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吃餃子的來歷
【第1句】:元宵佳節吃餃子的來歷
過年要吃餃子,一是因為餃子形如元 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比如年三十晚上子時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正月十五吃餃子,當然取的也是賀歲之意。吃餃子是賀歲,吃元宵是團團圓圓、美美滿滿,新的一年必定也是甜甜蜜蜜、和和順順的。
渭北農村自古就不產稻米,麥面才是人們的主食。所以,到了元宵節這天,這里的人們,跟正月初一一樣,吃的還是餃子。渭北人把餃子叫“煮角子”,因為這里的人習慣把餃子包成三角形。所以就叫“煮角子”了。
中國的北方過年都吃餃子,山東也一樣,只是吃法不同。膠東過年吃四頓餃子,小年吃第一頓,三十晚上第二頓,第三頓是正月初二,第四頓是正月十五。
餃子可分為南北兩派,從餃皮、餡料到做法都各有不同。
南方餃子外形細小,餃皮薄而滑溜,餡料以豬肉為主。作為小吃,你也可以加入鮮蝦、蟹黃、冬菇、木耳,煮后做湯來吃。
和南方餃子相比,北方餃子皮的厚度有2-3mm,把皮拉起來時要彈力十足,吃時滑溜煙韌,帶面粉香才是上品。包餃子時的邊位不能打褶,食時才不會太厚,肉汁又不會輕易漏出來。餡料方面則講究菜肉比例平均,要有菜有肉,比例以一比一為,菜少不夠香,肉多又太肥滯。肉餡要夠豐滿,這要才不易散開。
看北方餃子是否合格,第一要看外形,飽滿、四平八穩、呈元 寶狀,才叫餡多的合格之作。而在吃法上,北方餃子的搭配醬汁是蒜子醋汁,惹味又可消滯。至于那碗餃子湯,則是吃完餃子才喝的,而非南方餃子是擱湯里同上的。因為北方人認為,餃子放水煮,吃時不跟湯才原汁原味。而吃罷餃子再喝一碗煮過餃子的原湯,能幫助消化。
【第2句】:元宵節的傳統美食
【第1句】:湯圓和元宵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吃元宵,都是為了求一個全家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制作湯圓和元宵的主要原料都是糯米,其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湯圓的內餡甜、咸、葷、素皆有,而元宵則多為甜餡,一般是果料和干果為主。
【第2句】: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于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第3句】:元宵茶
在陜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面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膩,對于由于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第4句】: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面下鍋做油茶也叫面茶。
【第5句】: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制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第3句】:元宵節的起源
據民間風俗史書上記載,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傳是在公元62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揚廣為太平,炫耀民富國強,下令在洛陽城里搭起座座高臺戲棚,調來全國各路高手戲班,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花燈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絕。一時間,看燈的,聽戲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個洛陽城沸沸騰騰起來。據說,這時有個小吃店鋪的老板別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餡做成團子,然后一煮,又飽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歡迎。因為古時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稱夜晚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專家說,“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于宋末元初,是因為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一年明月打頭圓”,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與自然天象有極微妙的對應關系。“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表達了人們全家團圓幸福的心情。
元宵又叫湯圓,歷還有許多別稱“面繭、粉果、元 寶、湯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
現在,元宵稱“湯圓”“圓子”“水圓”“湯丸”“浮圓子”“乳糖圓子”,生意人美其名為“元 寶”,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咸、葷、素皆有。
【第4句】:元宵節傳承意義
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夕、上元節,標志性時間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漢文帝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從中國傳統的春節文化來看,元宵節又只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古代春節習俗為期長達一個半月,漫長的春節要經過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進入春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才算是過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樂章來比擬的話,處于賀年階段尾聲的元宵節,就是中國春節三部曲的高 潮華彩樂段。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后的高 潮,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真正進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元宵節之所以得以傳承,是因為這個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團圓,和諧,追求自由,這些都是我們所向往,也是我們的美好期盼,每一個節日之所以可以得到傳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端午節被韓國人搶注世界文化保護遺產后,很多國人很生氣,明明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卻被歸屬到其他,元宵節文化內涵豐厚,其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當下民俗節日的世界之爭愈演愈烈,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好,好好的傳承下去,才不會面臨斷層的危機。我們新一代人肩上背負的歷史使命責任感是促使傳統節日得以傳承與發揚的動力。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已,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非物質的文化精神。
【第5句】:元宵節小學作文
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我們祖國傳統的元宵佳節。那天天上那閃爍的孔明燈,還有美麗的煙花,地上那些歡快的兒童,還有滿懷笑臉的大人們,都給人們呈現出一種節日的喜慶氣氛。
當我們坐在車上,路過廣場的時候,就看到廣場上人山人海,那里時不時傳來一陣陣甜甜的笑聲。我抬頭看到漆黑的天空,有著閃爍的會飄動的“星星”,原來那就是我們放的孔明燈啊。望著它,在地上緩緩的飛向天空,就像是想快點投入“天空媽媽”的懷抱中似的。“現在真想買一個孔明燈啊。”坐在我身旁的堂弟說道,說真的,我也還真是有一點想放放孔明燈,再說也是第一次看見嘛,于是我就下了車,買了幾個五顏六色的孔明燈。
上一頁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