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扮男裝留下好句子精選80條
《木蘭詩》主題
《木蘭詩》產生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后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
《木蘭詩》主題《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詩一開頭,就把讀者吸引到了作者精心預設的場面。老父名在軍籍,家中沒有長男,怎能不使木蘭焦慮、愁悶?木蘭到底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她勇敢的作出了“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抉擇。木蘭從軍,是迫不得已的。當她一旦作出“從軍”的抉擇,態度則是積極的。從她四處購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等行裝的忙碌情景,可看出她迎戰的主動性和堅決性。木蘭初次遠離家園,異鄉的山山水水,都會觸動她的思親之情,“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能毅然代父從軍,去經受嚴酷的戰爭的考驗,說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終究是女子,對家鄉、對父母畢竟有著依依不舍的兒女情長。
首先,從軍,使木蘭得到了同男子一樣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機會。十年的戰火考驗,使木蘭從一個善良,熱情能干的閨中少女,成為一名建立顯赫戰功的“壯士”(策勛十二卷)。戰爭勝利了,國家安定和平了,木蘭何去何從?這是一個極富挑戰的社會問題,女扮男裝的身份讓她有苦不能言,在論功行賞的盛大典禮中,只能默默地辭受封爵,走上解甲還鄉的唯一道路,從這一點來看,未免給人一絲遺憾,為什么這樣一個虛構的女子,會讓人如此的關注,如此的千古傳唱呢?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里,歷朝歷代的文字竟然能留下這樣一個另類女子的足跡,著實是個奇跡。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木蘭是一個“當戶織”的勞動婦女,代父從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男人能做到的,木蘭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蘭也能做到。婦女并不亞于男子,她們的才能智慧,膽略見識,是決不在男子之下的。木蘭是這一英雄形象的代言人。
第二,《木蘭詩》的主題雖然是控訴戰爭的罪惡,但木蘭父親年老力衰仍然服兵役不可,這個情節客觀上反映了戰爭給民眾帶來的沉重負擔,但從全詩看,它的調子是明快而不是低沉的,木蘭的情緒也是積極奮發而不是憂郁頹唐的,木蘭出征前的焦慮,在征途上的思念,是由于她是一個女子的特定身份,而不是從根本上寫她厭惡戰爭。但是,這并不排斥我們適應喜劇性的故事,從中體會到實際隱藏著的悲劇性的現實。這首詩出現于戰禍連年中的北朝,本身已經暗示了這個問題。
第三,在封建社會中,追求功名利祿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傳統思想。而木蘭經過十年的緊張戰斗之后,凱旋而歸,卻拒封辭賞,愿意解甲歸田,重過勞動人民的耕織生活,這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質樸謙遜的品質。木蘭的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熱衷功名利祿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諷刺;或者在于該詩反映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因為《木蘭詩》并不像大多北朝民歌那樣用愁苦的'情調、悲劇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別開生面地用女子代父從軍的喜劇的形式來表達。戎馬生涯是木蘭人生重要的部分,但原詩作者及歷代文人對于木蘭十二年的女扮男妝,經受沙場的辛苦,卻略去不說便是明證。“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這是古人常用來說木蘭的句子,如果誠如某些史料所言,木蘭對天子盡忠之后,有守節之事的話,那么,木蘭就成為封建社會“節烈”的代表,便涂上濃厚的禮教色彩,各處對其立廟的現象就不難理解。
第四,女扮男妝,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視為反常現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內”是封建禮法的一條戒律。木蘭可以在非常時期秘密代父從軍,并發揮出她那潛在的智謀和才能。然而,她卻不能隨著戰爭轉入和平,繼續留在朝庭為治理國政而做出新的貢獻。不然的話,所謂“牝雞司晨”的惡名就會落在她的身上。由此可見,木蘭的還鄉,也可認為,絕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么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當然,作者在當時不可能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但是,從木蘭所走過的和平―戰爭―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覺地反映了木蘭在特殊條件下創造的奇跡,并熱情地歌頌了木蘭這一形象。這正是作者忠于現實生活的表現,也是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蘭這個馳騁疆場代父從軍十年而歸的女子,在中國文化里超越了性別、功業、忠孝,或許也包括貞節。她是千百萬勞動人民心中的偶像,也是一個時代帶給人們的傷痛。
拓展閱讀:《木蘭詩》賞析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后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夸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后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五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木蘭詩主題解說
《木蘭詩》是選入初中語文第二冊的一篇課文。對這首北朝樂府民歌的主題,一直都爭論不休,眾說紛紜,其焦點就是主人公木蘭之形象的問題。歸納一下,不外乎有如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作者通過敘述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把木蘭塑造成一個忠孝節義齊全的奇女子形象。他們認為忠孝節義是封建社會吹捧標榜的道德規范,在木蘭身上都一一體現了出來,這是封建文人為封建社會統治服務的表現。
另一種意見認為木蘭是位愛國英雄,《木蘭詩》主要表現巾幗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木蘭作為一個云鬢花黃的少女,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了漢馬功勞,表現了古代勞動人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
還有一種觀點則認為《木蘭詩》主要歌頌木蘭是個奇女子,說明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也能做到,女人能頂半邊天,為婦女爭了一口氣。甚至有人據此認為,這是作者呼吁男女平等進步思想的表現。
那么教材的意見呢?“閱讀提示”是這樣說的:“《木蘭詩》是北朝樂府民歌,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千百年來,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很明顯,教科書偏向于第二種觀點。
我認為以上對《木蘭詩》主題思想的分析都值得商榷。
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禮法森嚴,有“男治乎外,女治乎內”之戒律。女扮男裝,是被視為反常的現象。木蘭違反戒律,秘密代父從軍,并發揮出她潛在的軍事才能,那完全是當時政治環境逼迫的結果,并不是她內心的愿望。詩歌開頭“嘆息”一詞可看出木蘭作為一個弱女子是多么的無奈,也難怪“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之后,木蘭即刻回鄉,“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還己女兒之身了。
另外,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分烈動蕩時期,軍閥割據,小國相爭,難以論說孰是孰非。文中所言“可汗大點兵”,怎能說明其就是一次正義的軍事活動呢?“從此替爺征”中的“征”一詞就有“用武力制裁”之含義,“可汗大點兵”之目的難免有侵略之嫌疑。因此就妄斷木蘭是個愛國英雄,似乎過于牽強。
還有人說,木蘭還鄉是她不慕功名富貴,是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表現,其實不然。設想朝庭知道木蘭是個女子的話,還會給她功名富貴嗎?木蘭是個聰明的女子,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會得到應有的榮譽而選擇了辭受封爵,走還鄉的`唯一道路了。這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果。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濃墨重彩去表現的恰恰不在她的“奇”和“英雄”,而是要表現她作為一個平凡女子對家鄉的熱愛,對父親的眷戀,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因此應該說,作者是通過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來表現北朝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這才是本文要體現的最重要的主題。
木蘭詩主題思想
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木蘭詩主題思想,歡迎閱讀參考。
木蘭詩主題思想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后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是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旦辭爺娘去……”八句以重復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里寫木蘭從家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夸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后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木蘭詩》主題再認識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木蘭詩》主題再認識。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木蘭詩》主題再認識
《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詩一開頭,就把讀者吸引到了作者精心預設的場面。老父名在軍籍,家中沒有長男,怎能不使木蘭焦慮、愁悶?木蘭到底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她勇敢的作出了“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抉擇。木蘭從軍,是迫不得已的。當她一旦作出“從軍”的抉擇,態度則是積極的。從她四處購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等行裝的忙碌情景,可看出她迎戰的主動性和堅決性。木蘭初次遠離家園,異鄉的山山水水,都會觸動她的思親之情,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能毅然代父從軍,去經受嚴酷的戰爭的考驗,說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終究是女子,對家鄉、對父母畢竟有著依依不舍的兒女情長。
首先,從軍,使木蘭得到了同男子一樣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機會。十年的戰火考驗,使木蘭從一個善良,熱情能干的閨中少女,成為一名建立顯赫戰功的“壯士”(策勛十二卷)。戰爭勝利了,國家安定和平了,木蘭何去何從?這是一個極富挑戰的社會問題,女扮男裝的身份讓她有苦不能言,在論功行賞的盛大典禮中,只能默默地辭受封爵,走上解甲還鄉的唯一道路,從這一點來看,未免給人一絲遺憾,為什么這樣一個虛構的女子,會讓人如此的關注,如此的千古傳唱呢?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里,歷朝歷代的文字竟然能留下這樣一個另類女子的.足跡,著實是個奇跡。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木蘭是一個“當戶織”的勞動婦女,代父從軍,“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男人能做到的,木蘭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蘭也能做到。婦女并不亞于男子,她們的才能智慧,膽略見識,是決不在男子之下的。木蘭是這一英雄形象的代言人。
第二,《木蘭詩》的主題雖然是控訴戰爭的罪惡,但木蘭父親年老力衰仍然服兵役不可,這個情節客觀上反映了戰爭給民眾帶來的沉重負擔,但從全詩看,它的調子是明快而不是低沉的,木蘭的情緒也是積極奮發而不是憂郁頹唐的,木蘭出征前的焦慮,在征途上的思念,是由于她是一個女子的特定身份,而不是從根本上寫她厭惡戰爭。但是,這并不排斥我們適應喜劇性的故事,從中體會到實際隱藏著的悲劇性的現實。這首詩出現于戰禍連年中的北朝,本身已經暗示了這個問題。
第三,在封建社會中,追求功名利祿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傳統思想。而木蘭經過十年的緊張戰斗之后,凱旋而歸,卻拒封辭賞,愿意解甲歸田,重過勞動人民的耕織生活,這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質樸謙遜的品質。木蘭的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熱衷功名利祿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諷刺;或者在于該詩反映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因為《木蘭詩》并不像大多北朝民歌那樣用愁苦的情調、悲劇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別開生面地用女子代父從軍的喜劇的形式來表達。戎馬生涯是木蘭人生重要的部分,但原詩作者及歷代文人對于木蘭十二年的女扮男妝,經受沙場的辛苦,卻略去不說便是明證。 “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這是古人常用來說木蘭的句子,如果誠如某些史料所言,木蘭對天子盡忠之后,有守節之事的話,那么,木蘭就成為封建社會 “節烈”的代表,便涂上濃厚的禮教色彩,各處對其立廟的現象就不難理解。
第四,女扮男妝,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視為反常現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內”是封建禮法的一條戒律。木蘭可以在非常時期秘密代父從軍,并發揮出她那潛在的智謀和才能。然而,她卻不能隨著戰爭轉入和平,繼續留在朝庭為治理國政而做出新的貢獻。不然的話,所謂“牝雞司晨”的惡名就會落在她的身上。由此可見,木蘭的還鄉,也可認為,絕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么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當然,作者在當時不可能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但是,從木蘭所走過的和平―戰爭―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覺地反映了木蘭在特殊條件下創造的奇跡,并熱情地歌頌了木蘭這一形象。這正是作者忠于現實生活的表現,也是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蘭這個馳騁疆場代父從軍十年而歸的女子,在中國文化里超越了性別、功業、忠孝,或許也包括貞節。她是千百萬勞動人民心中的偶像,也是一個時代帶給人們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