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高考滿分作文精選3篇優秀范文欣賞
高考作文最能體現考生對語言文學的掌握和運用,體現考生的邏輯思維,體系架構。因此優秀的作文不僅能讓判卷老師眼前一亮,還能讓自己得高分,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歷年優秀的高考作文范文吧!
1高考作文題目:說紐帶
紐帶是能夠起聯系作用的人或事。人心需要紐帶凝聚,力量需要紐帶匯集。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歷史的傳承、社會的安寧、校園的和諧都需要紐帶。請以“說紐帶”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
名師表示,“說紐帶”的議論文實際上是談人與國家、社會、歷史、文化的聯系,考生應當抓住紐帶指向的“聯系”這一關鍵點,找準一個主題切入論述。考生可以分層次整理自己的論述過程,按照分論點逐一展開,從時間或空間線索上安排文章設計。也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子,對有聯系和沒有聯系兩方面作用進行論述,最終歸結到自己的結論上來。
教師稱,整篇文章要注意邏輯連貫性,觀點明確,論證過程清晰,并且能夠首尾呼應。紐帶的話題給考生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線索,要注意將立意點落腳到文化、歷史和哲學的高度,不要就事論事,要始終把“人”作為作文立意的落腳點。
該題目的優秀作文范文欣賞:
合作才能共贏的道理,如今可謂人所共知,但人類掌握這個道理,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小到人際間的往來,大到文明間的交融,紐帶關系始終是無法割裂的,它也在歷史的演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國家還沒有產生的時候,他認為人類的網絡已經開始編織,其渠道便是語言。遠古先民通過交談、信息和物品的交換,實現了群體間最古老的交往與互相影響,美國歷史學家麥克尼爾稱其為“第一個世界性的網絡”。人類從走出非洲開始,盡管在征服新的土地的過程中喪失了對古老起源的記憶,但相似的生活方式和一定區域內的密切往來,讓我們的祖先懂得了合作的必要性,也意識到了合作中競爭乃至沖突對自身帶來的影響。
數千年以來,文明間的融合讓各自“一榮俱榮”。“條條大路通羅馬”,當羅馬帝國將地中海包攬為“內湖”的時候,歐洲文明開始了第一次交融,同時也孕育出內在的多元性。當大漢使者張騫第一次踏上西域的土地時,中華文明的影響力也開始超越中原,在中亞、西亞乃至更開闊的世界舞臺上發揮影響力。即使如東晉十六國、蒙元時期,客觀上也起到了通聯諸國、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作用。更不必說,鄭和的大名船隊駛向浩瀚無際的大海,將中華的威名和富裕播撒到了南洋、印度洋,文明的紐帶接住和平的商貿活動愈發緊密。
然而,思考歷史,不只是為了記錄過往,更在于反思當下與想象未來。不言而喻,人類文明的確在不斷進步,其依賴的便是這張不斷擴充而又不斷更新的大網,它將人與人、國家與國家、文明與文明連接起來。但在有的時候,只有歷經教訓,人們才知道若利用不好紐帶關系,也會造成歷史的創傷。正如在哥倫布踏上新大陸第一片土地時,他沒意識到眼前陌生的土著與他有著共同的祖先,在經歷血與火的殺戮后,人們才更向往和平,深知聯手合作的收益勝過零和式火并。
紐帶關聯的雙方,只有在雙方實力相當的情況下才更穩固,這符合當代經濟學的邏輯。但并不是所有的關聯都要服膺于資本,更具人道情懷的關聯往往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論是拯救非洲疫病患者和饑荒罹難,還是在印度洋海嘯、海底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帶來的戕害里救援傷者,聯合國維和部隊都在第一線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對于國內的經濟落后地區,也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展開定點支援與精準扶貧。這樣的紐帶關系是血濃于水的情誼,強者幫助暫時的弱者,符合的是人道的邏輯,折射的是紐帶關聯中人性的光輝。
進而言之,歷史的進程從來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不論西方學者愛講的“世界是平的”還是“歷史終結論”能否繼續維系,從長遠來看,全球化的趨勢與合作一體化的浪潮不可逆轉。而關聯緊密后,風險的傳播也會更快、影響更大,這就需要人們在合作共享的同時,共同擔起責任和義務,協力地域可能存在的挑戰與風險,盡力維系和睦的紐帶關系,這才是紐帶關聯造福人類的關鍵所系。
1高考作文題目:重讀長輩這部書
請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篇文章。
我們在長輩的環繞下成長,自以為了解他們,其實每一位長輩都是一部厚書,一旦重新打開,就會讀到人生的事理,讀到傳統的積淀,讀到時代的印記,還可以讀出我們自己,讀出我們成長時他們的成長與成熟,讀出我們和他們之間認知上的共識或分歧……
高考優秀作文欣賞:
十八歲的我們已經長大,今天的重讀,是成年個體之間平等的心靈對話、靈魂觸摸,是通往理性認知的幽徑。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深入思考,圍繞“重讀長輩這部書”寫一篇作文。
爺爺一輩子有兩次遺憾。
第一次是當了十年兵之后,趕上一次大裁軍,又回到了農村,做回了農民。
第二次是回鄉之后遇到招工,爺爺被選中了,因為他有一技之長,以前在部隊里開汽車。可是命運捉弄,體檢時爺爺被查出肺結核,沒走成。
就這樣,爺爺留在了農村。他老到開始翻來覆去說車轱轆話的時候,不知多少次跟我說過這兩大遺憾。記得爺爺當時得出的結論是——命。
從爺爺的口氣里,我感受到城市意味著清閑的工作,富足的生活。日后我漸漸明白,爺爺對城市的向往不會局限于物質層面,他和現在的北漂應該有共同語言,那就是不希望人生過早望到頭。
進城,不光是爺爺一個人的夢想。每一個農村人都有一個進城夢,如果他/她沒有,也會希望孩子有。我小時候,村里誰家有親戚在城里,都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就像桃源中人不知魏晉之別,農村人也不知道北京、上海、濟南有何不同。
大家只知道,城市是農村的反義詞,凡是農村缺乏的都應該能在城市里尋到。從小憊懶的我,每逢干農活都推三阻四。每到這時長輩都會說,好好學習吧,以后就不用受這個苦了。農村生活的主旨就是吃苦,想要不吃苦就得跳出“農門”。
爺爺也是個吃不了苦的人,不是因為懶,而是肺結核搞垮了身體。自我記事起,爺爺就沒有做過重活。雖然如此,爺爺的權威是無人質疑的。從部隊回鄉后,爺爺做了幾十年村支書。但是跟現在那些威風八面的村官不同,爺爺這個“官”只詮釋了“兩袖清風”是什么意思,以致奶奶常說他當官當的不值。后來村里有位老人跟我說,你爺爺這樣的清官太少了,讓我明白正直也是一種功勛。
后來上大學、工作,我算是圓了爺爺的進城夢。可惜的是,我大學還沒畢業,爺爺就打輸了跟病魔的戰斗,無緣目睹真正的城市生活,這或許是命運留給他的第三次遺憾。
我也曾不能免俗地設想,假如爺爺當年進了城,自己的生活會是怎樣的。思考的結果是,一個人無法逆轉命運,但不管在哪里,他都有能力選擇做什么樣的人。
爺爺沒留下什么物件或者榮耀,但我抬頭望向家鄉,總能看到一個老人在村頭漫步,腰挺的筆直。
小編推薦:2023優秀高考作文范文欣賞
1優秀作文題目:文化行囊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經備好,開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檢行囊會發現,有的東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暫時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準備,有的會一直伴隨我們走向遠方............
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征鮮明。
高考范文欣賞:
彭麗媛說:“傳統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糧。”生于斯,長于斯,渾金璞玉,天然美質。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攝了你的魄,卒成豐富的內在。 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風度,也曾大碗喝酒,暢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熏陶渲染、陶冶心性,養育情懷。情感豐富來源于文化的底蘊。 正如古語“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風,不知不覺文化融在了品性里,成為一生的底色。
就好比沙龍孕育了林徽因這樣的奇女子,骨子里都帶著一種動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好似山里的黃鹿,從不想痛苦的事,從不發怒,從不傷心。”眸子里顯現著山水的靈性。這種無法否認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會讓異域之人賽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養育她的中國,帶著一種文化的憂傷。
文化是一個人的魂魄,無論是信天游還是沂蒙小調或是閔音,都在生命里唱響。
《雅舍談吃》中,梁先生大談令他魂牽夢繞的正陽樓的烤肉,薄如紙的燒餅和一鴨三吃的北平烤鴨。老北京的文化符號連同胡同與冰糖葫蘆刻到了他的腦海里,在內心中未然成杯。抑或是葉子說她發了瘋地想念南京,想念路邊攤的蝦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馬路上油沆氣混著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將車站修在周圍綠得不像話的群山。這是石頭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讓生活豐富且安詳。 所以說,鴻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靈氣。
傳統教育中《顏氏家書》更是以“令熟讀經史子集”為教育目標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我們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說文化成為自我的內在。而這種巨大的影響,是夏懷罵蟲,玩物成癡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從文念念不忘的鳳凰古鎮,是莫言傳奇魔幻的山東高密鄉。今生今世,定時和骨子里的文化白首相依,不離不棄。 而羅素感概“參差百態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鮮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恒。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歷年高考優秀的滿分作文,供大家欣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