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箭口香糖里面的好句子合集100條
難忘的美味300字作文
你吃過綠箭口香糖嗎?沒吃過的話,讓我給你介紹一下吧!
它的包裝是深綠色的,就像長長的綠外衣。你看,它的兩旁有兩棵深綠色的樹,就像四個穩(wěn)定的新兵。它的后面有三個圖案,就是要讓我們保持家園清潔。你發(fā)現(xiàn)沒有?正面還有一個長長的綠色箭頭,箭頭的上面八個紅色的'英文字母。下面有十個英文字母,中間還有十個英文字母。你還發(fā)現(xiàn)了沒有?那個綠色的箭頭,就是這個口香糖名字。
我輕輕剝開它的外衣然后再剝開它的內(nèi)衣發(fā)現(xiàn)了嫩嫩的皮膚,又聞到了清爽薄荷的味道,就像離開了火辣辣的夏天,來到了清爽的春天。我輕輕一摸,哇!好軟啊,軟的比膠泥還軟。
哎呀!怎么劉老師還不叫我們吃啊,我都等不急了,過了一會兒,劉老師終于叫我們吃了。哇!好甜啊,剛吃有點硬,后面越來越軟,然后又有點硬,吸一口氣,我的鼻子通暢,喉管涼爽,教室里全部都是吧嘰的聲音,像一群小歡慶 搶小蟲。
我希望每天都可以吃口香糖!
小學(xué)作文《難忘的美味》
同安的名小吃是食俗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這里的小吃體現(xiàn)了人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其品種豐富多樣,全國罕見,風(fēng)味獨特,令人難忘。 在同安,小吃既可當(dāng)點心,亦能做正餐,甚至可以上宴席待客。 今天,我介紹幾樣美味的小吃。保證您會喜歡的!
首先,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閩南春卷。講到這春卷,還有個小故事:相傳明朝同安人蔡復(fù)一,總督云貴湖廣軍務(wù);經(jīng)常整日批閱公文,忙得無暇吃飯,蔡夫人擔(dān)心長此以來,丈夫身體會餓壞 ,遂想出一個好辦法:用面皮包著各種菜肴,讓蔡公右手執(zhí)筆,左手取食,邊吃邊寫,十分方便。這種吃法,后來逐漸流傳開來,在閩南便成了家常名品。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都有吃春卷習(xí)慣,特別是清明節(jié)尤為普遍。春卷又名春餅,同安人叫薄餅,用面皮包著各種各樣的菜肴食用,作料有筍、豌豆、豆芽、豆干、蛋絲、魚、蝦仁、肉丁、海蠣以及紅蘿卜等。
介紹完了春卷,現(xiàn)在來介紹一下“光餅”。
光餅是一種流行于閩東和閩中的小吃。光餅又名福清光餅或福清餅。關(guān)于這個光餅,也有一個小故事:明代民族將領(lǐng)戚繼光于1562年率兵南下,在閩南沿海抗倭。期間,因為軍糧不足,就讓老百姓們給部隊做一些大餅,然后在這些大餅中間打一個小洞,穿在身上,便于攜帶。戚繼光凱旋后,離開了閩南。人民百姓為了紀(jì)念戚繼光抗倭有功,就把這種大餅稱之為光餅,流傳至今。
看到這,你是不是垂涎三尺了呢?我覺得你的口水一定是“飛流直下三千尺”,想吃嗎?那就來美麗的同安吧。
難忘的美味作文600字
兩年前的四川之旅,是令我難忘的,四川的山水美如仙境,的確讓我大飽眼福。四川的夜晚也是令人興奮的,一長條步行街上,擺著大大小小的小吃攤,這些都是四川的名小吃,光是看著,也令人垂涎三尺!
早就聽聞“缽缽雞”的大名,天天奔波于縣城與鄉(xiāng)下的我們,連休息都沒有,別說去品嘗什么美味了!那天去縣城,因為和其他人分開了,小舅就帶著我們?nèi)コ岳徖忞u。
等待是漫長的。在這家小吃店里,還有很多人在用餐,食物的香味飄滿了整個店面。我不停地咬著筷子,迫不及待地想吃缽缽雞。當(dāng)缽缽雞端上來的時候,我就馬上吃了起來。那種味道我是忘不了的——鮮得到位,一點也不過分;雞肉的口感好,也不澀口;尤其是那辣味,辣得舌頭都麻了,我敢說,這是我的'家鄉(xiāng)絕對做不出來的。
在四川吃名小吃,好就好在“花少的錢,吃又多又好的美味”。一盤子的缽缽雞,加上我、小舅、表姐還有一個表哥四個人,不到四分鐘,就吃完了,而且還覺得不過癮。
大概就是大家所說的“吃飽了沒事干”,我問起缽缽雞的制作方法來。
缽缽雞又名罐罐雞,是把用水煮好的雞肉撕成一片一片的,然后用特制的辣椒涼拌而成的,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只要一步錯的話,那整個菜就和原來的完全不同了。
缽缽雞最重要的就是它用來涼拌的辣椒。辣椒要有麻味就要在搗辣椒上下功夫,一定要放幾顆花椒,還不能放太多。當(dāng)辣椒和花椒搗成粉末時,就應(yīng)該澆上燒熱的油,加上味精、鹽就行了。
拌好的缽缽雞色、香、味俱全,誘人極了!
下次去四川,我一定要再嘗嘗缽缽雞!
家鄉(xiāng)美味系列之難忘烙饃作文
烙饃,也叫烙餅,是徐州三大面食之一,但在我們老家農(nóng)村,它卻比不得煎餅?zāi)菢由钊肴诵摹筒捅貍洌绻膫€嘴刁的男人娶了個手腳麻利的女人,才會隔三差五,愜意的享受烙饃的美味。
說起來,烙饃在農(nóng)村不能常登餐桌,這并不意味著它的美味遜于煎餅,主要在于它的'制作比起煎餅,相對繁瑣:需要一個人搟坯子,一個人在鏊子上翻;而煎餅只要活好面糊子,把大鏊子支下,點上火一個人即可操作。
記得小時候我們家吃烙饃,一定得趁著農(nóng)閑時候,母親早早起來,先活上一大塊面,放在一旁醒著,然后忙著在院子里支鏊子:尋上三塊大小相仿磚頭或石塊,成等邊三角形放好,把用鐵或鋁倒成的狀如鍋蓋的鏊子支上去,鏊子的三個腳一定要支在磚頭和石塊上,如果感覺不穩(wěn)當(dāng)?shù)模€需要再找一個瓦片墊上,而一旁的我們總是不用吩咐就會主動背上糞箕子,跑到家前或院后草垛上扯上滿滿一下子柴草,堆在鏊子前備燒火用。
小時候,要想吃頓烙饃,母親總要提前一天和東院的嬸子或西院的大娘說好,請她們來幫忙,兩個人說著笑著,手腳麻利不一會一摞香噴噴、熱騰騰的烙饃就出爐了,一旁的我們一邊享受著美食,一邊期待著“嘎嘎”的誕生,母親每次總會把最后一個面劑子,搟成小鴨子的形狀,熥熟,我們?nèi)杠S著,迫不及待爭搶著 “嘎嘎”, 由于太燙了,搶到手的人只好一邊用嘴吹著,一邊從左手倒騰到右手,一不小心,又落到了別人手上,一時間滿院子充斥著我們的嬉鬧聲,這時候的母親總是站在一邊笑吟吟的看著我們。
小時候我們姊妹四個對烙饃 “嘎嘎”的喜愛,毫不遜色于現(xiàn)在小侄子對美羊羊和喜羊羊的著迷,我不曉得烙饃“嘎嘎”是母親的獨創(chuàng),還是老輩就留下的念想,小時候總是不解其意,現(xiàn)在想想一定是因為它狀如小鴨嘎嘎叫,故而得名,在那個貧瘠的年代,我們沒有電視,沒有圖書,更談不上擁有精美的玩具,而一個充滿著愛心的 “嘎嘎”給予我們童年的卻是幸福的回憶。
而我與烙饃,還曾有過一次記憶猶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