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高考第一年,零分作文引爭議,鄧公:要公平,不能寒了人的心
文 |九鼎鑒史
編輯 |九鼎鑒史
這是1977年恢復高考的第一年,分數出來之后,云南一位考生明明答題答得很好,卻被教育部改為零分作文,鄧小平聽到這個消息,瞬間嚴肅起來,并對教育部負責人直言:以前“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有一位白卷先生,因為不會答題,幾乎交了空白卷,也沒有被判零分,現在這個學生全部寫了,你們卻要判零分,這對考生是多么沉重的打擊。
對此鄧小平直接作出表示,對這篇有爭議的作文進行復議,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要從長遠的角度看問題,培養人才和善于發現人才,教育部卻覺得很為難,那么這位考生的作文到底寫了什么被判為零分?最終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呢?
高考結束后,考生緊張的等待成績,老師們則是抓緊時間批改卷子,不難發現,正在批改卷子的老師并不高興,反而有點唉聲嘆氣的,不過這也怪不到考生的身上,他們都多久沒有看書寫文章了,如果不是鄧小平提出恢復高考,這些考生有的在家帶孩子,有的在農場里干活,各類各樣的生活磨滅了他們讀書的時間。
這邊老師們發愁找不到一篇好的范文,云南的閱卷組卻碰到了世紀大難題,一位考生的作文寫得很有水平,語言犀利、思想深刻,且切中時弊,可對于閱卷租來說確是燙手的山芋。
拿不定主意的組長只好把組內的老師都召集到一起,對這篇作文進行討論,討論中,有人認為該給高分,有人卻認為這位考生的政治思想有問題,爭論不休的情況下,組長一錘定音:先給零分吧。
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鄧小平給出的政策很寬松,可是落實到下方的時候卻問題不斷,零分作文的事情還沒落實,一位叫夏建國的考生又出現問題,分數夠了,可是政審卻沒過,要知道,當時鄧小平在制定招生計劃時,說的是政審放寬,要更多的吸納人才,可是夏建國卻在政審被卡住了,讓其一瞬間從天堂落入地獄,那么他最后的問題被解決了嗎?
畫面一轉,零分作文的主人公出現了,他叫田源,出于對自己能力的把握,他興奮地來到錄取查詢處,當他一臉高興的把準考生遞到查詢老師手里時,卻得到一句:分數不夠沒考上。
當他要求查分時,卻被告知不能查分,時間太緊不允許,他不服,后面的學生催著他趕緊走,別耽誤時間,滿心憤怒的田源和別人發生了爭執,此時主任來把田源帶走,并告訴他的分數是因為作文的原因,讓他回去等消息。
夏建國終于被大學錄取,所有人都為他鼓掌歡呼,他雙眼通紅,眼里含淚,興奮地跑向村委會,而錄取他的是北京大學,這對于一心想要考上大學改變自己命運的夏建國來說,這一刻的心情是無法言喻的,他的夢想終于成功,而這中間最大的功臣就是鄧小平。
當鄧小平聽到有考生因為政審原因不能上大學時,他說出了自己的觀點,鄧小平認為,錄取工作的條條框框太多,思想太不解放,束縛大家的手腳,讓黨不能前進,這在歷史上是存在過的現象,在制定各項政策的時候,人民才是最大的決策者。
古人云:“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搞四個現代化建設,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因此鄧小平直言,必須明確解決兩個問題,第一不能再看家庭出身,血統論太過于荒謬,讓自己的子女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受牽連,這是沒有道理的。
第二個問題就決不能因為“四五事件”而耽誤孩子們的前程,共產黨人就應該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而夏建國就是因為參加了“四五事件”導致政審沒過關,不能夠上大學,鄧小平認為,正是鄧小平為學生的切身利益著想,才讓夏建國能夠上大學,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田源最終還是被大學錄取,可為何他卻在招生辦發那么大的火呢?
在得知自己因為作文而不能上大學時,他一個人消失了四天,他不明白事情怎么會走到如今的地步。
好在最終他走了出來,和工友一起割草干活,就在他考慮要不要重新報名參加高考時,招生們給他打來了電話,他一路狂奔來到了招生辦,得知自己的試卷幾經周轉之后,最終被判為高分,成功被大學錄取。
他雙手顫抖的接過自己的錄取通知書,雙手緊握主任的雙手,一直不斷的說,可當他看到自己不是被北大錄取,而只是一個師范專科時,他懵了,自己分數明明很高,為何只能夠上大專呢?
主任告訴他:各大學校的招生工作都停止了,尤其是北大這樣的大學,面對主任的解釋,田源不能接受,他認為這是招生辦工作的失誤,而不是他自己造成的, 事情的結果不應該由他來買單,最終田源把自己的錄取通知書親手撕毀摔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