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鄉好詞好句子寫合集90句
《畫家鄉》課文內容
《畫家鄉》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第1句】: 認識“寬、蝦、腳、撿、貝、殼、原、市”8個生字,會寫“貝、蝦、原”三個生字;
【第2句】: 能用“那么……那么……”這一句式說話,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第3句】: 通過學習第二自然段,感受家鄉的美麗。
教學過程:
【第1句】: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孩子們,你們知道今天我們上哪一課?齊讀課題:畫家鄉
【第2句】:學生自學,整體感知
【第1句】: 布置自學要求:
認真的讀課文,遇到難讀的請你圈一圈,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想想文中寫了哪幾個小朋友在畫家鄉,把小朋友的名字用橫線劃一劃。(布置自學要求后,再請小朋友說說老師布置的要求,目的是檢測孩子的傾聽能力)
【第2句】: 檢查交流,整體感知課文
*哪幾個小朋友在畫家鄉?(板書:濤濤、山山、平平、青青、京京)他們的名字都是兩個一樣的字組成,讀的時候要讀輕聲(指名讀、齊讀)
*他們的家鄉分別在哪里?(板書:海邊、山里、平原、草原、城市)
教學生字“原、市”
*看著板書齊說:誰的家鄉在哪里
【第3句】:學習第二節,感受家鄉美
【第1句】: 看圖感受家鄉美
先去濤濤的家鄉海邊看看吧,圖上都畫了些什么?
【第2句】: 哪一段就在寫這幅圖呢?輕輕地讀讀這段話,標標這段話共有幾句,并想想每一句在寫什么?
【第3句】: 讀后檢查,教學生字
這段話里藏著6個生字朋友,跟他們打打招呼吧!(學生拼讀生字)
指名讀,重點強調:蝦——嚇 撿——拾
學生領讀
【第4句】: 逐句學習
*這段話共有幾句?指名讀第一句。(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讀第二句
a、“那么藍”寫出了大海的——(顏色),“那么寬”寫出了大海——(大)
b、形容大海很大的詞語還有嗎?(積累“無邊無際”)
c、指導朗讀,讀出大海是那么的藍,那么的寬。
d、海水很藍很寬,這兒用了兩個“那么”連起來,你能不能用上“那么……那么……”來贊一贊圖上的'船呢?
船那么 ,那么 。
貝殼那么 ,那么 。
還能用上它來贊贊你喜歡吃的東西或身邊的東西嗎?
*指名讀第三句
這一句你又讀明白了什么?(船多、魚蝦多)從哪個詞語讀懂的?(一艘艘、裝滿)指導朗讀
*這第四句最長了,遇到長句子該怎么辦?加加停頓符號,劃劃詞語“赤著腳、撿貝殼”,理解“赤著腳”就是光著腳,讀好長句子。
【第5句】:齊讀第二自然段
【第6句】:讀小詩,鞏固生字
寬寬的大海,金黃的沙灘,
趕海的我們,光著小腳丫,
撿起了貝殼,捉住了蝦,
濤濤的家鄉,美得像幅畫。
【第4句】:書寫指導
“貝、蝦、原”
畫家鄉課文內容
《畫家鄉》出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級下冊讀本,作者是馮壽鶴。本文向讀者展示了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下面是關于畫家鄉課文內容,歡迎閱讀!
畫家鄉課文
孩子們愛家鄉,也愛畫自己美麗的家鄉。
濤濤的家鄉在海邊。他畫的海那么藍,那么寬。一艘艘船上裝滿了魚和蝦。那個在海灘上赤著腳撿貝殼的孩子,就是濤濤。
山山的家鄉在山里。他畫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房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樹。畫上的山山,提著小竹籃,正要到樹林里去采蘑菇呢。
平平的家鄉在平原。她畫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寬廣。有金黃的稻子,雪白的棉花,還有一大片一大片碧綠的菜地。屋前有雞、鴨,屋后有翠竹。正在田野上奔跑的'小女孩就是平平。
青青的家鄉在草原。她畫的草原一眼望不到邊。草長得又綠又密,羊群在草原上走來走去。一匹駿馬從遠處奔來,青青正騎在馬上趕著羊群。
京京的家鄉在城市。他畫的城市那么美。寬寬的街道,高高的樓房,還有一座座街心公園。那個正跑向科技館的小男孩,就是京京。
小朋友,你的家鄉也一定很美,請你畫出來吧!
拓展:《畫家鄉》評課稿
聽了名老師的課,第一感覺就是實在。
《畫家鄉》這篇課文中五個孩子以畫畫的形式介紹了自己的家鄉,一幅幅優美的畫面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祖國的美麗、家鄉的可愛,更激發了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縱觀整堂課,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亮點:
【第1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它符合孩子的思維特點。教學時,名老師先讓學生欣賞一幅幅優美的圖片,把學習課文變為到小畫家的家鄉去游覽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孩子們欣賞,激發學生對課文朗讀的興趣。學生有了這樣的興趣,老師再進行指導,就能更好地把課文的意境展現出來使學生在情境中感悟,積累美的語言,獲得美的享受。
【第2句】:注重方法,隨文識字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語文課程標準在識字教學的目標中提出要讓學生“喜歡學習識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如何激發興趣,讓孩子樂學,把單調乏味的生字變成動聽的音符,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不能讓學生感到疲勞和無趣。在教學中,名老師采取了隨文識字,把認識生字放在學文中。今天名老師的這堂隨文識字是讓孩子記住生字后,再次把生字放回到文中,去體會去感受,并把自己感受到的東西用朗讀表現出來,隨文識字做到文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
而在教學中,名老師也沒有忽視寫字教學,她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寫好“ ”生字,讓他們掌握寫法,并注意書寫的姿勢,評價書寫,這樣處理,使識字教學與寫字教結合起來,相得益彰,教得比較扎實。
【第3句】:結合文本進行句式訓練
在欣賞課文描寫的美景時,離不開那些優美的語句。課文中的“那么 ……那么 …… ”這個句式,是打好語文基本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好素材。在教學中名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跟隨濤濤去他的家鄉走一走,在學生欣賞美景讀懂句子以后進行說話訓練,老師先讓學生看畫面進行說話訓練,然后再聯系生活進行說話,這樣即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又積累語言。
《畫家鄉》的課文內容
《畫家鄉》的課文內容
孩子們愛家鄉,也愛畫自己美麗的家鄉。
濤濤的家鄉在海邊。他畫的海那么藍,那么寬。一艘艘船上裝滿了魚和蝦。那個在海灘上赤著腳撿貝殼的孩子,就是濤濤。
山山的家鄉在山里。他畫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房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樹。畫上的山山,提著小竹籃,正要到樹林里去采蘑菇呢。
平平的家鄉在平原。她畫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寬廣。有金黃的稻子,雪白的棉花,還有一大片一大片碧綠的菜地。屋前有雞、鴨,屋后有翠竹。正在田野上奔跑的'小女孩就是平平。
青青的家鄉在草原。她畫的草原一眼望不到邊。草長得又綠又密,羊群在草原上走來走去。一匹駿馬從遠處奔來,青青正騎在馬上趕著羊群。
京京的家鄉在城市。他畫的城市那么美。寬寬的街道,高高的樓房,還有一座座街心公園。那個正跑向科技館的小男孩,就是京京。
小朋友,你的家鄉也一定很美,請你畫出來吧!
畫家和牧童課文內容
在我國現代畫家中,不少人以畫動物而聞名,接下來小編搜集了畫家和牧童課文內容,歡迎查看。
畫家和牧童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叫戴嵩戴嵩。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看畫的人沒有不點頭稱贊的,有錢的人還爭著花大價錢購買。
傳說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請他做畫。畫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決定畫一幅《斗牛圖》。他一會兒濃墨淡抹,一會兒輕筆細描,很快就畫成了。圍觀的看了紛紛稱贊。
“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鎮是絕妙之作·”一位商人稱贊道。
“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一位教書先生贊揚道。
“畫錯啦,畫錯!”一個牧童擠進來喊著。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這時,戴嵩把牧童叫到跟前,和藹地說:“小兄弟,我很愿意聽到你的批評,請你說說什么地方畫錯了?”牧童指著畫上的牛,:說“這牛尾巴畫錯了。兩牛相斗的時候,全身的力氣都用在角上,尾巴是夾在后腿中間的。您畫的牛尾巴是翹起來的,那是牛為把軀干蚊蠅的樣子。您沒有檢過兩牛相斗的情形吧?”
戴嵩聽了,感到非常慚愧。他連連拱手,說:“多謝你的指導。”
畫家和牧童課文內容
《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事。戴嵩身為著名畫家,地位可謂十分尊崇。在不絕于耳的贊美聲中,面對一個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聲炸雷,而戴嵩卻從善如流,既為自己的錯誤感到慚愧,又非常誠摯地向牧童道謝,虛心之美德令人感動。小小一個牧童,面對地位尊崇的大畫家出現的錯誤,竟然“擠”進贊嘆著的人群大喊“畫錯啦”,又是何等的率真!不盲從,實事求是,敢于挑戰權威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
《畫家和牧童》教材解讀
【第1句】:文本內容和人文價值 《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故事。不盲從,實事求是,敢于挑戰權威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
【第2句】:言語形式
本文語言淺顯易懂,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學生理解起來難度不大。但是生僻字比較多,二年級的學生要將課文讀正確還學要多讀多練。采用了襯托對比的寫作方法,篇章結構也是對照式的。課文配有精美的插圖,在理解課文內容和人文價值時可以依托插圖。
三.學習要點即關鍵點
【第1句】:字詞類
A.“嵩、蠅、拱”,這三個字對二年級下半學期的學生來說有點難度,需提醒學生這三個字的讀音,并且要讀準后鼻音。
B.濃墨涂抹、輕筆細描
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可以從字面來理解。“濃墨涂抹”是指用濃重的墨汁來描畫。“輕筆細描”指用細細的筆輕輕地描。這兩個詞語也是反義詞,是指國畫中的兩種畫法。
C.和藹、批評、十分慚愧、連連拱手
這四個詞語都能反應戴嵩是一個十分虛心的人。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找一找體現戴嵩虛心的詞語。通過自己的思索,學生既能體悟戴嵩的形象,也能知道要想在以后的寫話中體現一個人的虛心,可以借用哪些表示神態、心理和動作的詞語。
【第2句】:文中的三處對比
A.圍觀人與牧童的對比
圍觀的人面對著名畫家戴嵩即興作的《斗牛圖》,都紛紛夸贊。而牧童卻說畫錯啦。這樣的對比體現了牧童的率真和勇氣。
B.圍觀人與戴嵩的對比
當牧童說“畫錯啦,畫錯啦!”圍觀的人都驚呆了,而戴嵩卻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藹地表示愿意聽牧童的批評,請牧童指出自己的錯誤。這讓我們看到了戴嵩的虛心。
C.牧童與戴嵩對比
牧童只是一個窮人家的小孩子,而戴嵩是著名的畫家,身份地位高。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孩子當眾指出著名畫家畫中的錯誤,讓我們看到一個虛心請教的畫家和率真勇敢的小牧童。從這篇課文我們看到了兩種不同的值得贊頌的品質:虛心與率真。
【第3句】:語言的重復和相似
“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
“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
“畫錯啦,畫錯啦!”
讓學生說說喜不喜歡這樣的語言形式?重復有什么好處?(強調)。語言形式上的相似又有什么好處?(讀起來瑯瑯上口,既讓我們看到圍觀者的奉承,又能感受牧童的天真可愛。)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關注到這樣的言語形式,并且有意識地在今后的寫話中也運用這樣的寫法。
【第4句】:句型的遷移運用
A.一……就……
讓學生試用( )一( ),就( )。這樣的句式訓練說話。對二年級學生來說若沒接觸過這種句式,可能存在困難。
B.……一會兒……,一會兒……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若對這個句式陌生,那么就重點指導。如果學生已經接觸過,就簡單帶過。
【第5句】:朗讀的指導,重點抓人物的語言
圍觀人說的話要讀出贊美的語氣。牧童的“畫錯啦,畫錯啦!”要讀得響亮和充滿童趣。戴嵩的話則要抓住提示語“和藹”讀出戴嵩的和藹可親。牧童對畫中牛的點評,這要讀出牧童的自信和勇敢。
重點教學片斷設計
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用“重復”的寫作手法,關注語言形式上的相似。
教學手段:以讀促悟、遷移運用。
出示:
“畫得太像了,畫得太像了,這真是絕妙之作!”一位商人稱贊道。
“畫活了,畫活了,只有神筆才能畫出這樣的畫!”一位教書先生贊揚道。
“畫錯啦,畫錯啦!”一個牧童擠進來喊道。
【第1句】:同學們,這是大家看到戴嵩作的《斗牛圖》的不同反應,誰來讀一讀?【第2句】:聽了她的朗讀,你們覺得這幾個句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第一個句子出現了兩次“畫得太像了”,第二個句子出現了兩次“畫活了”,第三個句子出現了兩次“畫錯啦”)
【第3句】:圍觀者說話中的重復有什么好處?
(能強調圍觀者對這幅畫的贊賞。重復起到了強調的作用。也為后面牧童的話引起的反應做了鋪墊!)
誰再來讀一讀,要讀出圍觀者的贊賞。
【第4句】:牧童為什么要學著圍觀者的說話方式,喊著“畫錯啦,畫錯啦!”?
(這體現了牧童的天真、可愛。他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卻在身份高貴的人面前大聲反駁大家的看法。勇氣可嘉)
讓我們做一回“牧童”大聲喊一喊。
【第5句】:重復是為了起到強調的作用,強調自己對別人的贊賞,強調自己的心情,強調事情的重要性等等。老師這里發生了這幾種情況,你能用上“重復”的寫作方法說一說嗎?
出示:( ),( ),我考了三個“一百分”。
( ),( ),我的語文書不見了。
( ),( ),已經有一個月不下雨啦!
【第6句】:我們再來一起讀讀這幾句話。談談你的感受?
( 讀起來就像詩歌一樣有節奏感。)
是的,在同學們今后的寫話中,不妨也可以用上相似的語言形式,讓你的文字讀起來瑯瑯上口,像詩一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