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改革開放時期的青年使命擔當對當代青年的啟發錦集三篇
【篇1】論改革開放時期的青年使命擔當對當代青年的啟發
改革開放40周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是中國重溫歷史,展望未來的特別之年.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的偉大實踐。
回顧改革開放這一偉大革命帶來的成就,中國面貌翻天覆地的變化便是最有說服力的答卷,其中每個家庭所經歷的改變更是其中的縮影。它所積累的寶貴經驗,讓后人不斷從中汲取智慧,獲得繼續前行的力量。
四十年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變化,作為一個80后,是看著黑白電視長大的一代人。那時候有電視的都沒幾戶人家,我記得那時我家有個14寸的黑白電視機,家里每天都圍滿了人?!逗谪埦L》,《舒克與貝塔》對于80后的我們來說,就是一種幸福了。想想如今的變化那真是天翻地覆。生活中各個方面都能深刻體會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進步和變化。
改革開放四十年值得自豪,但絕對不是自滿的理由,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改革開放快速發展帶來的一些問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日益突出,為此,我們實施精準扶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重生態文明,著力解決不平衡的問題。同時處理醫療問題、居住問題等,全面保障人民生活。其次,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黨風廉政建設刻不容緩。只有解決好這些矛盾與問題,才能使我們的發展更全面,更公平,更充分,才能不忘初心,繼往開來,讓社會發展更上一個臺階!
【篇2】論改革開放時期的青年使命擔當對當代青年的啟發
任何社會的教育或者教化都是為了塑造bai其所需要的人才。我國力倡素質教育也是為了這一目的。我國高等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德才兼備"型人才,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會大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人有著多方面的要求,而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墒?,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些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表現出淡化的傾向,這與社會生活要求人們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背道而馳。因此,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一個緊迫而又重大的課題。
一、當代大學生凸現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淡化
1、重個人前途,輕社會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社會。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是有理想的,他們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頭地,但有的僅僅局限于實現個人的理想,而沒有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緊密聯系起來。一部分大學生認為社會理想太遠、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個人的現實生活才是最實惠的。因而他們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的命運,更多的是關注自身發展的狀態和現時的利益,進而強調人首先應對自身、對家庭、對現實負責。從本質上看,這些大學生是缺乏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系的認識,缺乏對自己負有歷史使命、社會責任感的正確認識和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應具有的主人翁的嚴肅態度。
2、在人生的奮斗目標上表現為日益增強的個人意識逐步取代了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漸得以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們必然從自身的利益需求出發選擇自己的行為,人們必須學會根據社會、市場的需求和動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發展。個人的個性和地位真正凸現出來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視并積極追求個人的價值尊嚴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識、進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責任明顯增強。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功利傾向還表現在,對將來能獲得直接利益的知識能力加倍學習訓練。對不能獲得直接利益的學習則敷衍抑制。
3、盲目的自我膨脹和實際的自卑意識。一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無論是對自己的知識還是動手能力都估計過高,超出了實際水平。另一方面,又不能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一旦觸及到具體問題,又轉化成抱怨環境、無所作為的自卑意識。這些大學生同樣是對自己所負的社會責任感激歷史使命感缺乏正確認識。
4、重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在利益關系上表現為以"我"為中心。這些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個人施展才干、大顯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臺,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強烈地意識到個人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但同時又意識到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無情,惟有坐上個人奮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壓力下,目光定格在個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從"我"出發,以"我"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實現、完善自我價值"。當集體與個人發生沖突是,只強調個體,并以"我"為主;當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矛盾時,則以個人利益為重;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在選擇職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實現并重。有些大學生對那些不關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態度,完全忽視了自己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淡漠甚至缺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當代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潮的影響。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想家片面夸大了社會和他人對個人制約的"異己"力量,把"單純利己"奉為評價人的行為是否道德的唯一標準,這種觀念正好為道德判斷能力較弱的青年大學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論依據。于是,在這部分學生心目中,出現了關心自我,追求實惠,只要權利,不盡義務,為出人頭地而學習的現象。
2、獨生子女的優勢性,使大學生對自我過分關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的優越,父母對于女的過分溺愛,使這一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練。與以前的大學生相比,他們意志顯得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差;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他人、社會的要求高而多,對自我的要求低而少??紤]更多的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為家庭、為社會做些什么,權利意識強而義務感、責任感、使命感弱。
3、中國教育歷來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而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性發展的重視似嫌不足。我們過去德育工作的失誤和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沒有很好地重視德育的本體功能,總是想培養從社會某一角度看來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經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歡用一些外在的社會標準來要求和評價德育活動及學生的道德面貌,如我們經常教育學生為祖國、為社會而讀書,經常要求學生要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責任要求過于理想化、成人化,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這是對學校德育的一種苛求,也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實現的。在學生應當與可能承擔的責任中,我們習慣于以成人視野中的主流價值取向為標準使強加于學生身上的責任理想化,卻不尊重主體性人格,全面拒斥著、阻抑著青少年那些常常被成人稱之為"調皮"、"搗亂"、"不聽話"、"別出心裁"等等的行為,結果要么是學生的主體性被壓抑、心靈受傷害,要么是毫無責任感可言;假大空的責任要求往往導致學生本應承擔、也完全可能承擔的基礎性責任被忽視,以至造成某種"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真空狀態。
三、高等教育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強化
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價值,但它"首先是用來實現某一社會目的的一個社會手段,社會需要借助這一手段保證自身的生存。"這就是說,教育也應該承擔一定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教育的這種社會責任是由教育主體對作為教育客體的學生的塑造、培養來完成的。這就是弗洛姆所說的:"教育的社會功能是使個人具備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起到應起的作用的資格,也就是說,把他的個人個性塑造得極為接近社會個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需要。"
首先,高等教育要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就應該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個人與社會之間是一種既有區別又相聯系的關系,是一種共生共存、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離不開社會,"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另一方面,社會又離不開個人,沒有個人,社會就不能存在,就此而言,"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如果大學生正確地理解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就有利于其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的發生。
其次,高等教育要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就應該堅持正確的道德價值導向。"每個社會都設法建立一個意義系統,人們通過它們來顯示自己與世界的聯系。"可是,在當今中國這樣一個多元社會里,由于經濟成分、利益主體、利益關系等的多樣化,人們(包括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社會的意義系統處于一片混亂之中,人們在精神上困惑、迷惘,其精神家園面臨著被摧毀的危險。這種情況決定了"改變精神價值觀念是使現代社會擺脫危機的唯一出路。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始終如一地堅持以集體主義道德為核心的道德價值導向,以便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使他們能夠處理好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之間、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同時,高等教育對于禁止什么、提倡什么要有明確的態度,對于社會上出現的消極現象應當予以揭露和反對,讓每個大學生都明白反對消極現象是自己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再次,高等教育要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就應該使大學生懂得承擔社會責任是其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有些大學生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就是因為他們把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對立起來,認為如果追求社會整體利益,其個人價值的實現就必定會受到影響。其實,個人價值的實現是離不開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的。沒有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即沒有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沒有生產關系的完善,沒有精神文明的進步,就不可能有個人價值的實現。可以這樣說,社會整體利益的內容如何,個人利益的內容也就如何;社會整體利益發展到何種程度,個人價值也就實現到何種程度。這就意味著,社會整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源",個人利益是社會整體利益的"流"。個人價值要實現,唯一的途徑在于推動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在于每個人主動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因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大學生如果懂得了這一道理,就會自愿地形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高等教育要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就應該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無及其強弱與高校教師有著正向的關系,如果教師在承擔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方面率先垂范,就會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師否定和推卸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則會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目前我國高校教師的素質并不都是很高的,有的教師在強調知識的學習、才能的培養對大學生多么有利時卻不肯定知識和才能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有的教師則公然宣揚大學生只要能管好自己就可以了、不要妄想去改造社會。針對如此令人堪憂的現狀,高校首先應該著眼于教師素質的提高,使他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因為"教師是社會的代理人,是文化傳遞的關鍵環節。而且,創造一種社會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通過教師,社會創造出想象中的人。"只有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才可能培養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學生來。
現代社會生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不僅要求學生的人性的健康發展,而且還需要他們具有群體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具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觀念和與人合作相處的能力,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核問題等,都要求人們具有群體意識甚至全球意識。總之,一個合格的大學生應該符合:1、有正常的心態、健全的人格、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精神。2、對人類發展,有正確的認識,并擔負起社會賦予的責任和歷史使命。3、專業的科學文化知識。4、健康的體魄。
最后,我愿意以宋代理學家張載的幾句話與大家共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幾句話概括了古往今來一切知識分子的抱負,無論是大學生還是教師都應在今后的學習中不忘先賢們的教誨,以一種偉大的胸懷去融匯人類的文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為全人類的和平進步做出歷史性的貢獻。
【篇3】論改革開放時期的青年使命擔當對當代青年的啟發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國民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從衣、食、住、行幾方面談談切身感受.
一、衣著方面的變遷:
五、六十年代,人民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衣衫破爛不堪,春夏秋冬就一身衣服,根本無法更換.記得七三年上師范,全家都為我高興,可是上學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媽媽非常為難,只好與嫂嫂子商量,把她的結婚的衣服讓給我穿上.當時我特別激動,對嫂子倍感謝意.體面的來到師范學校,同學們都很羨慕.冬季學校舉行越野賽,我也報了名.可是自己連秋褲都沒有,怎么能輕松完成任務呢?當時我只能舍臉和最好的同學借了一條補丁摞補丁的破秋褲參加比賽.回想起來十分寒酸,而現在,自己的內衣也有十幾套,外衣各式各樣,應有盡有,上到千元,下到幾百元不等,皮衣、羊絨大衣、高檔流行時裝任意穿著.真是冬有棉,夏有單,穿著舒適,美觀大方.
二、飲食方面
以前我們吃糠咽菜,吃了上頓沒下頓,餓得哇哇哭.到了晚上肚子餓得咕咕嚕嚕直叫,根本睡不著覺.白天餓得雙眼冒金星,一片漆黑.整天盼望著過春節,因為到春節才能吃上頓餃子,吃上頓保飽飯.而現在,天天大米、白面,頓頓有肉、雞、鴨、魚不斷.天天像過年一樣,吃喝不愁,餐桌食物豐富多樣.隨著季節,吃著時令的新鮮疏菜、水果,就連做飯都發愁不知道吃什么啦.因為過年都不覺新鮮啦.
三、住房方面的變化
記得我和愛人戀戀愛時,他家四口人,只住一間半小平房,還是職工宿舍.公婆住一間、愛人和小叔子住一間,二上下床,偶爾我去一次,都沒地方住,愛人只好到哥嫂家擠住一夜.我們結婚時,公爹從服裝廠爭取一間不到十平米的房子.家具也很簡單,一個大衣柜、一個小衣柜,一個三屜桌,兩把椅子,一張床,這就是全部家當.1980年公爹單位分一套三居室,全家人喜氣洋洋搬進了樓房.1990年我愛人單位也分到一套三居室,我們把房子進行裝修,帖上了壁紙,買了全套家具,什么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心里甭提有多高興啦.連作夢也沒有想到,1990年愛人單位為了改變職工住房條件,又在良鄉西潞園購買了樓房,我們又分到近九十平米的三居室.再次裝修,上了檔次,居室寬敞明亮,更換全套家具家電,一家四世同堂,幸福美滿,齊樂融融,生活無憂無慮,我感到非常稱心如意,同時我還給兒子在市里購買了一居的樓房,這都托共產黨的福,子女工作順心,安居樂業,我們老倆盡享天倫之樂.
四、出行方面的變遷
過去人們出行全靠兩條腿,無論多遠都是步行.記得上小學時,離家五十多里地,每天同學們都三一群兩一伙結伴步行回家吃午飯.當時乘坐公交車只需伍角錢,但是都舍不得花,因為根本就沒有錢.而現存我們出行非常方便,各種各樣的公交車四通八達,而且車費打折,百姓得到了實惠,出行的人們越來越多.上街購物還需打的,三輪人力車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達到家家有汽車,無論大街大小巷到處都看行駛的私家車,我家也先后購買了兩輛汽車,有事一踩油門,想到哪就到哪!出行特別便利.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家的巨大變化,是黨政策給我們帶來幸福生活.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發揮自己的光和熱.望我們祖國更加強大.我為生長在這樣的國家里深感驕傲和自豪.使我深深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家的巨大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