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國防歷史給我們的啟示范文匯總三篇
論中國國防歷史給我們的啟示1
2024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遵循,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不斷從黨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飲水思源,從黨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回首中共百年奮斗歷程,無數共產黨人,前赴后繼,砥礪奮斗,以堅強的信仰撐起了百年大黨的錚錚脊梁,鋪下了民族復興之路的塊塊基石。從黨史中去尋找那一代代人為之努力奮斗、浴血拼搏的崇高理想,去追尋一次次沖鋒的戰斗足跡、一次次試驗的奮發身影。撇開發展帶來的云霧,看清進步伴隨的迷茫,從歷史足跡和深刻教訓上,再次銘記建黨的初衷和為人民的本源,深刻認識我們黨從哪里來、為什么而來、要到哪里去,重溫初心使命,堅定信念、忠誠,接受信仰洗禮。從黨史學習教育中尋找理論滋養、精神支柱,筑牢思想之魂,補足精神之鈣,夯實行動之基,堅定“四個自信”,讓理想信念的燈塔指引我們奮勇前行。
以史為鏡,從黨史中汲取奮斗的力量。x城頭一聲槍響,宣告中國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自那時起,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英勇投身為中國人民求解放、求幸福,為中華民族謀獨立、謀復興的歷史洪流,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歷史和實踐反復證明,道路決定命運。在“闖道路”的過程中,無數共產黨人化身為一盞盞“馬燈”,帶領億萬人民艱難探索。他們懷揣“任他兇頑昏黑之土,終應留意蕩漾前途之赤光”的信念,在隨后的征程中,將光明帶到井岡山、x、x、西柏坡,最終燃照整個中國。廣大黨員干部要把學習黨史作為一門必修課,既要學習好,又要宣傳好,把握正確導向,加強督促指導,營造濃厚輿論氛圍,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取得扎實成效。
戮力同心,從黨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能看到多遠的過去,方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學黨史不僅是為了回顧走過的路、走好當下的路,更是為了開創未來的路。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面對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更需要了解歷史、學好黨史,進一步總結歷史經驗、堅定必勝信念、提升斗爭本領、加強斗爭歷練,以振奮精神激發斗志,勇挑重擔、苦干實干,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留下許黨報國的奮斗足跡,繼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力拼搏。
“山高水深何足懼,手舉馬燈照萬人”。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中國共產黨人正以永恒不變的初心,帶領全國人民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
論中國國防歷史給我們的啟示2
摘要: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轟開了中國緊鎖的大門。舊式軍隊面對侵略者一次又一次失敗。部分精英開始嘗試建設一支新式軍隊以抵御外侮或鎮壓內亂。從淮軍到國民黨軍,中國軍隊開始了它漫長、艱難而又曲折的近代化道路,近代中國軍事教育相伴而生。福州船政學堂、保定軍校、黃埔軍校等一所所近代軍校,李鴻章、袁世凱、蔣百里、楊杰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近代中國軍事教育不僅時刻指引著中國軍事近代化,并且也深深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進程。
關鍵詞:中國;近代;軍事教育
一、近代中國軍事教育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的軍事活動可以上溯到數千年前的原始社會,但是直到唐代才正式確立武舉制度,直到宋代才有官府武學。在此之前,軍官通常是從士兵選拔或是由貴族擔任,基本上沒經過系統的軍事教育,軍事經驗主要從實踐中獲得。清朝前期,統治者“以武功定天下”,因此較為重視軍隊的教育訓練,武舉制度也進一步發展,并增加了童子式。但進入清朝中期以后,軍備日益廢弛。長期的和平環境是統治者放松了警惕。八旗軍在朝廷的“優待”下完全喪失了戰斗力,淪為社會的寄生蟲。綠營軍也弊病叢生,尤其是吸食鴉片以后更加腐敗。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被西方侵略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因此,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1862年4月,李鴻章率領淮軍進入上海,在目睹了英法聯軍洋槍洋炮的威力后,決定為淮軍改裝洋槍、練習“洋操”。是年冬,淮軍上下便全面開始新式練兵。近代中國軍事教育事業從此邁出了第一步。
二、近代中國軍事教育的不足和缺陷
從1840年開始,中國共進行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抵抗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抗日戰爭等一些列反侵略戰爭。同時又進行了太平天國戰爭、軍閥混戰和國共戰爭等一些列內戰。拋開內戰不談,僅就反侵略戰爭而言,除了抗日戰爭外幾乎完敗,沒有取得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勝利。中國軍隊面敵人往往潰不成軍、毫無戰斗力可言(少數部隊除外)。即便是在抗日戰爭中,以黃埔軍校畢業生為軍官主體、并有少數精銳部隊接受過德式訓練的國民黨軍,在其正面戰場上所組織的22次會戰中也沒有取得多少勝利,相反在戰爭末期其他同盟國都已轉入反攻的1944年,還曾遭受豫湘桂會戰的慘敗。由此可見,中國軍隊在從清末以來一直進行的近代化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實在不多。這里固然有多重因素作怪,但是,近代中國軍事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無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那么近代的中國軍事教育究竟面臨著哪些問題?存在著什么樣的不足和缺陷?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近代中國軍事教育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中國近代軍事教育是伴隨中國軍事的近代化事業而來的。中國軍事近代化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場軍事革命,然而如前文所述,這場運動主要是受戰爭刺激而進行的一場條件反射式改革。從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自強”,并沒有人意識到中國正處于一場軍事革命之中。這使得中國在進入這場改革之前,缺乏必要的理論準備,整個過程雜亂無章。這一切反映到軍事教育上,使其呈現出一種方向不明、思路不清、措施不系統、過程不連貫,嚴重缺乏組織計劃的狀態。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改革者始終沒有一套長遠規劃,走一步看一步。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清政府所建立的許多軍校最終的結局或是半途而廢或是虎頭蛇尾。當后來的人們意識到中國需要一場徹底的軍事革命時,人類的歷史已邁入帝國主義時代。面對帝國主義的瘋狂擴張和無休止的內戰,我們已再無充分的經濟、政治資源能夠投入到軍事教育事業當中。
(二)統治者對軍事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統治者在推動軍事近代化的過程中,片面注重武器裝備的引進、仿制,而忽視了軍隊的制度建設,對軍事教育更嚴重缺乏應有的重視。
(三)動蕩的社會環境近代軍事教育的影響。從辯證法的觀點看,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戰爭對近代中國軍事教育的影響亦是如此。一方面它的發生刺激了軍事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戰爭所造成的破壞也是顯而易見的。戰爭造成的社會動蕩嚴重干擾了軍事教育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更為嚴重的是它對一些軍校的直接破壞。如天津水師學堂于1880年開辦,1900年毀于八國聯軍炮火。北洋武備學堂于1885年開辦,同樣于1900年毀于八國聯軍炮火。旅順水雷學堂成立于1890年,因1895年旅順口失陷而停辦。民國初年為中國培養大批軍事人才、在中國近代軍事史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保定軍校就在軍閥混戰中多次遭到破壞和搶掠,被迫于1923年停辦。不僅如此,頻繁的戰爭還嚴重的惡化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影響了對軍事教育的投入。經費不足成為制約近代中國軍事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誰能夠想象得到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在創立初期,曾經因經費不足使得廖仲愷不得不以個人名義向軍閥借錢,以維持軍校正常運轉。
綜述:從十九世紀下半頁開始發展起來的中國近代軍事教育也曾取得一定的成就,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近代軍事人才,為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鄧世昌、劉步蟾、蔣百里、蔡鍔,這一個個熟悉的名字的背后無不浸透著近代軍事教育的心血。然而它卻最終無法挽救中國一步步滑向深淵。歸根結底,在于整個近代化過程中,作為地主階級代表的領導者們妄圖在不改變封建制的前提下,單純學習西方的技術,而不學習西方的制度來完成近代化。在這個意識的作用下,產生了一種中國近代史上對整個近代化過程中的各個領域包括軍事領域都有重大影響的思想,那就是“中體西用”。1861年,馮桂芬在《校?廬抗議》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最早揭示了這種思想。它一方面對于早期沖破封建頑固派的阻撓,引進西方自然科學,促進中國工業、軍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產生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它把對西方的學習限定在技術層面上,即:在不觸動“中體”這個根本前提下,注重對西方先進技術的引進和運用,這從根本上決定了近代中國軍事教育不可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就。當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整個社會終于意識到必須作出徹底的改變時,我們已錯過了最好的時機。隨后而來的是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北伐戰爭、十年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近代軍事教育雖然也在這一系列戰爭中取得了一些發展,但和整個世界的差距卻越拉越大。
?
論中國國防歷史給我們的啟示3
辛亥革命,已成百年記憶。推開歷史的厚重大門,穿行于百年風云的畫卷長廊,一路追溯,民族復興的主題格外醒目。
鴉片戰爭以后,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步步緊逼,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千辛萬苦的探索和不屈不饒的斗爭。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打敗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振興中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課題被歷史性地提出。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對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但是,由于缺乏一個能夠提出明確科學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并依靠全國多數民眾、由有共同理想和嚴格紀律的先進分子組成的革命政黨的領導,辛亥革命最終未能取得完全意義上的勝利。
辛亥革命的失敗,宣告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結束,要解決中國發展進步的問題,就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力量、新的指導思想和正確的革命道路。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肩負起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有力的精神力量,中國革命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又緊緊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的新的偉*,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幾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