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作文怎樣寫才地道?
我原來曾經給我的一個同學改作文,發現她經常寫一些讓我感覺哭笑不得的句子,例如:At the first glance, the argument seems sound, but with a further look, I find it problematic.前半句是忠實引用,后半句可能有點走樣了。總之,有一種很弱的感覺,就算4級作文這樣寫也太菜了吧,何況是GRE AW呢。并且,改作文這么長時間了,看到很多普遍的錯誤,一篇一篇重復地指出相同的問題也太麻煩了。所以我想,有必要說一說一些關于寫句子的事情。
寫句子完全可以憑感覺,但剛開始的時候要通過訓練找到感覺。我認為,一個句子的核心是結構,而突破就要從這一點開始。有人持異議,比如說閱讀不是做語法分析,也有一定道理。誠然,固守結構而為之所囿是不可取的,但是對于剛剛開始練習寫長句的人而言,必不可少。尤其像國內的考試,作文根本不涉及這些部分,而到了GRE AW的時候落差相當大,就更有必要練習。
如果有深厚的閱讀積淀,可能會發現這一點不成問題,很快可以適應過來,如果沒有而又想走捷徑,就要動動腦子了。一個句子,核心部分就是主謂賓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寫句子的時候,不平行原則一定要牢牢記住。所謂的不平行,就是中文和英文,在表達相同的意思的時候,句子數目不平行,各自的主謂賓不平行,用詞點不平行,等等諸多不平行。
所以每一次我看到別人的文章中有明顯的翻譯的痕跡時,就一定會指出不要直譯,要找對應的意思,就是這個道理。表面上的相同不應該寫成ostensibly same,雖然它們的中文釋義恰好就是這兩個詞。這樣一來一去就相差甚遠了。不僅僅是主謂賓。再加上句子主體前邊后邊各種從句,修飾成分,一個句子就可以變得很充實,很豐滿了。
所以動筆之前,有必要想一想自己要表達的意群,進行合理的組織,重要的是按照英文的語序來操作。這個過程也可以在寫的過程中進行,只是不要養成習慣就好。我開始寫的時候,一個句子有時候要寫上好幾分鐘,多數時間都在考慮用詞準確,或者調整順序,增加修飾,最后把一串意思完成在這個句子里。舉個例子吧。比如說,教育是一個涉及群體合作的過程。當然,這個骨架不存在調整主謂賓的問題,直接構建就行了。
然后,這個education有沒有什么限定?群體?合作需不需要具體的形容或者分類?這個過程要不要指明時間,空間等等因素?注意這不是思維的發散,而是把你構思好的,相關的一串東西集中起來。又例如下邊這個成品:
For example, while the whole class is learning basic arithmetic such as twelve plus thirteen is twenty-five, a math whiz, exercising multiplication on 4-digit numbers without awareness of whats going on in the classroom, may always draw the teacher s attention. Thought Einstein has proposed the great theory of relativism, which has been proven true for light particles by an experiment that successfully examined variance in life of a radioactive element, it is still impossible for most students to directly experience travels of such high speed.
這樣發散一下,散開的是句子,集中的是意思,也就是相關的意群都集中起來了,文章就不會顯得很散。經常看到,就像開始的時候說的,有些人總是用小于10個詞的短句,感覺應該是一盤散沙而不是一串珍珠。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這樣寫句子的感覺呢?一點一點改進,各人可以找到自己的方法。比如說,剛剛開始的時候不要著急上主語,主語后邊也不要著急立刻上謂語,適當使用轉折,插入,修飾,等等,自己總結一下。這種句子構造的練習,著眼于骨架,落實在具體的詞匯。但是最終目的不是機械的構造句子,因為人不是機器,作文也不是什么機械的東西,只要找到了感覺,一出手寫出一個基本上成型的句子,就OK了。
我原來曾經給我的一個同學改作文,發現她經常寫一些讓我感覺哭笑不得的句子,例如:At the first glance, the argument seems sound, but with a further look, I find it problematic.前半句是忠實引用,后半句可能有點走樣了。總之,有一種很弱的感覺,就算4級作文這樣寫也太菜了吧,何況是GRE AW呢。并且,改作文這么長時間了,看到很多普遍的錯誤,一篇一篇重復地指出相同的問題也太麻煩了。所以我想,有必要說一說一些關于寫句子的事情。
寫句子完全可以憑感覺,但剛開始的時候要通過訓練找到感覺。我認為,一個句子的核心是結構,而突破就要從這一點開始。有人持異議,比如說閱讀不是做語法分析,也有一定道理。誠然,固守結構而為之所囿是不可取的,但是對于剛剛開始練習寫長句的人而言,必不可少。尤其像國內的考試,作文根本不涉及這些部分,而到了GRE AW的時候落差相當大,就更有必要練習。
如果有深厚的閱讀積淀,可能會發現這一點不成問題,很快可以適應過來,如果沒有而又想走捷徑,就要動動腦子了。一個句子,核心部分就是主謂賓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寫句子的時候,不平行原則一定要牢牢記住。所謂的不平行,就是中文和英文,在表達相同的意思的時候,句子數目不平行,各自的主謂賓不平行,用詞點不平行,等等諸多不平行。
所以每一次我看到別人的文章中有明顯的翻譯的痕跡時,就一定會指出不要直譯,要找對應的意思,就是這個道理。表面上的相同不應該寫成ostensibly same,雖然它們的中文釋義恰好就是這兩個詞。這樣一來一去就相差甚遠了。不僅僅是主謂賓。再加上句子主體前邊后邊各種從句,修飾成分,一個句子就可以變得很充實,很豐滿了。
所以動筆之前,有必要想一想自己要表達的意群,進行合理的組織,重要的是按照英文的語序來操作。這個過程也可以在寫的過程中進行,只是不要養成習慣就好。我開始寫的時候,一個句子有時候要寫上好幾分鐘,多數時間都在考慮用詞準確,或者調整順序,增加修飾,最后把一串意思完成在這個句子里。舉個例子吧。比如說,教育是一個涉及群體合作的過程。當然,這個骨架不存在調整主謂賓的問題,直接構建就行了。
然后,這個education有沒有什么限定?群體?合作需不需要具體的形容或者分類?這個過程要不要指明時間,空間等等因素?注意這不是思維的發散,而是把你構思好的,相關的一串東西集中起來。又例如下邊這個成品:
For example, while the whole class is learning basic arithmetic such as twelve plus thirteen is twenty-five, a math whiz, exercising multiplication on 4-digit numbers without awareness of whats going on in the classroom, may always draw the teacher s attention. Thought Einstein has proposed the great theory of relativism, which has been proven true for light particles by an experiment that successfully examined variance in life of a radioactive element, it is still impossible for most students to directly experience travels of such high speed.
這樣發散一下,散開的是句子,集中的是意思,也就是相關的意群都集中起來了,文章就不會顯得很散。經常看到,就像開始的時候說的,有些人總是用小于10個詞的短句,感覺應該是一盤散沙而不是一串珍珠。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這樣寫句子的感覺呢?一點一點改進,各人可以找到自己的方法。比如說,剛剛開始的時候不要著急上主語,主語后邊也不要著急立刻上謂語,適當使用轉折,插入,修飾,等等,自己總結一下。這種句子構造的練習,著眼于骨架,落實在具體的詞匯。但是最終目的不是機械的構造句子,因為人不是機器,作文也不是什么機械的東西,只要找到了感覺,一出手寫出一個基本上成型的句子,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