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的文學作品普通話三分鐘范文匯總五篇
第一篇: 我喜歡的文學作品普通話三分鐘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風箏,它拴著正直、勇敢、善良、忠誠。它是象征我們人格的風箏,讓我們勇敢地追尋那支風箏。
《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年少時的阿米爾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爺,他本與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卻也存在等級觀念和宗教種族觀念。因此阿米爾捉弄哈桑之后,盡管心懷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辯解和自我原諒。但在一次風箏比賽后,因為阿米爾的懦弱間接地逼走了哈桑,不久后看書也隨父親去美國。成年后的他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卻發現了一個驚喜謊言。他一點點探索,在戰爭中的阿富汗,他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已經離世的哈桑的兒子,找回了那支他曾丟棄了的風箏。
這本書讓我深深地震撼,原本的阿米爾是懦弱的,無法保護也無法面對自己的伙伴。好在他還是找回了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傷害都可以彌補的。有的風箏是再也找尋不到的。所以說阿米爾是幸運的。
這也使我聯想到學習,當我們遇到難題時,有時是懦弱地遠離難題,有時盜取別人的方法解決難題,難題于我們而言,難道不是一次好的鍛煉機會嗎?正確的應該是迎難而上。抓住成長的機會,抓住即將遠走高飛的“風箏”。
細細想來,我們似乎比阿米爾更幸運,他與哈桑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風箏”是殘缺的,而在這“風箏”的背后,附著的是人性、是誠實、勇敢、善良的品質。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們的“風箏”才算一個真正的“人”像年少的阿米爾,他那懦弱的表現使他的“風箏”丟失。即使后來不顧一切的救贖,得到的也只有殘敗的“風箏”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更傷人。而罪惡導致的善行,卻是最大的救贖。
在那飄蕩的風箏上有著對人命運的掌控。無論因什么,為什么,我們都應牢牢地抓住它,即使錯過了花滿枝椏的昨日,也不要錯過今朝。
第二篇: 我喜歡的文學作品普通話三分鐘
它講述了一個叫魯濱孫的人因為愛好探險不幸流落荒島,在島上靠著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克服了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沒有住處,自己砍樹;沒有食物,自己嘗試著打獵、種谷子、馴山羊、曬葡萄干……他還在野人手中救下了俘虜,在自己的教化下成了忠實的仆人。在我們的習生涯中,我們一路向前,路是平坦的,即使有一些阻礙,也是爸爸媽媽們替我們擋去。在平常生活中,父母總是認為學習最重要,衣服他們洗,飯也他們做,為了讓我們節省時間學習,一些很簡單的家務事,也都是家長做。雖然學習很重要,但是從小鍛煉獨立,堅毅的性格和遇到突發事件時的應變能力更為重要。
讀完這篇課文,我不禁想到如果是我們流落荒島,我們會怎樣?在荒島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險境下,我們能像魯濱孫一樣很快鎮定下來,了解處于什么樣的困境嗎?不,我們不會,我們會驚惶失措,不會考慮到現實的處境,更沒有自救的能力。在沒有食物的荒島上,我們會像魯濱孫一樣,自己打獵,嘗試種地嗎?不,我們不會,我們只會撿食野果,等待死亡的降臨。在野人撕咬自己的同類時,我們有膽量像魯濱孫一樣勇敢地站出來嗎?不,我們不會,我們會以最快的速度躲得越遠越好,恐懼不安的為自己祈禱。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懦弱,在毫無波浪人大海上,讓我們學會不要一味地依賴。
一個人在荒島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八年,靠得是什么呢?靠得是活下來的堅定信念,靠得是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智慧。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遇到了困難,也一定要學一學魯濱孫戰勝困難的精神!
第三篇: 我喜歡的文學作品普通話三分鐘
最近讀了一本書,名叫《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主人公魯濱遜是英國人,出生于17世紀中。他從小就喜歡探險,在他19歲那年,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和阻攔,過上了航海冒險的生活。一天,暴風把魯濱遜所在的船只吹翻了,魯濱遜沒有被淹死,但他漂流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荒島上。
魯濱遜沒有放棄生的希望,他開始嘗試自己建造房子,開墾土地,種植糧食,圈養動物,修建船只……他靠著頑強的毅力和驚人的智慧,在這個孤島上足足生活了28年!最終回到了故鄉。
讀完這個故事后,我對主人公魯濱遜的智慧和毅力感到深深的佩服,他是有多么大的毅力才能在這個環島上生存下來啊!設想:假如是我,我能在這個孤島上生存下來嗎?我能像他一樣不放棄,尋找生的希望嗎?我能像他一樣自力更生嗎?答案是:不能。想想我自己,幾乎一點自理能力都沒有,早上要媽媽叫我起床,不會梳頭,不會洗衣服,家務活也很少干,連煮飯都不會,想想都覺得慚愧。我和魯濱遜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呀!
我想:我一定要向魯濱遜學習,首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麻煩爸爸媽媽,自己梳頭,自己洗衣服自己疊被子,自己上學,多做一些家務活,提高自理能力。還有,我們在困難面前也要向魯濱遜學習,不畏懼,不退縮,勇敢面對困難,克服困難!
第四篇: 我喜歡的文學作品普通話三分鐘
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高三(8)班的蔡xx。在這里,我想給大家分享的書籍是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
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煉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無須圖表與詮釋就能打動并啟發吾人。有近似川端康成《千羽鶴》般的輕描淡寫,又非馬哈福茲《開羅三部曲》般現實晦澀,尤為出色的是作者筆下那緩慢而又沉靜的痛苦,敏銳與真實。
這部小說以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美國為背景,深刻講述了父與子,人與上帝,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脆弱關系,描繪出了一個忠誠與血緣的動人故事。阿米爾的故事是在一種淡淡的回憶的筆調下開始的……阿富汗的故鄉,阿米爾與仆人玩伴哈桑,還有懶洋洋的悠長童年,人生最美好的時刻也不過如此。但童年與成年的節點總是充滿悲傷,一只被割斷了的藍風箏,成為了阿米爾和哈桑心中永遠的痛。面對被污辱的哈桑,阿米爾是懦弱的,逃避的。事過境遷,負罪感卻并沒有因時光流逝而消散絲毫。當一切有關身世的謎團被解開,阿米爾心中對親人與良知的呼喚愈發強烈,為了找回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他重返故土,追憶已逝的哈桑,與孩子一起放風箏,道出了心中所想“為你千千萬萬遍”,當阿米爾捕捉到孩子唇邊的"一抹微笑時,他才真正得到了救贖。
讀這本書不需要一氣呵成,枝節復雜而情節動人的故事往往要以從容平和的心態品讀,就像微風輕拂羽毛,繼而輕觸掌心的踏實感。每個人都有自己回憶往事的方式,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有的是一如小英子清澈眸子般無憂無慮的童年,捷克詩人塞弗爾特的《世界美如斯》,用溫情與美好濾掉沉重往事,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只藍風箏,伴隨的是這樣那樣的心結,但只要回歸赤子之心,愿意用一生去彌補就一定能找到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沒有任何文學作品可以脫離時代背景而不朽,如果《追風箏的人》只局限于個人恩怨情仇,那么故事立刻就會淪為失敗之作,相反,在小說中,飽滿復雜的文化情調隨處可見,蘇聯入侵,穆斯林文化,內戰爆發,君主制的終結,看似毫不相關的歷史情節,被天衣無縫的融入了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中,成為了小說的不朽之處,這就好比鮑勃·迪倫與村上春樹,同樣是文學大家,同樣是沉迷于搖滾和爵士樂,但結果終究由時勢所決定,當迪倫背著吉他,輾轉各國,為自由和未來奔走呼號時,村上春樹還只是個整天泡在爵士樂酒吧里做著文學夢的學生,村上春樹同樣是文學贏家,只可惜輸給了自己的時代,這也印證了好的文學作品需要鑲嵌在時代背景中才會更富深度。
關于文學,其實從來不存在固有形式,紙質書是一種方式,電影,詩歌,戲劇同樣飽含文學色彩。你可以聽周云蓬,聽李志,聽張晏銘,在游吟歌手如詩的歌詞中感受本真而澄澈的靈魂,你可以看王家衛,看陸川,看賈樟柯,在一幀幀文藝畫面中體味超越文字的現實精彩,你可以看《海鷗》,看《安娜·卡列尼娜》,看《牡丹亭》,在中外戲劇的舞臺追光下如飲甘霖,一切形式都無法磨滅文學的本質,無論是書,是歌,還是戲劇,有心去感受,就會得到回饋。
文學的意義在于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孤陋,不偏執,讀書多了才會越發知道,自己了解的太少,愿你可以選擇一本有熱度,有情懷的書,在逼仄的時光里,找到自己的影子,開拓自己的天地!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
第五篇: 我喜歡的文學作品普通話三分鐘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對于我這個愛書如命的少年來說,他更是我形影不離的好伙伴。
我讀書是從學前班開始的。那時候還小,是爸爸媽媽讀給我看。上小學認得字多了,就慢慢養成了自主閱讀的習慣。
實話實說,我的課余時間,一大部分都花在讀書上了。我看書的時間并不固定,早晨上學前有時間看一會,中午吃完飯看一會,晚上做完作業看一會,臨睡前躺在床上還要看一會,有時看到精彩處上廁所的時候也要帶上書看。
我看的書也很雜,有作文書,有名著,有動漫,也有偵探小說,還有各種雜志。天文、地理、歷史、軍事,能看懂的也看,看不懂的也要去湊湊熱鬧。
書中的內容豐富多彩:新到最新科技,舊到中外歷史;大到無邊無際的宇宙,小到一滴折射陽光的水珠;遠到遙遠的太空,近到發生在身邊的故事。
書中的故事常常吸引著我,書中有的人克服困難走向成功,有的人被困難嚇倒最終成為失敗者;有的人遇險身亡,有的人則大難不死,更加珍惜生命,活出了精彩的自己;有的人投敵賣國充當漢奸,有的人為了國家民族利益拋頭顱灑熱血,無怨無悔;有的人為了金錢違法亂紀,有的人則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捐給需要幫助的人。讀書讓我識人斷物,讀書讓我知書達理,我愛讀書!
看了那么多的書,不僅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還開闊我的視野。書就是我的好朋友,我愿一直與他為伴,讓他伴我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