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1980年代》讀后感-《再見1980年代》讀后感1000字
好幾個星期前就看到了《南方周末》那篇《再見1980年代》,一個人在沙發上喝著茶,窗外驕陽似火,屋內涼風宜人,讀著那些原本不屬于我的懷舊,心中不免生出對那個年代的種種記憶與描繪……,還有那個聽了很多年的字眼“80后”。
提起八十年代,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記憶,比起那些成長在北京的青年一代,我們這些生活在邊遠的山村的孩童,對那個年代的記憶多數是兒時的各種嬉笑、童歡,沒有改革開放前后的比較,沒有城里孩子統一的制式校服,我記憶中的那個年代,連在塵土飛揚的馬路上看到一輛四輪的機動車都是件新鮮事。是的,提起那個年代,我們都要用懷舊的口吻,無論當時你是懵懂無知的孩童,還是情竇初開的少年,抑或是肩挑重任的家庭脊梁……那個思想和自由剛剛開啟的國家恢復期,一切都在復蘇。任曙林用鏡頭記錄著八十年代北京的中學校園——簡單的設施、樸素的裝扮、青澀的愛慕,照片中的那些影像對于我這個八十年初出生的人并不陌生,盡管八十年代末我才走進村里的小學,但是照片中木質的黑板、二八自行車、千篇一律的樸素著裝,還有,那個年代里無所不在的神態,一切都那么熟悉。因為當我在九十年代初走進中學校園,那里的一切也還遠遠沒有超越影像中記錄的八十年代北京校園……所以,這些照片中凝成了永逝的八十年代,同樣也牽動著許多“80后”的回憶。
不記得是什么時候,什么人,把“80后”這個標簽貼在我們這些出生在80年代的人身上,總感覺最初聽到這個稱呼的時候充斥的貶義與責難,“80后”與自私自利、缺乏社會責任感等一系列的負面評價絞在一起,一度有人出來駁斥、辯論,但卻無力扭轉輿論壓力。WwW.330011.coM于是“80”后選擇用事實說話,汶川地震中給了那些所謂的社會學家一記響亮的耳光。是的,看待一個年代的人,不能無限放大所謂的缺陷,先看看周圍的環境吧!先看看所謂的70后、60后,甚至50、40后們,那些自認為經過了血雨腥風,懂得擔當、懂得奮斗、懂得珍惜的長者們思想里面都充斥著什么吧?成長中的經歷不同,對世界的感知就會不同,思想觀念也就不同,想法存在差異無可厚非。是的,我們沒有經歷戰爭、沒有經歷文革,但是我們比前人在更年輕的時候就懂得珍惜機遇、珍愛資源,這些都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差異,不是嗎?
如今集體奔三的“80后”越來越多的初涉職場、越來越多的為人父母、越來越多的肩挑起贍養父母的重任,是的,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加入到了懷舊的隊伍里,看到那些老舊的照片會勾起兒時的記憶,會陷入久久的遐想……再見,1980年代,再見,80后的青春!
《再見童年》讀后感
當我將《再見童年》從頭至尾讀過幾遍之后,我感到自己仿佛從一座歲月的畫廊走過,蜿蜒的走廊兩側排列開一幅幅關于記憶的圖畫,我像是一位時光的參觀者,手中的文字就是我的入場券,與過往時空中一段段回憶彼此凝視,做著將平仄、韻腳、對仗還原為一種生活的努力,這時,我才感覺到靈魂在這些文字的縫隙之間慢慢舒展開來,周遭的喧嘩和浮躁變得安靜,一種從未有過的體驗注入身體,即使時空相隔,文字承載的情感仍然可以用詩的方式傳達到我的心靈,告訴我那些遠去的記憶并不陌生,在我們的語言里,在我們筆下的文字里,它依然嶄新如初,它可以被我們召喚回心中,成為手心里可以牢牢握緊的憑證,在黑夜中,照亮我們和所有那些拒絕遺忘的人們。
詩,與其說是中國文化最高成就的代表,不如說,詩就是我們的生活本身,古人說“詩言志”,還說“不學詩無以言”,這種將語言進一步提純的工作,正是祖先將生活建設其上的開始。人類天生擁有一種表達的本能,表達對周圍人和事物的情感和認知,這種本能伴隨人類步步前行,在一個語言成熟,且文字被創造出來的世界里,這種本能得到進一步的開發,詩,就是人類精神領域的邊界,而那些被稱為“詩人”的人,卻無一不在做著穿越邊界的沖刺,隨著每一次成功的突破,人類的精神世界得到擴展,站在新的領域,期待著下一次的穿越。于是我們就看到詩,從千年前的語境中一路走來,從《詩經》、《楚辭》,樂府、古體、近體、律詩、絕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從兩漢、魏晉、南北朝、唐詩,從宋詞開始的嬗變,到元曲……詩的外延將所有表達的愿望收入其中,匯聚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每一件作品,都是這條河流中的一滴,裹挾著時間如斯而去,被生活吸收的部分,就滲入語言的土壤,組成我們母語的骨骼和血肉;而那些被主流話語拒絕的文字,則重新回到洪流中去,朝向人類精神的大海一去不返。
這世界上,有些事情可以改變,有些則永遠不變。即使在一個“口語詩”、“梨花體”大行其道的語境下,也絲毫不影響,那些飽經風霜的文體,完成其奧德賽式的回歸。這是漢語賦予我們每個人的權利,只是,這種權利同時意味著一種責任,作為一名觀察者,作為一名寫作者,作為一名記錄者,尤其在漢語的歷史上,這種責任對于一個寫作者而言有時過于沉重,于是就看到他們在面對墨與紙時轉身的背影和無聲地出走。但是,這并非全部的選擇,依然還有人選擇了靈魂的冒險,用激蕩的才情和文字與大地簽訂終身契約,在役使靈感集中筆尖的同時,背負起文化和道義的雙重責任,就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者始終的宿命。
人類從伊甸園放逐,語言的諾亞方舟是否可以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園?《再見童年》對這道西學問題給出了一個方塊字的回答。記憶,人類精神力量的源頭,在這片大地上,竟然成為了一種稀缺資源,通過壟斷記憶而壟斷權力,可以說是掌權者問鼎后的首要工作。因此,記憶,就成為了真相的同義詞。我們擁有多少記憶,或者說,我們能尋找回多少記憶,就成為了能否抵達自由的關鍵。但是,自由只有在暗啞無語的情況下,才越發光亮,在一個遍布陽光的環境下,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反光。自由對每個人的重要,卻不是人的唯一性質。心靈的豐富,就像六十億張各異的面孔和表情,讓每一種情感淋漓盡致地抒發,才是讓生命完整的唯一途徑。而在一個記憶缺席的現狀下,保持尊嚴,將是一件多么艱難的事情。
《1》《2》《3》
我們一直在從童年出走,知道天堂已經遠去,了解無憂無慮地幸福只會在夢境里重現,時間推動著我們的年輪匆忙駛過,哪怕只是在一個不經意的瞬間,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什么樣的畫面和情愫涌上心頭,成為我們心中揮之不去的旋律?我想更多的人是一種無奈和后悔吧。在一個普遍失語的環境下,大多數人的心路歷程并無異樣,苦難會摧毀一個人的生活和精神,但是,苦難也會讓人成長和堅強,使那些原本晶瑩脆弱的心靈得到時間的淬煉,擁有金剛石一般的硬度和純度,將情感的原質永恒保留于璀璨的一剎。這,真是作為凡人的物種,不可思議的奇跡,為此,除了稱頌那遠遠高于人類的存在;還有,要感激那些幫助我們尋找到回家之路的詩人。
《再見童年》的內容,全部取材于作者幼年時的經歷,從歷史的坐標上望去,作者成長的歲月,這里的空間正在經歷一個又一個的巨變。作者曾說“我的眼睛具有照相機一般的性質,可以對過去某個場景準確地再現”。的確如此,看過《再見童年》圖畫,就知道,這并非虛言,作者沒有受過任何專業的繪畫訓練,牛刀小試則是在十年前作者出版的《閑趣》中初露崢嶸。而今天將兩個時期的繪畫放置于一起參照,作者在十年前的向度上一日千里。這里只舉兩個小處:寫在清真飯館掛毯上的銘文;掛在墻上的古帖,都并非空穴來風,憑空臆造。
圖像是具體的,尤其是準確還原記憶的圖像,那么相對而言,詩,就是抽象的,較之于畫的創作,詩,有它特殊的難度。如果將這本集子直接呈現在眼前,那么作為讀者的我,會有一種對文字的感受;但是從另一方面看,筆者有幸目睹了在整個詩集創作過程中,作者對詩的認知和創作所經歷的一個個階段,其中的思索和用力,幾乎無法,也不能為外人道也。
詩畫集,詩畫般配,相得益彰,可謂不言自明。但是,作者沒有重蹈舊轍,詩,不僅是畫面的注解,而且本身也要獨立成篇,完成自我敘述的輪回。一首詩,既要畫龍點睛打開圖像背后的時間縱深,也要字鐫金石成為大地上一個不可忽視的坐標點,把歷史的真相和未來的命運指給尋路而來的人們。入畫、出畫,形成圖像與文字之間的美學張力。因此,即使將集子中所有的畫面抽去,從文字的角度來看,這本詩集依然富有審美上的自洽。
文體之間的比較。詩的創作中,作者參對筆者說過,此次的創作要在兩個向度超越十年前的作品,畫,已經做到了;所余就是詩的部分。首要的問題,就是圍繞文體的選擇。在《閑趣》中,作者大量的用曲的形式,兼有少量的詞和詩。而這一次,作者笑稱“將文體攔截在詞的范疇”。理論上,舊體詩要比詞難操作,而詞又難于曲,這樣的三重遞進關系,只有在實際運用的情況下,才能凸現出文體上的落差。這本詩集除了少量的詞以外,大多是律詩。可以看出作者的苦心孤詣,要為思想和情感尋找一種最貼切的文體,作者也說過“用詩不易表達的主題,用詞就很輕易的完成了”。
五言與七言。這本集子中的五言詩占到很高比例,七言詩22首,詞9首,曲一首,剩下的68首皆為五言。據我了解,作者五言詩的創作時段最長,對于五言詩的寫作可謂駕輕就熟。作者也說過“七言難于五言,不僅僅是多出兩個字而已。”作為一名讀者,我感到一首好的七律要勝出好的五律,這可以說是文體的優劣。集子中的佳作不勝枚舉,特別選取《看劍》一首作為例子,這首七律《看劍》,本身具有立意上的創作廣度,同時,長久以來,有兩樣東西值得熱情的人們為之付出全部心血,一為刀;一為筆。而作為鋒刃的刀劍,和作為敘述的筆,一直以來就有著一種天生的親緣關系,鮮血和墨水是互為表里的揮灑與書寫。因此,我們看到許多名家筆下的利刃,泛著獨特的幽光,昭示出作者本人一段打開鋒刃的心路歷程。這首《看劍》,若說是這本集子中的壓卷之作,并不為過,它鮮明地勾勒出作者內心某個層面上的精神形象。這首《看劍》提供了讀者另一個解讀這本集子的視角,在以“童年記憶”為主題的一系列創作中,這一首可以說是一個例外,但我以為它更像是一把鑰匙,用一種反寫的方式將其他的詩篇連綴起來,為那些意欲逃遁或高蹈的解讀進行糾偏,而這在還原記憶的意義上,正是本真寫作的表現,正是通過堅守我們的記憶,生命才擁有獲得尊嚴的可能。<1><2><3>
主題與創作。這本集子的創作過程可以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階段是畫,第二階段是詩。作者在憑借記憶畫出的120幅畫中,選取了今天看到的100幅,并一一配詩。作者在作畫時,并沒有考慮為詩的寫作提供任何意義上的便利,但是進入寫詩階段之后,有趣的事情就出現了,因為在這100幅畫面之中,有許多主題操作起來相當困難。類似于100到命題作文,有的題目勢如破竹,有的則劍走偏鋒。比如說《燙臭蟲》一詩,作者也承認,花的時間最久,與其說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不如說要在思與美之間尋找一個平衡,來鋪排言路和詩情。作者也說“正因為那些難以表現的主題,才讓創作的過程充滿樂趣”。
《再見童年》實際創作的過程歷時八個多月的時間,幾乎在同一時間軸上,我也投入進一次漫長的寫作之中。這段時間,作者和我保持著聯系,交流寫作心得,并及時更新我們的創作理論。那是一段難忘的時光。當我們都完成了手邊的寫作時,才發現冬春暗替。就在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寫作的時間里,同時也完成了一次從主流話語出走的旅行。詩,究竟能否在如今的漢語世界中,傳達作者的心聲?我不敢肯定,但是我知道,文字如同生長在大地上的植物,只有將根系緊緊抓住土壤,才能獲取生命的動力。將那些遠去的語法和修辭從文字的曠野喚回,在光榮和輝煌早已被時間穿蝕斑駁之后,文體背后的真髓才放射出恒久的光芒。只要我們還在說漢語,書寫漢字,那么,前人在文字之中注入的思考和情感就不會無聲流逝,它也許會長久地缺席,被迫或自我放逐,但是,文字永遠朝著心靈之家前行,無論崎嶇和風雨,我們注定抵達彼岸!
詩,不是用來評論的,實際上也無法評論,詩就是詩,是它本身,卻又是一切。一首詩,在每一個讀者眼中、心中,都是不同的,都有著它獨特的美,而這種美,是無法形容,也不能表達,只是心領神會的瞬間,這一刻,神說:“成了。”
今夜,我要再次返回文字之中了,讓思路慢下來,讓感覺純粹,將自己交付給文字,跟隨著那些韻律,我感到自己的手被一個天真的孩子牽起,他一邊開心地朝我笑著,一邊帶領著我,在這個夜晚,一步一步走近我們闊別已久的家園……
(1)(2)(3)讀再見了,親人有感
讀再見了,親人有感
讀完了《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我的眼睛濕潤了。
多么值得尊敬的志愿軍呀!為了革命事業,寧愿自己吃盡苦頭,也要保住這些朝鮮人民的性命。多么值得尊敬的朝鮮人民呀!為了給志愿軍送吃的,寧愿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把打糕送到志愿軍手中……多么感人的一幕呀!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該珍惜糧食,應該多向朝鮮人民和志愿軍學習,同時,我也要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要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推薦】古典文學網古典文學http://.cn/古典文學網是一家專業的中國古典文學網站,提供中國古典小說、古典詩詞、古典名著、中國古代文學故事、古代詩歌詩詞等各種中國傳統文化著作在線閱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