樣,所以有些不適應,但奶奶知道她啊,她的小孫女,孫女永遠是奶奶的寶貝。
孩子的社會實踐很少啊,雖然湯里有雞毛,但是小雞已經死了,小孩有時候是需要做做家務,還能給父母分擔點家務,感覺當初自己早一點懂事,就能幫家里更多一些,想到那句經典的話: 自己的成長速度趕不上父母(奶奶爺爺)老去的速度。因為自己眼睛問題,做的飯不好,自己選擇默默的離開,奶奶永遠考慮的是自己的孩子。
父母永遠為你考慮,不要健康都要為你節省錢。花了錢還經常念叨,今天自己看病又花了多少多少,有時候你覺得煩,但她卻是心疼。想想她們掙錢的方式,和看病花錢的速度,站在他們角度想,也許就不一樣了。
廣告是真實故事改編來的,但確實反應了生活,找到了我自己的影子,曾經的我不懂事,對父母的關心少,還經常和父母抬杠,我相信大家都有過那段叛逆期,現在慢慢的懂事了,過去做過的我抓不回來,現在,自己也多站在她們的角度想問題了,自己覺得也是個方法,可以避免和他們抬杠,自己也多和他們聊天,隨著年齡變大,他們心里的孤獨感會增強。自己改變這個過程會很久,不是有句話嗎,量變到質變,多關心一下,自己每天多聊一句話,少貧一次嘴就是改變。
父母如何給孩子一個美好童年
謝謝我回答這個問題!
一個孩子的美好童年和家庭很重要,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什么樣的性格,確確實實完全在于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環境,同樣,小孩的童年需要快樂,不是一個又一個特長班,一個有一個輔導課!我有以下幾個觀點:
1:按照小孩兒的興趣出發,孩子的天性是快樂的,家長也應該多考慮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別給小孩子太多的壓力!
2:雖說父母工作忙,但是也應該抽出時間多陪陪小孩兒,周末帶他出去游玩,養成孩子一個開朗的性格!
3:一定要多給小孩子鼓勵,如果做的好,在給予一些獎勵,讓他做事情更有奔頭!
希望所有的家長,千萬別拔苗助長,毀了孩子一個美麗的童年。。。
父母眼中怎樣才是"乖孩子"
“乖巧”和“聽話”,是絕大部分成年人給他們眼中優秀的孩子貼上的最佳標簽。
從出生開始,長輩衡量我們好壞的標準似乎就只有一個——乖巧。
我從小學就開始了寄宿生活,每周五下午,父母會來接我回家,但在我的記憶中,他們每一次見到我的班主任,都會毫不意外地問出那個重復了千百次的問題:“我的孩子這一周表現如何?聽話嗎?”
在家里,他們也會一遍一遍告訴我:“如果你聽話,一切都好商量,如果你不聽話,那就不要怪我們不客氣。”
童年時期的我就已經充分意識到:自己在長輩面前要盡量‘表演’出乖巧的樣子,這樣他們才會高興,我才能免于責罰。
所以,年幼的我就已經懂得‘察言觀色’,懂得很多時候不能夠展現出那個真實的自己。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像我的父母一樣,制定了一套高嚴格的考核標準,堅決要求孩子做到“乖巧懂事”,但我知道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遵循自己的意愿過一生。
那些循規蹈矩,逆來順受的孩子總是能受到師長的喜愛與表揚,而那些自我叛逆,不服管理的孩子總是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責罰,然后被當做反面教材。
所以很多孩子為了獲得父母師長的贊揚,為了逃避批評與處罰,他們慢慢學會了將真實的自我感受封存在心底,戴上面具,表演出父母喜愛的樣子,就像我一樣。
著名兒童心理療愈師王馨藝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幼年時期就懂得逆來順受的‘乖孩子’,在長大之后會暴露出非常多的心理問題;而那些從小就崇尚自由,堅持自我想法的‘壞小孩’,在成年之后反而能體現出成熟的心智。
上述結論似乎違反了我們一直以來的既定規則,孩子難道不是越乖越好嗎?
但我們不可否認,隨著社會的飛速前進與發展,‘乖孩子’的地位越發動搖。
那么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前段時間,我們接到了一位名叫“果果媽”的網友私信,她與我們分享了自己的小故事: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帶我出去玩耍,路過街邊的玩具店,他們總是會停下來問我是不是想買玩具,如果我搖頭說不要,他們就會面露微笑,非常滿意地夸我是乖孩子;如果我說我想買,他們立刻就會垮下臉,說一個見著什么都想買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但哪個孩子不喜歡玩具呢?我說我不喜歡,全都是演出來的,因為只有‘聽話’才是屬于我的最高榮譽,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為了討取大人歡欣罷了。現在的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我已經成為了一個逆來順受,從來不對別人說‘不’的爛好人,我覺得自己疲乏又可悲,我絕不會讓我的孩子走上我的原路。那些自小就讓自己低至塵埃里的孩子,內心往往藏滿了壓抑。”
因為職業原因,我的周圍總是圍滿了孩子與家長,我也總是聽到家長沖著孩子嚷嚷:“你再這樣不懂事,我就不再愛你了”,而孩子總是一臉怯弱,馬上抓緊了父母的衣角,安靜下來。
我無數次目睹著這種畫面,難耐心酸。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當然知道你不可能不愛自己的孩子,但你的孩子不知道!
你的行為已經給孩子傳遞了這樣的信息——我愛你的理由,是因為你的懂事與聽話,而不僅僅是我們之間的親子關系,如果你違背了我的原則,你將失去我的愛。
你是否想過你的行為會給孩子的內心增添多少惶恐與不安?
著名作家劉墉曾經說過,有一天放學后,他的孩子歡呼著跑出校門,他問孩子為何如此開心,孩子說因為前些天的隨堂測驗得了第一名,并詢問劉墉能否給予獎勵,帶他去吃一頓肯德基。
劉墉非常高興地應允了孩子的要求,但走出餐廳的時候,他蹲下身告訴孩子:“我帶你來吃肯德基,不是因為你得了第一名,而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愛你!即便你今天沒有獲得第一名,我也會帶你來吃肯德基。你不必表現得那么乖,因為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我贊嘆這樣的教育,父母對孩子的愛本就是純粹而不含雜質的,是呀,我愛你,與第一名毫無關系,血脈親情從來不會因為外界那些沉重的枷鎖而改變。
一個為了博得他人喜愛而壓抑自己真實感受的孩子,真的是一個“好孩子”嗎?你真的想要這樣一個善于“偽裝”的孩子嗎?
如今孩子的成長環境已經大不相同,但類似的“要挾”卻在不停上演。
我還遇到過這樣一位媽媽,她通過留言的方式詢問我,為什么自己的孩子平時非常懂事乖巧,入幼兒園時也安安靜靜,但后半夜卻莫名其妙常常哭醒?
我非常直接地告訴她:“因為你的孩子沒有半點安全感。”
因為孩子不愿意去幼兒園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兩三歲的孩子他們根本不懂得為什么要去幼兒園,他們只知道自己要與父母分離,所以哭鬧抗拒再正常不過。
那些不哭不鬧的孩子,是否因為他們已然懂得只有安安靜靜才能獲得父母的喜愛呢?孩子一直在試圖壓抑自己的內心感受,但他們又無法將自己的情緒消化掉,所以才會在半夜時分哭醒,以此疏散內心的不愉快。
每當我聽到“男兒有淚不輕彈”,“哭什么哭”之類的話,總是感到無奈,孩子在你面前哭,證明他知道你會接納他的情緒,證明你給予了他足夠的安全感,而這種不受外界條件限制的愛,才能為孩子的健康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小就被要求做一個“乖孩子”的我,身上就存在著太多難以擺脫的‘控制感’,而且性格之中存在著非常強的“依附性”,我相信還有許多跟我一樣的人,在父母的要求之下,被迫去過那種“大眾所認同的理想生活”。
家長眼中的“乖孩子”會漸漸長大,他會從一個膽小內向的乖小孩,變成一個逆來順受的“乖員工”,變成一個自主意識喪失的“爛好人”。
所以,讀者朋友們,你們發現了嗎,大部分獲得高成就的人,都都不是“乖小孩”,他們思維獨立,他們叛逆,他們自我。
我上面提到的“果果媽”,她的孩子果果就是一個眾人眼中的“熊孩子”,上房揭瓦,“無惡不作”,她會通過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快與不滿,但她絕對不會用“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這樣的話去要挾孩子。
她說,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出的所有選擇都忠于自己的喜好,她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并提醒他要為自己做出的選擇承擔責任,她不會要求孩子‘在父母鋪設的道路上走到盡頭’。
我周圍的大部分朋友在走出大學校門的時候都被父母逼迫著去考“公務員”,去拿“鐵飯碗”,或者被要求盡全力突出重圍闖進‘壟斷行業’。
但在我的眼中,公務員們忍受著毫無意義與效率的‘官僚機制’,而那些去了“壟斷行業”的朋友都在經歷著大幅度的裁員。
好吧,也許你就是固執地認為公務員是永遠的鐵飯碗,進了這個門檻,孩子將獲得一生的安穩,不必再奔波,不必再經歷‘找工作’的煩惱。
但你可以問問你的孩子,他快樂嗎?
一輩子循環重復著同樣的工作,過著那種一眼就能看到盡頭的人生,你的孩子快樂嗎?
你為他安排的,是他想要的生活嗎?
你讓一個從來就不甘于‘安穩’的孩子去過那種循規蹈矩的日子,你是否體會過他內心的煎熬呢?
“乖巧”,真的再也不是褒義詞。
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更像是一個“后喻時代”,‘后輩一定要遵循長輩制定的規則走到黑’這種模式已經無法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但是,能坦率承認自己視野具有局限性的長輩實在不多,絕大部分的家長依然認為孩子就應該“乖巧一點”,從小就能走在筆直穩妥的路上,長大之后能獲得一份“人人稱羨”的“好工作”。
其實,你們所謂的“穩妥”背后,犧牲掉的是孩子的創新力與創造性。
我們腳下這個變化萬千的時代哪里還有所謂的“鐵飯碗”?而且一個有著進取心的孩子一定是向往高處的,然而,當同齡人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并取得成就之后,你的那個“乖孩子”也驚覺自己需要改變人生的航向,可“安穩”了那么多年的孩子還能做些什么呢,大千世界豈還有他的容身之處?
谷歌的實驗室里面誕生了無數震撼世界的創意產品,硅谷街道上無人駕駛的汽車刷新了人們的世界觀,而我們的家長,卻試圖用“坐井觀天”的人生閱歷去為后代鋪設一條“康莊大道”。
孩子成長的道路有無數條,而最糟的,可能就是被你插上“乖巧”路牌的那一條。
深諳教訓的果果媽媽,選擇了讓自己的孩子遵循天性,自由而健康。
前些天,果果趴在地上專心致志地拼裝玩具小汽車,然后拿著自己的得意作品給父母看,然而他把車頭與車尾裝反了,車窗也沒有安裝在該有的位置上,外公看了一眼就嚷嚷了起來:“汽車不是這樣的,我來教你…”
但果果對外公的嚷嚷聲置若罔聞,回頭繼續用他獨有的方式拼裝玩具。
也許這個孩子并不乖,卻讓我覺得非常可愛,在這個創新指數成倍翻新的時代,誰說他手中的那輛小汽車無法通往一個全新的未來?
如果我有了孩子,那么,可愛的小孩,我希望你是一個誠懇的孩子,真實的孩子,純真的孩子,甚至是叛逆的孩子,唯獨,不想讓你成為一個“乖孩子”。
為什么在父母眼中兒女總是小孩子
子女無論多少歲,只要父母健在,那么在父母的眼里,你始終都是個孩子。即使你已年近不惑。
這是因為父母總覺得孩子沒長大,擔心孩子受苦。怕孩子辦錯事,認為自己還可以再幫孩子完成一些,讓孩子的成長盡量完善。
也算是對子女一種期盼的體現吧。
而作為子女卻不這么想,認為父母這是一種太保守的思想,認為自己已經可以應對生活的風浪了。
卻不明白,這其實也是父母對子女的一種愛。
父母眼中的你是什么樣的
這有什么?我從小學畢業后,我爸就是說我寫字不如小學生。給侄子侄女講題目時,我總是讓他們先把題給我讀三遍。有時候她們讀了第二遍就自己做出來了。這樣不是挺好的呀!做題本來就是要先審題的。當然我們學習都不咋滴,反正沒有學霸
父母眼中女婿的形象重要嗎
謝謝誠邀:關于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女方父母的生活品味或者直白點說,女方父母是否在意女婿的形象。我來設想一下,女方的父母比較注重女婿的形象問題。然后再談一談女方父母眼中的女婿形象重要嗎?
既然丈母娘比較注重女婿的形象問題,在我看來無非就是說丈母娘要求女婿穿的體面一點,干凈一點,那不正中我意嗎?因為平時我就是一個愛臭美的人比較講究穿戴,講究個人衛生。勤換衣服。
其實說一仠到一萬,丈母娘要求女婿干凈,體面無可厚非。真正的意義在于。丈母娘最中意女婿的是,對自己的女兒好,孝順父母,人品好。有事業心、責任心,會來事,踏實能干的女婿,是丈母娘最看重的。
你眼中的父母是什么樣子的
是否只有我一個人感覺我眼中的父母隨著我不同年齡給我不同的樣子?
小的時候,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但是爺爺奶奶對我太好了導致我六歲還被滿屋追著喂飯吃。后來被父母接回了自己家,父母為了板住我任性的習慣,對我實行軍事化教育嚴加管教。導致我幼年時期很多次都是哭著吃完飯的。我的想法就是我太害怕父母了。
中學的時候,父親做了些生意日理萬機很多時候都是母親陪我一塊學習。那段時間感覺沒有任何壓力,但因為沉迷游戲我失去了去重點高中的機會。那一段時間我眼中的父母都是那么完美。
高中,我早戀了。只有母親知道個一知半解,但是她也保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對待這個事情。后來像很多早戀孩子那樣,我的高中也沒有多么大的起色,但是憑借著最后的努力我考進了一所二本大學。父母對我早已經不再是那樣的約束,而是認為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他們也放開手讓我自己的去外面闖一闖。
現在的我,越來越感覺到父母已經步入老年社會了,已經有些駝背了,記憶力也越來越差了,但是他們仍舊把最好的東西給我,只因為我是他們的孩子。
現在只希望自己成功的時間可以趕超父母老去的時間,我只想好好孝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