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的名人事例集合4篇
愛國的名人事例篇1
抗日名將張自忠
此刻,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有以張自忠命名的街道。因為張自忠是為國捐軀的將軍,是“抗戰軍人之魂”。
張自忠經常教育部下:軍人僅有以必死的決心去戰勝敵人,才能對得起國家和自我的良心。
1940年5月,國民黨軍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軍在湖北襄樊一帶抗戰。大洪山一戰,他們消滅了1000多名日寇。日軍瘋狂報復,派重兵包圍過來。張自忠和士兵們堅決抵抗,他手舉步槍高喊:“弟兄們,必須把敵人消滅!”一天過去了,陣地還在,他們卻一天沒吃東西。第二天,敵人用飛機大炮轟炸。張自忠幾次率軍反擊,沒有成功。部下勸他突圍,他說:“我要撤了,這一帶就保不住了。我要用身體來保衛湖北西部河山!”之后他們被困在杏兒山上,無法沖出去。張自忠左肩受了傷,他說:“我是不打敗仗的,敗僅有死,我不能對不起部下。僅有誓死不退,才能抗敵保國。”
日軍沖了上來,張自忠身中數彈,仍然立在山頭,堅持抵抗。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胸部,血噴不止。他倒在地上對副官說:“我這樣死得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民族……心里平安。”說完,他又頑強地站起來,向敵人撲過去,敵人的子彈又射中他的腹部和頭部。張自忠為國盡忠了,他是在抗戰中犧牲的中國軍人中職務最高的一個。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向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異常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愛國的名人事例篇2
81歲的呂小山大半輩子的工作都和董存瑞緊密相連,為了還原英雄人物、弘揚英雄精神、捍衛英雄形象,他一直不知疲倦地工作著——
相伴存瑞50年,英雄從未走遠
1967年,呂小山32歲,是河北省隆化縣二完小(現存瑞小學)的一名教師。為籌備董存瑞烈士犧牲20周年紀念大會,他被借調到董存瑞烈士陵園工作,自此,他的生活再也沒有離開過董存瑞。
68年前的今天,在解放隆化的戰斗中,19歲的董存瑞烈士舍身炸碉堡。自此,隆化與董存瑞緊密相連。在董存瑞烈士陵園工作的30多年中,呂小山接待過中外參觀者600多萬人次,他自己訪問過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百余位知情者,還寫了不少關于董存瑞的文章。
退休之后,他四處巡回演講,宣傳董存瑞精神。為捍衛英雄形象,他打了兩場官司。如今81歲的他,每天上午還到董存瑞烈士陵園整理董存瑞的相關資料。
“我相伴存瑞半個世紀,英雄從未走遠。你越走近英雄,越感到英雄的偉大;越學習英雄,自己的精神世界就越豐富。”呂小山說。
董存瑞生前屢立戰功,成為英雄絕非偶然
董存瑞犧牲時,呂小山12歲,在他年幼的世界里,“董存瑞”只是3個模糊的字。除了在課堂上學過董存瑞的事跡外,他的生活和這位英雄沒有交集,直到他成了存瑞中學的首屆學生。“我家里窮,沒有因董存瑞而設立的助學金,我是讀不到高中的。”呂小山說。
那個時候他就想知道,董存瑞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英雄?可是,20年后,呂小山到董存瑞烈士陵園工作時,陵園僅有一張董存瑞童年照片、一塊烈士碑文和兩份材料。至于解放隆化的戰斗最早從哪里打響?我軍是如何部署的?董存瑞所在的部隊是怎么進攻的?董存瑞又是怎樣舍身炸碉堡的?……這些細節都不十分清楚。
“我想知道一個更鮮活、更真實的董存瑞!”抱著這樣的想法,呂小山開始了數十年的考證之路。
在董存瑞的家鄉張家口市懷來縣南山堡村,呂小山從英雄的父母董全忠、孫珍二老口中得知,董存瑞是“左撇子”,所以炸碉堡時是左手舉炸藥包,右手拉導火索,也得知董存瑞14歲就被選為南山堡抗日兒童團團長,站崗放哨,送雞毛信。董存瑞為八路軍通風報信有一套自己的訣竅——先把信包好,塞進牛糞里,然后把牛糞小心地放到籃子里,上面再用干糞蓋住,敵人以為是撿糞的,很容易就躲過了檢查。
呂小山從董存瑞兒時玩伴董連柱老人口中得知,董存瑞“機靈、膽子大,是南山堡的孩子王”;在董存瑞生前戰友眼中,董存瑞有勇有謀,屢立戰功。
呂小山在整理董存瑞資料時深深感到,董存瑞成為英雄絕非偶然。
董存瑞生前所在連隊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1縱隊第32師第96團第6連,他是6連6班班長,6班被上級授予“董存瑞練兵模范班”稱號,他本人被授予“模范爆破手”稱號。
在不到3年時間里,董存瑞參加戰斗110余次,與戰友一起殲敵800余人,俘敵40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和1枚“毛澤東獎章”。
“他在短短的兩年零9個月里,能取得這樣的戰斗成績是非常不易的。”呂小山說。
董存瑞精神永存,永遠值得后人學習
“紅五月、五月紅,存瑞幼兒園贊英雄,樹立雄心與壯志,存瑞精神永傳承……”
這是為了迎接董存瑞犧牲68周年“5·25”紀念日,隆化存瑞幼兒園邀請呂小山撰寫的《存瑞幼兒園贊英雄》兒歌。
“別看呂老81歲了,可只要有宣傳董存瑞的活動,老人家總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隆化存瑞幼兒園園長吳紅梅說。
每年的5月25日,對呂小山而言,是最重要的日子,也是一年中他最忙碌的日子。
“因為生活經歷局限,董存瑞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并不是一個清晰、具體的生命個體。可是每年5月25日,我還是堅持到學校開辦存瑞精神講座。雖然他們現在不懂董存瑞精神,等長大后總會有理解的一天。我們不能忘了董存瑞,忘了英雄就忘了本!”呂小山說。
呂小山退休后,受聘擔任北京市、承德市和隆化縣11所學校及駐隆部隊的社會輔導員。最初幾年,他一年有10個月的時間四處巡回演講,宣傳董存瑞精神,每年受教育者達2萬多人次。他說自己最喜歡給小學生、中學生講董存瑞的故事,因為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從孩子抓起”。
一個孩子曾向他提問:“董存瑞是為了解放中國犧牲的,可是現在沒打仗,不需要犧牲,那我學習他什么?”
呂小山回答:“你是學生時,遵守紀律、不怕辛苦,把知識學深學透。你走向社會后,勇于擔當、樂于奉獻,把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這都是學習。”
在和呂小山的談話中,他反復提到董存瑞精神,那就是:“甘于吃苦,嚴于守紀,勇于擔當,樂于奉獻”。他說,一代代隆化人用實際行動將存瑞精神實踐著、傳播著,董存瑞精神永存,永遠值得后人紀念學習。
上個世紀80年代,從隆化參軍的王尚明在一次勞動中勇救戰友,英勇犧牲。
在隆化,有存瑞幼兒園、存瑞小學、存瑞中學。1985屆存瑞中學學生楊文龍,北大畢業后,歷經各種艱難,創立高校后勤聯盟,他多次回存瑞中學講課,談存瑞精神對自己的影響。
我捍衛的不僅僅是共和國歷史,還有民族的未來
2007年5月24日,董存瑞犧牲59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為戰斗英雄依法維權”的案件在北京市朝陽區法院開庭,72歲的呂小山以證人身份出庭。
事件起源于2006年某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該文質問有誰親眼看見董存瑞托起炸藥包,并妄言這完全是事后根據一些蛛絲馬跡推測出來的。
董存瑞手托炸藥包為新中國捐軀的歷史事實,竟然在半個多世紀后,被人稱為一種“推測”。隨后,網絡上出現了一股惡搞之風,有人把董存瑞當成惡搞對象,喪失底線地胡編亂造。
董存瑞被質疑、被惡搞,激怒了董存瑞生前部隊的老首長、老戰友和董存瑞親屬及隆化人民。當地報紙和一些老兵,紛紛撰文批駁。呂小山也在《解放軍報》《承德日報》等發表《我訪問20多位董存瑞獻身時的見證人》《讓存瑞精神永放光芒》等多篇具有史料價值的文章。但在長達近一年的時間內,當事方拒不認錯、道歉,2007年3月,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弟弟董存金將雜志社等三方告上了法庭。
為還英雄清白,呂小山訪問了目睹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郭成華(存瑞生前所在6連指導員)等多位董存瑞戰友,并查了自己搜集到的郅順義、任光玉(存瑞生前所在6連1班班長)等20余名董存瑞炸碉堡見證者的訪談錄音。鐵一般的證據證明:董存瑞是舍身炸碉堡的英雄。
呂小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英雄是一種信仰,是一個民族的良心。我拼盡半生捍衛英雄,捍衛的不僅僅是共和國歷史,還有民族的未來。”最終,被告方賠付董存瑞的親屬訴訟費等數萬元。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隸之邦,一個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則是不可救藥的生物之群。”現任董存瑞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沈文對記者說,“郁達夫的這段名言非常深刻,英雄不容褻瀆,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隆化人民都不會允許任何人褻瀆英雄董存瑞。我們也會向呂老那樣,一代一代薪火相傳,將存瑞精神不斷傳承、弘揚下去。”?
愛國的名人事例篇3
《孫中山》——振興中華
“振興中華”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它是由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最早提出來的。在孫中山之前,也有許多先進的中國人,像林則徐、魏源、嚴復、李善蘭、徐壽等思想家、科學家,還有一些清朝的官員,都在想辦法使中國強盛起來,可是他們大都是在清朝的“軀體”上進行改革,不可能成功。孫中山看透了清朝的腐敗和反動,認為僅有推翻這個絆腳石,實行民主革命,才能真正救中國。
1894年,孫中山在太平洋上的檀香山(現屬美國)創立了最早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顧名思義,就是振興中華的意思。孫中山在成立宣言中明確指出,成立本會的目的,“專為振興中華”。之后,他又經常不斷地宣傳振興中華的思想。有一次,他說:“我們明白中國幾千年來,是世界上頭一等的強國……到了此刻怎樣樣呢?此刻這個時代,我們中國是世界上頂弱頂貧的國家……我們中國人要趕快想想法子怎樣樣來挽救……不然中國就會成為一個亡國亡種的地位。大家要醒!醒!醒!醒!”
他還要說過:“如果我們能從今日就醒起來,那么中國前途的運命,還是很大的期望。……我們就是要從革命這條路去走,拿革命的主義救中國。”
孫中山和他的戰友們前仆后繼,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武裝起義,很多人流血犧牲,最終在1911年取得了武昌起義的成功。清朝被推翻了。雖然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可這為祖國的富強創造了條件。“振興中華”從此成為更多的中國人奮斗的目標。
愛國的名人事例篇4
68年前的5月25日,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轟鳴巨響,年僅19歲的董存瑞生命化為永恒……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的蒼松翠柏間,模范共產黨員、全國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的紀念碑上銘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舍身為國,永垂不朽!”
然而董存瑞的事跡曾有過“爭議”,有關他舍身炸碉堡的報道,也是事發40多天后才得以見報。
舍身為國用手托起炸藥包
1948年5月25日凌晨,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斗打響。董存瑞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突然,隆化中學東北角橫跨旱河的一座橋上出現了暗堡,我軍總攻受阻。
此時董存瑞挺身而出請戰,“讓我去炸,保證完成任務!”隨后挾著炸藥包沖向暗堡。前進中董存瑞的腿部受傷,他強忍疼痛,拖著腿、抱著炸藥包沖到橋下。然而這橋離地面一人多高,兩旁是磚石砌的,找不到放炸藥包的地方,也找不到任何東西代替支架……這時,我軍發起了沖鋒,董存瑞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緊緊貼住橋底,鎮定地用右手拉開導火索……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橋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曾有“爭議”的戰斗英雄
董存瑞犧牲后,時任東北野戰軍11縱隊32師政治部宣傳科干事程摶九撰寫了報道稿《馬特洛索夫式的偉大戰士——董存瑞》,并向《冀熱察導報》的林記者匯報了董存瑞的壯烈事跡,希望在黨報上發表。林記者看完稿子,表情嚴肅地說:“這個戰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使人敬佩,可是,要從領導上檢查,恐怕就有問題了。這個戰士本來是可以不犧牲的。他沒帶爆破支架,說明準備工作還做得不細……”一席話給程摶九當頭一盆冷水,報道稿被“槍斃”了。
據程摶九了解,董存瑞的連隊屬于總攻的第二梯隊,參戰前,就已經把半數的三角爆破支架支援給第一梯隊了。董存瑞在炸掉橋型暗堡前,已經完成了9次爆破任務。當時爆破三角支架已經用光了。
犧牲46天后事跡得到宣揚
隆化解放后,時任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司令員的程子華得知董存瑞這一壯舉,十分震撼,連夜令秘書齊肅收集材料撰寫新聞報道。終于在董存瑞壯烈犧牲46天后——1948年7月11日,冀察熱遼黨報《群眾日報》刊登了(前線電)齊肅撰寫的《共產黨員奮不顧身——董存瑞自我犧牲使隆化戰斗勝利完成》,該報還同時刊登了程子華題為《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的署名文章。從此,董存瑞的英雄事跡宣揚開來。
英雄尸骨無存以木代骨安葬
今天在隆化北郊,董存瑞陵墓下既非英烈遺骨,又非英烈遺物,而是一塊木牌。
在董存瑞拉響炸藥包時,大橋北半截被徹底炸毀。據程摶九等人回憶:他們只能看到一堆破碎的水泥、磚石,他們徒手扒了很久很久,都沒有找到董存瑞的遺體,哪怕是一塊零碎的骨肉、衣服殘片……
英雄雖然尸骨無存,但精神風范永駐人間。1954年,隆化縣修建董存瑞烈士陵園,烈士墓中埋葬的是一塊楠木牌,上面用朱砂寫著:“以此木代替烈士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