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心得體會【匯編四篇】
【篇一】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心得體會
中國共產黨__屆____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是一篇新時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文獻,充分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要求,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期盼和意愿,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現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與大家交流如下: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性。__近日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__大和__屆__中、__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四個全面”的提出,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內在邏輯更加嚴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總體框架日臻成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__大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是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全面深化改革對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個全局性問題,這是中共中央全會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建設。全面從嚴治黨將為前三個全面提供堅強的領導和組織保障。包括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內的“四個全面”無疑成為新一屆中共中央集體治國理政的主要綱領和奮斗目標。我對講話提出的要求非常的贊同,作為一名黨派機關干部我感受體會最深的就是我們要形成人們不愿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制環境,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于憲法和法律的特權,要加快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
二、依法治國要堅持依憲治國。憲法是我國的基本法,它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政治團體的共同意志,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一切行為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準則,這是建設法制社會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各級各部門應該增強憲法意識,加強對憲法的系統學習,讓憲法的精神、精髓和要求入腦入心入行。作為民主黨派成員,我們更有責任和義務去遵守這一基本要求,以主人翁的意識,主動參與法制建設,自覺遵守法律制度、自覺堅持參政為民、服務為民的工作職責、自覺的把實現中國夢作為價值追求,時刻以法律的要求規范自己,為法治中國的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
三、要正確處理好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__指出,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一方面,在推進法治的進程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另一方面在堅持黨的領導過程又必須遵循法治的原則,既要堅決防止依法治國企圖脫離黨的領導的錯誤傾向,又要嚴厲打擊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不良現象。__的講話從更高的層面上,為我們揭示了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問題,也為我們民主黨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重大政治任務,堅定不渝的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念不動搖,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不斷提高民主黨派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進一步夯實多黨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四、要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工作。法治,簡言之,就是依法而治,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主要依靠法律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規范和規則,而不是法律之外的某些習慣和辦法,更不是個人包括的意志和看法。強調各級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就是要求各級干部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推動工作和事業發展時,根據法律規則認識和解決問題。推動民盟工作同樣如此,參政議政要尊重法治原則,講究法治程序,一切工作都要在法治范圍內活動;社會服務工作要尊重民意,體察民情、順應群眾訴求,并通過社會服務工作積極引導廣大民眾增強法律意識,依法律辦事,靠法律維權,爭做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篇二】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心得體會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法治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單獨作為一部分,圍繞著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了四個方面的任務和要求。其中第一項就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報告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制度體系”“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統籌立改廢釋纂,增強立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時效性”。
領悟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相關要求,就要進一步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在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四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出,“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由此可見,以憲法為核心,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初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特征。
為了保證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各項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符合憲法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的要求。合憲性審查就要確保法律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符合憲法規定、憲法原則和憲法精神的要求,在制度上要確立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為了保障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立法法第三條規定,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由此可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就一定要抓好“依憲立法”。堅持“依憲立法”原則,使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與憲法相一致,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始終以憲法為核心。必須確立“依憲立法”在立法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并使得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的規定、原則和精神,確保立法工作和法律體系建設體現法制統一性特征、維護憲法作為根本法的最高法律權威。
【篇三】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心得體會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部署了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重要任務,對依法行政提出更高要求。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用更高的標準扎實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加快行政立法,為建立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提供制度支撐。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職責體系和組織結構,制定修改相關法律,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對于法治政府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法治政府就是形象,嚴格執法也是政績。要加強教育培訓,引導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牢固樹立嚴格執法的觀念。推進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需要重點解決執法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要健全行政裁量權基準,約束行政機關的裁量權行使,保障行政執法公平公正。要強化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和能力建設,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
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提高行政執法效率。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重點在基層。只有加強基層執法力量,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行政執法的效率和公信力。在縱向執法權配置上,要根據基層治理的迫切需要,合理下放基層能夠有效承接的行政執法權,加強基層執法力量。在橫向執法權整合上,要持續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有效整合執法主體,探索跨部門跨領域綜合執法,解決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
樹立司法權威,促進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的實質性化解,要求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協調化解矛盾,一攬子解決相關爭議,切實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爭議的最后一道防線,應當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行政訴訟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要完善行政裁決、行政調解、信訪等多元化爭議解決機制,充分發揮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專業性強、方便快捷、力量完備等優勢,把握權力界限,防止突破法律底線解決行政糾紛。要強化溯源治理、增強訴中引導、做好判后釋明、建立府院聯動協調機制,推動行政爭議的實質性化解。
【篇四】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心得體會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全面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作出的重大抉擇。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
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保證。當前,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形勢總體是好的,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凸顯,黨風政風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大量矛盾和問題與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相關。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要求越來越高,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要妥善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密織法律之網、強化法治之力。要把依法治國擺在突出位置,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依靠法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依法治國,是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從現在的情況看,只要國際國內不發生大的波折,經過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可以如期實現。但“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如何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路該怎么走?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長期執政?如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世界上一些國家雖然一度實現快速發展,但并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門檻,而是落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密切相關。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指出:“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