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好句子和句子的理解聚集50句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重點句子解讀
【第1句】: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這句話突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古”和“奇”,錢塘江大潮自古就有,而且是雄偉、壯麗、罕見的景象。)
【第2句】: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天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這句話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具體形象地寫了從近處觀察到的錢塘江大潮的樣子,
用千萬匹戰(zhàn)馬來形象地比喻大潮到來的非凡氣勢,用山崩地裂的聲音來形象地比喻大潮來臨時的巨大的聲響。真是“天下奇觀。”)
【第3句】: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樹,枝干的數(shù)目不可計數(shù)。
(說明榕樹很大,給鳥兒提供了廣闊的生活空間。)
【第4句】: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讓我們感受到大榕樹枝葉茂盛,充滿生機,給鳥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環(huán)境。)
【第5句】:為什么“鳥的天堂”有的地方加引號,有的地方?jīng)]加引號?
(加引號的“鳥的天堂”指大榕樹,是一種特殊稱謂,沒加引號的“鳥的天堂”是指在作者心里,大榕樹的的確確是鳥的天堂。)
【第6句】:任憑誰怎么呼喚,它也不肯回來。
(用“任憑——也——”這組關聯(lián)詞語,突出貓極其貪玩,一玩起來就要玩?zhèn)€痛痛快快。)
【第7句】:它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
(用“非——不可——”寫出了貓等老鼠的決心與耐心。表現(xiàn)了貓的盡職盡責。)
【第8句】:它若是不高興啊,無論誰說多少好話,它也一聲不出。
(用“無論——也——”說明貓不高興時極端冷漠。)
【第9句】: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這句話承上啟下,過渡自然。“站、踏、扶”這三個動詞是說作者已經(jīng)身臨其境來到長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說作者被長城的雄偉氣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第10句】: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多少”表示無數(shù);“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突出了長城之長,與開頭“一萬三千多里”相呼應;“才”在這里表示長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贊嘆之情。)
【第11句】: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崛起”是興起的意思。周恩來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這樣軟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這樣的欺凌,要為祖國的興盛和民族的振興而學習、奮斗。)
【第12句】:課文為什么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
(因為葉老的教導使“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怎樣作文。時間已過去將近三十年了,但當時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葉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所以以此為題。)
【第13句】:使得句子干凈了也規(guī)范了。
(“干凈”,在這里指句子簡潔明白,不啰嗦。“規(guī)范”,指語言標準、典范。)
【第14句】: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拂”,輕輕擦過,“春風拂面”指像春風一樣從臉上輕輕擦過,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運用這個比喻,更形象地表達出自己對葉老的感受。)
【第15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15歲那個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腦海中,讓作者終身難忘。)
【第16句】:“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原指神仙道士運用法力喚來風雨,這里比喻人們能夠比較自由地控制自然,支配自然。)
【第17句】:“正是這些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
(說明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巨大影響,科學技術對改變?nèi)祟惿钣泻苌钸h的現(xiàn)實意義。)
【第12句】:“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云駕霧的神仙,來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
(指人們想象中的超脫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發(fā)達的年代,人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第13句】:“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
(引用古詩,說明了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成就之大,范圍之廣。)
小學四年級語文《秋天》課文解讀
在解讀這首兒童詩之前,我又重新去閱讀了孫景華老師的《小學四年級上冊閱讀教材的編寫特點及教學建議》,對一直在第一學段的我有了很大的幫助,我對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有了新的理解。
先讀讀《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是:即除了朗讀、背誦、復述課文等常規(guī)學習目標外,主要安排了四個重點學習項目: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學會默讀,養(yǎng)成良好的默讀習慣;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
明天要上《秋天》這篇課文了,看到這篇課文,忽而想起了之前的二年級第三冊第一課《秋游》。同樣是開學的伊始,在秋天里,孩子們學習過的有關秋天的文章歷歷上了心頭。“秋風起了,天氣漸漸涼了,同學們跟老師一起到郊外游玩。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幾朵白云有時像一群白兔,有時像幾只綿羊。農(nóng)田里,稻子黃了,高粱紅了,棉花白了”至今還能背出來這篇課文。從二年級直接跳過了三年級來到四年級,中間隔過了一年,忍不住去翻看第五冊,第六冊教材,看到了《北大荒的秋天》,而在我們第七冊又在開學伊始有了“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做此篇”的《但愿人長久》,有了“湖光秋月兩相和”,有了“峨眉山月半輪秋”,今天又遇到了《秋天》,蘇教版教材似乎是和我們一起成長的孩子,和我們同步在秋日里。
那調皮的調子讓我欣喜,好像回到了童年,一望無邊的稻田里,到處彌漫著豐收的馨香。在朦朧中似乎看到自己兒時的伙伴在稻田中玩耍。一陣陣風兒吹來,稻香撲鼻,如酒醇香。大人們在這金黃里,收獲著辛勞的喜悅,孩子們在這豐收里蹦著跳著,逮著螞蚱,受著大人的感染,我們同樂在一片金黃里。然而,這一切似乎是有著農(nóng)村生活積淀的孩子才能有這樣的共鳴,然而面對我們這些甚至沒有看到過那一片金黃的孩子呢?我該如何讓孩子們跟我產(chǎn)生共鳴呢?沒有生活積淀,我想起了我們的知識積淀,相信,有了從《秋游》中得來的樂趣,有了從《北大荒的秋天》中得來的知識,有了《但愿人長久》和“湖光秋月”“峨眉山月半輪秋”的呼喚,孩子們會跟我來到這正在經(jīng)歷著的秋天里感受這萬物枯榮,感受這沉甸甸的收獲的。
詩的語言讓孩子們喜愛,它不那么長,不那么拗口,也不那么難記,里面還有那么多的`反復,那么接近他們的話語,那就讓這詩一般的語言去感染孩子吧,讓他們在這秋風秋光秋景中享受生活吧。
太陽,空氣,帶著孩子仔細觀察,認真感受,的確不同于往日。太陽不再那么的燥熱,更紅更嬌,嬌艷如同那成熟的蘋果,如同那孩子詩意的臉龐;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甜味,更加的清涼,昭示著秋天里的豐收,生活是那么的甜美。兩個“走在秋天”,帶著孩子們一下子從課堂中走向了美麗的大自然,孩子們的心追逐著那更紅更嬌的太陽,伴隨著那更甜更好的空氣來到了秋天里。
泰戈爾的《飛鳥集》開頭說:“天空部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秋風顯現(xiàn)了一下他的倩影后,一溜煙的跑了。它似乎也像跟孩子捉迷藏似的,又是打滾,又是奔跑,帶著孩子來到了田野,來到了那郊外田畔間的小路上。打滾,奔跑,多么富有孩子味道的詞語,完全是他們的世界,所以他們更容易有了共鳴不是。這可愛的秋風抓了一把桂子的香氣,把夏天的腳印輕輕的涂掉,“腳印”“涂掉”,好個調皮的秋小子,但是就是在這活潑的語言中,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季節(jié)的變換,時間的交替。金桂飄香的季節(jié),我們呼吸著這更甜更好的空氣,在這更紅更艷的太陽的照耀下,我們?nèi)プ分鹎锾斓哪_步了。
順著秋風飛過的痕跡,我們看到了秋天里:那金黃的稻穗,低頭彎腰的向日葵,田間羊腸小路旁那朵淡淡然綻放的矢車菊,那肥壯的牛羊。我們聽到了蟬聲在這秋風乍起的夜里走向漸弱,我們聽見那快活地歡叫在田間小路上的牛羊。
蘋果,葡萄,玉米,高粱,這一個個擬人的寫法,孩子們更容易理解這秋天里的變化,嚷著冷了,要穿紅襖,披紫袍,一下子把那顏色的對比與季節(jié)天氣的變化寫活了。距離生活有些遙遠的玉米與高粱呢?舉著紅纓樂了,紅著臉笑了,又是表現(xiàn)顏色的變化。忘掉一個夏天的煩惱,一曲酒歌在心靈釀造,孩子們從中讀出的是歡樂,分享的是快樂。一個個形象生動的比喻,一個個優(yōu)美動聽的句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構成了一首秋日的交響曲。
秋日,不僅昭示著豐收,昭示著喜悅,還昭示著蓬蓬勃勃,昭示著向上的精神。走在秋天,頭頂有明麗的陽光閃耀,讓我們忘掉那一層秋雨一層涼,讓我們在這秋日的陽光下茁壯的成長。讓我們撿起一片這秋日里的金黃的葉子,珍藏在我們的記憶里,讓這秋天里的微笑永遠伴隨著我們。
語文課文解讀和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第1句】:反復誦讀,理解作者熱愛孩子的真情,體會他對孩子成長的矛盾心情。
【第2句】:品味語句,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應主要使用討論法來體驗文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啟示學生要珍惜美好童年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品味語句,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
難點:理解作者熱愛孩子的真情,體會他對孩子成長的矛盾心情。
教學突破:教學中以學生自讀研究為主,教師僅作點撥而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
學生準備:課前朗讀課文幾遍。
教 時:1課時
教學步驟:
【第1句】: 導入新課
【第1句】:導入:一個小故事
【第2句】:作者簡介:豐子愷(1898.11.9~1975.9.15)原名 、 。浙江崇德人。現(xiàn)代 家、 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浙江桐鄉(xiāng)人。早年曾從李叔同學習繪畫、音樂。1921年去日本。回國后先后在上海、浙江、重慶等地從事美術和音樂教學。文學創(chuàng)作以散文為主。主要有《 》、《 》、《 》等。漫畫有《子愷畫全集》。譯著有日本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俄屠格涅夫的《初戀》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等。出版有《豐子愷集》
【第2句】:學習課文
【第3句】:掃清閱讀障礙:
字詞
注音:
呱呱墮地 劬勞 提攜 遏制 匍匐 點綴
詞義辨析:
(1)、增值: (2)、遏制:
增殖: 遏止:
B、引用的古詩理解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悲。”
(2)、“樂莫樂兮新相知”
(3)、“幼為長所育········事姑貽我憂”
【第4句】: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送阿寶出黃金時代”中的“黃金時代”是指人一生中的哪個階段?
B、作者對阿寶將走出黃金時代的心情怎樣?
面對女兒的成長,他既喜又悲:喜的是女兒已經(jīng)長大,可以為父母分擔家庭的辛苦了,懂事了;悲的是女兒最終走向了成人世界,要逐漸學會成人的虛偽冷酷,學會犧牲、忍讓、屈服,而喪失了天真、熱情、好奇。流露出對女兒不復是孩子的惋惜之情。
C、文中關于阿寶寫了幾件事?文中還有一處運用了補敘,在文中哪一小節(jié)?作用是什么?
D文章的基調總的來說是傷感的,那么作者真正的'悲哀是什么?
作者真正的悲哀是因為想到了孩子們的未來。一想到“你們的黃金朝代有限,現(xiàn)實終于要暴露的”,想到“兒時的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xié),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更想到自己也曾有過阿寶這樣無拘無束的童年,有過純真的快樂,眼看著孩子們會和自己一樣被俗務纏身,失去自我,不禁悲從中來。看見自己心愛的孩子還不能體會幸福,而幸福時光就要結束,這種傷感是難以克服的。
E、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父親一直以嚴父的形象出現(xiàn),嚴肅、不茍言笑是父親的面部表情。你覺得豐子愷是怎樣的一個父親?
他和一般父親不同,他與子女同玩同樂。總是滿足子女的要求。
F、口語表達: 【第1句】:父親 給我的細微感動。
【第2句】:你們和文中的阿寶是同齡人,你們是更多地留戀童年,還是更期待長大?
【第3句】:總結全文
【第1句】:提問:你認為豐子愷在這篇文章里想要告誡我們什么?
答: 青少年時代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代,但處于那個時代的人并不能感到,而只有出了那個時代,才感覺到他的美好,可惜卻永遠不能回到從前。所以我們只有好好地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在走出青少年時代多保留些率真和純潔,這就是對長輩的最好報達。
【第4句】:作業(yè):
【第1句】:隨堂練習:
(1)、閱讀下面的材料,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寫出你的探究結果。(3分)
在肯德基餐廳的一隅,一個孩子正貪婪地啃著雞大腿,父親在一旁看著自己的孩子,只是充當陪客。
臺燈下,孩子們伏在寫字臺前“奮筆疾書”。父母坐在一旁,或是舉頭望明月 (監(jiān)視),或是低頭思故鄉(xiāng)(瞌睡)。
各大學開學的時候,一群比自己父母長得都高大的“大男孩”和“小姑娘”們像廢物一樣佇立在一邊,而他們的父母卻氣喘吁吁地為其辦理著各種入學手續(xù)。
電影《狐貍的故事》:當小狐貍還嬌滴滴地在老狐貍身邊撒嬌的時候,身為父母的老狐貍卻無情地把它們從家中趕走。那些被老狐貍咬傷并趕走的小狐貍眼中充滿著憂傷和委屈,然而老狐貍則是那樣的堅決和果斷,義不反顧。
探究的結果: 愛子是人類和動物的本能,但方式不同。在許多時候,人類對待子女的態(tài)度不如動物理性。
(二)父親不寫信
○1同學拿出家信給我看,一行親切的字映入眼簾:“親愛的孩子……”感動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親。父親從來沒給我寫過信。
○2父親是個民辦教師,在記憶中,我從來沒有享受過在他臂彎里、脊背上撒嬌的幸福。父愛,在我童年的回憶中一片空白。每當看到別的孩子在他們自己父親懷里盡情玩鬧時,我幼小的心靈里總有說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習慣了這種棄兒般的生活。“父親”僅僅意味著兩個冷冰冰的漢字。他永遠是威嚴的,話很少,冷峻的臉上很難見到笑容。他沒打過我沒罵過我也從沒對我表示過一點親昵,不表揚我不批評我也不約束我。我總感到自己和他很疏遠,在他面前總是一陣陣的緊張,我怕他。由于怕,我總是有意地遠離他。
○3直到有一天父親打開啤酒給我也倒上一杯時我才意識到,在他眼中我已經(jīng)長大了。然而我們倆之間的話仍然很少,往往是他問一句,我答一句;他不問,我便不語。我們在一起常常是長時間的沉默,我隱隱感到一條無形的、深深的代溝已經(jīng)橫亙在我們父子之間了。
○4我讀高三那年,母親去世了,本來就不大寬裕的家庭變得更緊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沒有考上大學,心情壞到了極點,父親并沒說我什么,只是話語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給了一沓錢:“你去復讀吧。”我奇怪哪里來的錢,但終究沒問他。后來才發(fā)現(xiàn),那頭跟了我們家多年的毛驢沒了。從此父親更加艱難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擔子,從那年起,他的白發(fā)我再也數(shù)不清了。
○5我把淚咽進肚里,苦讀了一年。一年后當我把通知書交到父親手上時,他也并沒表現(xiàn)出太多的高興,只記得他喝了許多酒,過后他看著地圖自言自語地說:“蘭州,到底遠了點。”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臉上有了一絲難以掩飾的慈祥的傷感,但很快他便忙著給我打點行李,到處借學費去了。
○6我臨走時正趕上父親要去市里的一所師范進修,他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淡淡地笑了笑說:“到時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學生了,還能丟了嗎?”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開口鼻子卻酸了。
○7沒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卻風塵仆仆地從百里之外趕了回來(這時他才去了兩天),“老覺著不放心呢,回來看看,看看!”看著父親那一頭汗淋淋的灰發(fā),淚,在我眼里打轉。夜里,父親說:“到了蘭州給家里回句話。”我應著。沉默了一陣子,他又說:“用錢就言語一聲,一個人在外頭,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讓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對付……”
○8我沒讓父親送我,一個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車。二十年了,當我第一次離開家,才真正懂了父親——那是平靜水波深處的激流啊!
○9大學里我常給父親寫信,告訴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訴他學校里的一切。沒別的,我只想讓他高興,讓他知道兒子沒有忘記他。父親從不給我寫信,我理解他,他是個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說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鄰居對我說:“你每來一封信,你爸都樂得像個孩子似的,給這個看給那個看。”驀地,我心頭一震!
○10妹妹來信說:哥,爸爸每天看完新聞聯(lián)播總要看蘭州的天氣預報,他整天看石家莊至蘭州的鐵路線,我說:“爸爸,您老惦記著哥嗎?”他說:“不惦記,你哥這孩子,讓人放心……”
○11淚光中,我又看見了父親那冷峻的面孔。父親,您這句話頂?shù)蒙锨f封信了。
7.讀第②段,說說“我”為什么感到和父親“很疏遠”。(2分)
【第1句】: ①沒有享受過父愛②父親威嚴、冷峻,話很少 ③父親從來沒有對自己表示過一點親昵
8.第⑤段中寫“他冷峻的臉上有了一絲難以掩飾的慈祥的傷感”,結合上下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2分)
為兒子考上大學而欣慰,為兒子即將遠離而傷感,這是不善于表達而又難以掩飾的父愛的流露
9.第⑧段中“平靜水波深處的激流”的含義是什么?“我”對父親的這種認識是通過哪些具體的事例得來的?(4分)
父親在冷峻的外表下對“我”有一種深深的愛: ①給兒子倒酒 ②賣驢讓兒子復讀 ③兒子考上大學后喝酒,看著地圖自言自語 ④給兒子打點行李借學費 ⑤專門趕回來送兒子 ⑥深情叮囑
10.結尾“這句話頂?shù)蒙锨f封信”與文章開頭的哪句話相照應?為什么說“你哥這孩子,讓人放心”這句話“頂?shù)蒙锨f封信”?(3分)
父親從來沒有給我寫過信,父子間深刻的理解和信任
11.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寫父親的文章。結合兩篇文章的內(nèi)容回答問題。(共5分)
(1) 兩個“父親”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請你概括出兩點,寫在下面。(2分)
(1)①對兒子都有深沉的愛 ②父愛的表達主要是通過行動而不是通過語言 ③都肩負著家庭重擔。
(2)談及兩代人的關系,“代溝”往往是個不可回避的話題。請談談你對“代溝”這個問題的認識。(3分)
小升初語文諧音對聯(lián)解讀
一
東不管,西不管,酒管;
興也罷,衰也罷,喝罷。
清代江南一酒館生意蕭條,有書生為題此聯(lián),生意漸好。“管”諧“館”,“罷”諧“吧”
二
閔子牽白牛,過王子店;
白公騎烏馬,趕公冶場。
某學童集孔門弟子戲對。“閔子牽”諧“閔子騫”,“白牛”諧“[冉]伯牛”,“白公騎”諧“百公琦”,“公冶場”諧“公冶長”
三
上海秀才下第,只為落書;
華亭百姓受災,皆因孽報。
明上海知縣鄭洛書、華亭知縣聶豹戲對。“落書”諧“洛書”,“孽報”諧“聶豹”
四
順風帆逆風帆,帆遲帆快;
漲潮櫓退潮櫓,櫓直櫓扳。
祝允明對某友。“帆遲”諧“樊遲”,孔子弟子;“帆快”諧“樊噲”,漢初大將;“櫓直”諧“魯直”,宋黃庭堅字;“櫓扳”諧“魯班”,古代巧匠
五
船尾拔釘,孔子生于舟末;
云間閃電,霍光出自漢中。
解縉對某友。“舟”諧“周”,“霍光”諧“火光”
六
貓兒竹下乘涼,全無暑氣;
蝴蝶花間向日,更有風來。
“暑”諧“鼠”,“風”諧“蜂”
七
披衣靸鞋而走,急事急事;
棄甲曳兵而走,常輸常輸。
兵部尚書夏元吉、給事中周大有戲對。“急事”諧“給事”,“常輸”諧“尚書”
八
解衣脫冕而行,舍人給事;
棄甲曳兵而走,宣撫尚書。
趙九齡對張燾。“給事”諧“急事”,“尚書”諧“常輸”
八
木屐為鞋,足下果然無履;
椰瓢作盞,尊前委的不鐘。
明胡唯庸、袁柳莊戲對。“無履”諧“無禮”,“不鐘”諧“不忠”
九
立湖石于江心,豈非假島;
蒙虎皮于馬背,謂是斑彪。
文征明對徐禎卿。“假島”諧“賈島”,“斑彪”諧“班彪”
十
雨打儒冠,好似盛油木杓;
雪飄僧頂,猶如舂粉擂槌。
尤秀才對雷和尚。“油”諧“尤”,“擂”諧“雷”
十一
葉落枝枯,看光棍如何結果;
刀砍斧劈,是總督也要拔根。
光棍對知縣。“督”諧“蔸”
十二
蓮敗荷殘,落葉歸根成老媼;
谷成禾熟,吹糠去殼做新娘。
方言。“老媼”諧“老藕”,“新娘”諧“新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