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語文作文』九卷十主題與傳統文化的交相輝映
高考作文是國家文化導向的風向標,反映這一年的文化動向。全國是九類卷,十個主題。四卷全國(一二三加漢語),三市(北京、天津、上海)兩省(江蘇、浙江)自主命題五卷,共九卷。其中,北京卷兩個可選主題。除了全國漢語試卷(黑龍江與西藏)不少于600字的字數要求和北京卷不少于700字的要求,其他都是不少于800字的要求。全國卷有新意,在于寫成演講稿的形式,這種導向很特別。全國三卷,放入小林這個自媒體人的漫畫,給我們一種很接地氣的感覺。這九卷作文題,與我們的傳統文化以及文化自信有些莫大的關系,有古今通變的視角,也有全球、國際高度。新一代的學子,是找回我們的文化傳統,建立文化自信,在風云突變的國際形勢和以中美為主線的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與融合中,能夠通觀全局,占據主動。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出在《左傳》,“夙興夜寐,灑掃庭內”,源于《詩經·大雅》,這都是我們的傳統經典。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涉及到民眾,生存,勞作生產和國家治理及太平,夙興夜寐,掃灑庭內,是先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是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讀傳家,并以家為中心的生活,我們的大量的經典,包含了我們華夏大地上古人的生命觀,民生觀和生活方式。
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是把我們自古以來好的生活方式,精神狀態,生命境界繼承過來,解決我們這個時代對美好生活的探索困境。
從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到1946的新中國成立,到1979年的改革開放,到今年2023年這百年的這個國家、民族的變化,我們要理清,還要有對1919以前幾百年、幾千年要有一個認識,對世界的這幾百年的變化也有認識,我們越能理解過去,也就越能理解未來。
文化的傳承,關鍵靠老師,靠我們的基礎教育。任正非先生也特別強調這一點(詳情)。我們的基礎教育,我們的文化傳承,確實還有不足的地方。傳統文化傳承的師資不足,師道師德,也有待改善。文化的傳承,就落實在師生之間,理清這個關系很重要。我們的教育系統對此是有清晰的認識的,我想未來會越來越好。
寫好這篇作文,必然要有國際視角,北京冬運會,是我們有一次把我們的展示給這個世界,展示什么?我想不是高樓大廈這種外在的,更多是中國人的教養,文化和精神氣質。奧運是怎么參與這個世界,融入這個世界,引領新時代的國際化平臺。要理解體育精神是從身體素質之表象去展現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表現一個民族當下的實力和未來的潛力。
主題“文明的韌性”
文明的韌性,這是一個大題目。全國卷一的“民生在勤”,全國卷二的“百年探索”,全國卷三的文化傳承與師生之道,都在展示我們這個民族的文明的韌性。而北京卷這個主題,我認為韌性不是核心,核心在文明,在對中華文明的理解,理解了這個文明八千年的歷史,文化的源流之便,朝代的變遷,就能理解我們這個民族的韌性。在細看我們的文字,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經典,孔子的理想社會探索(人如何活得更好?),儒家的大同世界的探索,乃至我們天道人道的探索(天文與人文的復合 | 七政),我們的古天文的探索(古天文探索從天球開始 | 文化溯源),我們對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學習轉化,都在表達這個文明的韌性。
2023的色彩
這是我和同事子明一起設計的十二地支書簽,里面有十二生肖,四季之色
2023的色彩,春生夏長秋收東藏,我們的四季有不同的顏色,春是綠的,夏是紅的,秋是黃色的,冬天是雪白的,我們的陰陽是黑白的,我們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是白、綠、黑、紅、黃五色的,中國的顏色都有些特殊的文化意蘊、感情與心態,這些都印在我們的骨子里、靈魂里。2023的色彩,就是我們與這個時代的同呼吸共命運的色彩。
只有真正的理解中國才能真正愛國,只有了解我們的過去,才能理解中國。不僅了解我們屈辱的百年,復興的百年,還要了解我們過往的五千年,或者是八千年的文明的成長史。只有何者為中國(“中國”名義),自我有一個文化、時空和個人價值的定位,此時所言的愛國才愛的真切、堅定。這就要弄清楚國與個人的關系。我們《大學》里有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一種人生追求,可以讓我們更好理解個人與國家的關系。
這道題考的很有高度。可以說是站在東西方文化這樣的一個對話的隱性的內涵中的。西方的音樂和東方的音樂,是兩個文明體系的核心。我們大部分人所受到的音樂教育,多是西方樂理基礎(十二平均律為核心),不管是簡譜還是五線譜。中國的音樂,核心是五音十二律,其中十二律是天地規律,上通天道、天文歷法,下齊度量衡。我們之所以是禮樂文明,樂在我們文化中是核心,表現在方方面面。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我們的《禮記·樂記》大篇幅談我們的音樂,我們的詩歌就是我們的樂,特別是詩經,多是民歌或祭祀樂。我們的古文都是可以吟誦的,我們這個民族就充滿了詩意和音樂之美(通向『詩域桃源』的隱微通道有談)。我們很多人對西方音樂的了解多于對我們自己的音樂的了解,這樣,就很難建立一種深入的對話。
江蘇卷的出題,顯了水平,從物性談到水和鹽,分則各是各,合則有了新的味道。又延展到酸甜苦辣咸無味,五味的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這不就我們的太極陰陽五行思想嗎?這不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嗎?這不就是我們易道思想嗎?陰陽相摩相蕩,相互推移嗎?這里就涉及了我們傳統文化的根了,也是我們這個文化能夠融合新的東西,能夠不斷的變通、自新的源泉。在當今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應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和諧相處,全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不應相互隔離,相互沖突,相互毀滅的,而是相生相親的,和諧共存的,這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很獨特的智慧。
文質彬彬,成熟后的天真,這是剛寫的一篇文章。當時發出這樣的感慨:“就那我近年來寫文章,多是學究氣的文章。總覺得缺乏些生命力,缺乏些活潑潑的勁。這種學究氣的文章適合自己學習,缺少了自然感發性的東西。近來與其說是在寫作,不如說是在做一些經典解釋的工作。這已經脫離了真情流露的文學創作了。有些時候寫了過多的經典,哪些是融合自己生命體驗的,哪些是為解釋而解釋的,已經開始模糊了,這就是我們說的初心還在否?迷于知識,不知修身,不做工夫,那么也就離古典學問越來越遠的。”這些年的寫作,我越來越發現,寫作中我們面對的是自己的內心,那顆心是否純粹,是否真誠,我們是否有勇氣真誠地面對自己,袒露自己,這個開放和坦誠有了,我們才真正對得起讀者,才真的把讀者放在心里,才能真正出好的文章。那么我抽出的就是一個“誠”字,這個字何嘗不是我們傳統文化里極為看重的一個字呢?《中庸》里有“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還有一句"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我們可以體會誠的重要性。
這九卷十個主題,和傳統文化聯系有多大,就不用我再多說了。為什么會呈現出這樣的一個現象,我覺得這不是這是我們教育系統真正的認識到了我們傳統文化對于我們中國人的意義,我們的基礎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教育,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我們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指引,今年高考的這些作文映照了我們這個時代,一個非常好的時代,一個綠色的時代。古老的生命,又一次新生,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我們這個民族真的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