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一德”的詩句
為您整理了46句帶“一德”的詩句,其中“一德”開頭的詩句24句,“一德”結(jié)尾的詩句9句,“一德”在中間的詩句13句,供您參考。
“一德”開頭的詩句【第1句】:三臺昭建極,一德慶垂衣。——出自唐·羊士諤《和武相早朝中書候傳點書懷奉呈》
【第2句】:一德光臺象,三軍掌夏卿。——出自唐·韓休《奉和圣制送張說巡邊》
【第3句】:一德坤元厚,三朝?a href='.com/baike/224/2667【第30句】:html' target='_blank' >傅雷稹!鱟暈楞妒儷苫菔ゴ扔猶侍蟾蟠禾印?/p>
【第4句】:一德擬推黃帝莢,紀(jì)年還數(shù)絳人旬。——出自曾協(xié)《代人上平江徐郎五首》
【第5句】:三朝更出入,一德奉周旋。——出自張元干《挽少師相國李公》
【第6句】: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蒼。——出自黃公度《御賜閣額二首》
【第7句】:十年深注倚,一德妙中和。——出自孫應(yīng)時《挽王季海丞相》
【第8句】:一德承昌運,三公翊至尊。——出自唐·權(quán)德輿《奉和于司空二十五丈新卜城南郊…奉獻兼呈李裴相公》
【第9句】:一德興王后,孤魂久客間。——出自唐·杜甫《承聞故房相公靈?a href='.com/baike/222/3202【第75句】:html' target='_blank' >醋糟現(xiàn)萜糸牘樵岫加兇鞫住?/p>
【第10句】:三朝耆舊人皆仰,一德純?nèi)娝鶜J。——出自胡寅《吳守生朝》
【第11句】:十齒傅正印,一德鏤堅珉。——出自陸文圭《挽張宗師》
【第12句】:一德誰榮滯,群兒謾戚欣。——出自晁說之《南充大兄嘗夢見予作詩見寄次韻和呈》
【第13句】:九重申駿命,一德共蟬聯(lián)。——出自戴栩《上丞相壽》
【第14句】:兩朝褒賞衣冠舊,一德充融禮樂隆。——出自傅行簡《題博士袁公文苑像》
【第15句】:蕓蕓觀此歸,一德貫真濫。——出自北宋·黃庭堅《和邢惇夫秋懷十首》
【第16句】:一德交孚葉兩儀,嘉禾嘉粟獻珍奇。——出自宋理宗《昌化縣進嘉禾嘉粟賜賈丞相》
【第17句】:一德惟寧兩儀泰,三才保合四時邕。——出自唐·佚名《郊廟歌辭·祭方丘樂章·舒和》
【第18句】:一德如公豈合閑,聊分西面欲憂寬。——出自宋孝宗《送虞丞相撫蜀》
【第19句】:一德三朝老,孤忠百世師。——出自曹彥約《故丞相忠定趙沂公挽章三首》
【第20句】:一德由來可享天,東鄰扣祭亦徒然。——出自方信孺《劉氏郊壇》
【第21句】:三臺丞相位,一德將臣星。——出自曹勛《張右相生日二首》
【第22句】:三遷推孟母,一德表商臣。——出自張元干《上張丞相十首》
【第23句】:一德一心天所佑,定知福壽享無窮。——出自無名氏《上太師公相生辰詩十首》
【第24句】:一德君臣合,重瞳日月臨。——出自唐·佚名《郊廟歌辭·晉朝饗樂章·群臣酒行歌》
“一德”結(jié)尾的詩句【第1句】:唯有從容期一德,使齊文教奉皇居。——出自唐·李紳《拜三川守》
【第2句】:君臣由一德,協(xié)合踰塤篪。——出自金君卿《文相生日》
【第3句】:舍下雄雞傷一德,南頭小鳳納三千。——出自唐·佚名《曲中唱語》
【第4句】:入奉清朝同一德,晨趨豈嘆鬢霜繁。——出自劉筠《召入翰林別同僚》
【第5句】:手把兩卷書,一道將一德。——出自唐·寒山《詩三百三首》
【第6句】:天地本至仁,君臣愿一德。——出自趙汝績《無罪言》
【第7句】:掃原鋪一德,驅(qū)祲立三光。——出自唐·陳陶《圣帝擊壤歌四十聲》
【第8句】:三五咸一德,昭我皇家唐。——出自唐·金真德《太平詩》
【第9句】:誰歌均一德,傳繼召南詩。——出自蔡襄《汾陽夫人挽詞二首》
“一德”在中間的詩句【第1句】:天惡人心二三德,公惟一德妙贊襄。——出自仲并《代人上師垣生辰三首》
【第2句】:大哉伊亳一德書,此極翼翼甸幅員。——出自熊禾《觀洛行》
【第3句】:君臣一德千齡際,柱石三朝四紀(jì)中。——出自蘇頌《開府潞公太師得謝西歸謹(jǐn)賦七言四韻詩五首拜送》
【第4句】:父子千齡并,明良一德純。——出自戴栩《賀丞相家廟詩》
【第5句】:翼亮三朝久,初終一德完。——出自司馬光《魏忠獻公挽辭三首》
【第6句】:憀無一德酬清問,猥玷初班誤圣恩。——出自徐元杰《及第謝恩》
【第7句】:間出千齡合,平居一德同。——出自曾鞏《送趙資政》
【第8句】:吾宗一德山,天下同仰企。——出自釋心月《行者德山改名德止》
【第9句】:深思一德事,小獲萬人康。——出自唐·李隆基《千秋節(jié)宴》
【第10句】:長垂一德慶,永庇萬方寧。——出自唐·佚名《郊廟歌辭·太清宮樂章·紫極舞》
【第11句】:已膺一德明良會,更祝千齡輔太平。——出自曹勛《政府生日十首》
【第12句】:歸作舦夔稷卨臣,同心一德翊華動。——出自王益《新繁縣東湖瑞蓮歌》
【第13句】:飽水飽石渾不饑,更飽一德充肝脾。——出自宋·包恢《趙宗判請游巖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