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學繪畫_名人故事
豐子愷學繪畫
1919年,二十二歲的豐子愷畢業于浙江省第一師范學校。
這是一所以培養小學教師為目的的初級師范學校,文化程度相當于初中。對繪畫有著濃厚興趣的豐子愷,無意當一名小學教員,渴望在繪畫上能得到深造。但是,他的家境既不允許他繼續深造,更不允許他專修繪畫。
躊躇之際,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吳夢非和劉質平,邀請他一起去上海,創辦一個培養繪畫和音樂教員的專科師范學校。“我也不自量力,貿然應允,成了創辦人之一,在學校之中教授西洋畫等課。”豐子愷說這話,不是假惺惺的謙虛,是真心認為,以自己當時掌握的繪畫技能,去教授學生,有點“勉為其難”。【星火作文網 www.easyzw.com】
他在學校圖書館借了一部日本明治年間出版的《正則洋畫講義》,從中汲取知識補充和提升自己。當時,國內畫界尚在“閉門造車”階段。對石膏模型寫生很有興趣的豐子愷,利用休息時間,在圖畫教室費了十七個小時,描成維納斯頭像的木炭畫,給學生做示范,并主張學生走“忠實寫生”路線。但漸漸地,美術界的“海歸”們,在上海相繼辦起了教授外國繪畫知識的學校和美術雜志,給國內繪畫界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
豐子愷買來幾本雜志,從中了解了一些關于歐美及日本美術界的信息,深深覺得自己“土包子”的水平和知識遠遠落后了。開始懊悔冒昧地當了這教師,誤人子弟。一次美術課上,他給學生布置靜物寫生標本時,被一只青皮橘子弄得傷感和自卑起來:自己不就是這一只半生半熟的橘子,帶著青皮賣掉,給人家當作習標本嗎?慚愧和自責,讓他突然間作出一個決定——出洋留學,學成個美術家歸來。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彼時,已為人夫的他,做教師所得的微薄工資,養家尚且不夠,哪來的錢留學深造呢?糾結、彷徨、矛盾、掙扎了一段日子后,他仍不甘心,決定不顧一切,冒險去東京。好心的姐夫傾其所有,借給他400塊錢。可這在異國他鄉能維持幾天呢?他不管這些,只想:大不了,用完這些錢就回來,也總算去東京美術界長了見識了。
讓他喜出望外的是,到了東京,國內的親戚朋友(包括吳夢非、劉質平)給了他大約兩千塊錢的經濟資助。不過,這也僅夠他在東京維持十個月的用度。而此時的豐子愷,就像沙漠里跋涉了很久猛然見到水源的人,十分興奮和貪婪,既想學繪畫、學日語,又想學英語和音樂。
他精心做了個學習計劃:在前五個月,上午,到洋畫研究會中心學習畫畫,下午學日文;五個月后停學日文,轉為下午到音樂研究會學習提琴、晚上學英文;其間,還要擠出時間去聽音樂會,去圖書館翻閱資料、看各種各樣的繪畫展覽......要學的知識太多太多,而他,只有十個月的時間。
“要獲得一種知識,必先定一個范圍,立一個預算,每日學習若干,每日切實地實行,非大故不能間斷,如同吃飯一樣。”他說。他覺得外文學習班老師授課太慢,索性輟學,去舊書店買來相關教材,每晚伏在簡陋的旅舍中自修。他限定自己在幾個禮拜之內學完一本日文小說或英文名著,他把書中的所有生字抄寫在紙上,剪成一塊塊紙牌,放在一個盒子里,每天算命一般向盒子里探摸紙牌,進行溫習和背誦。這樣學了三個多月,他已經能全篇通讀日文、英文版書籍了。而那些日文、英文班,才剛剛教到全書的幾分之一。
短短十個月,豐子愷學習了西洋繪畫、提琴、日文、英文,參觀了各種畫展,開拓了視野。回國后,他為了還債和生計,仍舊做教師——教圖畫、音樂和藝術理論。空閑的時候,他不停閱讀有關中國和外國的繪畫、音樂藝術方面的書籍,把經典的故事翻譯出來,寫成教課講義。
幾年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朋友將他積累的講義印成書稿,它們竟然大受推崇和歡迎。連他自己也沒想到,他由此走上了一條翻譯編著之路。最終,他成為了多才多藝的文學大家。
推薦閱讀:華羅庚: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李陽學習英語的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為人知的故事沈從文失敗的第一課曾子殺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