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落花生好句子匯集五篇
五年級上冊《落花生》課文原文
《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接下來小編搜集了五年級上冊《落花生》課文原文,歡迎查看。
五年級上冊《落花生》課文原文:
我們家的后園有半畝空地,母親說:“讓它荒著怪可惜的,你們那么愛吃花生,就開辟出來種花生吧。”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施肥,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獲了。
母親說:“今晚我們過一個收獲節(jié),請你們父親也來嘗嘗我們的落花生,好不好?”母親把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還吩咐就在后園的茅草亭過這個節(jié)。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
父親說:“你們愛吃花生么?”
我們爭著答應(yīng):“愛!”
“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
姐姐說:“花生的味兒美。”
哥哥說:“花生可以榨油。”
我說:“花生的價錢便宜,誰都可以買來吃,都喜歡吃。這就是它的好處。”
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一樣,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說:“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寫作特點:
《落花生》這篇習(xí)作例文在寫作上主要的特點是以物喻人。例文通過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jié)品嘗花生時談?wù)摶ㄉ暮锰帲嬖V我們做人要做務(wù)實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我們可以從下面幾點去學(xué)習(xí)這篇例文。
【第1句】:例文在結(jié)構(gòu)上以“落花生”為線索,按“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順序?qū)懙摹J斋@節(jié)時對花生的議論是重點,至于種花生和收花生的情況寫得簡略。這樣組織材料文章脈絡(luò)清楚、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第2句】:重點要學(xué)習(xí)例文以物喻人的寫法。在重點段中以談話的形式,引導(dǎo)孩子們?nèi)フJ(rèn)識花生的好處和特點。父親以花生生長的情況與桃子、石榴、蘋果作了對比,用來說明花生“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點。接著是以花生喻人,闡明了做人的道理。我們在學(xué)習(xí)借鑒這類文章時,一定要注意借物是為了議論。借物是為了喻人,闡明做人的道理。只有議論部分寫清楚了,中心自然就突出了。所以我們說借物是手段,喻人才是目的。
【第3句】:采用對比的手法突出要寫的事物。例文就是通過與桃子、石榴、蘋果的對比,來認(rèn)識花生本身的特點,然后再用花生說明作人的道理。采用對比的手法使物更鮮明、更便于讀者去理解。
《落花生》創(chuàng)作背景:
許地山生逢甲午戰(zhàn)敗中被割讓給日本的臺灣變亂時期,父親當(dāng)時率部奮力抵抗日侵,不敵而敗,年幼的許地山卻對這份國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銘心的痛,之后隨父親遷居回大陸福建。19歲時,家境拮據(jù),許地山開始自謀生活。21歲那年由于家道貧苦,不得不赴離家甚遠(yuǎn)的緬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時間里,遠(yuǎn)離親人和故鄉(xiāng)的許地山,經(jīng)歷了種種艱辛。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正在燕京大學(xué)讀書的'許地山寫文章、開會、演講,在示威游行中沖鋒在前,不畏強幕,成為反帝反封建的先鋒戰(zhàn)士。1919年的“五四”時期,是“人的自覺”和“個性解放”的時代。
《落花生》賞析:
【第1句】:主題思想。
《落花生》散文,從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許地山對生命意義的追尋與獨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動人的亮點。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領(lǐng)悟并揭示出來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花生深埋土中不為人所識,花生以自己的“犧牲”而使自己“有用”。“無我”故能破除對物質(zhì)的貪戀,“有我”方能主動選擇與承擔(dān)自己的責(zé)任,使?fàn)奚蔀榭赡堋奂取坝形摇庇帧盁o我”,以“有我”來實現(xiàn)“無我”的愛兼有著博大與慈悲的境界。
“落花生精神”以出世的態(tài)度來入世。一方面保持銳意的進(jìn)取之心,一方面又保持平和的生存態(tài)度;一方面積極地去做一個有用的人,一方面也明白人的命運被限定。許地山一生都在求索著人生的密碼與終極目的,也在行動中表明自己的赤子之心。
【第2句】:寫作手法
《落花生》是一篇記敘散文,它運用對話寫人記事。在平淡如水的記敘中,蘊涵了殷殷的深情。收獲花生的夜晚,妻子兒女、父母昆仲姊妹,數(shù)人圍坐一屋,品嘗著自己親手勞動種植的花生,一燈如豆,言歡意愜,這該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而又回味不已、充滿著溫馨氣息的闔家歡樂圖呵。這里有慈母的愛,嚴(yán)父的情,兄姊的寬厚,小弟的聰穎。從這里,當(dāng)母親的可以尋到子女的拳拳寸草心,做父親的可以覓得妻子的溫柔,兒女的厚愛;做兒女的也不難體味出父母天高地厚一般的養(yǎng)育之恩。總之,任何人都可以從中領(lǐng)會到家庭的溫暖,天倫的樂趣。父親與膝前兒女們親切的閑談,熱烈的討論,家常的絮語,品評著人世間一件最常見而又微小的事物。沒有慷慨激昂的陳辭,也無闡幽發(fā)微的“春秋”大義,看似平淡無奇,卻包含了人世間所有父親望子成人的殷殷深情。
當(dāng)然,寫得華麗并不容易,寫得樸素更難。也只有寫得樸素了,才能顯出真正的文采來。
《落花生》平易、淺顯、簡潔,一望而知其寓意,但它并不淺薄。它那平易的話語,講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毫無故弄玄虛,自作高深莫測之態(tài)。有的只是諄諄的教誨,切實的希望。然而就是這平易淺顯的常理,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悟出它的真諦,并付諸自己行動。普希金曾說:“精確與簡潔,這是散文的首要美質(zhì)。它要求的是思想,沒有思想,再漂亮的語句也全無用處。
《落花生》的行文的特點是簡沽明快,它沒有拖泥帶水的絮絮叼叼,沒有天高地遠(yuǎn)的高談闊論,也沒有晦澀費猜的玄機妙語,更無刮古搜今,廣引博征的自我炫耀和賣弄。然而它在家人的閑談中流露出的一種樸素的思想,卻可以使人們站得更高,望得更遠(yuǎn),引起遐想和深思。
有人認(rèn)為,只有寫景打情的散文才能托物言志,而記敘散文只能寫人記事。恰恰相反,《落花生》雖屬記敘散文,卻也正是物托言志的典范。作者正是借“落花生”這個最平易,最常見,而又有益于人類的小小植物,寄托了他“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的樸實而可珍貴的志向。文章中的父親將花生與“鮮紅、嫩綠的蘋果、桃子、石榴”相比,揭示了花生的可貴品格:質(zhì)樸無華,不求外表美觀、不講虛榮,不慕顯赫,只求于世有用。在這里,作者將對花生好處的知識,自然貼切地移接到對人生社會的知識上。這就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愛僧、好惡、及默默獻(xiàn)身人類的樸實可貴的人格。“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作者在“五四”思潮的影響下,冷靜地觀察和思索著人生的真義。他蔑視“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的封建說教,鄙棄榮華富貴,反對浮華虛榮;僧惡追名逐利鉆營投機之徒,抨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驅(qū)民水火的“偉大、體面”人物。由此,他崇尚質(zhì)樸,力求老老實實地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意全勝者,辭愈樸而文愈高,意不勝者,辭愈華而文愈鄙。”《落花生》為文短小,平易、淺顯、清淡、質(zhì)樸,由此達(dá)到了美的極致。它之所以能夠長期流傳,膾炙人口,除了這種極致的美之外,更由于它以意取勝,具有超越時空的象征意蘊。它的象征和暗示,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喚起那種樸實無華而又優(yōu)美崇高的思想情感,使人們能倍受其熏陶,達(dá)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作者簡介:
許地山(1893年2月出生于臺灣,1941年8月病逝),筆名落花生,中國現(xiàn)代作家。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1921年,與茅盾等人發(fā)起成立文學(xué)研究會。1923年,先后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英國牛津大學(xué)研究宗教學(xué)。1927年,回到中國后先后在燕京大學(xué)、北京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香港大學(xué)執(zhí)教。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綴網(wǎng)勞蛛》、《解放者》、散文集《空山靈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