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為話題的作文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以孝為話題的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1
說到這個“孝”字,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都是父母親吧!可是大家是否有想到那些經歷了大半人生的老人家呢?現在,不少人都十分關心留守兒童,這固然是好的,可是,試問一下,又有多少人會想到那些和留守兒童在一起艱苦生活的老人家呢?有些老人連行動都不方便,卻還要照顧自己的孫子孫女。雖然這是他們的意愿,可大家是否有想過——這些孤獨的老人也需要關愛?
“愛老”是不分界限的,每個人都可以獻出自己的一份“愛”。記得在我10歲那年的夏季,我回了外婆那。那兒的夏季并不算炎熱,但慈祥的外婆還是給我們買了西瓜。在我們小區的隔壁有一口井,那口井的井水冬暖夏涼,細心的外婆為了讓西瓜更可口更好吃,便到那口井里打了些井水回來,她把西瓜放進盛了井水的盆里。
雖然天氣并不炎熱,可到了下午還是會使人感到些許的煩躁。這時,外婆便把井水中的西瓜抱起,用長長的水果刀剖開,切成塊。由于家里的人并不少,往往大家一人一塊基本就分完了,剩下的三兩塊自然就是留給我和表姐表弟的了。當吃完西瓜后,大人們就各干各的事去了,就剩下外公外婆悠閑地坐在那兒陪我們。這時,表弟拿起桌上的其中一塊西瓜,從外婆的后面將西瓜遞到外婆嘴邊,外婆輕輕地推開,表弟卻“耍起賴”來,說:“我不吃了,有口水。”雖然這樣說,可大家都明白這是表弟想把西瓜給外婆吃而已。于是,我也“耍賴”讓外公吃了一塊西瓜,剩下表姐的,表姐本來想給外婆的,因為外婆天天操持家務照顧他們很辛苦,可外婆卻說:“給你爺爺吃,他最喜歡吃西瓜了。”外公聽了,裝沒聽見拿起鑰匙說要出去逛逛。無奈,表姐只好將最后一塊西瓜給了外婆吃。我站在窗邊,望著外公那瘦小的背影,不禁眼里閃著淚花…
那年表弟只有8歲,雖然他的成績不怎么好,可他卻有著一顆善良的心,一顆愛老的心。有些人常常把“敬老”、“愛老”等詞掛在嘴邊,可真正做到的又能有多少個呢?我們要做到的是真正的愛老、敬老,特別是那些孤寡老人。或許他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在有生之年享受更多的“愛”,因為那是我們唯一能給予他們的東西,能讓他們感到快樂與幸福的東西…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2
上周三,周老師來我們學校做了一次演講,那是一場能改變我們一生的演講,意義非常重要。
演講開始時,周老師一直都在和我們玩游戲,我們覺得很開心。后來周老師又和我們一起做了一個游戲,他要我們每個人都寫出自己的十個最親最親的人,周老師還要邀請一位同學上臺寫下十個人的名字。過了幾分鐘,那位同學先是寫了爸爸,媽媽……然后再寫其他的名字。十個人的名字很快寫夠了,周老師要我們每次都要擦掉一個名字,直到留下最后的兩個人的名字。去黑板上的那位同學留下了爸爸,媽媽的名字。周老師說了句話:“同學們,你們知道這說明什么嗎?這說明我們心里最重要的人還是我們的父母,現在不會變,將來也不會變。而有些人埋怨自己的父母不能來陪我,但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你們的父母之所以不能來,那是因為他們要工作,他們要給你們更好的生活啊!……”
聽了周老師的話,下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周老師又給我們講了許許多多關于親情,友情等方面的內容,勾起了我們深深的回憶。
每當我想起吃好的,穿好,這些都是爸爸媽媽用辛勤的汗水給我換來的,我就會記起有兩個人在默默地養我,教我,愛我。每當我過得很好時,我依然會記得一切的一切是誰給我的?對,那兩個人就是我們的爸爸還有媽媽,他們自己都不舍得吃好的,穿好的,省吃儉用卻千方百計給自己的孩子最好的一切。
每一位父母,以前都是活潑開朗,天真爛漫的小孩子,但因父母這個稱號而收斂起來他們最初的天賦秉性,愈來愈變得不是他們原來的自己了。
還有我們從學校回到家以后,就有人為你接書包,問你在學校里過得好不好,而你卻覺得很煩她的嘮叨……
……
聽完周老師這些話后,我頓時淚流滿面。從此,我回到家后,看見奶奶辛苦的背影,就問奶奶:有什么事是要的幫忙的,我就去幫忙。我要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孝順,不能讓她們寂寞。要感恩父母,感恩親人。
這次之后,我必然會煥然一新,做個好孩子。也許我的所做所為你們認為微不足道,但是,重要的是讓要學會孝敬父母。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來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苦恨的往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讓我們永遠記著孝心的存在,孝心是無價的。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3
自古以來,人類用自己的愛去溫暖別人,照亮別人,而且這種愛是發自肺腑的,更是永恒的。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孝敬需要愛的詮釋,更需要愛的奉獻。愛是孝敬的基礎,更是做到孝敬的必經之路,只要有愛的出現,愛的釋放,那么孝敬也就隨之而來。
假如把孝敬看做一艘小船,那么,愛就是推進小船前進的那個漁夫;孝敬需要我們的熱心,更需要我們的真誠,只有這樣,人類的需求才恰到好處。
孝敬爸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爸媽便給予我們愛,在愛的哺育下,成長,成才。這份愛是我們必須回報的,孝敬爸媽是我們應該做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兒女做的很不雅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關心體貼爸媽,甚至有些子女從不記得爸媽的生日及其愛好,他們的行為的確令人有些傷痛,孝敬爸媽其實很簡單,一句虛寒問暖的問候,當爸媽身處困境時,應鼓勵他們。
當他們摔倒在地上時,用雙手親切的扶起。當爸媽忙碌時,應主動幫助他們,去幫他們分解壓力;當爸媽心灰意冷時,應勸告他們應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本應該是這樣,許多事是無法改變的。爸媽是我們生活的一半,如果爸媽是一朵荷葉,那么荷葉里包裹的便是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爸媽,用真誠而又熱情的愛去孝敬他們。
孝敬需要愛,用愛去孝敬爸媽,用愛證明自己的孝敬,愛是人類最崇高,最偉大的一種品格,只有用愛去表示,去展示,才能寫出自己別具一格的孝敬。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一個問候,就能示愛,更能呈現出孝敬,孝敬爸媽是做子女的責任;母愛如海一樣寬闊,父愛如山一樣高峻,所以我們用愛找回那份孝敬,找回爸媽對子女付出的那份愛。
人類從一輩一輩地流傳下來,尊敬長輩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也許,在小時候,我們除了在爸媽的愛之下成長,也在長輩的教育下成長,我們現擁有的所有成就免不了長輩的教誨,長輩對我們疼愛有佳,我們不能忘恩負義,我們可用愛去孝敬,用愛去回報,對長輩的一聲問候,身體是否健康,生活是否快樂,工作是否順心,這都體現出孝敬。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4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
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愿意和他打交道呢?《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流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
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的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
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花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
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么首先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感情方面的需求。
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在城市里的大多數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以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父母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
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里,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父母身邊的時候,多孝敬父母。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5
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而春節,無疑是中國人表孝心的集體展示。
那是大年三十的夜晚,北風呼嘯,冷得刺骨,耳畔的爆竹聲連綿不斷。大街上,冷從肌膚直擊內里,一群男女老少圍在那里議論紛紛。一些人在人群中匆忙閃過,旋即走開了,僅留下背影。
我走進人群,定睛一看,一位步履蹣跚的白發蒼蒼的老人,蜷縮在那里,瑟瑟發抖。
或許,在這個愛心爆發的節日里,她收到了一些募捐款,接濟貧苦的生活。然而,春節畢竟是舉家團圓的日子,人們并不想讓這位老人在這里停留一夜。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幫她尋找一個有愛的人,能帶她回家,給她溫暖,共享盛世繁華,或共享有愛的家。
暮色四合,一個穿著打扮比奶奶還破的一個中年男人,叼著煙卷,默默注視著老人,眼睛里發出憂郁的光。街道上的人漸漸少了,男子也不知在什么時候離去了,春晚的聲音若隱若現。
我想起《青銅葵花》中葵花被青銅家收養的一幕。“你再算,一會兒就沒有機會了。”青銅家匆忙趕過來,領走了小姑娘,富人愣在那里。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男子很快又回來了,還為老奶奶買了一身新衣服:“阿姨,去我家住一晚吧,這里太冷!”奶奶衰老的眼睛中,老淚縱流。“孩子啊,你太好了,我兒子要不是早逝,一定和你一樣!”
男子輕輕俯下身子,不嫌臟,不怕累,溫柔地把奶奶扶起來,背在身上。一邊走,他一邊自言自語,“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今父沒母喪,不以天下養,不愧于父母賜命乎?”
我想,老人是聽不懂這些之乎者也的。但是,伏在他的背上,奶奶的心已足夠溫暖了。我們處在一個共享的時代,除了物質上的共享,還應該分享精神上的富足。男子綻放出最樸素的人性之美,與老人共享人間冷暖,抒發出一個大寫的“愛”。
春節過后,春天的腳步就越發的近了。這個節日的夜晚,中年男子為寒冷的冬日點燃了一縷陽光,為就要走上末路的老人插上一雙翅膀,為干涸的心田播撒下清澈的一滴甘露。我們不應該僅僅是為他點贊,而應該群起效仿。
禮花升上了夜空,人們忍不住抬頭仰望,共享綻放之美。透過斑斕的煙火,我仿佛看到了春的勃勃生機。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6
我叫喻怡,我有一雙烏黑的眼睛,一雙小巧手,做起手工來,可精致啦!我是個性格開朗學習成績都不錯的小女孩。我今年9歲了,身高一米三四左右,別看我年紀小,英語、美術、對我來說不過如此,我的愛好可多了、游泳。畫畫、聽音樂……我的英語特別棒,我渴望有一天能夠出國留學多些機會和外國友人交流。
我可是個孝順的乖女孩。有一天,放學回家,一進門就聞到了一陣香味,不用說,一定是媽媽已經做好香噴噴的飯啦!平時,我在家里是一個小公主、小皇帝,受父母寵愛,簡直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可幸福啦!不過我是個孝順父母的乖女兒,我有好吃的想總留著給父母吃,他們知道這是我喜歡吃的,所以老是說:“我不吃你吃吧!”我心里聽了很不是滋味,心想父母這么辛苦養育我們,做兒女的更應該體貼父母,記住父母的艱辛,不忘父母的恩情。
一天晚上,我在家等爸爸、媽媽回家,已經十一點多了,可爸爸媽媽還沒回來,我只好一個人先睡了,還沒睡著,爸爸回來了,我立刻起來,跑出房間倒了一杯熱茶給爸爸,說了聲:“爸爸辛苦了”爸爸摸著我的頭,微笑的對我說:“真是我的好女兒”。正好媽媽也回來了,媽媽看到了后說了我很孝順。
第二天,我來到學校,有的同學在很認真的看書,有的同學在做計算題……因為今天是數學第一單元的測試,叮呤呤…上課鈴響了,數學老師帶著嚴肅的心情朝我們走來,過了一陣子,試卷發下來了,我們都七手八腳的認真的做了起來……下課了,小組長把試卷收了上去,交給了老師,下午同學們都很緊張,大家都期盼試卷快發下來。
上課鈴響了,數學老師笑瞇瞇的對我們說:“同學們,這次測驗大家都考的不錯,現在小組長把試卷發下去”小組長把分數念了出來:91、85、76……緊張地聽著,俞怡98分,哇,我是最高分,放學后,我迫不及待地把今天發下來的試卷給了爸爸媽媽看,他們看了,對我說:“不錯,下次繼續努力”。
以后,我更懂得孝敬父母,用功學習了。這就是孝順的我——俞怡。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7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知恩感恩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品質。從古到今,有許多知恩報恩的故事。
我要講的第一個故事是發生在一只小烏鴉身上的:烏鴉媽媽生了一只小烏鴉,它活潑可愛,烏鴉媽媽很喜歡它。每天烏鴉媽媽都要飛到很遠的地方為小烏鴉捉蟲,回來一口一口地喂它的孩子,而自己經常餓肚子。慢慢地,小烏鴉長大了,烏鴉媽媽也老了,飛不動了。小烏鴉為了報答媽媽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每天也捉蟲回來喂媽媽。多么感人的故事呀!這是我們學過的一首歌《小烏鴉愛媽媽》中寫的,因此小烏鴉也被稱作“孝鳥”。
下面講的是韓信“一飯千金”的故事。韓信遇難時曾有一位老婆婆施舍了一碗粥給他吃,讓他得以活命,后來韓信被封高官后親自帶了很多禮物前去拜謝那位好心的婆婆,感恩當年的一飯之恩。這就是“一飯千金”的由來。
在我們身邊也發生了很多這樣的故事。記得那是一節語文課,我們都在埋頭寫作業,我的同桌李夢奇卻焦急萬分,原來她的鋼筆盒忘帶了,沒法寫作業,我急忙從文具盒里拿出一支鋼筆遞給她。她接過鋼筆連聲說:“謝謝!”后來有一次上美術課,我的彩色筆沒水了,四處問別人借,周圍沒有一個人愿意借給我,馬上就要下課了,我很生氣也很著急。
這時坐在后幾排的李夢奇看到了,主動把彩筆遞給我,解了我的燃眉目之急。事后我奇怪地問:“你為什么借我用彩筆呢,不怕我把水給你就完了嗎?”她笑笑說;“這沒什么,同學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你上次不也‘救’了我嗎?”她還記得上次我借她鋼筆的事呀!我可沒把它把回事,早都給忘記了。
知恩報恩是很重要的。我們一定要像小烏鴉、韓信那樣,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在學校要好好學習,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就是對老師最好的回報。在家里,聽從父母的教導,做一個聽話的孩子,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在社會上,做一個遵紀守法,文明孝道的好公民。萬行之首,以孝為先。讓“孝”這個傳統美德永遠發揚光大。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8
編者按:古人云:“善有百種,百善孝為先!”,“孝”字是由“老”與“子”這兩個字結合而來。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懂得以孝為先,把孝裝進心中,使孝先行。
古人云:“善有百種,百善孝為先!”
——題記
“孝”字是由“老”與“子”這兩個字結合而來,“老”字代表父母,“子”則代表著我們,因為父母隨著歲月的流逝,會漸漸的老去,這時他們就需要我們這些子女的扶持,父母老了,由子女扶持著,這便是“孝”字的形成,這便是孝的體現。
其實,孝順父母很簡單,并不需要我們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對于我們而言,孝順就是放學回到家陪父母說說話,聊聊天,你從他們的臉上看到知足;孝順就是你給勞累了一天的父母端來一盆洗腳水,你從他們的眼中看到感動;孝順就是你捧回獎狀有時,你從他們的臉上看到欣慰;這些都是孝的體現。父母并不希望子女們回報他們多少,也不需要子女們為他們付出多少,他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他們要的也許只是子女的幸福康健。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則材料:一個孩子在上初中,但家中 一貧如洗,父親早逝,只有一個殘疾的母親。面對孩子的前程,為了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這位母親瞞著兒子,走出家門,在街道上用自己殘疾而又瘦小的身軀行乞,為兒子掙學費,以確保兒子順利上大學。看到這則材料,很多人愴然涕下。父母含辛茹苦撫養我們成長,為我們付出許多許多,用自己的身軀為我們鋪平人生之路,為了我們的明天過得更好,而熬白了頭,累垮了身體,但從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怨言。因為他們始終愛著我們,疼我們比疼他們自己還要多得多。
“都說養兒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正如歌里面唱的那樣,看到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應該有所感觸,我們也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孝順他們,去愛他們。
善有百種,百善孝為先。從古至今,“孝”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懂得以孝為先。欲先做人,必先行孝。把孝裝進心中,使孝先行。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9
自古以來,人類用自己的愛去溫暖別人,照亮別人,而且這種愛是發自肺腑的,更是永恒的。
孝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孝敬需要愛的詮釋,更需要愛的奉獻。愛是孝敬的基礎,更是做到孝敬的必經之路,只要有愛的出現,愛的釋放,那么孝敬也就隨之而來。
假如把孝敬看做一艘小船,那么,愛就是推進小船前進的那個漁夫;孝敬需要我們的熱心,更需要我們的真誠,只有這樣,人類的.需求才恰到好處。
孝敬父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父母便給予我們愛,在愛的哺育下,成長,成才。這份愛是我們必須回報的,孝敬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兒女做的很不雅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關心體貼父母,甚至有些子女從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及其愛好,父母的行為的確令人有些傷痛,孝敬父母其實很簡單,一句虛寒問暖的問候,當父母身處困境時,應鼓勵父母。
當父母摔倒在地上時,用雙手親切的扶起。當父母忙碌時,應主動幫助父母,去幫父母分解壓力;當父母心灰意冷時,應勸告父母應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本應該是這樣,許多事是無法改變的。父母是我們生活的一半,如果父母是一朵荷葉,那么荷葉里包裹的便是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用真誠而又熱情的愛去孝敬父母。
孝敬需要愛,用愛去孝敬父母,用愛證明自己的孝敬,愛是人類最崇高,最偉大的一種品格,只有用愛去表示,去展示,才能寫出自己別具一格的孝敬。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一個問候,就能示愛,更能呈現出孝敬,孝敬父母是做子女的責任;母愛如海一樣寬闊,父愛如山一樣高峻,所以我們用愛找回那份孝敬,找回父母對子女付出的那份愛。
人類從一輩一輩地流傳下來,尊敬長輩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也許,在小時候,我們除了在父母的愛之下成長,也在長輩的教育下成長,我們現擁有的所有成就免不了長輩的教誨,長輩對我們疼愛有佳,我們不能忘恩負義,我們可用愛去孝敬,用愛去回報,對長輩的一聲問候,身體是否健康,生活是否快樂,工作是否順心,這都體現出孝敬。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10
“你怎么搞的,數學竟然考個70多分回來,這些題你不會做?寒假補習班上你學了些什么?”爸爸拿著揉皺的試卷,在我面前徘徊著,此時家里蒙上一股火藥味。
“以你這樣的成績怎么考上重點高中啊,你以后的前途該怎們辦啊?”
“考不上就算……我又不……”我小聲低頭說道。
“你這孩子,怎么會這樣,我花了很多心思放在你身上,不行,你得考上重點,我立刻幫你去報補習班……”
“我不要,我不要上補習班!!”我氣氣沖跑進房間,大力地“砰”醫生把門關上,一股勁兒往床上鉆。
沙沙,沙沙……
黯然失色的我躺在床上,黑暗,猶如一張猙獰的臉,讓我不戰而粟。煩惱,猶如毒蛇似的死纏這我,恐怕只有窗外的秋雨伴我度夜了。
我靜靜地躺在床上,不禁閉上眼睛,在剎那中,我突然覺得那凄涼的雨滴正以一種神奇的,超然的聲韻解脫著我,那“滴答滴答……”的雨聲正以一次次得道破我的心思,一滴滴的掏空我心中的煩惱,一點點的向我訴說……
我仿佛聽到窗外被秋雨摘下的黃葉,飄飄然地了落下,身后傳來了培育多時的樹丫的嗚嗚聲。我不禁感概起來,這柔弱的葉子能禁受多少回的風吹,多少回雨打?幾多憂愁,幾多痛苦,幾多疑惑?那嫩綠葉子為何變成容顏憔悴的黃葉?還不是因為秋雨嗎?
滴滴答答,我突然想起了文天祥的“身世浮沉雨打萍”,但是我分明聽到葉子在微笑,它似乎在說,它應該感謝秋雨,是秋雨讓它葉落歸根,給后者騰出一片空間,更舒暢的發芽成長,演繹著“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故事。
深泥的黑夜中,黃葉隨著秋雨一起化去……明年定然是“枝更健,葉更綠”。是啊,秋雨就像嚴父 它的愛著眼于未來。
對,父愛著眼于未來。爸爸如此緊張我的成績,就是這個原因吧……我不禁地閉上雙眼……
在朦朧中,我看見父親挺著疲憊的身軀緩緩地走來,輕輕地幫我蓋被子后悄悄地離開了……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11
說起“孝”這個字,真是讓我感觸頗深。在現代生活中,孝順的能有幾人?哪個家庭不是與父母分家,把年邁的老人擠進一個簡陋的小屋子中?古人曰:百善孝為先。做到的又有幾人呢?
在我的身邊就有一個例子,實在是讓人氣憤不已:那天下午我正在家玩,忽然響起了警笛聲,并且離我家不是很遠,于是耐不住好奇抱著手機向聲源處走去。不一會兒就聽到了一陣激烈的爭吵聲,于是我便肯定一定又是那個”著名“的兒媳婦兒在和她的公公婆婆吵架,因為這已經是常事了,不過這次更為嚴重一些。我認為完全都是那位兒媳的責任——她經常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和她的公婆大吵,更過分的是,在她剛生下寶寶的時候,她的婆婆去看小孫子,她卻不讓她的婆婆進大門。而現在,她硬是把屬于她公公婆婆的幾畝地據為己有,所以她那將近六十歲的公公不得不出去打工,著實讓人看著心酸。
我最討厭的現象就是“啃老”,曾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則新聞:一位健壯的青年自己不打工賺錢,整天在家游手好閑,向父母索要生活費,這一現象在網上被網友大力批評,我都為那青年感到羞恥。
前段時間開班會時,班主任在網上搜了一個視頻讓我們看。大致內容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爺爺被兒媳擠進一間破爛的不能再破爛的房子內。一天他的孫女生日,非拉著爺爺和她的爸爸媽媽坐在一個飯桌上吃飯。但是人都到齊的時候,她的媽媽卻一把掀翻飯桌指著老爺爺怒罵道:“誰讓你坐在這里的,趕緊滾出去。”于是老爺爺用干枯的手抹了一把臉上的淚,步履蹣跚的拄著拐杖慢慢地往門外走。這時她的孫女趕忙拉住她的爺爺柔聲地說:“沒事,爺爺,我讓你在這里吃飯,趕緊坐下!”然后把他扶到了凳子上。轉身厲聲地指著她的爸爸媽媽說道:“你們現在怎么對爺爺,我長大后就怎么對你們。”于是她的父母雙雙認錯,讓老爺爺留在屋內一起吃飯。
過一件件的事例證明,現在的子女越來越不懂得“孝”字的含義。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而人卻“慢慢地往最原始的思想退化,甚至連人最低級時的思想都不如”,我身為現代的人都感到羞愧。
希望人們能把“孝”的思想感悟透徹,切實行動,把中華民族的美德發揚光大!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12
“百善孝為先”是我聽過關于“孝”最多的一句諺語。對我們孩子來說,孝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該怎樣去詮釋。
孝,或許是放學一個人回家減輕父母的負擔。孝,或許是吃完飯主動收拾碗筷。孝,或許是給父母打水洗腳。孝,或許是考一個好的成績。孝,或許是親自為父母做飯。孝,或許是在父母勞累時給他們捶背。孝,或許是……我不知道該怎樣才算真正的孝順,但我知道一點,我們要健健康康的成長,不給他們惹麻煩,這也是一種孝。
每天放學回來,父母總是不在家。當我把作業寫完后,才能看到他們陸續回家的身影。爸爸媽媽日益消瘦的身子,還有額頭出現的白發,讓我無時無刻不想著以后一定要好好孝順他們,但等我長大工作還需要太長的時間,很想現在就為他們做些什么。父母為家庭付出的太多了,為了給我買好吃的,為了給我穿一件新裙子,為了給我上輔導班……都希望我將來有好的成就。但有時我還向他們發脾氣,一昧的去索取,沒有為家庭做過什么。是該分擔父母的壓力,為家庭做出一點奉獻,不能讓父母的身體再勞累了。
我想還是學生的我們,在休息的時候,不要圍著電視、電腦、手機,多做家務,給父母洗腳,幫父母捶捶背,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孝。
希望我們都可以做一個孝順懂事的孩子,讓孝這個中華傳統美德永遠傳遞下去。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13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后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于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系。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后娘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后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后妻像木頭一樣,呆呆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后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并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
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14
最近看了畢淑敏的孝心無價,深有感觸。她那驚人的見解,獨到的分析,精辟的語言無不令我折服。但是,最主要的是讓我真正的體會到“孝”的分量。
她筆下的那個學子,在家境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之時,堅持要讀研究生,母親無奈,只好賣x。試想,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去愛誰?
還有那個父母重病在床,自己斷然離去的游子,連最起碼的孝心或說親情都沒有,那么他空有一身皮囊,對家庭,對社會又有什么用呢?
可想想自己,對父母又盡了些什么孝呢。自己與他們的行為雖然有著極大的差別,但從“孝”的角度來說,又何嘗不一樣呢。連父母的生日沒有得到自己的禮物,更不必說父親節,母親節了。當父母傷心之時,也沒有點安慰。相信像我一樣的人還很多。
看著父母對待爺爺,與自己對待他們也有著很大的差別。
高考即將來臨,在這僅剩的一年多,平時還和他們吵吵架,現在想想,我是多么的不孝,是多么的可憐啊。
也許能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時間也只有這一年多了,也許我應該好好的珍惜這段時光。可是從容盡孝我該怎么辦呢。一處豪宅,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是一桌山珍海味,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數以萬計的金錢。我能給他們這些嗎,我給得起嗎?或許,我能給他們一朵野草,一朵小花。會如畢淑敏所說,在愛的天平上,它們是等值的。
孝,多么美麗的字眼。古有二十四孝的佳話,今天,殷武勇在新婚蜜月期,三次割下全部頭皮救父。
可是,許多人自作主張,為了美麗,把自己的耳朵穿洞帶上耳飾,在自己的身上刻上文身,這是對父母的大不敬,也是對生命的大不敬。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很好的解釋了這一現象。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愿,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趁著父母健在,好好盡一下孝吧。
我也會在心中默念:孝心無價。
以孝為話題的作文15
孝這個詞我不是很懂。以前我只知道父母給了我應得的。但是我還記得那天晚上,我在專心吃飯,爸媽還像往常一樣和我姐說話。其實說實話,我很羨慕我妹妹。我聽著他們開心的語氣,鼻子都酸了。我仔細抬起頭,看著他們的笑臉。我抿著嘴唇往下看,一抹銀光出現在我的視線里。我盯著我媽的頭發,看著那本該烏黑亮麗的長發,現在有銀白色的在那里大搖大擺。我看著媽媽眼睛下面的皺紋,低下頭,恐慌的感覺一下子就出來了。
開學了。早上,我揉揉眼睛,打開門,看見爸爸在廚房忙碌的身影。看了一眼后,我很注意自己的外表。當我回到餐桌上,看到桌子上滾燙的一面時,我呆了一會兒,看著父親微笑著,低頭專注于策略。吃完,我說,我走了。我把書包背在背上,但上了自行車,看到爸爸上了電瓶車,我就懵了。可是我沒注意,爸爸卻一路跟著我。我問:“爸爸,你為什么要去?”爸爸笑著說:“我出差去港口,看你怎么騎。”
我點了點頭,專注地看著前方的路。
第二天,爸爸還在廚房忙著。我看了眼,又進了衛生間。出來的時候看到桌上的餃子,二話沒說就吃了。我要走的時候,父親騎著電瓶車跟在我后面。我問他,答案是一樣的。
我仍然點點頭,專注地看著前方的路。
第三天,爸爸還在忙,我和以前一樣。看到桌子上的面條,我的碗里有很多肉,但我爸爸的碗里沒有多少肉。我不禁赧然,望著眼前模糊的視線,只有父親的笑容,卻也清晰地流露出來。
我看著還在我身后的父親,視線再次模糊,導致我差點撞到一棵樹。我匆匆聽完父親的憤怒,笑了。
但是.爸爸,一次是巧合,兩次是巧合,但是第三次呢?而且港口里還有你每天都要去的東西!
我不會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來孝敬你,我也沒有這個能力。而我脾氣那么暴躁,總是和你吵架。不知道你哭了多少次,也不知道你會有多難受。
我知道一旦我幫你做點家務做飯,你會覺得我有麻煩。我只能默默的去做。真想聽聽你夸我的話。但是,看到你開心的表情,哪怕只是夸夸別人。
我理解你,你把我的習慣記得那么牢。我知道我不習慣吃早餐,但是如果我不吃早餐,我又會胃疼。所以我在學習的時候,你每次都起來幫我做。即使你沒有多少空閑時間。
現在我明白了,“孝”。這個詞到底包含了什么?我不會做任何讓你驕傲的事,
但我會盡全力償還我欠你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