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作者是誰(困擾國人的百年謎題)
《西游記》的作者到底是誰?曾經是一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復雜問題。主要有丘處機、李春芳、王陽明、朱鼎臣、吳承恩等好幾種意見。那么,《西游記》作者的“正主”如何考定的呢?下面為你詳細解答。
現在存世最早的《西游記》版本,是明代萬歷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記》。此書不署作者姓名,只在扉頁上題“華陽洞天主人?!?。后來有人考證,華陽洞天主人實為李春芳。李春芳(1510~1584)字子實,號石麓,世居句容縣,后移居興化。世德堂本《西游記》扉頁所署“華陽洞天主人?!?,充其量只能說明《西游記》曾經其校訂,并不能證明此書就是華陽洞主人撰著的。而且,歷史上號華陽洞主者并不僅僅李春芳一人。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丘處機著《西游記》的意見影響最大。丘處機(1148~1227)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元登州棲霞人(今屬山東省)。認定丘處機為《西游記》的作者有兩個致命傷。第一,《西游記》屢次寫到錦衣衛、司禮監、會同館、東城兵馬司等官制與官職,而這些官制、職官是明代出現的。丘處機是宋元之際人,由他創作的著作中怎么會出現明代的官制與職官呢?第二,誠然,丘處機寫過一本《長春真人西游記》,但此《西游記》非彼《西游記》,二者風馬牛不相及。
王陽明即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明紹興府余姚縣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陸王心學集大成者。說他是《西游記》的作者,卻缺乏起碼的證據。朱鼎臣字沖懷,廣州人,一說江西臨川人。晚明庠生。但他的著作實為《唐三藏西游釋厄傳》,全書10卷,共66回,并非流行于世的100回本《西游記》。這兩種意見都不值一辯。
在《西游記》作者諸說中,吳承恩最為晚出而又最不受待見。吳承恩(1504~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淮安府山陽縣人,曾任山西潞安通判、浙江長興縣丞、湖北荊王府紀善。天啟《淮安府志》有傳。
最早提出吳承恩為《西游記》作者的是吳玉搢的《山陽志遺》。時間稍晚,阮葵生在其《茶余客話》中響應吳玉搢,發表了類似意見,進一步肯定吳承恩為《西游記》的作者。非常可惜的是,吳玉搢和阮葵生早在乾隆期間就提出了吳承恩對于《西游記》的著作權問題,但直到清朝滅亡,似乎也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直到1920年代,這種局面才得到改觀。
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魯迅先生最早注意到吳玉搢、阮葵生的意見,并在其《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七篇《明之神魔小說》明確提出:“探索舊志,知《西游記》之作者為吳承恩矣?!碑敃r胡適正在進行《西游記》的研究,魯迅便將掌握的資料抄給他:
天啟《淮安府志》十六《人物志》二《近代文苑》: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劇,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數奇,竟以明經授縣貳,未久,恥折腰,遂拂袖而歸。放浪詩酒,卒。有文集存于家。丘少司徒匯而刻之。
又同書十九《藝文志》一《淮賢文目》吳承恩:《射陽集》四冊,□卷;《春秋列傳序》《西游記》??滴酢痘窗哺尽肥患笆号c《天啟志》悉同。
胡適如獲至寶,憑借這些資料,在1923年2月寫出《西游記考證》,后來發表在1923年第6期《讀書雜志》上。胡適先生還考證出,吳承恩大約生于正德之末(約1520),死于萬歷之初(約1580)。而“天啟《淮安府志》修于天啟六年,當西歷1626,去吳承恩死時止有四五十年,自然是可靠的根據了”。并引吳承恩的《二郎搜山圖歌》,進一步證明《西游記》確為吳承恩所作。
此后,鄭振鐸、孫楷第、趙景深、劉修業等學者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不斷引證、申述,從此《西游記》的作者為吳承恩逐漸在學術界成為主流,幾成共識,以后刊行的《西游記》作者均署為吳承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語言學家們又從方言學的角度,進一步證成這種意見。于是,吳承恩著《西游記》遂成為婦孺皆知的社會常識,央視1986年版電視劇《西游記》也署作“吳承恩原著”。
《西游記》為吳承恩所著能夠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也不全靠魯迅、胡適兩位學術大師的崇高威望。首先,天啟《淮安府志》的資料真實可信。天啟《淮安府志》書前《淮安府新志纂輯姓氏》纂修人一共羅列了16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當地官場中的頭面人物,只有位居最末的楊時蕃、唐纘修、劉一炤三人是普通生員。根據高登龍的《淮郡新志序》:“是志也,托始終于東平宋公,總裁于知常方公,載輯則楊生時蕃、唐生纘修、劉生一炤。”
天啟《淮安府志》書影
明確告知我們,實際參與此項工作的只有五人。其中,宋祖舜時類似于現在的地方志編委會主任,主要負責行政協調。方尚祖類似于今天的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或志書的行政性主編,主要負責全書的統籌與最終審定。楊時蕃、唐纘修、劉一炤的職責是“載輯”,即負責資料的搜集和志稿的撰寫??梢哉f,志書的基礎性工作是由楊時蕃、唐纘修、劉一炤三人完成的。就人際關系而言,他們和吳承恩是同鄉。就人書關系而言,他們是以本籍人之身編纂本地府志。就人時關系而言,他們是當代人編纂當代志。從吳承恩著《西游記》這件事來看,我們不妨說楊、唐、劉三人是事件的親歷者、歷史的見證人。他們編纂淮安府志時,吳承恩去世才過去四五十年,說不定他們中有人見過吳承恩的“真身”。即使“未見其人”,也一定對吳承恩的生平事跡耳熟能詳。出自這樣一群人之手的志書,其資料的真實性當然無可置疑。
另一方面,在古人心目中,只有詩詞歌賦等才屬于文學作品,小說無異于“地攤文學”,地位一直比較低下。因此我國古代小說始終難登大雅之堂。揚善是地方志的古老傳統,有的修志者甚至不惜強拉名人壯聲色。但在小說地位低下的明代,天啟《淮安府志》的纂修者決不會做出超出時代局限的舉動,硬要把并非本地人撰著的《西游記》當成“潛力股”收入書中。唯其如此,書中有關吳承恩著有《西游記》的資料才更加客觀與真實。
來源:方志江蘇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