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和白鷺姑娘里的好句子匯總三篇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第1句】:初步認識詞這種文學樣式。
【第2句】: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第3句】:根據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
【第4句】: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具備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第1句】:根據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
【第2句】: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教學過程:
【第1句】:創設意境,釋題入情。
【第1句】:導入:誦讀有關贊江南的詩文佳句。
江南處處是小橋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自古以來有許多文人墨客曾寫下贊江南的詩詞,誰愿意把你積累的詩詞讀一讀或背一背呢?(指3至5名學生)教師對學生背誦情況做總結。
【第2句】:揭題: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與“春”有關的文章——《憶江南》。
(1)簡介詩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長江以南的部分地區,包括江蘇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區,當然,我們臺州也屬于江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回味一下咱們江南的迷人風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圖,用詞贊江南。
師: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這里小橋流水,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古鎮小城,田園村舍,古典園林,如詩如畫;啼鶯流轉、柳綠花紅,令人心曠神怡。這就是我們引以為自豪的水鄉──(江南)。
【第3句】:師生交流詩人創作的背景(課前查閱的資料):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在蘇杭為官,江南的旖旎風光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回到洛陽多年以后,他對江南依然魂牽夢繞,六十七歲那年,寫下了一組絕唱——《憶江南》。
【第4句】:播放古箏曲,教師范讀。
【第5句】:介紹“詞”與“詞牌名”。
【第2句】:探究詩意,以知促情。
【第1句】: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順、流暢。
【第2句】:指正讀音(注意“諳”這個生字,讀準字音,區別與“音”的發音)
【第3句】:齊讀。
【第3句】: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憶”是什么意思?(回憶、思念)
(一)憶景。
1詩人憶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紅勝火”
說說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導朗讀(紅艷、激烈、熱情)[嬌艷欲滴、熱情似火、爭奇斗艷的江花]
(2)“春來江水綠如藍”
說說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導朗讀(樸素、典雅、溫婉、平靜)[水平如鏡、波光鱗鱗、微波蕩漾、水波漣漣的江水]
(3)紅與綠的映襯之美
春天百花盛開,太陽出來了,使鮮艷的江花更紅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綠,而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這紅與綠相互映襯,于是紅的更紅,綠者更綠。
(4)“風景舊曾諳”
理解“諳”與“曾”的含義。
【第2句】:想象說話:曾經,你在這迷人的江畔做過什么?
【第3句】:于是,詩人忍不住贊美:江南——好。
引讀: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江南好——日出江花紅勝火;
江南好——春來江水綠如藍;
江南好——能不憶江南?
(二)憶人。
【第1句】:賞析反問句“能不憶江南? ”
【第2句】:詩人憶的僅僅是江南的景嗎?
出示資料:詩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當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來,他生病了,不得不謝任蘇州刺史一職,在他離任回洛陽時,蘇州的人們不舍得他走,都哭著為他送別。他的好友劉禹錫曾在《白太守行》中寫道:“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
憶的還是什么?(江南的人)
帶著江南人民對詩人的愛戴,讀——能不憶江南?
帶著詩人對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讀——能不憶江南?
帶著詩人對江南春色的無限眷戀之情,讀——能不憶江南?
帶著詩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讀——能不憶江南?
(三)濃濃的江南情。
一個憶字勾起了詩人對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寫其二和其三,我們一起來賞讀一下。
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第1句】:自由讀。
【第2句】:說說從這兩首詞中讀到了什么?
師:江南景色秀麗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這叫詩人又怎能忘記?(讀詞)
師:曾經多少次,詩人朝著江南翹首以望;曾經多少回,詩人在夢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讀詞)
【第4句】:回歸生活,珍惜現在。
師: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傷,他感懷,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為他慶幸——
【第1句】:補充句子:詩人慶幸。(慶幸曾經去過江南,為江南的百姓做過許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第2句】:總結: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只要擁有時懂得珍惜,那么,離別也是歡喜的揮手,回憶更是美麗的幸福。同學們,讓我們珍惜與同學的相識、珍惜與朋友的相知、珍惜與親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讓痛苦與后悔遠離過去,讓幸福與甜蜜永隨回憶。
【第5句】:欣賞歌曲 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詩歌,需要有音樂性和圖畫性。但它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卻不獨在于聲韻悠揚,更在于以聲傳情;不獨在于寫景如畫,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學們請聽:
播放《憶江南》歌曲。(學生自由發揮,盡情抒情,展示自身獨特的體會,和詩的情感產生共鳴,師生沉浸在憶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板書設計:
憶江南
詞牌名
人
情 珍惜
景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2
【第23句】:古詩詞三首
學習目標:
【第1句】: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第2句】: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第3句】: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第1句】: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第2句】:課文插圖。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第1句】: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第1句】:板書課題。
【第2句】: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
【第3句】: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第4句】: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第2句】: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第1句】: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第2句】: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第3句】: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第4句】: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第5句】: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第3句】: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第1句】: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第2句】: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吧佟薄安拧薄坝帧蓖怀隽藙谧鞯姆泵?。
【第3句】: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第4句】: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第1句】: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第2句】: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第3句】: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第4句】:背誦。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3
第一課時
基礎知識點點記
【第1句】:一錘定音(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第1句】:京口瓜洲一水間( ) A、jiān ??B、jiàn ??
【第2句】:明月何時照我還( ) A、huán ??B、hái
【第3句】:欲作家書意萬重( ) A、chónɡ B、zhònɡ
【第4句】:風一更,雪一更( ) A、ɡēnɡ?? B、ɡènɡ
【第2句】:群星薈萃(照樣子寫詞語)。
例:昔( 獵人 )( 借債 )( 錯誤 )(蠟燭 )
白( )( )( )( )
各( )( )( )( )
俞( )( )( )( )
半( )( )( )( )
【第3句】:咬文嚼字(解釋加點的字義)
【第1句】:京口瓜洲一水間( )
【第2句】:春風又綠江南岸( )
【第3句】:明月何時照我還( )
【第4句】:欲作家書意萬重( )
【第5句】:復恐匆匆說不盡( )
【第6句】:聒碎鄉心夢不成( )
【第4句】:詩句翻譯。
【第1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句】: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句】: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句】:對號入座(將詩句、題目與思鄉的表現連線)
《長相思》 明月何時照我還 萬語千言
《泊船瓜洲》 聒碎鄉心夢不成 歸心似箭
《秋 思》 欲作家書意萬重 夜不能寐
【第6句】:小法官,巧斷案(判斷正誤)
【第1句】:“京口瓜洲一水間”中的“水”當“河流”講,詩中具體指的是長江。 ( )
【第2句】:“泊船瓜洲”的“泊”念“pō”,這里當“停船靠岸”講。 ( )
【第3句】:“復恐匆匆說不盡”中 “恐”意思是“害怕,畏懼”,“盡”意思是“完,完畢”。 ( )
【第4句】:“欲作家書意萬重”中的“書”指書信“重”讀“chónɡ”,可以解釋成“層,種”。 ( )
【第7句】:沙里淘金(選擇正確答案,填序號)。
【第1句】:下面地名古今叫法相同的是: 【 】
A、榆關 B、京口 C、鐘山 D、洛陽
【第2句】:對下面詩句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開封。
A、詩人在家書中漏寫了一件重要的事,后來又打開信封補上了。
B、因為“意萬重”,詩人“恐匆匆說不盡”。
C、“臨發又開封”,顯示出詩人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唯恐遺漏了一句。
D、“復恐”是對人物心理的細致入微的刻畫,“開封”是對人物動作行為細節的描寫。
【第3句】:古詩詞朗讀斷句停頓不正確的一句是: 【 】
A、洛陽/城里/見/秋風
B、風/一更,雪/一更
C、京口/瓜洲/一/水間
D、春風/又綠/江南岸
【第4句】:其詩常以梅花、蒼松、勁竹相比,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詩句的詩人是: 【 】
A、白居易 B、王安石 C、張 籍 D、蘇軾
【第8句】:要點掃描(課文回放)。
【第1句】:王安石評價張籍的《秋思》時說:“看是尋常最奇崛。”詩中有一處成功的細節描寫,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薄熬G”可以換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字,但“綠”字顯得更加傳神?!熬G”字讓我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寫春天的詞語,想到描寫春天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句】:三首古詩都表達了___________這樣一個共同的主題,但表達的方法各異:《_________》是寫景抒情,《__________》是敘事抒情,《___________》則融寫景與敘事于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9句】:書法擂臺(默寫古詩《泊船瓜洲》)。
比一比,看誰的字寫得最漂亮喲!
第二課時
綜合能力日日新
【第10句】:你知道嗎(文學常識)?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__”之一;《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_的學生,他的詩頗得__________的推重,與王建齊名,并稱“_________”?!堕L相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清大學士_________的公子,文學成就以_______為最,被譽為“______________”。
【第11句】:畫解詩意。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第1句】:根據句意,把“鐘山”、“瓜洲”和“京口”填到相應的位置上。
【第2句】:作者當時的船停泊在________,從_________、_________這些詞可以看出這里離他的家鄉并不遠。
【第12句】:品味賞析。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第1句】:詞又叫_________,這一首分為__________兩闋。
【第2句】:“榆關”指的是__________,從“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行軍途中。
【第3句】:“故園”指的是__________,“故園無此聲”中的“此聲”是指詩中的___________,表達了詩人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第4句】:“山一程,水一程”表示征途___________,“風一更,雪一更”表示征途____________。
【第5句】:讀著這一首詞,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古代一些描寫和反映將士戍邊生活的詩歌,我還能將 寫的《_________》這首詩默寫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3句】:理解感悟(文章閱讀)。
①樹葉變黃了,又一個秋天來了。兒子就是去年的秋天離開家去遠處闖蕩,年輕的心總向往著那個精彩的世界,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而老人就象守巢的鳥兒,孩子和家人就是他的整個世界。
老人拿起信紙,給遠方的孩子寫信,腦子里閃動著孩子的音容笑貌。孩子是個有志向的孩子,他躊躇滿志地離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老人從來不想拖兒女的后腿。只要孩子有出息,哪怕不能經常見面,老人還是感到欣慰和自豪。老人在紙上寫下“努力工作,事業順利”,老人臉上露出笑容,他對孩子滿懷信心,眼前出現孩子榮歸故里的幻影。
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快樂更重要呢?[ ]他一事無成,在外面撞得頭破血流,家[ ]永遠是他的港灣,是他的歸宿。老人在紙上寫下“注意身體,工作不要太累”,想到孩子在外面打拼的艱難和不易,老人的臉上掠過一絲擔憂,他在外面會不會受委屈、會不會想家?信箋上滴下一滴清淚。
信請同在城里工作的老鄉帶去,老鄉在旁邊等了很久,連聲催促。老人用顫抖的手把浸滿了關切、思念的信裝進了信封,交到老鄉的手里,②這時,一陣秋風吹過來,掀起老人頭上稀疏的白發,他感到一絲涼意。
“等一等”,老人快步趕上帶信的老鄉,把剛封好的信拆開,在信的末尾加上一句:天冷了,記得加衣服。
【第1句】:根據你的理解,給短文加上一個適當的題目。
【第2句】:在短文中的[ ]里用上恰當的標點符號。
【第3句】:指出下面各據分別應用了那種修辭手法。
(1) 老人就象守巢的鳥兒。 ( )
(2)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快樂更重要呢?( )
【第4句】:短文所描繪的情景,使我想到了剛剛學過的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這首古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句】:短文中老人對兒子的思念、牽掛,是通過對老人的心理、神情和動作的細致刻畫表現出來的,其中能夠讓我深受感動的句子有:
(1)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動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句】:比較短文和張籍的《秋思》內容上的不同之處。
本文主要是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張籍的《秋思》主要是寫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句】:想一想:加“~”的句子文中各起什么作用?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句】:讀了短文后,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詩人孟郊的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绻沂抢先说膬鹤樱乙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濃濃鄉愁因何發
王安石的鄉愁融于滿目的春色之中,張籍的鄉愁由肅殺的秋風引起,納蘭性德的鄉愁由北方的風雪勾起。下列詩句也表達了濃濃鄉愁,寫一寫:詩人的鄉愁是由什么引發的?
【第1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
【第2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
【第3句】: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歸。 ( )
【第4句】:平生最說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 ( )
【第5句】:江南幾度梅花開,人在天涯鬢已斑。 ( )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第1句】: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第2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第3句】:學習通過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第4句】: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趣。
【教學方法】
以讀為主,理解成誦。
【教學用具】
課文插圖,洞庭湖圖片,媒體資源:《獨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劉禹錫》、視頻《白居易簡介》。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第1句】:激趣導入
【第1句】: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詩圣、詩仙)
【第2句】: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第2句】:釋題,簡介背景
結合課文插圖及媒體資源《獨坐敬亭山:李白》,完成下列教學步驟:
【第1句】: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介紹背景。
【第2句】:過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第3句】: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自讀古詩,思考問題,并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第4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互讀古詩,交流詩意。
【第5句】:全班交流
【第1句】: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第2句】:老師點撥:
“閑”是悠閑的意思,在說句意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云悠閑地飄去”?!皡挕钡淖⑨屖恰皾M足”。在說句意時要進行適當的變通。
【第3句】: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
【第4句】: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一下“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梢杂谜Z言描述,也可以用畫面表現。
【第6句】:指導朗讀
【第1句】:《獨坐敬亭山》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松感。
【第2句】:多種形式讀詩:
指名讀、同位讀、小組讀、齊讀等。
【第7句】: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第1句】:自由吟讀。
【第2句】:討論:
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第二課時
望洞庭
【第1句】: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有關洞庭湖圖片。設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看詩人劉禹錫是怎樣描寫的。
【第2句】:自由吟讀
結合動畫課件《望洞庭:劉禹錫》完成下列教學步驟:
【第1句】:學生邊讀邊參閱注釋,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第2句】: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集體理解。
【第3句】:指名朗讀,同桌互說意思
【第1句】: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及動畫吟誦體會。
【第2句】: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鏡未磨”寫出了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遙看,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
【第4句】:引導賞析
【第1句】: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第2句】: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第3句】: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第5句】:交流課外積累
【第1句】: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第2句】:課外繼續收集山水詩。
【第6句】: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三課時
憶江南
【第1句】:復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搜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致,怎樣的心情呢?
【第2句】:讀課文,理解內容
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課文插圖及動畫課件《憶江南》,理解意思。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指名看圖說出意思。朗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
利用視頻資源《白居易簡介》,介紹白居易情況:
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第3句】: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第4句】: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里?可先讓學生來回答。老師最后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艷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于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于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八{”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里,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第5句】: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第1句】: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緩慢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后一句聲調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第6句】: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5
【教材簡析】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學目標】
【第1句】:識記本課7個生字并正確書寫、運用。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詞。
【第2句】:進一步了解宋詞的有關知識。
【第3句】: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理解詩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詩詞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第4句】:想象詩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一篇短文寫下來。
【教學難點】
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課前準備】
【第1句】:了解詩人的生平。
【第2句】: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1句】: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身處童年,我們每天都在編織著美麗的故事。這些故事飽含著我們的快樂、夢想和追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詞三首》也真實地再現了多彩的童年生活。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是《牧童》和《舟過安仁》??纯催@幾個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們的影子。
【第2句】: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第1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牧童》,要求:
讀正確,讀通順。
【第2句】:指名讀詩,正字音,尤其注意“鋪、蓑”的讀音。
【第3句】:反復多讀幾遍這首詩,通過,結合課文注釋,想想詞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大體寫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畫出來。
【第4句】:指名交流,適時點撥。
【第3句】: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第1句】:再讀古詩:
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可以與人合作。
【第2句】:匯報:
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第3句】: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第4句】:全班齊讀此詩。
【第4句】:想象詩境,悟其感情
【第1句】:教師有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第2句】:學生發言,把所想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第3句】:學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第4句】: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引導。
(詩人呂巖借寫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發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5句】:自由讀詩,要求帶著和詩人一樣的感情朗讀。
【第6句】:練習背誦。
【第5句】:總結學法,自讀感悟
【第1句】:總結學習方法:
剛才我們通過初讀詩句──了解大意──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學習了《牧童》。請你用這種方法學習《舟過安仁》。
【第2句】:自讀古詩,了解大意:
⑴ 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通,看看注釋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⑵ 指明學生讀,正音。
(注意讀準“篙、棹”。)
⑶ 多種形式讀詩,要求正確、流利。
⑷ 自學,看看能否弄清詩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別提示:看圖理解是好方法。
⑸ 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第3句】:再讀感悟,體會詩境:
⑴ 自由讀詩:
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⑵ 全班交流,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要求:
內容具體,人物形象生動。
⑶ 師生共同評析。
【第4句】:品評詩句,悟其感情:
詩人通過細心的觀察,把兩個頑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猜猜詩人當時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在觀察兩個孩童?
(喜愛。)
【第5句】: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第6句】:拓展活動
【第1句】:課外讀讀寫兒童的詩。
【第2句】:推薦背誦楊萬里的其它詩。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本組課文都記敘了漂泊在外的人們,懷著一顆眷戀家鄉的赤子之心,懷念和贊美故鄉。古詩詞三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張籍的《秋思》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都通過詩詞的形式展示了離別家鄉人的思念情感。這情感在春風又綠中,在臨發又開封里,更在故園無此聲里?!睹坊ɑ辍方柰庾娓刚鋹勖坊ǎ故玖死先A僑內心深處對中華民族深深的愛,梅花是國之魂,是融入到每個炎黃子孫血脈中的。《桂花雨》,似春雨把對家鄉熱愛的思想植入孩子心中。母親的話語以及作者回憶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這陣陣桂花雨,無不是家鄉思念的依托?!缎蛄魉思摇纷髡邿釔奂亦l在我愛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這樣直接的傾訴中,在優美的風景中,在平淡的敘事中。圍繞一個情字,一枝一葉總讓人難忘,總流露出這份思鄉情感。
【教學目標】
【第1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2句】:學會生字新詞,并理解關鍵詞語表達的思想情感。
【第3句】: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第4句】:繼續深入把握同主題文章的閱讀方法,學會把握單元學習的方法。
【教學重點】
【第1句】:理解關鍵詞語表達的思想情感。
【第2句】: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教學過程】
【第1句】:談話導入
談一談你的家鄉好嗎?假如有一天當你離開你的家鄉,你會想念這個地方嗎?你又會怎樣回憶你在家鄉度過的生活呢?今天我們就跟隨離家的游子感受他們對家鄉的情感。
【第2句】:檢查預習收獲,提練研討問題
【第1句】:檢查朗讀課文。
(1)《古詩詞三首》
(2)《梅花魂》【第3句】:13段。
(3)《桂花雨》【第2句】:5段。
(4)《小橋流水人家》【第1句】:5段。
【第2句】:檢查課文內容了解情況。
本單元課文所講的離家的人分別是誰?快速找一找。學生匯報:王安石、張籍、納蘭性德、外祖父、我等。
【第3句】:他們通過文章表達著對家鄉怎樣的情感?又是通過哪些內容表現出來的?請結合課文內容想一想。
【第3句】:交流匯報學習收獲
重點研讀
【第1句】:《古詩詞三首》《泊船瓜洲》中的一水、數重離家之近、又綠、何時離家之久來表現(景-明月),《秋思》中意萬重之心事重重、又開封之無限話語來表現(行-秋風),《長相思》從山一程、水一程之路途之遠、風一更、雪一更前行之難來表現。重點引導學生想象綠的美好景象、萬重語言里、碎的無眠中,培養想象表達能力。
【第2句】:《梅花魂》重點引導學生作者借梅花之愛,抒熱愛民族之情,對民族熱愛表現在吟誦詩文的悲傷中、在對墨梅圖的愛惜中、在不能回國的痛哭中、對鶯兒的深刻教誨中、在送梅花手絹的淚眼中,深刻領會內心的眷戀中。培養理解人物語言、動作、神情的刻畫了解。
【第3句】:《桂花雨》重點引導學生借理解母親的話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體會家鄉給作者帶來的無限快樂回憶,深刻把握母親話語的深刻意思。
【第4句】:《小橋流水人家》中直接提示學生通過句子出示明確作者通過景物的描寫、通過事情的敘述、通過直接的表白,展現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第4句】:總結拓展
【第1句】:出示《日積月累》中詩句,深入領會思鄉之情。
【第2句】:布置作業:
(1)抄一抄:把本課描寫人物、景色精彩的句子摘抄下來。
(2)寫一寫:圍繞家鄉讓你難忘的一景一物,表現對家鄉的喜愛之情。
(3)唱一唱:課下搜集有關思念家鄉的歌曲,練習唱一唱。
(4)讀一讀:課下找一些表達思鄉情感的文章看一看是如何描寫的。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7
【學習目標】
【第1句】: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
【第2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感受詩詞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3句】: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第4句】:搜集相關資料,激發學生積累古詩詞的熱情。
【學習重、難點】
【第1句】:重點:
背誦詩詞,了解意思,想象意境,體會感情。
【第2句】:難點:
讀詩詞,想意境,感悟語言美。
【教學設計思路】
這三篇都是以寫景為主的古詩詞,語言凝練優美,描寫生動逼真,使人讀后不禁發出由衷的贊嘆: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在教學本課時,以讀為主,通過反復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深入研讀,邊讀邊想象畫面,品味語言,學習作者表達情意的方法。
【教學方法】
采取像、讀、議、誦相結合,用音像激起興趣,通過朗讀激情,在討論中品味語言,探討作者的表達方法。
【課前準備】
【第1句】:多媒體課件。
【第2句】:搜集有關詩人的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第1句】:談話激趣 祖國的山水是如此的美麗。閱讀本單元課文,我們將隨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體會他們對山水的熱愛之情,同時,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和表達情意的方法。 【第2句】:導入《獨坐敬亭山》 一千多年前,大詩人李白秋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懷身世,自己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飽嘗人間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見幾只鳥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凝視著山,覺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他覺得自己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寫下本詩。 學生自讀課文,讀通讀順,交流相關資料。 【第3句】:初讀理解 幫助學生復習理解詩詞的方法:
【第1句】:看插圖曉大意。
【第2句】:看注釋聯系上下文。
【第3句】:查字、詞典選解釋。
用自己的畫說說從插圖看到了什么?強調厭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說出詞意后,再讀古詩,讀流利讀準確。 【第4句】:感悟意境 熟讀(回讀)古詩,創設意境 :學生齊讀古詩,并想象,如你是大詩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找出與孤相同意義的詞,讓學生體會出李白的孤獨并朗讀出來。
解決思考題:
李白看到了: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李白想到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感情朗讀:讓學生讀出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幽靜。 【第5句】:學科拓展 要求:
學生只要基本體現詩意,布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己手中的筆在白紙畫出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的畫面。 作簡筆畫。背誦李白的其他詩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第1句】:復習導入 【第1句】:指名背誦第一首詩。
【第2句】:指名說詩句意思。 學生自讀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寫潮來之前人和江的詞句,了解到人很多,江很靜。 【第2句】:自主協作學習第二三首詩詞 【第1句】:初讀感知。
【第2句】:了解作者,理解詩題。
【第3句】:組織學生,指導教學。 【第1句】:學生互相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白居易的資料,教師補充。
【第2句】:根據注釋理解詩題。
【第3句】:理解詩句大意,同方法學古詩。
【第4句】:品讀悟哲理。
【第5句】:熟讀成誦。 【第3句】:品味語言 學完了課文,課文的語言的確很美,再讀課文,劃出自己認為美的句子。 【第1句】:學生讀課文,劃句子。
【第2句】:學生讀劃出的句子,并說明美的理由。
【第3句】:師生共同品讀,感受句子的語言美和形象美。
【第4句】:積累 【第1句】:老師說詞語意思。
【第2句】:進行詞語運用練習。
【第1句】:學生搶答。
【第2句】: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匯報。
【第3句】:師生共同評價。
【第5句】:總結寫作手法 【第1句】:作者表達方面,我們能向課文學習什么?
【第2句】:教師總結:
⑴ 善于觀察,在觀察時抓住特點。
⑵ 按照一定的順序把觀察到的材料積累起來。
⑶ 學著運用側面描寫。
⑷ 注意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第1句】:學生暢所欲言。
【第2句】:學生邊討論邊自由讀,然后選派代表匯報。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8
【設計理念】
本課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思想是多讀感悟。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帶領學生讀背吟誦,讀中想象,讀中追問,讀中感悟,以此來理解古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懷。
【教學目標】
⒈會認“螺、諳”等2個生字,會寫“亭、庭”等5個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詩意,能想象三首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
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或課件);“獨坐敬亭”、“洞庭勝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寫意畫(或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第1句】:課件演播,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假期我們游覽了不少地方吧?
⒈課件呈現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師問: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詩句來說一說這些景象嗎?(學生說《望廬山瀑布》,《絕句》等。)
⒉再以課件形式呈現“江南春色”“洞庭勝景”“獨坐敬亭”等三幅寫意畫。
師:這些地方漂亮嗎?知道這是哪些地方嗎?(如果不知道,教師點明這分別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
師:現在我們就去領略這些美麗的風光吧!翻書讀1課《古詩詞三首》。(師板書課題“【第1句】:古詩詞三首”)
[設計意圖]課件演播風景圖畫,看圖說詩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課呈現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等寫意畫,可以幫助學生讀詩詞時有一個總體印象,為學生理解詩詞起到定向發動的作用。
【第2句】:借助注釋,自讀明義
師:我們今天先學習第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⒈簡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亭,讀tíng,我們學過的“停”去掉“亻”即是這個字。這個字常見于亭子的名稱上,如愛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師范讀古詩,生試讀正音,再流利朗讀。
【第3句】: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詩句意思。
【第4句】:交流:
(1)學了古詩,你明白了哪些內容?
(2)你還有哪些內容不明白?提出來討論。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熟練自讀,再通過注釋,初步讀懂詩句的意思。
【第3句】:介紹背景,探究其義
1.教師介紹李白作詩背景。(這首詩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讀古詩,自問互問。師:通過介紹,大家再讀古詩,看有什么新的體會或疑問。
3.全班再讀,教師追問。
(1)“獨”坐是“誰”獨坐?
(2)讀詩,仔細體會,詩人獨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詩人聽到些什么?會想到些什么?
(3)本來,還有眾多鳥相伴;本來,還有一朵孤云為伍,但是現在它們都離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這兩句話與題目的哪個字呼應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詩人一個人在敬亭山,誰和他相互看呢,這里你讀懂了些什么?生試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你覺得應該把哪些詞語重讀才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學生已經問過上述某些問題,此環節的問題就可以刪減。若學生未能深入,教師需要再追問)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詩人作詩背景,讓學生能透過詩句的字里行間體會詩人內心的感情;教師“追問”的目的,既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義詩境詩情,又是檢測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第4句】:誦讀嘗試,背誦默寫
1.通過探究,我們明白了詩意詩境,你頭腦中有一幅什么樣的圖畫呢?(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景,什么樣的情?)能不能試著讀一讀,用你的聲音的快慢、輕重來塑造這些畫面?
2.試讀后,用鉛筆在重讀的字詞下劃“Δ”,在長音后劃“/”,再讀給同桌聽。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學生擦掉自己用鉛筆標注的錯誤記號,再用鋼筆把正確的重音、長音標示出來)。學生作標記后再誦讀。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9
鄉村四月
知識技能目標
【第1句】: 會認“蠶”字,會寫“蠶”“?!眱蓚€生字。
【第2句】:能有感情地朗誦、熟練地背誦詩歌,并能準確無誤地默寫。
【第3句】:能領會詩的意思,并能說出【第1句】:二句詩的大意。
【第4句】:積累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
德育目標
通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熱愛富有情趣的鄉村。
美育目標
通過對本詩的閱讀,使學生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的美麗。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相機引導。
教學過程
【第1句】:導入課題(談話導入)
孩子們,在四月的春天,你們到過鄉村嗎?在你們心目中的鄉村,是怎樣的一種情景?下面我們來看看宋朝詩人翁卷是怎樣來寫鄉村的四月的?
【第2句】:閱讀詩歌
【第1句】: 學生在小組內自讀。
【第2句】: 在班上交流,讓個別學生在班上朗讀,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同時讓學生說說讀了本詩的收獲。
【第3句】: 教師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第3句】:指導學生領會詩的意思
【第1句】: 學生自讀詩歌,并借助字典、詞典理解詩歌的意思。
【第2句】: 讓一些學生說出自己對詩歌意思的理解。
【第3句】: 教師指導學生領會詩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滿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川,平地。
子規:杜鵑鳥。
了:結束。
整首詩的大意:四月的春天,萬物復蘇,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綠色,稻田里的水開始上漲,并映著天空的光輝;杜鵑鳥聲聲地叫著,天空中飄落著如煙的細雨。在鄉村的四月,閑人很少,他們都很忙,他們才剛剛把蠶送上山,又忙著插秧。
【第4句】:激發學生對勤勞的鄉村人民的熱愛。同學們,鄉村的人民這樣勤勞,你們心里會有什么樣的感情呢?
【第4句】: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并熟練地背誦。
【第5句】:小結
古人筆下的田園風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學們試著說說你們收集到的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如:
過故人莊 書湖陰先生壁 游山西村
唐 孟浩然 宋 王安石 宋 陸游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茅檐長掃靜無苔, 莫笑農家臘酒渾,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 豐年留客足雞豚。
工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一水護田將綠繞, 山重水復疑無路,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兩山排闥送青來。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6句】:作業
【第1句】:寫生字“蠶”“桑”,并至少組兩個詞。
【第2句】:抄寫詩歌并能默寫。
【第3句】:積累描寫田園風光的詩歌,至少一首。
四時田園雜興
教學目標:
【第1句】: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第2句】:引導學生根據詩句想象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小孩釣魚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第3句】: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能默寫《四時田園雜興》。
【第4句】: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重點、難點 :指導學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1句】:導入
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誰愿意背給大家聽?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 target=_blank>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詩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第2句】:釋題并初步感知課文
1.釋題:“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
2.教師范讀全詩,學生小聲自讀并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3.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第3句】:學習詩文內容
1.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并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①晝: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績麻:把麻搓成線。 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參加。 ⑧耕織:耕田織布。 ⑨傍:靠近。 ⑩桑陰:桑樹下。
4.引導學生試著解釋全詩: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5.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后兩句表現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6.放聲自由讀詩,想象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第4句】: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第5句】: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第6句】: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預習下一首詩。
漁歌子
教學目標:
【第1句】: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2句】: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第3句】: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并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并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 查閱資料了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第1句】:導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 箬 蓑
【第2句】: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第1句】: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第2句】: 讀《漁歌子》有什么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第3句】: 自讀詞,提出疑問。
【第4句】: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第1句】:《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第2句】:自學、對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 箬 蓑
斜風:微風 歸:回家、回去
【第3句】: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只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游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著斜風細雨,久久不愿離去。
【第5句】:總結升華
【第1句】: 請同學們自愿理解詞意。
【第2句】: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大自然)
【第3句】: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 斜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朗讀
背誦
【第24句】: 麥 哨
石橋鋪小學
教學目標:
【第1句】: 認識“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個生字,能準確認讀。
【第2句】: 感悟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讀。
【第3句】: 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與熱戀。
教學重點:感悟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鄉村生活的歡快、柔美,和我們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現代人相比較,他們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樂、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學準備:《牧童短笛》的音樂,掛圖或課件,識字卡片
教學課時:一課時
【第1句】:初讀課文
【第1句】:直觀激趣
播放課件,觀看鄉村生活的場面,讓學生對鄉村生活的情趣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有助于學生接下來理解課文的意境。
【第2句】:范讀激情
教師配樂范讀全文。要求學生閉目靜聽,全身心地感受課文的美好意境。
【第3句】:初讀感受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學新詞,讀通課文,初步感受課文大意。
【第4句】:互助識字
相互交流生字學習情況,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學生至少選擇一個生字(越多越好)準備參與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應),形近字的'比較(“俯”和“腑”)。發揮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說說自己曾經見過的字,自己容易寫錯讀錯的字,自己發現很特別、很有趣的字,(盡量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第2句】:感悟文章
【第1句】: 步入“歡快、柔美”的課堂
《麥哨》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讀起來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課文有兩個詞語特別重要,只要我們抓住并真正理解了這兩個關鍵詞,就可以說理解了整篇課文,到底是哪兩個詞語呢?
學生快速地默讀課文后,請同學們來猜一猜,看看誰是老師“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第2句】:理解“歡快、柔美”的情態
(1)教師板書“歡快、柔美”,然后問學生:“歡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是誰在什么環境下“歡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學生“歡快、柔美”地自由朗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們的“歡快、柔美”。
(3)你平時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人、在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是“歡快、柔美”?
從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學生認識到“歡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環境下和一定的基礎上的,需要一定的條件,不是每個人隨隨便便就能過上“歡快、柔美”的生活。
【第3句】:領悟“歡快、柔美”的內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師生一起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歡這樣的生活嗎?找出你喜歡的部分,說說理由,朗讀出感受。
(3)鄉村的生活為什么柔美、歡快呢?僅僅是因為鄉村景色怡人嗎?
提示: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鄰居,他們和人們的“歡快、柔美”有關系嗎?
(經老師的這一點撥,學生不難感受到人們“歡快、柔美”的背后,是老人的健康長壽,是孩子的聰明可愛,是夫妻的恩愛美滿,是鄰居的和睦友好。從孩子們歡快的神情,看到人們的歡快生活;從人們的歡快生活,聯想到整個鄉村歡快、柔美的生活。)
【第4句】:提升“歡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師告訴學生,有一位詩人讀了《麥哨》這篇課文之后,激動不已,將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用28個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詩:
碧湖,綠田,孩子;清風,炊煙,農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陽西下,幸福人,樂開花。
(2)引導學生反復吟誦,細細品味。
(3)最后告訴學生這首小詩的作者就是老師自己,希望同學們展開想象,課后也寫一首精美的小詩。
板書:(簡筆畫:一副鄉村圖)
語文園地六
石橋鋪小學
【第1句】:教學目標
【第1句】: 能表達清楚、思路清晰、內容詳實地介紹鄉村生活或景物
【第2句】: 能將自己的收獲寫成文,內容表達清楚,能運用積累的優美詞句
【第3句】: 學會寫擬人句,體會擬人句的特點
【第4句】: 能背誦6句和鄉村景物、生活有關的詩句
【第5句】: 充分準備展示資料,大膽展示
【第2句】:教學重難點
目標【第2句】:3
【第3句】:教學過程
l 口語交際 習作
【第1句】: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對鄉村生活和田園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學習的收獲。
【第2句】: 在四人小組里交流自己的感受、體驗。
【第3句】: 小組代表在全班展示匯報,可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圖片和資料
【第4句】: 評一評誰的收獲大、感受深
【第5句】: 我們聽了同學的匯報,自己也有很深的體會,把自己最想寫的內容寫下來,可以寫自己的經歷、聽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體會
【第6句】: 寫完后認真讀一讀,改一改
l 我的發現
【第1句】: 自己輕聲讀一讀句子,仔細看看句子中帶點的部分,思考:你有什么發現?
【第2句】: 生匯報
【第3句】: 全班齊讀,再次感受
【第4句】: 你能仿寫出這樣的句子嗎?
l 日積月累
【第1句】: 自讀,想一想,這組詩句和什么有關?(都是和鄉村田園生活有關的)
【第2句】: 師指導讀準字音和停頓
【第3句】: 有感情地朗讀
【第4句】: 試著背一背
【第5句】: 比一比誰在短時間內記得又多又好
l 展示臺
可結合口語交際,展示小組合作和單獨完成的成果。如:“農村風光”圖片展、講一個農村兒童生活的故事、描寫鄉村景色的小詩等。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0
第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并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后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蕩,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第4句】:學生反饋并質疑。(師適時板書并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么?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后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向往寧靜淡泊,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并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扒迤綐贰钡摹皹贰币x成“l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后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閑居的人家”?!肚迤綐反寰印愤@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里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