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流行文化從A到Z——Push the envelope
相信大多數的讀者都知道一些基本的美式發音和英式發音的區別,比如對r 結尾的單詞的r音處理,對answer dance advantage 等單詞,對bot got 等詞的o音處理等,但是有些不同的是相對來說沒那么“人盡皆知”只有在國外生活的人才會有所了解,envelope就是其中一例。很多美國人把envelope的en 部分,發成entourage entree這些詞里的en一樣,也就是說,他們的envelope聽起來有點像on-velope,雖然也有些美國人讀法en-velope,但總體上來看,遵循傳統的on-velope要普遍的多。
其實在去美國之前,我并不知道有on-velope的讀法。現在已經是21世紀,很少有人真正拿筆寫信了,所以平時聽別人說“信封”的機會不多。正因如此,一開始偶爾聽到有人說on-velope
的時候,我以為這只是個人的口音問題。后來確定on-velope是普遍的美式發音,完全要感謝push the envelope這個短語。因為它的使用率相當高,直接導致我一次又一次聽到on-velope這種
讀法。
push the envelope是“勇于創新、突破極限”的意思。這里的envelope并不是“信封”,而是一個數學領域的專有名詞:包絡線。如果你和我一樣對它毫無概念,沒有關系,只要知道這一點就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業引入了這個數學概念,并創造出一個新詞:flight envelope。 flight envelope是一個綜合性的衡量依據,描述飛機可以安全飛行時的各個指標的上下限,包括飛行速度、引擎馬力、操縱角度、海拔高度以及風速等。因為飛行員需要不斷嘗試突破現有數據,才能最終得出飛機的安全極限,所以pushing the (flight) envelope就有了“突破極限”的意思。
這個短語于1978年正式出現在紙質媒體上。當年7月的Aviation Week&Space Technology(《航空周刊與太空技術》 就如同“包絡線”是數學行話一樣,push the envelope -開始也僅僅是飛行員的行話,普通人聽不懂。1979年,Tom Wolfe寫了本名為The Right Stuff(((太空先鋒》)的書,講述美國歷史上首批進入太空的7位宇航員的真實故事。這本書非常暢銷,后來還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并獲得了4項奧斯卡獎。由于書和電影都屢屢提到pushing the envelope的概念,這個短語終于跳出了飛行員的小圈子,開始廣泛流行起來。幾年之后,另一本大熱電影Top Gun(《壯志云》)又進一步推動了它的流行。
至此,push the envelope完成了從行話到日常用語的飛躍。人們開始用它來泛指“突破極限”。無論什么行業,只要是有創新、有突破的行為,都可以稱為push the envelope。它大多時候是褒義,但偶爾也可以帶貶義。比如, 褒義: As a pop icon. Madonna has been pushing the envelope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since day one.(作為一名流行偶像,Madonna從出道之日起就一直勇于創新,不斷突破主流文化的極限。)貶義:Nowadays, parents have a hard time dealing with children who alwaystry to push the envelope and get away with as much as possible.(如今,家長很難管教那些總想突破極限、即使有出格行為也盡可能不被抓到的孩子。)
push the envelope有時也可以縮略為push it,一般用在否定句里,告誡對方要適可而止,不要太過分。比如:Sean: Mom. it's Rachel's birthday today. She's invited me to her party .Can i go?(媽,今天是Rachel生日。她邀請我參加她的派對。我可以去嗎?)Mom: Sure.(可以。) Sean: We'llprobably be up allnight. Can I stav over'?(我們可能要活動整晚。我可以在那里過夜嗎?)Mom: Don't push (別得寸進尺。)
相信大多數的讀者都知道一些基本的美式發音和英式發音的區別,比如對r 結尾的單詞的r音處理,對answer dance advantage 等單詞,對bot got 等詞的o音處理等,但是有些不同的是相對來說沒那么“人盡皆知”只有在國外生活的人才會有所了解,envelope就是其中一例。很多美國人把envelope的en 部分,發成entourage entree這些詞里的en一樣,也就是說,他們的envelope聽起來有點像on-velope,雖然也有些美國人讀法en-velope,但總體上來看,遵循傳統的on-velope要普遍的多。
其實在去美國之前,我并不知道有on-velope的讀法。現在已經是21世紀,很少有人真正拿筆寫信了,所以平時聽別人說“信封”的機會不多。正因如此,一開始偶爾聽到有人說on-velope
的時候,我以為這只是個人的口音問題。后來確定on-velope是普遍的美式發音,完全要感謝push the envelope這個短語。因為它的使用率相當高,直接導致我一次又一次聽到on-velope這種
讀法。
push the envelope是“勇于創新、突破極限”的意思。這里的envelope并不是“信封”,而是一個數學領域的專有名詞:包絡線。如果你和我一樣對它毫無概念,沒有關系,只要知道這一點就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業引入了這個數學概念,并創造出一個新詞:flight envelope。 flight envelope是一個綜合性的衡量依據,描述飛機可以安全飛行時的各個指標的上下限,包括飛行速度、引擎馬力、操縱角度、海拔高度以及風速等。因為飛行員需要不斷嘗試突破現有數據,才能最終得出飛機的安全極限,所以pushing the (flight) envelope就有了“突破極限”的意思。
這個短語于1978年正式出現在紙質媒體上。當年7月的Aviation Week&Space Technology(《航空周刊與太空技術》 就如同“包絡線”是數學行話一樣,push the envelope -開始也僅僅是飛行員的行話,普通人聽不懂。1979年,Tom Wolfe寫了本名為The Right Stuff(((太空先鋒》)的書,講述美國歷史上首批進入太空的7位宇航員的真實故事。這本書非常暢銷,后來還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并獲得了4項奧斯卡獎。由于書和電影都屢屢提到pushing the envelope的概念,這個短語終于跳出了飛行員的小圈子,開始廣泛流行起來。幾年之后,另一本大熱電影Top Gun(《壯志云》)又進一步推動了它的流行。
至此,push the envelope完成了從行話到日常用語的飛躍。人們開始用它來泛指“突破極限”。無論什么行業,只要是有創新、有突破的行為,都可以稱為push the envelope。它大多時候是褒義,但偶爾也可以帶貶義。比如, 褒義: As a pop icon. Madonna has been pushing the envelope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since day one.(作為一名流行偶像,Madonna從出道之日起就一直勇于創新,不斷突破主流文化的極限。)貶義:Nowadays, parents have a hard time dealing with children who alwaystry to push the envelope and get away with as much as possible.(如今,家長很難管教那些總想突破極限、即使有出格行為也盡可能不被抓到的孩子。)
push the envelope有時也可以縮略為push it,一般用在否定句里,告誡對方要適可而止,不要太過分。比如:Sean: Mom. it's Rachel's birthday today. She's invited me to her party .Can i go?(媽,今天是Rachel生日。她邀請我參加她的派對。我可以去嗎?)Mom: Sure.(可以。) Sean: We'llprobably be up allnight. Can I stav over'?(我們可能要活動整晚。我可以在那里過夜嗎?)Mom: Don't push (別得寸進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