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教育教學反思(通用4篇)
燕子教育教學反思篇1
《燕子》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在桃花盛開、綠柳輕揚、燕子飛來的情景。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于以下幾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理解課文,抓住描寫燕子和春天的語句,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
3、正確讀寫“燕子、趕集” 等詞語。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教學難點是: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為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情境的創設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學生對課文敘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體驗情境:
這課要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春天的特點。課前讓學生注意觀察身邊春天的景物,或搜集有關春天的圖片以及誦讀歌頌春天的詩歌和文章,讓學生對春天有一個切身的感受。可見,學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畫面再現情境:
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精美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加深了對課文描寫的意境的直觀感受,比如,青草、柳葉、鮮花、小溪流水、青山綠水、燕子、蝴蝶等,讓學生體會到春天的特征和美麗。由此看來,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得這些生活經歷有限、生活感受粗淺的低年級學生,不僅眼里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遺憾之處
1、學習第三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教學中,我覺得學生能夠很容易領會,沒有帶領學生加以引導或想象,部分學生對對“正待譜寫一曲春天的贊歌”根本不理解,因此對教學效果略有影響。
2、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今后在這方面要加強學習。
燕子教育教學反思篇2
《燕子》教學反思“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多么優美的文字,多么生動的描述,在我搖頭晃腦地為學生朗讀《燕子》一課時,卻發現學生們并沒有被我的激情、被書中的文字所感染。為什么呢?燕子可是學生們經常見到的,而文中又描寫得這么形象、這么可愛,怎么會引不起學生的共鳴呢?就在我產生疑問時,我發現班里多半學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原來,窗外正有幾只燕子在嘰嘰喳喳,我突然意識到,該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把書中的語言文字和自己的觀察體驗相結合。讓學生學會看風景、學會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兒時的歌謠被孩子們快樂地哼唱著,在陽光下,在校園里,學生們盡情地尋找著燕子的足跡,品味著字里行間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風景的異同。“老師,你看,小燕子真長著剪刀似的尾巴。”“老師,你瞧,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飛過,跟書中寫的一樣。”看著孩子們因為興奮而漲得通紅的小臉,我的心情豁然開朗。第二天上課,我驚喜地發現,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課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誦了。看著他們搖頭晃腦、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領悟──課堂教學是一個用生活驗證和豐富知識的過程,語文教學更是一個詩意的旅程,教師應是一個稱職的"導游,而真正看風景的人是學生。記得有一首歌唱到:“風景這邊獨好,祖國分外妖嬈。”而我想說的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看風景,風景哪邊都好,生活無限美妙!
《古詩兩首》教學后記本課教學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將兩首古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顯“春”這一主題。開課伊始,便將兩首古詩和盤托出,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發現兩首詩之間的共同點──都描寫了春天,都寫到了春風這一事物──從而引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以此導入對《詠柳》一詩的教學。又以“二月春風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個萬紫千紅的春天(出示:萬紫千紅總是春)”過渡到《春日》一詩。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詠柳》如細筆勾勒,由一柳而見出整個春天;《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并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贊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導入新課,揭示了整節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于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終鼓勵學生閱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燕子教育教學反思篇3
《燕子媽媽笑了》這篇課文是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課文主要寫了小燕子在媽媽的指導下,通過三次仔細觀察,發現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處。而我上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內容是學習課文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
2、抓住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燕子媽媽笑了的原因。我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設計這節課的主題“抓住重點句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合作探究意識”。
本節課我以復習開課,最后以小結活動自然結束我的這節課。那么這節課教學體現了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教學思想,同時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究意識,本課以小燕子和媽媽三次對話的朗讀為教學重點來組織開展讀書實踐活動,通過自由閱讀、點名讀、分角色讀等的朗讀指導,在加上帶動作表演讀等多種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讀出小燕子每一次說話的不同的語氣,體會小燕子在媽媽的指導下一次比一次觀察仔細和一次比一次高興的心情,從而理解燕子媽媽為什么笑了這一重點教學內容,立足文本拓展延伸是本課閱讀教學另一大特點,具體體現在一是根據課文特點創設了有趣的情境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究意識,課文學完后我出示課件創設了:燕子媽媽邀請我到菜園去作客的情景,燕子媽媽請我給小朋友帶回了禮物“冬瓜和茄子”。小朋友仔細觀察,看看能否發現冬瓜和茄子還有什么不同。各組組長拿出冬瓜和茄子,學生分小組活動,通過看、摸、嘗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生情趣高漲,很快就發現了冬瓜和茄子還有許多不同之處。他們在體念成功的同時,也認識到了觀察事物要仔細,只有認真仔細,才能有所發現的道理。二是善于抓住課文語言文字的特點引領學生拓展課文內容,總結發現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處,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設置了說話練習,仿造“我發現冬瓜,茄子 ”這樣的句式,讓學生練習說話,這一教學過程是學生在休會課文基礎上的整體性語言積累與表達訓練的過程,是讓學生語言和思維訓練都得到協調發展,然后請學生把它在寫在卡片上,最后展示學習結果。
燕子教育教學反思篇4
周三,我和學生學習了《燕子專列》。在上周結束的第一單元的《燕子》教學后,學生對小燕子的可愛機靈已經非常熟悉。此時正值春天,小燕子又是春天的使者,是為春天增添生機和活力的小精靈。可是在這篇課文中,燕子卻坐上了專列,怎么回事呢?課堂開始,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迫不及待的去到課文中去找原因,學習的興趣盎然。
讀完課文后,學生交流起來熱火朝天。我引導學生用幾個詞來概括燕子遇到的困難。學生很自然的找到了“氣溫驟降、風雪不止、饑寒交迫、瀕臨死亡”學生你說我聽,不同意見來補充。接著,我引導學生想象:假如情況繼續進行,會發生怎樣的后果?學生體會到成千上萬的燕子很可能就全都死在瑞士,瑞士境內將到處是燕子的尸體,這種情況讓人慘不忍睹,痛徹心扉……在學生小小的童心里是不能容忍這種情況發生的.。我接著補充,瑞士政府和人民是怎樣做的?學生找到瑞士政府的行動,找到瑞士人民的行動,感受瑞士人民對燕子的救護是多么的及時,徹底,這是一種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典型例子。
在引導學生感受瑞士人民對燕子的救護時,我抓了關鍵詞語如“紛紛”“到處”“踏著”、“冒著”、“頂著“這幾個詞語,引導學生想像都有哪些人走出家門,學生交流“有老人,孩子,媽媽,青年教師工人律師……”各行各行,男女老少,這只龐大的救護隊,是前所未有的團隊,他們不怕嚴寒,不嚴困難,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拯救燕子。這種人類愛鳥的舉動深深地打動著孩子。這時我的教學目標就順利達成了。
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中出生入死,死去活來,是我作為語文老師的責任和義務,我深深地感到自豪和驕傲,我愿意和孩子們享受在文字中穿梭,積累的快樂,也愿意看到孩子們在語文課堂上積極交流,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文字中縱橫馳騁。
我愿意,我幸福,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