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老少吃魚的好句子集錦70句
吃魚-散文欣賞
前幾日,接到父親電話,告知家中魚塘即將要干(抽干),問我能否回去,電話那頭,父親雄厚有力的嗓音略顯低沉而不在年輕,分明在傳遞一顆盼兒的心,恍惚中,我予以肯定的答復,父親很是開心,傳來一陣朗朗的笑聲。
與妻商量一下,岳父也想走走親家,正好一并回去,只得辛苦岳母留守照料學齡女兒。第二日一大早,簡單收拾后,與妻及岳父迎著晨曦,輕松愉悅地踏上返鄉歸程。
未值客運高峰,趕車、轉車,略為匆忙但一路順風,十時未到,炊煙裊裊,家已在眼前。雖說離午飯時間尚早,母親已忙得不意樂呼,父母為人寬厚熱情,親家難得過來,更要好好招待一下。
父親不在家,正與另一家忙著抽塘,稍作調整,母親便讓我騎車拿條魚回來,中午正好趕上,好機會可不能錯過。妻與岳父也要過去,只得步行,剛出家門,與父親頂頭相撞,真是“說曹操,曹操到”。“親家!”渾身沾滿污泥的父親與岳父熱情地打著招呼?!坝H家,你先坐一下,那邊還在抽,我得邊去,中午就不陪你們吃飯了,晚上和你好好喝幾杯。”父親扔下一條七八斤重的大頭鰱子,轉身要走。“一起過去吧,看看什么情況?!逼夼c岳父一心想著走走看看。“也行?!备赣H隨著我們,坐上電動三輪車,載著三人悠哉悠哉向圩中駛去。
剛下過雨,圩里不便騎行,水泥路后改為步行,踏上久違的田間小路,仿佛回到了童年、少年,油菜、小麥映入眼眸,鄉土氣息撲面而來,田連阡陌霧氣徐徐,歡快野鴨戲入水中,誰說鄉村不是最美的圖畫,誰說吾鄉不是最美的風景?妻走走停停,一路摘著斑毛花,像是放學歸來的`頑童。
魚塘不大,緊靠田頭,為兩家共有,塘邊站著幾個村中長輩,正嘮嗑家常,見我回來,極為熱情,從小到大,直至離開,我于村中老少印象都不錯。水已抽了一天,即將見底,可憐的魚兒上竄下跳,慌亂不堪,哪里知道使命已然到來,即將成為盤中美餐。
水還在抽,一時半刻不得完工,忙碌的父親更是擔憂我們餓著,不停地催著回去,雖說很想幫忙,三九天氣,未有裝備,留下非但無用還得添堵,轉了幾圈,帶著妻和岳父原路返回。
摘菜、殺魚……頗為講究的母親在家中已忙得不可開交,妻要上去幫忙,卻被拒絕,難得回來一趟,母親哪里舍得讓她動手。
屋后是竹園,與妻轉了一圈,掏出幾支竹筍,母親已將飯做好。六菜一湯——咸鴨燒豆腐、菠菜拌豆皮、黑豬肉燒千張、大蒜炒肉絲……等最后一道大菜——紅燒魚呈上時,那滿桌美味,早已讓我口水欲滴,妻是當仁不讓、毫不客氣,以極快的速度嘗了過遍,直說好吃?!坝H家,中午簡單了,一個人忙不過來,還有兩個菜就不燒了。”“成枝,你陪老丈人喝幾杯,晚上你爸再陪?!薄坝H家母,你太客氣了,看你忙得,不好意思了。”岳父與母親互相客氣一番。
母親為人爽朗明快,做菜更是一絕,在村中是有口皆碑,能吃著母親的飯長大,莫不是我們今生最大的幸福。
轉業后,緊張軍旅一下子放松下來,心寬體胖已是難免,正想著控制一下,面對母親的那一道道佳肴,尤其那道紅燒魚——鮮滑細嫩、色香俱全、咸淡適宜,空中飄著的那縷縷香味,早已調足了味口,又焉能控制得住。忙著降壓減肥的岳父更是大口喝酒、大碗吃肉,依然意猶未盡,拿著魚湯泡了兩大碗飯,直讓妻看著緊張,喊著老爸少吃一些,母親于一旁滿是樂呵。
晚上,父親回來后,不免又是開杯暢飲、笑談人生。
第二日上午,告別父母,包包點點,大魚小魚,滿載而歸?;氐郊抑校拶M力放下沉重的行禮——母親精心腌制的各類小菜和左挑右選的小物件,還不忘表功一番,“看看,看看,這就是收獲??!”“是嗎?”我未答理,不覺口水激蕩、鄉味暗飄,滿腹盡是魚味——母親的味道!
吃魚頭雜議散文隨筆
過去,我們不會吃魚,更遑(huáng)論吃魚頭了。一條魚被置于餐桌上,服務員順手就將魚頭轉去朝向了主位,然后是眾目轉向坐在主位上的人,相互會意一笑,相互謙讓一番,一番魚文化的弘揚,一番禮儀之邦的實踐,主位上的人就用筷子比畫著那魚,嘴里讓著他人:你動,你動動……于是都開始動了。先被扒去的是魚身上的肉,而后是魚背上的帶有小細刺的脊肉,最后是尾上的薄肉,只有魚頭方能留得全顏。
當然,時代也在不斷地進步,美食事業也在不斷地發展。關于吃魚,通過南北方的交流,魚頭作為單獨的菜品,進入到我們的耳目口舌中。凡是單獨成菜的魚頭,必定是大魚頭,順著中間一劈,魚頭便俯臥于大盤之中,經過烹制,表面浸上鮮紅的辣醬,周邊鋪上綠瑩瑩的香菜,那魚頭的香味就隨之蔓延開來。不過,真正吃起來,大多數人還是把筷子指向與魚頭緊緊相連的那部分肋骨肉,而魚頭部分吃的人還是少,不知是矜持還是什么。
其實,吃魚的美味在魚頭。鄭板橋曾云“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纖手炙魚頭”,想必一幫文朋詩友在江邊酣暢淋漓地飲酒賞月,美人在側做魚頭下酒菜,這是多么豪爽多么難以忘懷的場景呀!而在舊中國,有則故事就是說土匪刀客以魚頭驗“票”的'典故,端上一盤魚,看“票”先吃魚的哪個部位。先吃魚肉的,大約是尋常人家,贖金嘛,就少點;如果一筷子沖著魚頭叨下去,那就綁住肥票了,贖金可以漫天要價。魚頭,只有常吃魚的人家,才能真的理解與品嘗魚頭的美味,而缺衣少食的人家,吃魚就是為了吃肉。
現今吃魚,于尋常百姓家也算是尋常菜了,然而,深得魚頭美味的也一定不在多數。與理解和品味一樣,真正能把魚頭吃得標準的也為數不多。吃魚頭,也要有順序。依照魚唇、魚腦、魚皮,然后魚肉的順序吃下去,這才能充分領略魚香、辣香、椒香、鹵香的意味。水鄉的朋友告訴我吃魚頭的八字訣:一慢一快,一吸一停。魚皮較為筋道,要細細地品味,魚唇和魚腦滑溜則要快,一吸而入,然后停留在口中片刻,感覺松軟華嫩,不等咀嚼就已經溶化了。伴著鹵水的厚重濃郁,以及醇香激烈,在咀嚼的過程中,不覺間味蕾就變了,唇齒之間也悠悠地冒出一股狠勁和霸氣,這分明是一種行走江湖的氣概。
對于吃魚頭的興趣,我還是在部隊里學了武漢人吃魚才產生的。那是一次過年時會餐,連隊百十號人在大餐廳里濟濟一堂,每桌都有大魚大肉,直吃得天昏地暗,杯盤狼藉,每桌卻留下了一個碩大的魚頭沒人吃。只見一位武漢籍的仁兄圍著桌子轉,專撿那魚頭吸吮,食得津津有味,不一會兒十個魚頭都被那仁兄給收拾了??次页蛩贼~頭,仁兄便把吃魚頭的美味告訴了我,還說只要會用舌頭就可以吃魚了。后來,我在吃過一個魚頭之后,才深得魚頭的美味奧妙。
現在,每逢過年過節,我們大家族數十口人都要聚會,聚會少不了魚。原來我以為我是獨得魚頭美味的,沒承想我弟弟的媳婦——也叫弟妹——也好這一口。于是,但凡有一個魚頭,親友們都把魚頭留給我,有兩個魚頭則我和弟妹一人一個,也算是代表男女各占半邊天了。全家倒也其樂融融。
媽媽愛吃魚頭散文
記得中學時候,寫過一篇看圖作文,題目就是《媽媽最愛吃魚頭》。第一幅圖:媽媽把魚肉夾給孩子,說:“媽媽愛吃魚頭?!钡诙鶊D:孩子長大了,媽媽老了,孩子把魚骨和魚頭夾給媽媽,說:“媽媽最愛吃魚頭?!庇幸晃煌瑢W,還在結尾處用了一句話:“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把這圖的寓意展現得淋漓盡致。
后來,在一篇文章中,讀到一段文字,大意是女人做了母親,就喜歡吃魚頭了。也許是當時自己還沒有做媽媽,所以并不以為然,覺得如果自己要是當了媽媽,一定不會如此嬌慣自己的孩子。或許那時還曾經想過,和孩子分庭抗禮吧,呵呵。
時間總是讓人在不斷地改變,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閱歷,使人變得成熟?,F在我也是孩子的母親了,我居然也喜歡上了吃魚頭。每次有什么好吃的,總是盡量留下來給孩子。雖然與別人家比,我們的條件還差得很遠,可是我愿意為他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喜歡喝羊湯,就把自己的留給孩子;孩子喜歡吃蘋果,自己總是能不吃就不吃;孩子喜歡吃雞蛋,不管要什么樣的,什么時候要,我就什么時候給做;孩子喜歡吃八爪魚,自己就吃里面的咸菜。孩子想要什么玩具,就算手頭不寬裕,也總會想辦法來滿足。……總之一句話,孩子的吃穿用度,孩子喜歡的東西,總是優先考慮,而自己的需求,則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從來不覺得委屈,不覺得是在溺愛。也許當初,那些漫畫上孩子的母親,也如我一樣的吧,只是他們忘記了,要教給孩子學會感恩,而將一份寬厚的母愛,釀成了苦酒。
孩子是單純的,每天都在變化。看著孩子開心的笑容,我心里也就多了幾許安慰。每次聽著他說“謝謝媽媽”,就像吃了蜜一樣;每次咬一口遞到我嘴邊的吃食,幸福的感覺便會肆意地泛濫;每次看著孩子沒大沒小的,把自己當成伙伴一樣的打鬧,便覺得似乎這才是我想要的親情。他的小拳頭打在身上,真的是越來越有力量,有時都感覺要吃不消了。到了娘家,父母總是心疼地告訴外孫:“別那么使勁,都把你媽媽打疼了,你那么大力氣,媽媽經不住你打啦。”他們總是感慨:“你們姐弟小時候,可沒跟父母這么鬧過……”是啊,自己小時候,父母都忙著下地干活,做小工掙錢,養家糊口,沒有時間陪我們玩耍。在我的記憶里,從來沒有和父母撒過橋,沒有在父母的懷里哭過,更沒有像我和自己的孩子一樣,嬉戲打鬧過?;蛟S正因為這樣,我才如此的縱容自己的孩子吧。看著他躺在自己的懷里,摟著自己的脖子,或者是從遠處直沖過來,把我撞得差點站不住,都從來不舍得在心底責怪他,只是假裝生氣地警告他:“都快比媽媽大了,還這么淘氣?!逼鋵嵭睦锩雷套痰摹⑻鹈勖鄣???粗?,抱著他,就覺得心里是踏實的。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恨鐵不成鋼,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的滋味。也許真的不需要,他的將來有多大的本事,能有多高的地位、權勢和金錢,只要他平安、健康、快樂,就足夠了??粗⒆娱_心,我就會笑,孩子不高興了,我的`心也在默默地流淚。在我的眼里,他是我快樂的源泉,是我的生命,不管他有多少缺點,也依然是我最最可愛的寶貝。
我想起自己不開心的時候,母親的嘆氣。我把撕毀的日記扔進灶門時,母親只是默默地將它們付之一炬:“燒吧,燒吧,燒了就都過去了?!爆F在每次回家,母親都沒完沒了的嘮叨,似乎是想把小時候沒說給我的話,都一股腦地講給我聽。她時常說起我小時候如何的淘氣,如何的體弱,如何的惹人喜愛。她似乎時常會覺得,我后來的性格變得內向,都是她當時造成的。我是家里的老大,可是都不如弟弟在家干得活多,凈是上學,讀書、工作。在她眼里,我依然是當年那個弱不禁風、體弱多病的小女孩。雖然婆家的生活條件,比娘家好了許多,可每次母親總是把我喜歡的菜,留著讓我多吃。
這就是母親,這就是做了母親的女人,這就是為什么媽媽最愛吃魚頭!時至今日,我真的覺得這句話,再不只是原來的樣子,里面裝滿了太多太多的東西,不是我用語言能說得清的。將來什么樣子,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自己的感覺,我相信明天會更美好!
雜記與懸疑散文隨筆
驚聞重慶女作家杜虹病逝,其遺體根據自愿已在冰凍狀態下被送到位于美國洛杉磯的Alcor總部(全球最大的冷凍人體研究機構之一)。遺體頭部將被分離保存在-196℃的液氮環境特殊容器中,冷凍50年。這則沖擊性的新聞陡然令我回想起一些自己與杜虹相關的一些往事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重慶《文化生活》編輯部和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了一本文學叢書《霧城春曉》,該叢書收錄了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等重慶人的文學作品。那其中就收錄了杜虹的一篇名為《約會》的小說,我的一篇名為《和平使者》的小說也收錄其中,而且兩篇小說幾乎是挨著的,我那篇在前,杜虹那篇在后,目錄上一目了然所以給我印象清晰。
杜虹比我大幾歲,那個年代我們都很年輕,都為文學而忘情創作。我們當時在一些文學聚會中碰面,后來她被稱為了作家,并且成為出版社編輯。想來一定是在編輯享譽海內外的科幻長篇小說《三體》的過程中深受其熏陶的緣故,她最后的選擇充滿了《三體》特有時光凝滯與時光穿梭氛圍的味道。而我只是曾經創作過散文、詩歌、小說、報告文學。斗轉星移我從事了電子技術開發,在電子技術領域找到了另一片藍天。如今要在網絡上找到我曾經的文學作品基本不可能,因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宣有網絡版這回事。但若“百度”我的`名字加電子技術或無線電之類的字詞,一些專業文章或報道才可發現我的蹤跡。所以網絡時代人們總會以某種形態存在,難以遁形。
我從網絡媒體得知作家杜紅離世,她曾經的樣子我已有些模糊。但記憶中杜虹的詩歌給我的印象還是清秀的;杜虹的小說、散文給我的印象是跳躍的豐富的,而杜虹的冷凍卻給我的是一個五十年時光的懸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