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對聯的風俗與講究 貼對聯的風俗與講究
貼對聯的風俗與講究,一直延續至今。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源于宋代,當時叫“門對”,后來也稱“春貼”、“對聯”。到了明代,春聯的內容更加豐富,除了抒發美好愿望,還包含了許多忠孝節義的思想內容。清代以后,春聯的形式式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對聯”這一稱呼。
一:春節貼對聯的風俗與講究
講述人:王杰,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過春節貼春聯兒也是我們中國老百姓的一個重要習俗。雖然今天我們很多人都生活在城市,搬進了樓房,但每逢春節的到來人們還是會去商場超市購買一幅自己喜歡的春聯貼在自家門口,如果誰家有人書法好,還會親自動手來寫一幅自己喜歡的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著時代背景,抒發著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表現形式。所以貼春聯可以說是春節期間的一件大事,貼春聯與貼年畫一樣,也是由貼門神演化而來。
春聯的歷史
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老百姓會把用桃木做成的桃梗,掛在屋門口的年畫旁邊,用來辟邪,這桃梗就是春聯的雛形。據《淮南子》記載,桃符也就是桃梗,就是用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能夠驅邪降幅的咒語,一年一換。
那時的桃符還不是今天老百姓印象里的春聯,那么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的誕生,則要追溯到明朝。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以后,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需寫春聯一副。從此以后春聯得以在全國推廣,一直沿襲到了今天。
貼春聯的講究
在咱們民間的習俗中貼春聯的過程也是很有講究的,如果春聯貼的不好,甚至貼錯了,不僅會鬧笑話,還會影響到一年的好運氣。其實要區分上下聯是有竅門的,關鍵在最后的一個字,根據春聯的格律規定,上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來結尾,也就是普通話中的三聲四聲。那么下聯則是平聲,也就是普通話的一聲二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色起平收。
貼春聯時應將上聯貼在右邊,下聯在左邊。那么左與右,則以面對大門或臂柱來區分,之所以這樣貼,是因為直行書寫都是從右到左,所以念春聯也是從右向左念。
前面我們講過“二十四掃房子”,民間還有一句諺語說:二十四,寫大字,意思是過了臘月二十三就可以寫春聯了,但什么時候貼春聯呢?貼新的春聯最好的時間是除夕的下午到傍晚,這段時間順序應該是由外面向里面貼,先貼抬頭福,再貼門福,最后才能貼到福,意味著一年的福氣,都從外面流向里面,把舊的春聯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運氣,貼上新的春聯,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每到貼春聯的時候,長輩們開始熬漿糊,搬梯子,小朋友們則捧著春聯跟在大人的旁邊,搶在前面,撕下舊的春聯待大人們把漿糊抹勻之后,在地上手中的春聯,這樣一幅嶄新而通紅的春聯就被張貼在了門窗上,過年的氣息也一下子濃烈了起來,寓意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萬象更新,貼春聯不僅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愿望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而且從風格不同內容豐富的春聯中,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家家戶戶所獨有的家訓、家風,是我們中國人過年一個不可或缺的習俗。
*** :
李方舟 張悅鑫
二:貼對聯的風俗與講究50字優質回答:
貼對聯的風俗與講究有如下:
在張貼春聯時,往往有的人把上下聯貼錯位置。要區分上下聯關鍵在最后一個字,根據格律規定,上聯最后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普通話三聲、四聲)結尾,下聯則是平聲字(普通話一聲、二聲)結尾。
貼對聯時應將上聯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左與右則以面對大門或壁柱來分。之所以這樣張貼,是因為直行書寫都是從右到左,所以念對聯也是從右向左念。
貼春聯的時間
民間有一種神話的傳說: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撕破后,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家家戶戶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等。
貼春聯最好是除夕早上6點到中午12點之間,把舊春聯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運,有除舊布新的意思。
優質回答:
1、左右聯勿貼錯:張貼春聯時,區分上下聯關鍵在最后一個字。一般來說,貼對聯時應將上聯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左與右則以面對大門或壁柱來分。2、貼春聯的時間:貼春聯最好是除夕早上6點到中午12點之間,把舊春聯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運,有除舊布新的意思。因為過了除夕,萬象更新,所以趕在除夕晚上貼好春聯,寓意最好。現在人,在除夕當晚,都忙著做年夜飯、看春晚,有的還要祭祀,事情較多。趁著下午晚飯前這段空閑時間貼上春聯,光線也好,應該是最合理的時間了。3、單數寓意著吉利:在大門貼春聯,記得要貼單數,單數象征吉祥。春聯普通都有上下兩聯加上一個橫批或者是在中間貼福字。對聯又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春聯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的表現,也彰顯著我國人民的文化和智慧。貼對聯的習俗最早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對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清朝的梁章矩編寫的《檻聯叢話》中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詳細論述。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三:貼對聯的風俗與講究作文
作文一:
春節的習俗春節是個傳統的節日,也有很多傳統的習俗,比如貼春聯。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
每當大年三十日,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 *** 聯,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章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
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
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放鞭炮,掃塵,年畫,拜年等。貼春聯是春節的習俗之一,可以趕走邪靈,帶來美好的明天。
作文二:
春節習俗為什么到了春節我們都要放鞭炮,貼春聯呢?
原來,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年’的怪獸,每當到了除夕夜就爬上岸來吃掉無辜的人們。因此,每當除夕夜來臨之前,人們都跑到了別的地方,去躲避‘年’的襲擊。有一年,一位老人來到了村里,一位老婆婆看他這么可憐,就給了他一些吃的,并說:“老人家,您快去別的地方躲一躲吧,不然‘年’會把你吃掉的。”
老人說:“只要你讓我在這住一晚,我就幫你把年給趕走。”就這樣,老婆婆把那位老人給留了下來。到了晚上,一陣陣吼叫聲從遠處傳了過來。“啊!啊!”老婆婆說:“老人家,‘年’來了,我們怎么辦?”老人不緊不慢地說:“不用焦急,看我的。”老人說著,便叫老婆婆煮起了飯來。隨即,灶堂里發出了噼哩啪啦的聲音,傳到了年的耳朵里,年便有些怕了起來。年回頭又看見灶堂里的火光,又聽見了那位老人哈哈的笑聲,嚇得大驚失色,便逃回到了山里。
這時,老婆婆才知道“年怕響聲,怕火光,怕紅顏色”。從此,中國人家家戶戶在春節的時候都要放鞭炮,貼紅紙,做好吃的。貼紅紙太單調。有人就在紅紙上畫點東西、寫點字。慢慢地,大家在紅紙上寫上各種心里話,祝愿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話,漸漸地就形成了現在的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