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作文
蟋蟀作文
篇一:蟋蟀
蟋蟀也叫蛐蛐,它是一種好斗的昆蟲。成年的蟋蟀身長約30毫米,是黑褐色的。頭上長著一對長長的觸角,比身子還長一些,他們有六只腿,前面一對又細又短,中間的稍微粗一點,長一些,后面那對足最長,并且長著許多小刺,公蛐蛐有兩條又細又小的短尾巴,而目蛐蛐卻有三條尾巴,中間那根最長,就像一個橫寫的“山”子。
秋天,是蛐蛐最活躍的季節。在郊外的草叢里,在舊墻的磚縫里,經常聽到它們那似“彈琴”般的歌聲,這聲音可不是從嗓子里發出來的,而是它的翅膀振動發出來的,蛐蛐的內翅大多數已經消化了,這倒為我們捉蛐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斗蛐蛐是一種很有趣的游戲,兩只蛐蛐一見面就生氣,身子往后退一步,渾身抖動,像對方示威,然后迅速撲向對方。咬的不可開交,幾條腿在地上蹬來蹬去,這是他們再斗勇,斗智斗體力的階段。過一會,你就會看到一只堅持不住,敗下陣來,奪路而逃,勝者則得意地叫起來,有時,勝者還想擴大戰果,不加思索的追過去就會被對方踢去老遠,反勝為敗。
蟋蟀不及好斗,它們在建筑住宅上更有意思呢!
蟋蟀沒有特別好的工具,也并不是挖掘技術專家,他們的工具非常軟弱,秋末冬初,它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搬掉大的土塊,他用有力的后足踏地,將泥土退到后面,傾斜的鋪開。如果感到疲勞了,就在未完工的家門口休息一會,不大一會,家的重要部位就完工了,洞就有兩寸深了,夠寬敞了,余下的每天做一點,漸漸的就全完工了。
蟋蟀只要一叫,就意味著秋天要到了,蟋蟀其實是一種挺有意思的昆蟲呢。
篇二:蟋蟀
我在家里養了一只蟋蟀,那是從我家鄉地里抓來的,它十分兇猛。它長著一雙像紅寶石似的眼睛,兩顆小而鋒利堅硬的牙齒可以輕松把我們的皮膚咬破。它的前兩雙腿用來“爬山”,后面的腿長長的,像兩把帶著尖刺的鋸子。
我把蟋蟀放進一個透明的瓶子里,在周圍扎了許多小洞洞,把它愛吃的嫩草也放到瓶子里。只見它先爬到嫩草上,用前面雙腿夾在上面,這樣可以確保自己在吃食時不會掉下來。再用兩顆鋒利的牙齒把草葉撕成碎片,放到嘴里咬,最后吞到肚子里。不一會兒,蟋蟀就把草給吃光光了。(中國作文網 www.t262.com)
吃飽了,它就會嬉戲。它用頭使勁撞瓶身,利用尖刺腿跳幾下,把瓶子都撞倒了。它還拍拍翅膀,粘在瓶的兩側爬上爬下。這就是它簡單的游戲。
玩累了,它就站在瓶底睡大覺,不像我們會躺著。
有一次,我準備去上學的時候,忘記把瓶蓋關上,下午放學回來,它把我可憐的小紅豆給吃了,還在我的書桌上拉屎,那時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從天花板上掃下來。
這就是我家的蟋蟀,我們要保護好蟋蟀,不然,太多的野草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我愛蟋蟀!
篇三:蟋蟀
我十分喜愛小動物,特別喜歡蟋蟀。每到秋天我都要逮上幾只養起來,直到現在我還保留著前幾年給蟋蟀錄音的磁帶呢!
蟋蟀俗稱燦燦,也有人叫它促織。
蟋蟀是一種好斗的昆蟲。它的身子約20毫米長,是黑褐色的。頭上長著一對長長的觸角,觸角比它的身子還長呢。它有三對腿,前面的一對又細又長,而且還長著許多小刺。公蟋蟀有兩根又小又細的尾須,母蟋蟀卻有三根尾須,中間那根最長,就像一個橫寫的“山”字。
秋天,是它們最活躍的季節,在郊外的草叢中、磚縫里,經常傳出它們那美妙的歌聲。這聲音可不是從它們的嗓子里發出來的',而是它們的翅膀振動發出來的。蟋蟀的內翅大多數都已經退化了,這倒為我們逮蟋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斗蟋蟀是一種很有趣的游戲。兩只公蟋蟀一見面就氣不打一處來,只見它們身子往后一坐,渾身抖動,向對方示威,然后就迅速撲向對方,咬得不可開交。
只看到12條腿在地上蹬來蹬去,這時正是它們斗勇、斗智、斗體力的相持階段。過了一會兒,終于有一只堅持不住,敗下陣來,奪路而逃。勝者得意得叫了起來。有時,勝者還想擴大戰果,不顧一切地追殺過去,結果反被對方一腳踢出老遠,變勝為敗。
可見,勝與敗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就看誰臨陣發揮得好了。
至于蟋蟀為什么還被稱作促織,那是因為它們一叫就意味著秋天到了,好像在催促人們趕快織布做衣,準備過冬。小小的蟋蟀哪里知道它們還有這種本事呢!
篇四:蟋蟀
一身黑亮的盔甲,一對長長的觸角,加上又尖又細的尾巴,組成了那只可愛的黑色戰將——蟋蟀。
我十分喜愛小昆蟲,特別是這些可愛的黑色戰將——蟋蟀。每到秋天,便想方設法“搞”上幾只,寶貝似的養起來,這都成了我公開的秘密。這不,星期天,同是昆蟲迷的表哥特地給我捎來一對蟋蟀,把我給樂壞了!
看,它們渾身上下穿著又黑又亮的盔甲,顯得威風凜凜!頭上一對長長的觸角(比它的身子還長呢),不時進行360度全方位“搜索”。最有意思的,是它的三對腿,一對比一對長,一對比一對粗,最后面的后腿不僅又粗又長,而且還長著許多小刺,讓人看了不禁有點心虛。是公的,還是母的呢?我細細觀察蟋蟀身體后面那幾根“天線”——“一根,兩根!”耶!只有兩根尾巴,它們是公的。(母的中間還有一根,呈“山”字形)
蟋蟀生性脾氣暴躁,這兩只公蟋蟀一見面,氣就不打一處來,弄不好馬上開戰,好像它們這一身戰甲真的專門是為打架而準備的。這不,我剛想找個罐,好讓它們各得其“所”,里面已經“戰火紛飛”了:
只見它們身子往后一坐,渾身抖動,開始向對方示威,還不時“瞿——瞿——”地叫上幾聲,像是在為自己壯聲勢。緊接著,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向對方,咬得不可開交。12條腿在地上蹬來蹬去,移動迅速,以至于我根本看不清它們是怎么動腿的。動作敏捷的蟋蟀,忽進忽退,忽左忽右,斗得“不亦樂乎”,這正是它們斗智、斗勇、斗體力的關鍵時刻。
終于,有一只堅持不住,敗下陣來,奪路而逃。勝利者得意地叫了幾聲,不知道是它想擴大戰果,還是意圖根除后患,它又乘勝追了過去。看來,要“刺刀見紅”了,一直緊張而又興奮地關注“戰局”的我趕緊出手,把戰敗的蟋蟀救了出來。一場血腥的“屠殺”化解了!我暗自慶幸。
聽表哥說,蟋蟀又叫蛐蛐,還有人叫它“促織”。有這么怪的名字嗎?這可難倒了我這個蟋蟀“研究專家”。趕緊考證!原來,蟋蟀一叫,就意味著秋天到了,就像在催促趕快織布做衣,準備過冬呢!小小的蟋蟀還有這種本事呀!真是“蟋蟀”不可貌視,海水不可斗量呀!
篇五:蟋蟀
夏秋之際的夜晚,人們常會聽到草叢中傳來“曲兒……曲兒……”的聲音。那昆蟲中的“歌王”——蟋蟀在“唱歌”呢!
蟋蟀又名蛐蛐兒、促織,白天躲在草叢、土洞中,夜晚出來活動,以樹苗、農作物、水果為食,是種害蟲。
蟋蟀的身體呈黑褐色;圓圓的頭上頂著一對細絲般的觸須;寬闊的胸部兩側長有六條長腿,其中后腿又粗又壯,使蟋蟀長跳躍;腹部的末端還有兩根尾須,能起到感知周圍動靜的作用。
其實,蟋蟀不會嗚叫,“唱歌”全靠翅膀。它的前翅上有許多硬齒,相互摩擦時,硬齒撞擊就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而且,只有公蟋蟀才會發聲,它賣力地摩擦前翅,是為了告訴勾蟋蟀:“快來和我交朋友吧!”同時警告其他公蟋蟀:“禁止闖入我的地盤!”
蟋蟀的脾氣很不好,特別是兩只公蟋蟀遇到一起很容易打架,它們用嘴巴相互咬,直打到頭破血流。當失敗者逃走時,勝利者就會大聲“唱歌”,十分得意。
因為蟋蟀善鳴好斗,從唐代起,中國人民就開始飼養蟋蟀,把斗蟋蟀作為一項娛樂活動。斗蟋蟀和釣魚,養鳥一樣,成為中國民間文化的標志之一。
篇六:小蟋蟀
踏出高鐵站,立刻被火辣辣的艷陽照射得差點睜不開眼睛。看看不遠處,滿臉笑容的外公早已等候在那,我飛奔過去,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而后鉆進車內,直往外公外婆的農莊馳去。
到了農莊,戴上外婆為我準備好的斗笠,提起小水桶、拿著小鏟子,迫不及待的跟在外公屁股后面,興奮的在果樹間穿梭,因為今天外公要帶我去見見草叢里的“嬌客”。
外公帶我來到一片有些草叢的黃土地,說:“就是這里,挖寶吧!”我蹲下身來,看見草叢間原本平坦的土地上,有一小堆一小堆用圓形小土球堆砌起來的小丘,但是除了這些靜默的小土丘及一旁隨風搖曳、款款擺動的小草外,其它別無一物。“這里嗎?這里能有什么啊?”我詫異的問外公。“你別看這里表面上平靜,里頭可是大有玄機、生意盎然呢!別急,等會你就會明白這草叢里的小秘密了。”外公一邊說著,一邊用小鏟子撥開小土丘,再鏟了幾下,土丘下的洞穴就現形了。只見外公拉來了水管,直往洞里猛灌水,不一會兒,洞穴里便匆匆忙忙的爬出一只黑褐色圓頭圓身的小家伙。趁它還來不及鉆進別的孔穴之前,外公伸手逮住了它,然后將這只“肚猴”放進水桶里。我也如法炮制的學著外公撥開小土丘上的沙粒,挖通原本藏在沙粒下的小洞,而后朝洞穴灌水,果然一只只蟋蟀便手到擒來了。外公告訴我這就是所謂的“灌肚猴”,“肚猴”,就是蟋蟀,俗稱促織、蛐蛐兒。
我仔細看著水桶里的幾只蟋蟀,它們都有著黑褐色的身軀,頭部長著長長的觸角,后腿又粗又大,便于跳躍,體長約兩、三公分。雄蟋蟀好斗,兩翅摩擦能發出聲響,雌蟋蟀不發聲。我想起古書里曾記載古人畜養蟋蟀及斗蟋蟀等事,例如《詩經》里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唐朝《開元天寶遺事》里也記載:“宮中秋興,妃妾輩皆以小金籠貯蟋蟀,置于枕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亦效之。”宋朝宰相賈似道整日與群妾蹲跪在地上斗蟋蟀,《類書纂要》中曾記下“賈似道于半閑堂斗蟋蟀。”之事,可見蟋蟀雖是會破壞各種農作物的根、莖、果實、種子等的“害蟲”,但自古以來卻是許多人愛不釋手的小寵物呢!此外,還有些地方會將蟋蟀當成小吃供人食用,而在泰國、柬埔寨等國家,更有將蟋蟀用油炸的烹煮方式做成食品的呢!
看著水桶中活蹦亂跳的蟋蟀,它們似乎很緊張,沒有一刻安歇。我不忍心讓它們互相打斗,更不忍將它們炸成食物,于是在捉完蟋蟀后又將它們放回土里,等待下次回來農莊時再次將它們“灌”出來,看看這些“草叢里的小秘密”──久違了的蟋蟀是否又長大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