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讀】《儒林外史》讀后感十篇
高中語文學習助手
高考 作文 試卷 復習資料 高考志愿
《儒林外史》讀后感十篇
儒林外史讀后感(一):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情緒,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能夠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能夠廢寢忘食地讀書,能夠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么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lz13)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到達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正因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一樣,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后的這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讀后感(二):
《儒林外史》讀后感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這部書。看完以后,我的感觸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共有五十六回,是吳敬梓寫的。小說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歲(1736)托病辭去征辟以后陸續寫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舉制度下士大夫的種種心態,進兒諷刺了士人的丑惡靈魂,深刻揭露了整個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爛,不堪救藥。吳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多彩的風格畫卷。
吳敬梓在小說中寫到的范進,周進、牛布衣、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運,并非別人的問題,而是他看到了歷史的凝滯。正是借助于對科舉的內心體驗,因此他才極為容易地道破舉業至上主義和八服制藝的種種病態。作者所寫的社會俗相,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時,更多的是作了宏觀性的哲學思辨,是靈魂站立起來之后對還未站起來的靈魂的調侃。因此我們也看到了吳敬梓的小說的一個鮮明特征思想大于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寫的是: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
在爭名奪利的元朝末年,諸暨縣出了一個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歲時,父親便早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他到村學堂里去讀書。他為了報答母親,發奮、用功的念書。之后,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此人便是:王冕。
王冕自幼好學勤奮,但只因家境貧窮,讀不起書。他的母親把他叫到跟前,對他說:兒子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只是你父親早早去世了,我一個寡婦人家,社么都不會。如今年歲不好,柴火又貴。我們只能靠我做些針線活勉強糊口,實在是沒錢供你念書啊!如今沒辦法,只能讓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能夠賺幾錢銀子,還有現成飯能夠吃,明日你就去吧!王冕知道家里的難處,便答應了。
第一天,王冕便來到秦家放牛,秦老爺對母子倆十分客氣,而且之后十分照顧王冕。這讓他們十分感動。
王冕在休學后,并沒有放下讀書。他經常在有空時拿自己的工錢去書販那里買兩本舊書看看。
儒林外史讀后感(三):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最后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十分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并不是那么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最后出頭,從他發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癡情一片,像周進哭號著為秀才名分磕頭撞板。但他們的癡情并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財。還有范進中舉前后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后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甚至在為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么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好處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著性子來,一旦中舉后,因范進發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說:(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紳,都在第一時刻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為政府傳播科舉毒推波助瀾。跳出范進的故事,作者詳細描述了臨死伸著兩指頭,唯恐兩個燈芯廢油的嚴監生和強搶人豬,用云片糕當藥訛詐船家的嚴貢生兄弟倆作為代表。
綜上所述的人物,無一不受科舉的毒害。事實上不只這些人。還有舉著科舉飯碗的名士們,還有科場屢屢落敗的如看西湖風景都要擠出幾句經典的馬二先生之類的人。還有佛門弟子,一聽胡屠戶為女婿范進母親做法師,屁滾尿流地立刻安排起來。甚至是賈寶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魯小姐受其父影響只認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馬首是瞻,自己終日練習八股,之后正因丈夫對科舉毫無興趣,終日長嘆。書中充斥著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系。
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正因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并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述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一樣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正因中考高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沒有人為了什么秀才、舉人磕頭撞板,卻有人為碩士、博士不擇手段。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讀后感(四):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仿佛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西席,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糊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當賬房,飄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凌辱夾雜著悲憤的情緒一下子全部發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那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是一個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鉆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lz13)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這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后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司業。他節節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出世態丑陋,這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加上遭遇與自己甚是相似,立刻產生共鳴。從字里行間也體現出對考場監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狀,這是思想的升華。
儒林外史讀后感(五):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是一幅活生生的社會面貌圖。《儒林外史》把鋒芒射社會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而且是客觀的、寫實的,此刻讀來,仍感嘆不已。
在當時認為舉業高于一切,于是讀書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認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隱藏在這種心理背后的丑態被折射了出來,君不見那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但是當他們考取了功名,真正為老百姓做事,當一個好官的又有幾人呢?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么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夠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余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但與他們相比開頭出現的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游離于統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丑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構成鮮明對照。
而那些有錢的財主們卻又為富不仁。貢生嚴致中是橫行鄉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說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著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這林林總總的丑態也正說明了清朝黑暗統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與無恥,政治的罪惡與社會的腐敗。幾百年后的這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讀后感(六):
我以前很少看小說,總覺得小說無非是以情節取勝,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會寫出跌宕起伏的懸念的。我自己還是很喜愛優美的風花雪月,對于天馬行空的感傷也有興趣。這次是閑來無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種儒林外沒有史的感覺。
對于吳敬梓的這部大作,歷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我也有一點自己的觀點。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點累的感覺,他跟別的小說不一樣,要十分用心的去看,要不然過了幾章之后你就會發現里面的故事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對于這點我很糾結,正因我同時有兩點觀點了。
我一開始就覺得這有點流水賬的感覺,一個人就寫一個小故事,很像一個短篇小說集,而不是長篇小說。這個人的故事說完了,就找個借口,比如說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緊之后那個人就會從下個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發的干干凈凈,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這些人的關聯會在下個或者下下個故事中被運用,這就會讓人沒辦法理解啦。但是,這么多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說明作者的人生閱歷十分豐富,在展現蕓蕓眾生相時的資料也是很齊全的,
小說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那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透過在后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閱讀,與王冕的一生比較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王冕一生受盡磨難,勤奮苦讀,才造就他的博學多才,卻終生不入仕途。與其他的書生諸如嚴監生,范進之類構成鮮明的比較。雖然他們有的夜很苦讀,但大多數是那些市井無賴制備,就是換了一身衣服搖身一變就成了秀才,卻還是總寫雞鳴狗盜,偷雞摸狗的勾當,作者并沒有過多的寫書生們之間的政治斗爭來顯示他們之間的勾心斗角,確實透過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來解釋他們的小丑形象的,諷刺學校過十分明顯。
讀了這本書,我能夠說只學到了一點,就是換個角度來寫東西,任何事物都有機棉,如果就死站在一個角度就永遠不會有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峰感受。
儒林外史讀后感(七):
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為喜愛。《儒林外史》是一本好書,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不得不驚嘆作者的巧奪天工,作者的寫作手法,那些生動的人物,發人深省的故事,喜愛這本書的原因有很多!我來跟大家一一說一下我喜愛這本書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我之因此喜愛這本書還是緣于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眾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并且對于這本書的主題閑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十分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為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聯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贊揚什么反對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正因作者不喜愛做官因此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墳墓,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儒林外史》不僅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到達了超及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因此我更加喜愛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堅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向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讀后感(八):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銳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為民間士林人士。透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說開篇描述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里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理解,心甘情愿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還揭露科舉制度培養了一批庸才及貪官污吏。如像進士王惠那樣,他被任命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詢問當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詢問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詢問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么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夠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余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書中還列舉了范進中舉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直到54歲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進士。范進中舉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為揭不開鍋,等著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后,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給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胡屠戶也一反常態,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云雨雪,辛酸苦嘆。
儒林外史讀后感(九):
儒林外史讀后感
清人吳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現實主義作品,是中國文學史,個性是小說史上一顆璀璨的諷刺文學明珠。同時,它標志著中國諷刺文學在封建社會末期已經發展到高峰。魯迅曾評價到:“在清朝,諷刺小說反少有,有名而幾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儒林外史》。”
自《儒林外史》問世以來,不斷有學者對其進行評點,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臥閑草堂本閑齋老人序(簡稱閑序)和臥閑草堂本回末總評(簡稱臥評),但是他們沒有對此書的諷刺藝術進行全面分析。今人吳組緗、姚雪垠等人主要是從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來評述《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這在他們的文章《(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藝術》、《試論(儒林外史)的思想性》中有論述到。而對《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進行全面分析和經驗總結概括的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本文正是沿著魯迅的足跡,從小處著手,對《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特色加以剖析,在繼承魯迅的諷刺藝術經驗的同時并努力有所發展,一方面使諷刺藝術特色更明了地展此刻大家面前,另一方面透過分析其諷刺藝術手段,使《儒林外史》所要到達的批判封建科舉制度、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的目的更加明朗。
為此,本文將《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特性概括為作品題材的真實性、故事敘述的客觀性、人物對象的喜劇性和細節描述的夸張性四個方面,并對這四個方面進行探討和淺析。
一、作品題材的真實性
魯迅曾多次談到:“諷刺的生命是真實,”“非寫實決不能成為所謂‘諷刺”’。即是說諷刺藝術是要建立在真實性的原則基礎之上的。如第三回寫胡屠戶對女婿范進前倨后恭,妙筆連篇,令人嘆賞叫絕,窮形極相地寫出了八股文化所造成的勢利心理對市井人倫的滲透。這種諷刺描述的世態化顯出了極大的真實性。臥閑草堂本儒林外史回末總評第三回說:“慎毋讀《儒林外史》,讀競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這是對此書諷刺描述的世態化的極妙評述。惺園退士也贊同此說:“《儒林外史》一書,摹繪世故人情,真如鑄鼎像物,魑魅魍魎,畢現尺幅;而復以數賢人砥柱中流,振興世教。其寫君子也,如睹道貌,如聞格言;其寫小人也,窺其肺肝,描其聲態,畫圖所不能到者,筆乃足以達之。評語尤為曲盡情偽,一歸于正,其云‘慎勿讀《儒林外史》,讀之乃覺身世酬應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斯語可謂是書的評矣。”
魯迅在晚年對諷刺藝術的特點概括說:“一個作者,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夸張的筆墨--但自然也務必是藝術地--寫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實來,這被寫的一群人就稱這作品為‘諷刺’。”可見,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之所以獲得這樣的成功,就在于他藝術地寫出了“士林”這群人的“真實”,使之“皆現身紙上,聲態并作”,表現得如此生動、具體,如此逼真。魯迅在其致徐懋庸信中說:“藝術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我們是聽到過的,因為后者須有其事,而創作則能夠綴合,抒寫,只要逼真,不必實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據以綴合,抒寫者,何一非社會上的存在,從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斷,使之發展下去,這便好像豫言,因為之后此人,此事,確也正如所寫。”吳敬梓所寫的正是他自己所處朝代的社會生活。在吳敬梓的實際生活中,以前有過在南京祭祀泰伯祠的事情,經過作者加工,把這些親身的經歷--也就是當時清朝的政治與社會現實,托之明代以影射當時現實的背景;吳敬梓遵循現實主義的真實性原則,描述的是“自所聞見”的熟悉人物,他揮動手中“足以達之”之筆,將這些人物與社會環境聯系起來,以其對現實的較清醒的認識,“托稗說以寄慨”而到達“以公心諷世”之目的,表現出了巨大的諷刺力量。
我們將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加以比較能夠明白,“吳敬梓是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官場丑態,就能格外詳細……李寶嘉歸罪于官場,用南亭亭長的假名字,做了一部《官場現形記》。這部書在清末很盛行,但文章比《儒林外史》差得多了;而且作者對于官場的情形也并不很透徹,所以往往有失實的地方。”這正說明“真實”是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生命力所在。
二、故事敘述的客觀性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還體此刻故事敘述的客觀性即作者直述其事,不加斷語,讓是非曲直自現于閱者面前。如小說第四回,寫范進在母親新喪期間,與張靜齋一齊跑到湯知縣那里去蹭飯,他不用銀鑲杯箸,也不用磁杯、象牙箸,要用白色竹筷。湯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又沒有準備素席,擔心他也不用葷酒,那范進就不能吃這頓飯了。沒想到范進拿了竹筷子,直接就伸向燕窩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進嘴里。臥閑草堂本回末總評第四回評道:“蓋天下莫可惡于忠孝廉節之大端不講,而苛索于末節小數。舉世為之,而莫有非之,且效尤者比比然也。故作者不以莊語責之,而以謔語誅之。”魯迅對這一段評贊道:“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誠微詞之妙選,亦狙擊之辣手矣。”八股取士制使得讀書人大多不講“大端”而“苛索于末節”。作者之喻意堪稱“深遠”。同在小說第四回,嚴貢生才說“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巧在這時,小廝來找嚴貢生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里吵哩。”謊言立馬被揭穿了,不用作者費筆墨告訴我們嚴貢生是怎樣的人,我們已經從謊言中找到答案了。相反,若作者自己來描繪嚴貢生是怎樣的人則達不到這樣的諷刺和直白效果,描繪文字也會蒼白無力。
再如小說第十四回:吳敬梓對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述更為生動、逼真。馬二先生知“那西湖山光水色,頗能夠添文思。”可馬二先生真去游西湖,卻是另一番景象。只見他“獨自一個,帶了幾個錢,步出錢塘門,”大有輕裝覽勝的閑情逸致。然而真實的狀況是他漫無目的地走在西湖邊,能映入他眼簾的是茶亭、酒店和一船一船的女客,他幾乎是看到茶亭就進去坐著喝茶;見到好吃的就“喉嚨里咽唾沫”;碰到游湖的女客就低頭不敢仰視;看到皇帝寫的字就趕緊恭恭敬敬地磕頭;見到書店里有賣自己的八股選本就高興,并且很關心它的銷量;走進“吳相國伍公之廟”,便作揖;到了“片石居”,不賞花園樓閣,只注意有人在請仙,心想:“這是他們請仙決定功名大事,我也進去問一問。”及至聽見請的是什么李清照、蘇若蘭等,他想:“這些是甚么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我不如去罷。”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間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飯,對于西湖的“山光水色”,名勝風物,卻視而不見,無一領會。
這段有名的描述,作者沒有從旁插一句話,全是讓主人公自己行動,而正是主人公自己的行動和語言揭露了他自己靈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作者也正是透過馬二先生自己的行動,顯示出他的性格,對他那種迂腐可笑的思想舉動作了深刻的諷刺和揭露。
三、人物對象的喜劇性
吳敬梓筆下的人物,看似讓人忍俊不禁,實則過后卻讓人有著浮想聯翩的沉思,看似喜劇上演,實則杯具潛伏其后。吳敬梓用喜劇的場面給我們展示的是杯具的人格,并揭示構成杯具人格的原因。
且看小說第七回,寫范進受其師周蕢軒的囑托,到山東上任后,若有他的老鄉荀玫應考,“果有一線之明,推情拔了他”。范進在發童生案頭一晚才想到此事,而正苦于在落卷中找不到荀玫的名字時,一個少年幕客蘧景玉講了一個老先生不知蘇軾的笑話,其中有這樣兩句“四川如蘇軾的文章,是該考六等的了”“學生在四川三年,到處細查,并不見蘇軾來考,想是臨場規避了”。而已中進士的范進愁眉道:“蘇軾既文章不好,查不著也罷了,這荀玫是老師要提拔的人,查不著,不好意思的。”這話從一個進士嘴里說出來,不能不讓人笑著感嘆,簡直是個鬧劇,蘇軾何其人也!范進何其人也!是個深層次的杯具,是封建科舉制度的悲哀,更是封建科舉制度下群儒的悲哀。
再看小說開頭所寫的周進,六十多歲了,連個秀才也不是,因而備受眾人的奚落和嘲弄。當他到省城參觀貢院時,看見兩塊號板擺得齊齊整整,不覺眼睛里一陣酸酸的,長嘆一聲。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的不省人事,眾人把他救醒后,周進看著號板,又是一頭撞將去,這回不死了,放聲大哭起來,一號哭過,又哭到二號、三號,滿地打滾,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鮮血來,眾人將他抬出貢院,他不顧眾人,又放聲大哭起來,直到眾人決定出錢替他買取監生資格,他才再不哭了,爬到地上磕了幾個頭,說:“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劾!”這段并沒有描繪周進的心理動態,而是透過他從哭了又哭到說說笑笑的一連串動作,反映出周進內心世界的微妙變化,把一個對科舉抱有幻想而又備受壓抑、走投無路而又欲罷不能的老書生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了出來。這讓我們看到杯具人物喜劇的一面,辛辣地諷刺了科舉制度的罪惡。諷刺藝術是笑的藝術,而這種笑是含蓄的深沉的嘲笑。
四、細節描述的夸張性
所謂的夸張是指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也叫夸飾或鋪張。藝術的真實并不排斥夸張,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夸張,是諷刺所必要的。《儒林外史》在很多章節中將典型的細節和合理的夸張結合起來,以充分顯示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嚴監生的哥哥嚴貢生,小說第六回,寫他為了白坐船,死賴船錢,別有心機地導演了一出“云片糕莫名變成幾百兩銀子料藥”的戲,他竭力夸張被船家吃掉的云片糕的“高貴的出身”,為了省幾個船錢,顛倒黑白,并以官欺壓百姓,可見其陰險狡詐,可惡之極,這也能夠說是當時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
小說第二十六回里王太太為了夸耀孫家老太太對自己的重視和富貴,說:“孫家老太太,戴著鳳冠,穿著霞帔,把我奉在上席正中間,臉朝下坐了;我頭上戴著黃豆大珍珠的托掛,把臉都遮滿了,一邊一個丫頭拿手替我分開了,才露出嘴來吃他的蜜餞茶。”王太太以為自己這樣說能夠耀自己,滿足自己那顆虛榮的心,卻不知夸張地展示了她自己庸俗可笑和自以為是的一面。那個樣貌吃茶,與其說是享受富貴,不如說是活受罪和自我自我嘲諷罷了。這些例子精彩的描述都因運用了合理的夸張,而取得了強烈的諷刺藝術效果,從而更加真實地接露了問題的本質。
結語
本文論述的諷刺藝術特色體此刻作品題材的真實性、故事敘述的客觀性、人物對象的喜劇性和細節描述的夸張性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是一個互相聯系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也正是它們的有機融合,一來將諷刺藝術的運用提升了一個高度;二來寓莊于諧,使《儒林外史》更為形象,描繪出了一幅晚清封建末世儒林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的諷刺文學的一個里程碑。魯迅對《儒林外史》的評價極高,正是由于《儒林外史》所具有的獨特的諷刺藝術,他說:“寓譏彈于稗史者,晉唐已有,而明為盛,尤在人情小說中。然此類小說,大抵設一庸人,極形其陋劣之態,借以襯托俊士,顯其才華,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諢’……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能夠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將諷刺藝術運用到了一種后人難以企及的境界。
儒林外史讀后感(十):
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為喜歡。《儒林外史》是一本好書,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我不得不驚嘆作者的巧奪天工,作者的寫作手法,那些生動的人物,發人深省的故事,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有很多!我來跟大家一一介紹一下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還是緣于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眾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并且對于這本書的主題閑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十分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為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系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贊揚什么反對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因為作者不喜歡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么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關于這本書的主旨是透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于仕途的情有獨鐘,范進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匡超人、周進、范進等人的不知廉恥。
王冕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借聰明好學,不僅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自學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借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為他明白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樸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于對于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為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著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之后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后商人給他捐了個監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說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明白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么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之后最后上榜了,發榜的那天家里連米都沒了就抱著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后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才清醒過來,之后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眼間房屋田產、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那里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能夠請人代考,能夠行賄,能夠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述。當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墻根前,竟把土墻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么樣的人才官吏,又怎樣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那里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就應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著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到達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僅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到達了超及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相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向傳承下去!
| ID:gzywxxzs
|聲明:綜合來自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推薦]如果您有信息流廣告需求信息流https:///河北雕瓏科技信息流廣告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以信息流廣告投放與托管專業營銷公司,歡迎前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