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幽默到心田-生活錦囊
幽默是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多看多讀幽默文章對增進幽默功力大有裨益。
有人說中國人是最缺乏幽默感的民族。這一點,我不同意,因為我從小就發現,中國人處處都在表現幽默感。
我上大學時,老師們都是“書畫名家”,卻不乏幽默。記得有位教授,接到一個朋友送來的古畫,請他鑒定。畫明明是假的,他居然也蓋鑒定的印章,一邊蓋,一邊說:“唉,如果是行家看到,一定了解我是因為人情,不得不這么做。如果是外行人看到,反正他外行,沒什么關系。”他這文人的歪理,后來被我寫到書里批評,卻不能不說他很幽默。
大學畢業,我進了中視新聞部。那里的同事更“逗”,每天大家一邊寫新聞稿,一邊開黃腔。有一回,去秀姑巒溪采訪急流泛舟。駕舟的人一邊蕩槳,跟急流搏斗,一邊對船上的救生員喊:“記者如果掉河里了,先跳下去救攝影機,那機器很貴的!”“天哪!為什么不先救記者?”我喊。“你們掉下去,到了下游自己會浮起來,機器不會。”
又記得有一次參加《傳記文學》周年酒會。《傳記文學》的創辦人劉紹唐致辭,笑著說:“這雜志把死人辦活了,把活人辦死了,把我自己辦老了。”短短三句話,幽默地道出他幾十年的辛苦和成就以及對人生的感嘆,真是令我佩服。
出國之后,因為教文學和藝術的課,常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更對中國人的幽默嘆服不已。譬如在唐人的幽默故事里,說有一天弄臣犯了錯,皇帝把他推下御花園的池子,再把他拉上來問:“怎么樣?你在水里有沒有見到屈原?如果沒見到,就再把你推下去。”“臣見到屈原了。”弄臣居然說。皇帝笑起來,追問:“屈原跟你說了什么嗎?”“他說了,”弄臣回答,“他說他沒遇上好主子,所以投了水,你有這么英明的皇帝,為什么也要投水?”皇帝笑歪了,饒了弄臣。
又有一回讀古典笑話,說城里來了土匪,見人就殺,有個矮子也被抓住了,要被砍頭。“你別砍了吧,”矮子求土匪,“大家都笑我矮,這一砍頭,就更矮了。”土匪全笑彎了腰,居然把矮子放了。
據說這兩則故事都是真實的,幽默居然可以救命,實在令人驚訝。
至于中國人在對對聯時表現出的幽默,就更令我嘆服了。譬如有個學生上課時身上癢,東抓抓西抓抓,把老師弄火了,給他出了個上聯:“抓抓癢癢,癢癢抓抓,愈抓愈癢,愈癢愈抓。”學生對不出來,挨了批,哭著回家。他爸爸弄清了原委,說這有什么稀奇?老子給你寫下聯,明天拿去。學生第二天把爸爸寫的下聯交給老師:“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這對子多損,又多幽默啊。
還有個近代對對聯的故事。有個官員在江邊看春天的景色,十分陶醉,于是出了個上聯:“五月黃梅天。”要隨行的官員對下聯。半天沒人對得上,倒是一個睡在檐下的酒鬼,張開眼睛說:“三星白蘭地。”多妙啊,五對三、月對星、黃對白、梅對蘭、天對地。這“對聯”的幽默不是中國人才有的嗎?
這個世界有了幽默,才顯得有意思。“一笑解千愁”,你不見在經濟低迷的時候,人們反而愛說笑話嗎?因為笑話往往諷刺時事,憑借那一笑,人們化解了心中的郁悶。
幽默最大的妙用,就是不傷情——把要說的都婉轉地說了,又好像沒有真說;仿佛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卻又可能是“言者有心”,只是裝作無心的樣子。
想想,歷史上多少名臣,不就是靠這種本事,“拐彎抹角”地勸諫了君王嗎?
所以幽默也像太極拳,它有軟中帶硬、虛中帶實、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幽默常常就是一種不能承受之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