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8個傳統節日及風俗
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相傳東海度朔山大桃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畫二神像,懸掛在門口來驅鬼。五代開始在符上寫聯語,后來演變成春聯。王安石有《元日》詩:“千門萬戶瞳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第2句】:元宵節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正月十五,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元夕、元夜。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亦稱。古代習俗在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第3句】: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杜牧有《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第4句】: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是“初”的意思。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據說屈原忠而被黜,在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后來演變成了劃龍舟的傳統。人們還投粽子到江里,以保護屈原的遺體,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端午的習俗還有喝雄黃酒、掛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唐以后端午成為大節日,朝廷有賞賜。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中國8個傳統節日及風俗》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