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里感悟人生的句子
【第1句】: 感悟人生哲理的句子
感悟人生:三境界 三件事 三句話 三不要 人生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忍界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是一種眼光,忍是一種胸懷,忍是一種領悟,忍是一種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種規則的智慧。
忍有時是怯懦的表現,有時則完全是剛強的外衣。忍有時是環境和機遇對人性的社會要求,有時則是心靈深處對人性魔邪的一種自律。
學會忍,是人生的一種基本謀生課程。懂得忍,游走人生方容易得心應手。
當忍處,俯首躬耕,勤力勞作,無語自顯品質。不當忍處,拍案而起,奔走呼號,剛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氣。
懂得忍,才會知道何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象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揮舞得筋疲力盡,卻不知道大多數的揮舞動作,只是在不斷地浪費自己的體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易明不忍。
是故忍界其實也是不忍之界。 第二種境界:持界 人只有兩只手,能抓多少東西?抓住一樣東西,就意味著放棄了更多的東西。
放棄和失去,其實始終是人生的大局。不要以為得到了什么,其實人時時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時間,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財富,失去更多的機會。
不要抓得太緊。抓得越緊,丟失的會越多。
持到手的,莫要沾沾自喜。未持到手的,也莫要灰心喪氣。
生命的旅程太短,世間的精彩太多,持有什么,不持有什么,都不是人生過程的關鍵,關鍵是選擇。選擇,是人生過程中最精彩也最具有誘惑的課題。
而持有,只是選擇之后的一種隨機或必然的結果。當選擇的命題被完成之后,所選擇事物的結果于個體的生命來說,雖然影響可能很大,但已不是生命的個體所能完全左右的了,所以也就無足輕重了。
畢竟,那已經脫離了生命個體的愿望軌道,而進入了事物發展規律的軌道。 人生關鍵的課題是選擇,但人生最難的卻是人要不停地選擇。
有時候剛完成一個選擇,又得進行另一個選擇。有時在開頭選擇對了,在第二步卻可能選擇錯。
有時一直都做了適合自己的選擇,到最后一個選擇前卻走到了另一條不適合自己的道上。 是故,持界不是講持有什么,而是講選擇什么,放棄什么。
我們應該明確我們不需要什么。畢竟我們心的欲望太大,而我們的手太少。
只有學會放棄,才能更好地持有。放棄才是人生的大學問。
持界其實更是一種棄界。 第三種境界:悟界 當火會燙手被教給小孩子時,仍然會有很多被燙得縮回去的動作在歷史中不斷被重復。
而沒有被教給的東西,也有很多被小孩子所發現。 人的悟性,是一種神奇的事物。
不同的悟性,同樣的環境,同一個事件可能會有很多種不同的結果。心鶩神游,不可預知,奇妙無比。
眼睛,心靈,表現,人生的過程其實是不斷悟的過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可見悟是一直到生命結束都在不斷進行的。 悟界不是指教別人的做秀和個人英雄的自我表現,而是不斷完善自我心智的內修。
悟界更是一種自省和自律。悟界更多的本意,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但是首先要通過改造自我或者主觀世界,然后才能更加得心應手地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是故悟界不單純是一種心智的活動,更是一種言行的活動。
悟界也是一種做界。 做好三件事 【第1句】:學會關門:即學會關緊昨天和明天這兩扇門,過好每一個今天,每一個今天過好,就是一輩子過好。
【第2句】:學會計算: 即學會計算自己的幸福和計算自己做對的事情。計算幸福會使自己越計算越幸福,計算做對的事情會使自己越計算對自己越有信心。
【第3句】:學會放棄:特別推薦一個非常好的詞,這就是「舍得」。記住,是「舍」在先,「得」在后。
世界上的事情總是有「舍」才有「得」,或者說是「舍」了一定會「得」,而「一點都不肯舍」或「樣樣都想得到」必將事與愿違或一事無成。 學說三句話 【第1句】:算了!:即指對于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的最好辦法就是接受這個事實。
【第2句】:不要緊!:即不管發生什么事情,哪怕是天大的事情,也要對自說:「不要緊」!記住,積極樂觀的態度是解決任何問題和戰勝任何困難的第一步。 【第3句】:會過去的!:不管雨下得多么大,連續下了多少天也不停,你都要對天會放晴充滿信心,因為天不會總是陰的。
自然界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 享受「三樂」 「三樂」即: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
進一步說就是在自己好的時候要多助人為樂,在自己過得一般的時候要知足常樂,而當自己處于逆境中時則要學會自得其樂。 除去三“盲” 手忙,做錯事情,把簡單變復雜;眼盲,患得患失,迷失了方向;心茫,困惑迷茫,飄浮的心靈找不到家。
學會三「不要」 【第1句】: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重的擔子壓不垮他,再大的困難也嚇不倒他,但是他受不起委屈,冤枉。
其實,委屈、冤枉,就是別人犯錯誤,你沒犯錯誤;而受不起委屈和冤枉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懂了這個道理,再遇到這種情況,對付它的最好辦法就是一笑了之,不把它當一回事。
【第2句】:不要拿自己的錯誤來懲罰別人。
【第2句】: 道德經里說人品的句子
鏡花水月7o圯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第八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第二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第五十章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第二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三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五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第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七十七章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四十九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第五十一章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一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四章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第八十章
【第3句】: 論語里感悟生活的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哈不憂貧。”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泣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泣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第4句】: 道德經中的名句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也。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5句】: 求道德經勵志名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夫唯不爭,故無尤
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就知道了這些了 或許有的不屬于勵志
你自己撿著用吧
【第6句】: 從現實生活中談道德經感悟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瑰寶,學習它有助于我們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歷史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道家哲學的主要經典。作為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種方式滲透到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各個角落,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哲學的主根、東方文化的瑰寶,被公認為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哲學的一本好教材,了解中國歷史特別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文景之治”等的文化背景的關鍵,并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推崇,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學習《道德經》,不但可以使我們對道家哲學和道家思想有一個基本了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打下基礎,而且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2) 《道德經》是善人的哲學,學習《道德經》可以純潔我們的思想、凈化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
作為一本專門提倡和指導人們修道修德,以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為目的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可以說是善人的哲學。它以大部分內容勸告人們要慈善儉樸、謙虛處下、忍讓不爭、公正無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教導人們要誠實守信、和藹可親、和平相處、互相幫助、寬容大度、以德報怨、先人后己、舍己為人;鼓勵人們無為守靜、順其自然、清心寡欲、修道修德;告誡人們不要發動戰爭、不要干預自然;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積極地面對人生……《道德經》處處都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句句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如果我們能認真學習、正確理解、真正領會,并用其來檢討我們的思想、規范我們的言行、增強我們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緊迫感,那么必將使我們的思想更為純潔、心靈得到凈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作出貢獻。
3) 《道德經》的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學習《道德經》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為人處世能力
《道德經》盡管只有短短數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涉及宇宙起源、天體運行、生態平衡、環境保護、治國用兵、內政外交、為人處世、禍福進退、名利得失、勝敗智謀、自然規律、學習工作、仁義禮儀、修道養生等眾多方面。哲學家可以用它研究哲學,政治家可以用它治國安邦,軍事家可以用它指揮戰爭,企業家可以用它指導經營管理,科學家可以從中尋求新的思維方式,藝術家可以從中吸取精神養料……《道德經》的思想,一旦被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當代人所接受,與現代科學和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其深邃的哲理,必將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處世能力,進而成為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向前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現實力量。
4) 《道德經》是最早的自然主義哲學經典,學習《道德經》有助于我們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經典,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世界觀,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經濟理論的哲學依據,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贊同。學習《道德經》,可以增強我們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自覺性,發揮《道德經》在指導我們處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方面的積極作用,做到古為今用、中為洋用。
當然,不同的人,由于學習目的、方法和深入程度不同,最后獲得的益處都不會一樣。但是,不管什么人,只要用心去學,都會有所收獲。
學習《道德經》——確實開卷有益
【第7句】: 道德經形容無私的句子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注釋:
成,形成、成就、完成。存,存在。是以,所以。
譯文: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生長自身,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所以圣人無私奉獻反而能在眾人中領先;置身于外反而能保存。
難道不正是因為他的無私?所以能成就他的自私。
理解:
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地不只為自己生長而存在。天地無私的化育、繁榮萬物。繁榮的萬物又通過自身作用反過來改造天地。天地被萬物不斷更新,進而歷久常新,所以長生。
圣人總是置身于眾人之后,綜合全面的傾聽別人的意見,審慎的考慮矛盾的各個方面。所以當圣人抓住主要矛盾并給出解決方案的時候,他總是得到眾人的支持,所以他身先了。圣人考慮事情總是跳出自己所在的小范圍,從更大的視角看待整個趨勢,認清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總是向著更長遠更有利的方向做事,所以身存了。
很多人眼光短淺,急功近利,煩惱一生,忙碌一生,看似為自己和后人創造了大筆財富,其實卻為人類文明無所貢獻。我們倘若把“自生”升華,開始為公想,也許我們對人類文明就有點貢獻,
也許我們成為不了圣人,但某個想法、靈感卻是可以震驚世界啟迪千年的。
一個人終生的成就是可以空前絕后的。但只有無私奉獻,才能讓這些想法成就長生永存;只有無私奉獻,才能證明我們對人類是有點價值的。
幫助地球就是幫助人類自己,就好比大面積的植樹造林為人類抵御了風沙、洪水、霧霾、全球變暖一樣。所以幫助地球和萬物就是幫助我們人類自己。
圣人并不是沒有私欲,圣人的私欲就是為了推動文明進步、人人安寧快樂、人類文明的永恒。所以他無私忘我的努力來為人類做貢獻。當人們都感到他的成就、精神和品格之美后,便都紛紛推舉他,所以成就了大私。
圣人的自私是無私,無私卻成就了大私。
注意:
本章呼應第十三章、第六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