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給灶王爺什么供品
【第1句】:上供的各種糖類
小年祭灶呢,主要是送灶王爺上天,民間有“上天言好事”的說法,主要是讓灶王爺上天述職的時候,多給家里說說好話,期待明年老天爺能給個好運氣。所以自然而然的,人們就想到給灶王爺吃各種糖啊,希望老人家能嘴甜一點。不過這甜食的做法,各地差別可就大了。
【第1句】:灶糖
灶糖是民間祭灶是最常見的一種供品了,主要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用麥芽糖,另一種是用江米磨粉加上飴糖。很多地方會把灶糖做成中空的南瓜狀,所以也叫“糖瓜”。老北京人把灶糖叫做“關東糖”,言其做法傳自關東地區。江蘇地區商業發達,習慣將灶糖做成元寶型,叫做“糖元寶”。另外,各地還有把灶糖做成小雞小鴨或葫蘆荸薺一類的,形狀很是多樣。
其實用糖當供品,主要是兩層意思。除了咱們前面說的吃甜食嘴甜之外,還有一點很有趣。用來做灶糖的材料,除了甜之外,黏性還特別大。老百姓覺得灶王爺吃了這個糖之后,嘴就給黏住了,自然就說不了壞話了。可見咱們中國老百姓的很多信仰,其實功利色彩是比較重的,不太像西方的一些宗教,對神靈那般崇敬。
【第2句】:糖餅
除了灶糖之外,很多地方還會為灶王爺準備糖餅,按地方不同有面餅和米餅兩大類,這應該是和物產不同有關系。比如在陜西同官,有一種叫“灶火飩”的糖面餅,是當地祭灶的必備供品。而在廣東的一些地方,就用糯米和糖做成的米餅、糍餅來祭灶。
【第2句】:各類面食
灶王爺要遠行,干糧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祭灶的供品中,也少不了各類的面食。當然,南北方物產不同,北方人就多用面粉,南方用米粉多些。
【第1句】:水餃和粉團
北方的很多地方,有“出門餃子回家面”的說法,灶王爺作為老百姓家里的“一家之主”,出門遠行前的一碗餃子那是少不了的,所以餃子也是北方地區很常見的一種祭灶供品。比如山東聊城地區,小年晚上祭灶的時候就拜一碗或三碗睡覺,在碗上搭放幾雙筷子。
江浙一帶普遍用粉團作為祭灶的供品,當然粉團的做法也是多種多樣。比如江蘇地區的一些地方,臘月二十四晚上用米粉和紅糖各半,搓成團子,當地叫“瑪瑙團”。在祭祀的時候,還要把四個團子摞起來。也有些地方,會用米粉做成一些小雞小鵝一類的小物件,一并煮來祭祀。浙江湖州雙林地區,祭灶的時候會做一種“送灶圓子”,用糯米和南瓜和成黃色,也有做成元寶形狀的。
【第2句】:各類糕、饃
各種糕、饃也是祭灶常見的供品。比如在陜西、陜西、甘肅、山東等地區,祭灶就常用一種棗山饃饃,實際上就是一種布滿紅棗的大饅頭。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字:大!比較大的直徑半尺,高一尺多,有十多斤重!當然,有些比較講究的地方,會給饃饃搞出各種造型,比如以大紅棗為中心做出云紋啊如意紋之類。
山西的一些地方還有做“上山老虎下山羊”造型的,老虎上山不吃人,羊下山表示平安回家了,都是一些吉祥的期許。也有些地方會做各種糕來祭祀,原料各地不一,但無一例外都很黏,估計跟粘嘴的糖食有異曲同工之處。
【第3句】:各種菜肴酒水
只是各種主食,灶王爺的食譜還是太單調了一些,于是在很多地方的祭灶活動中,還要給灶王爺上菜。
【第1句】:灶王爺的菜單
灶王爺的菜單上,最常見的莫過于雞和魚了。
在北方的很多地方,祭灶的時候多用雄雞。比如在陜西醴泉,臘月二十三祭灶的時候,要殺一只紅色的公雞,不過北京河南的一些地方,則要殺白色的公雞,看來這些地方的人們普遍認為:灶王爺喜歡吃雞。也有很多地方用魚祭祀。比如河南鄭縣,當地民間的祭灶就用一尾鯉魚和一只生雞、一方肉、三杯酒來給灶王爺送行。
在湖北和江西的一些地方,祭灶時還經常用到豆腐。南京人祭灶也用豆腐,還要配上大蔥,表示家中一清二白。在山西的一些地方,祭灶要用上幾個雞蛋,據說是給狐貍和黃鼠狼的,當地人認為這倆是灶王爺的手下。
在南方的一些地方,當地有祭灶不殺生的習俗,所以那里的灶王爺只能吃素了。比如廣西凌云,在臘月二十三這天晚上,會焚香煮茶,然后擺上各種素菜、糖果祭灶王。在福建莆田,會用甘蔗、荸薺、花生、橘子等祭祀。
【第2句】:各類飲品
一頓飯有肴還要有酒才顯得地道,所以在各地灶王爺的菜單里,除了各種菜飯,還少不了各種飲品,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茶和酒了。比如云南石屏在臘月二十四用餅和茶祭灶,而山西榆社則是用米酒“送灶朝天”。
《小年給灶王爺什么供品》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