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越來越多人不想結婚
認識一個因為感情受挫、一直空窗的好姑娘。
她人美心善工作體面,有生活情趣,做菜還好吃。但她運氣不好,遇上渣男耽誤了幾年,分手后對戀愛總是意興闌珊。眼看著年歲漸長,她也有些急了,去年每天纏著我給她介紹對象。但因為各種因素,最后總不了了之。
前兩天,她跟我說過年回家,父母又在催她戀愛,但是她卻沒有那種急迫想找男人結婚的想法了。我好奇問她:”為什么?“
”就是突然想開了吧。等不到真愛,我也不想湊合。不想因為壓力而找個錯的人共度一生。那是對自己、也是對別人的不負責任。而且結婚就真的比單身好嗎?我能養活自己,買得起喜歡的東西,會做飯養花、健身跑步。如果結婚后比現在過得更差,那我寧愿一直單身。”
聽完她的話,我突然想起前陣子網上有一篇被批判得體無完膚的文章《好好過日子,收起少女心》,作者鼓吹結婚以后的女人就該“接地氣”,收起自己的“少女心”,好好做飯認真洗碗勤勞拖地帶孩子,別奢求老公會做家務,會幫忙分擔家庭責任。
一個大寫的被直男癌荼毒至深的奴性患者。如果我們能養活自己、做飯吃飯洗碗旅行看風景過紀念日都可以自己完成,不需要陪伴不需要分擔。
那我們為什么要結婚?養條狗不就好了嗎?
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的不婚主義者和恐婚的年輕人?也許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吧。
二
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人不想結婚?
一、遇到真愛之前,不想將就。
現在越來越多的婚姻強調金錢,強調門當戶對的條件。這沒錯,沒有物質的婚姻只會是一盤散沙。但沒有愛為基礎的婚姻,更沒有質量可言。
年紀越來越大,父母焦急催促,鄰居指指點點。迫不得已,你結婚了。對方家庭合適,工作合適,性格合適,一切都好,只是不那么愛。你以為沒關系,愛情是可以培養的。但是最后你努力了,卻發現真的不行。
于是,你才會發現沒愛的婚姻有多可怕――你們不愿意為對方遷就和委屈自己一分一毫。下夜班回家的巷子很可怕,你打電話想要他來接,他不耐煩地回答“都是成年人了,不要總想著麻煩別人”。他生病了,你盡職盡責做好妻子該做的一切,但看著他憔悴的面容沒有心疼,只有心煩。
相愛的人,對方放屁也覺得可愛;不愛的人,說起情話也太惡心。到最后,你竟然會徹底無法忍受對方吃飯吧唧嘴、上廁所不關門,甚至他呼吸都是錯。簡直打心底里不愿再看到對方一眼。
這樣可怕的過一輩子,也是無法想象的吧。
如果有愛為前提,我們在瑣碎的婚姻里會愿意為彼此多容忍一些、多將就一點。有愛就有信心抵擋一切啊。起碼吵架的時候,會因為對方泫然欲泣的表情而心疼,不忍心再用言語傷害對方,再生氣也不會動手;過不下去想離婚的時候,會想起初次牽手接吻的悸動,回憶往日倆人相處的點點滴滴,似乎那種沖動又消解了下去。
沒有愛的婚姻,想想都可怕啊。
二、害怕承擔責任。覺得婚姻的束縛多于自由,痛苦大于幸福。
朋友的閨蜜嫁給了一個愛玩的富二代。結婚后一直過得雞飛狗跳,閨蜜每天在家帶孩子做家務連軸轉,富二代卻每天在外花天酒地,老不著家,美其名曰“談生意”。那他為什么結婚?也許是父母催促,或者是為了更沒后顧之憂地玩吧。錢是夠了,但生活沒有情趣,猶如一潭死水。家庭的一切他都沒有承擔,婚姻有名無實。閨蜜偶爾抱怨,還被劈頭痛罵“又不缺你吃穿,什么都有了,為什么還不滿足!”
毫無責任感的婚姻,結合了只是讓彼此痛苦啊。
結婚是相互陪伴扶持,不止是為了錢。又不是生意合作、資產融合。女孩慨嘆,早知今日,當初還不如找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好好戀愛,起碼你耕田來我織布,夫妻能雙雙把家還呢。
兩個人組成家庭,不是女方追求品質生活就是作、不接地氣,也不是男方貢獻了一個受精卵就能心安理得的癱瘓。直男癌患者太多,隊伍不好帶了。
又想起一個游戲人間的浪子,30出頭還每天沉湎花叢,樂不思蜀。問他為什么不找女朋友不結婚?人家反問:為啥要找女朋友要結婚?
我現在過得很好啊,有吃有玩有姑娘。有錢就有愛。結婚有什么好?每天家長里短、油鹽醬醋,一把年紀還被人管著,一輩子對著一張臉多膩人。王思聰也不結婚啊。
他這句話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我喜歡自由,討厭被束縛。一紙婚書想關我進籠子?休想!
三、自我意識的覺醒。
老一輩的人日子過得苦,對婚姻和幸福的認知也很簡單:吃得飽、穿得暖,孩子聽話爭氣就夠了。在他們看來,離婚是不可想象的。偷腥出軌、家庭暴力都是“家丑不可外揚”,遮住眼不看就當作不存在,以為盛世太平。
而現在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越來越多年輕人自我意識覺醒,女權主義盛行,都讓他們對婚姻和未來伴侶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不止是搭伙做飯睡覺,而且需要互相扶持進步,彼此忠誠,有話聊有情趣,從而達到精神層面的富足。他們對一段不完美婚姻的忍受能力也比上一輩低太多――出軌,離;家暴,離;婆媳關系處不好,離;沒有共同語言,性生活不和諧,果斷離。
就好像上面那個《好好過日子,收起少女心》里面的主婦,她結婚圖啥?完全看不到經濟效益,卻需要廠商無限期投入的賠本買賣,天使投資人也不愿意做啊。攤上這樣的婚姻,誰也不想當活雷鋒啊。
比起離婚給人帶來”丟人“的印象,越來越多年輕人更在乎心靈的舒適、潔癖和自由。同樣的,人與人之間包容心也越來越低。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沒有成熟的經濟條件和感情基礎走入的婚姻,大部分都會以離婚收場。
離婚率越來越高的現狀,也讓恐婚的人越來越多。講真,如果倉促結婚的后果就是離婚,錯誤的結合讓下一代也痛苦,那還不如單身的好。
四、不婚主義。不再認為人生的終極意義就是結婚生子。
記者問楊麗萍:“你是為了舞蹈才不要孩子的嗎?
”她回答說:“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么生長,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飄,甘露怎么凝結。”
我的生活是自己的,我投生在這個世界,不是為了滿足別人、或者因為傳統觀念隨波逐流。所以我為什么要結婚生子?這或許詮釋了很多人的人生態度。
相比而言,他們或許更喜歡功成名就帶給自己的滿足感,或者游遍名山大川開闊自己的視野。在他們看來,圍著老婆孩子灶頭轉的人生是狹隘的。他們的生活,另有自己的主張。
還有一些人,對婚姻的丑陋司空見慣。在他們的意識里,婚姻是痛苦的,他們不信有幸福的婚姻――或者說,這種幸運不會落在他們頭上。
一個在單親家庭長大的朋友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兩個不負責任、感情淡薄的人,因為覺得”該結婚了“而走到一起,并且生了孩子。這樣的婚姻有意義嗎?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會健全嗎?
而且,很多人根本不配為人父母。壞人會因為結婚生子就變好嗎?本身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當了父母也不會給他們加上天使的光環。禍害彼此、禍害兩個家庭順帶禍害下一代,還不如當初就不結婚。
五、結婚成本太高。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過,現在許多人對生活品質要求變高,有房有車已經成了大多數姑娘的擇偶必要條件。但站在男人的角度來看,現在的房價和物價無疑是讓人難以承擔的,大部分成本都轉嫁到了父母身上。若上一輩經濟實力也不夠,自然會影響下一代擇偶。
二十年前,一張結婚照、幾床被子就能讓兩個青年男女組成家庭,攜手一生,租房也毫無怨言;二十年后,買個房、舉辦個結婚儀式就基本上掏空了雙方父母半輩子的積蓄。
沒這經濟能力,誰敢結婚呢?
三
所以,為什么不結婚?
因為幸福的婚姻像天堂,不幸的婚姻像地獄。沒有找到合適的、想攜手共度一生的人之前,單身也未嘗不好。
因為經濟基礎沒打好,自己沒信心把日子過幸福,單身是對下一代負責。
因為覺得單身比結婚更快樂,更充實。如果走入婚姻就是降低生活質量、被迫放棄夢想,讓自己變得庸碌。那我們為什么要結婚呢?
《生活大爆炸》里霍華德與伯納黛特結婚時,謝爾頓的祝詞是這樣的:“人窮盡一生追尋另一個人類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無法理解,或許我自己太有意思,無須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們在對方身上得到的快樂,與我給自己的一樣多。”
我知道人群里總不缺乏有趣的人,也總不缺乏獨立的人。我們可以賺錢養活自己,也可以給自己快樂。但我相信,你總能遇到那樣一個人,他打碎了你單身的決心,也不符合你曾經擇偶觀里的任何條件,但你看到他就知道:
這輩子再難也好,你只想與他一起共度。
你不怕束縛,我不怕瑣碎,因為白頭偕老的決心能抵擋一切不堪。看華燈初上時,他在人潮中熠熠發光,與你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