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一壺月光下酒好句子匯聚50條
林清玄作品《溫一壺月光下酒》原文及賞析
林清玄(Lin 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24年1月23日),中國臺灣當代作家、散文家,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林清玄作品《溫一壺月光下酒》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溫一壺月光下酒,是些什么呢?風掃落花的惆悵,有著粗糙的疼痛,柔滑的深情,地老天荒的相信?是我的文字熟練而心遺忘的那一些些么?也許,傾訴已經是那樣一道深深的河道,情感的浪潮再也學不會四散奔流。我哀哀地看著,哀哀地想著。我感覺到自己被囚禁了,不再能夠活過。
我走在街頭的人潮車流里,我要讓自己知道生活真的與想象無關。你可以丟掉你自己,你可以成為任何人。是的,你就是別人。你和他們中的其中一個一樣,走著路,有著方向或者目的。你就是他們中的一個,走著路,有著方向或者目的。但是,你還是要走進你自己。你拖著自己,你抱著自己。你看著自己,你問這是誰,你的眼睛驚恐地看著問話的人,你知道你藏在里面。
我可以說我愛,使用各色各型愛的方式,那真的不難,一點也不難。說著蜜語甜言,穿梭于情深意濃,融入其中。就像戴著與衣服很協調的耳環一樣,即使別人注意到也不會把耳環和我本身區分開。很好很好,就是這樣。就是我本身的,我具有的,就是我的.。耳環失去了它本身,愛情失去了她本身。我就是愛情。
你可以說你愛我,你能給我很原因的原因。可是我不想問,你就不用給了。原因很簡單,也不過是你愛上了時間里的一個點,你在我們相識的那一刻愛了。時間,地點,心情。你也許做過準備,有著經驗,一問一答過。甚至還有著天荒地老的期限。我不問,你稍稍輕松,你稍稍失落。我不問,是因為我在問。我的眼睛,我的手,我的身體,我的聲音,都是在問的。只是我的語言羞怯。我的問在我們之間很艱難的推拉著,有著很大的張力。我一直忍耐于這樣的局面里。語言只是微風拂過,月影斑駁罷了。罷了。你從來看不到風。你一直站在風里。你看不到了。
當我沉淪于黑黑的寂寞,我和酒無關。情色的酒,那是用來醉的。當我身陷愛情,你就是情色的酒。你就是醉本身。月光般的,皎潔的,液體的。我知道你是酒,我放心地去喝醉。你躺在壺里,在我眼睛里唯一地存在著。你和世界萬物無關,你只是我一個人的。那種占有,與生俱來。天然的。沒有裂痕。沒有被記憶過。
我要的諾言,只是酒的諾言。燃燒是擁有本身。燃燒是液體的燃燒。沒有堅硬的拒絕。沒有離棄。沒有一切的痕跡。
賞析:
《溫一壺月光下酒》是林清玄一篇文章的篇名,也是他婚后的第一本散文集書名。我的心眼完全被「溫一壺月光下酒」這幾個有魅力的字所牽引,非常喜歡它所蘊含的境界。
書中的許多篇都是描寫小人物,所感悟的平常事。如何面對生活?作者這樣勉勵我們:「連石頭都可以撞出火來,其他的還有什麼可畏懼的呢?」是啊,我們堅信連冰冷的石塊都能撞出火來,那麼心與心的碰撞,心與心的靠近,一定發散出人性中最純真的靈性之火。
佛前一炷燃燒的清香,作者卻能覺照到「那一炷香冉冉地燃燒著,香頭微細的火光和上升的香煙使我深深的震顫,我在那香里看見一股雄渾的力量,以及一顆單純的中國人心靈綿長的燃燒著。」清香一炷,那是一種空間;罰你一跪,那是一種時間。空間與時間,皆從這一炷冉冉燃燒著清香升騰而起,在升騰而起的一炷清香里,作者深深體悟到這種空間和時間是東方的美學。試著用黑暗鍛造出我們的一雙黑明眸,來洞察我們的生活。
「將月光裝在酒壺里,用文火一起溫來喝酘酘」,第一次讀到時完全是一種驚艷的感覺,「山香云氣」是賽過酒氣的。月光是溫蘊的,酒是如火一樣辣的。溫一束月光來下酒,削去身上的愁和怨,和心靈的尖鋒利芒,使自己溶入如月光一般溫柔的人世溫情中。他將浮名虛利換作淺酌低唱,時時不忘自己有一個溫柔的靈魂。
再來舉杯吧,讓我們共用溫一壺月光下的酒,共賞一片迷路的云,共憶煙氣氤氳的鴛鴦香爐。坐擁青山,剪幾縷清風,掬幾片月光,溫上一壺酒,爾后,在文字里不醉不休。
林清玄《溫一壺月光下酒》閱讀答案
《溫一壺月光下酒》是著名散文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作品。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林清玄《溫一壺月光下酒》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溫一壺月光下酒 林清玄①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別的東西也可以留下,我們可以用一個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裝起,等桂花謝了,秋天過去,再打開瓶蓋,細細品嘗。
② 把初戀的溫馨用一個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裝,等到青春過盡垂垂老矣的時候,掀開盒蓋,撲面一股熱流,足以使我們老懷堪慰。
③這其中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將月光裝在酒壺里,用文火一起溫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④有一次與朋友住在獅頭山,每天黃昏時候在刻著“即心是佛”的大石頭下開懷痛飲,常喝到月色滿布才回到和尚廟睡覺,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最后一天我們都喝得有點醉了,攜著酒壺下山,走到山下時頓覺胸中都是山香云氣,酒氣不知道跑到何方,才知道喝酒原有這樣的境界。
⑤有時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讓我們感知,有時候實體的事物也能轉眼化為無形,歲月當是明證,我們活的時候真正感覺到自己是存在的,歲月的.腳步一走過,轉眼便如云煙無形。但是,這些消逝于無形的往事,卻可以拿下酒,酒后便會浮現出。
⑥喝酒是有哲學的,準備許多下酒菜,喝得杯盤狼藉是 下乘的喝法;幾粒花生米和盤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個人獨斟自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⑦關于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時候可以面對滿園怒放的杜鵑細飲五加皮;夏天的時候,在滿樹狂花中痛飲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葉青,人與海棠俱醉;冬寒時節則面對籬笆間的忍冬花,用臘梅溫一壺大曲。這種種,就到了無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⑧當然,詩詞也可以下酒。
⑨俞文豹在《歷代詩余引吹劍錄》談到一個故事,提到蘇東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東坡因問曰:“我詞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⑩這個故事也能引用到飲酒上,喝淡酒的時候,宜讀李清照;喝甜酒時,宜讀柳永;喝烈酒則大歌東坡詞。其他如辛棄疾,應飲高梁小口;讀放翁,應大口喝大曲;讀李后主,要用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時最好;至于陶淵明、李太白則濃淡皆宜,狂飲細品皆可。
(11)喝純酒自然有真味,但酒中別摻物事也自有情趣。范成大在《駿鸞錄》里提到:“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茉莉未開者,著凈器,薄劈沉香,層層相間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過香成。”我想,應做茉莉心香的法門也是摻酒的法門,有時不必直摻,斯能有純酒的真味,也有純酒所無的余香。我有一位朋友善做葡萄酒,釀酒時以秋天桂花圍塞,酒成之際,桂香裊裊,直似天品。
(⒓)我們讀唐宋詩詞,乃知飲酒不是容易的事,遙想李白當看斗酒詩百篇,氣勢如奔雷,作詩則如長鯨吸百川,可以知道這年頭飲酒的人實在沒有氣魄。現代人飲酒講格調,不講詩酒。袁枚在《隨園詩話》里提過楊誠齋 的話:“從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辨。”在秦樓酒館飲酒作樂,這是格調,能把去年的月光溫到今年才下酒,這是風趣,也是性靈,其中是有幾分天分的。
(⒔)《維摩經》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記載,正是菩薩為總經弟子講經的時候,天女出現了,在菩薩與弟子之間遍灑鮮花,散布在菩薩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卻像粘黏那樣粘在他們身上,弟子們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仙女說:“觀諸菩薩花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敵死,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皆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花著身耳。結習盡者,花不著也。”
(⒕)這也是非關格調,而是性靈。佛家雖然講究酒、色、財、氣四大皆空,我卻覺得,喝酒到處幾可達佛家境界,試問,若能忍把浮名,換作淺酌低唱,即使天女散花也不能著身,榮辱皆忘,前塵往事化成一縷輕煙,盡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謂苦修深修的境界嗎?
【第7句】:簡析寫第①、②段的用意及表達效果。(3分)
【第8句】:用文中的實例解釋第⑤段中兩個加點的詞語。(2分)
抽象的事物:
實體的事物:
【第9句】:說說第⑩段畫線句中“喝”與“讀”的關系。(4分)
【第10句】:比較第⑦段與第(13)段在表達方法及效果上的不同。(4分 )
【第11句】:下列分析、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作者認為,喝酒要有些“情趣”,要講究點“意境”。
B.所謂“無物不可下酒”,是指這世上所有的東西都能成為下酒菜。[來源:學科網ZXXK]
C.飲酒有下乘、中乘、上乘的喝法,“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D.“格調”與“風趣”的區別在于飲酒者境界的高下不同,是有無“性靈”所致。
【第12句】:“溫一壺月光下酒”頗有情趣,聯系全文,請從意境(主旨)和寫法兩個方面進行賞析。(6分)
《溫一壺月光下酒》閱讀答案
【第7句】:(3分)把桂花香裝在空瓶里,把初戀的溫馨裝在琉璃盒子里,把美好的易逝的東西保存下以后品嘗。(1分)以此導入正題,為全文定下情感基調。(1分)開篇不俗,充滿詩意,引人入勝。(1分)
【第8句】:(2分) 抽象的事物:如“初戀的溫馨” 、 桂花的香氣等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實體的事物:如花生米、豆腐干 、“杯盤狼藉”等具體可感的東西。
【第9句】:(4分)“詩詞也可以下酒”,但喝什么酒宜讀什么詩詞是有講究的。(1分)李清照、柳永屬“婉約”,適宜喝淡酒、甜酒;(1分)蘇東坡屬“豪放”,當然適宜喝烈酒。(1分)這種搭配,相得益彰,相映成趣。(1分)
【第10句】:(4分)第⑦段分別說明了一年四季“上乘的喝法”,用概述的方法;從面上著眼,選物典型,句式整齊,表現力強。第(13)段講述了“天女散花”的故事,突出“性靈”、“境界”;從點上著眼,使用散句,耐人尋味。(得分點:概述--講述;面上著眼--點上著眼;句式整齊--使用散句;表現力強--耐人尋味。每點1分)
【第11句】:(2分)B
【第12句】:(6分)本文的題目新穎別致,頗有詩意。(1分)“飲酒”是一種常見的生活情景,但“溫一壺月光下酒”就顯得非同尋常了。(1分)作品強調的是一種“上乘”的喝法,借此表達出一種人生的“活法”與追求——脫俗、“性靈”、“境界”。(1分)文中引經據典、詩詞歌賦,自然灑脫;(1分)字里行間洋溢著濃濃的詩情畫意;(1分)讀罷如飲甘醴,滿口生香,回味無窮。(1分)
林清玄散文集溫一壺月光下酒
寂寞讓世人難耐,只有智慧之人,才能體味到這寂寞中的清純和樸實;榮華惹世人追逐,只有高潔之人,才能看透這榮華背后的無奈與疲憊;災變令世人痛苦,只有明達之人,才能領悟這災變之外的永恒與淡然。下面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Lynn整理相關內容資料。(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作品簡介】
《溫一壺月光下酒》是1999年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清玄。
該書是一部鋒芒初露的散文作品,作家散文創作經過十年的歷練,從豪氣如虹、飛揚浪溫向淳百沉思轉變,透出作者敏銳的洞察力、柔弱生剛強的審美品味,以及氣清神定的寬厚胸懷。
【內容簡介】
《溫一壺月光下酒》是林清玄一篇文章的篇名,也是他婚后的第一本散文集書名。我的心眼完全被「溫一壺月光下酒」這幾個有魅力的字所牽引,非常喜歡它所蘊含的境界。
書中的許多篇都是描寫小人物,所感悟的平常事。如何面對生活?作者這樣勉勵我們:「連石頭都可以撞出火來,其他的還有什麼可畏懼的呢?」是啊,我們堅信連冰冷的石塊都能撞出火來,那麼心與心的碰撞,心與心的靠近,一定發散出人性中最純真的靈性之火。
佛前一炷燃燒的清香,作者卻能覺照到「那一炷香冉冉地燃燒著,香頭微細的火光和上升的香煙使我深深的震顫,我在那香里看見一股雄渾的力量,以及一顆單純的中國人心靈綿長的燃燒著。」清香一炷,那是一種空間;罰你一跪,那是一種時間。空間與時間,皆從這一炷冉冉燃燒著清香升騰而起,在升騰而起的一炷清香里,作者深深體悟到這種空間和時間是東方的美學。試著用黑暗鍛造出我們的一雙黑明眸,來洞察我們的'生活。
「將月光裝在酒壺里,用文火一起溫來喝酘酘」,第一次讀到時完全是一種驚艷的感覺,「山香云氣」是賽過酒氣的。月光是溫蘊的,酒是如火一樣辣的。溫一束月光來下酒,削去身上的愁和怨,和心靈的尖鋒利芒,使自己溶入如月光一般溫柔的人世溫情中。他將浮名虛利換作淺酌低唱,時時不忘自己有一個溫柔的靈魂。
再來舉杯吧,讓我們共用溫一壺月光下的酒,共賞一片迷路的云,共憶煙氣氤氳的鴛鴦香爐。坐擁青山,剪幾縷清風,掬幾片月光,溫上一壺酒,爾后,在文字里不醉不休。
【節選】
溫一壺月光下酒,是些什么呢?風掃落花的惆悵,有著粗糙的疼痛,柔滑的深情,地老天荒的相信?是我的文字熟練而心遺忘的那一些些么?也許,傾訴已經是那樣一道深深的河道,情感的浪潮再也學不會四散奔流。我哀哀地看著,哀哀地想著。我感覺到自己被囚禁了,不再能夠活過。
我走在街頭的人潮車流里,我要讓自己知道生活真的與想象無關。你可以丟掉你自己,你可以成為任何人。是的,你就是別人。你和他們中的其中一個一樣,走著路,有著方向或者目的。你就是他們中的一個,走著路,有著方向或者目的。但是,你還是要走進你自己。你拖著自己,你抱著自己。你看著自己,你問這是誰,你的眼睛驚恐地看著問話的人,你知道你藏在里面。
我可以說我愛,使用各色各型愛的方式,那真的不難,一點也不難。說著蜜語甜言,穿梭于情深意濃,融入其中。就像戴著與衣服很協調的耳環一樣,即使別人注意到也不會把耳環和我本身區分開。很好很好,就是這樣。就是我本身的,我具有的,就是我的。耳環失去了它本身,愛情失去了她本身。我就是愛情。
你可以說你愛我,你能給我很原因的原因。可是我不想問,你就不用給了。原因很簡單,也不過是你愛上了時間里的一個點,你在我們相識的那一刻愛了。時間,地點,心情。你也許做過準備,有著經驗,一問一答過。甚至還有著天荒地老的期限。我不問,你稍稍輕松,你稍稍失落。我不問,是因為我在問。我的眼睛,我的手,我的身體,我的聲音,都是在問的。只是我的語言羞怯。我的問在我們之間很艱難的推拉著,有著很大的張力。我一直忍耐于這樣的局面里。語言只是微風拂過,月影斑駁罷了。罷了。你從來看不到風。你一直站在風里。你看不到了。
當我沉淪于黑黑的寂寞,我和酒無關。情色的酒,那是用來醉的。當我身陷愛情,你就是情色的酒。你就是醉本身。月光般的,皎潔的,液體的。我知道你是酒,我放心地去喝醉。你躺在壺里,在我眼睛里唯一地存在著。你和世界萬物無關,你只是我一個人的。那種占有,與生俱來。天然的。沒有裂痕。沒有被記憶過。
我要的諾言,只是酒的諾言。燃燒是擁有本身。燃燒是液體的燃燒。沒有堅硬的拒絕。沒有離棄。沒有一切的痕跡。
林清玄散文集溫一壺月光下酒節選
“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別的東西也可以留下,我們可以用一個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裝起來,等桂花謝了,秋天過去,再打開瓶蓋,細細品嘗。”下面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Lynn整理相關內容資料。(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作品簡介】
《溫一壺月光下酒》是1999年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清玄。
該書是一部鋒芒初露的散文作品,作家散文創作經過十年的歷練,從豪氣如虹、飛揚浪溫向淳百沉思轉變,透出作者敏銳的洞察力、柔弱生剛強的審美品味,以及氣清神定的寬厚胸懷。
【節選】
煮雪如果真有其事,別的東西也可以留下,我們可以用一個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裝起來,等桂花謝了,秋天過去,再打開瓶蓋,細細品嘗。
把初戀的溫馨用一個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裝,等到青春過盡垂垂老矣的時候,掀開盒蓋,撲面一股熱流,足以使我們老懷堪慰。
這其中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情趣,譬如將月光裝在酒壺里,用文火一起溫來喝……此中有真意,乃是酒仙的'境界。
有一次與朋友住在獅頭山,每天黃昏時候在刻著“即心是佛”的大石頭下開懷痛飲,常喝到月色滿布才回到和尚廟睡覺,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最后一天我們都喝得有點醉了,攜著酒壺下山,走到山下時頓覺胸中都是山香云氣,酒氣不知道跑到何方,才知道喝酒原有這樣的境界。
有時候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讓我們感知,有時候實體的事物也能轉眼化為無形,歲月當是明證,我們活的時候真正感覺到自已是存在的,歲月的腳步一走過,轉眼便如云煙無形。但是,這些消逝于無形的往事,卻可以拿來下酒,酒后便會浮現出來。
喝酒是有哲學的,準備許多下酒菜,喝得杯盤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幾粒花生米一盤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的喝法;一個人獨斟自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
關于上乘的喝法,春天的時候可以面對滿園怒放的杜鵑細飲五加皮;夏天的時候,在滿樹狂花中痛飲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葉青,人與海棠俱醉;冬寒時節則面對籬笆間的忍冬花,用臘梅溫一壺大曲。這種種,就到了無物不可下酒的境界。
當然,詩詞也可以下酒。俞文豹在《歷代詩余》引《吹劍錄》談到一個故事,提到蘇東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東坡因問曰:“我詞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這個故事也能引用到飲酒上來,喝淡酒的時候,宜讀李清照;喝甜酒時,宜讀柳永;喝烈酒則大歌東坡詞。其他如辛棄疾,應飲高梁小口;讀放翁,應大口喝大曲;讀李后主,要用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時最好;至于陶淵明、李太白則濃淡皆宜,狂飲細品皆可。
喝純酒自然有真味,但酒中別摻物事也自有情趣。我有一位朋友善做葡萄酒,釀酒時以秋天桂花圍塞,酒成之際,桂香裊裊,直似天品。
我們讀唐宋詩詞,乃知飲酒不是容易的事,遙想李白當年斗酒詩百篇,氣勢如奔雷,做詩則如長鯨吸百川,可以知道這年頭飲酒的人實在沒有氣魄。現代人飲酒講格調,不講詩酒。袁枚在《隨園詩話》里提過楊誠齋的話:“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辨。”在秦樓酒館飲酒作樂,這是格調,能把去年的月光溫到今年才下酒,這是風趣,也是性靈,其中是有幾分天分的。
《維摩經》里有一段天女散花的記載,正在菩薩為弟子講經的時候,天女出現了,在菩薩與弟子之間遍灑鮮花,散布在菩薩身上的花全落在地上,散布在弟子身上的花卻像粘黐那樣粘在他們身上,弟子們不好意思,用神力想使它掉落也不掉落。仙女說:“觀諸菩薩花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皆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花著身耳。結習盡者,花不著也。”
這也是非關格調,而是性靈。佛家講究酒、色、財、氣四大皆空,我覺得,渴酒到極處幾可達佛家境界,試問,若能忍把浮名,換作淺酌低唱,即使天女來散花也不能著身,榮辱皆忘,前塵往事化成一縷輕煙,盡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謂苦修深修的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