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雙贏-人與社會
中國邏輯習慣非黑即白。只要發現了誰的一個缺點,頭一天還熱情相擁呢,一轉眼就“這個人怎么這樣”。可是,你自己有時候也是這樣啊。當我們了解人性的復雜時,理性才會慢慢地建立起來。
近半年我常常講,不要站在道德的立場上討論道德。比如去年,中國人討論最多的,一個是老太太跌倒了沒人敢扶,怕被訛;一個是小悅悅事件。大家在那兒感慨,中國人現在良心滑坡、道德淪喪、世風日下,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我覺得,當下的中國人不比100年前糟糕,也不會比100年后好。內心有好有不好,人性就是這樣,要看周圍的環境是激活了我們的好,還是激活了我們的壞。
它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有時候還跟改革有關系。比如說,15年前,兩車一撞,下來就打,因為打完了的勝負決定誰賠償。現在比較文明,兩車一撞,下來將保險號一抄,還可能互相點根煙,走了。為什么出現這種變化?不是講文明,是強制上保險。為什么老人跌倒了會沒人敢扶呢?這是因為,我們現在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沒有覆蓋每個公民。如果老人跌倒以后,知道不會給兒子和姑娘添麻煩,他就不會訛人。
我二十多歲的時候,有一天在日內瓦湖邊,龍永圖問我:小白,你知道什么叫談判嗎?我說,不就是你們天天跟美國人拍桌子吵架嗎?他說,小白,談判是雙方妥協的藝術,任何單方面的贏都不叫談判,那是征服,或者說是戰爭。后來,龍永圖奉獻了“雙贏”這個詞。
當時我只記住了這句話,沒有太深刻的理解。
這三四年,我不斷地重復這句話。年輕人從來都覺得“妥協”是一個糟糕的詞。過了40歲我才明白,如果能夠營造、逼迫對方和你都做到一定的妥協,然后完成進步,社會才會不斷進步。回望歷史,你不覺得,所有的進步都是由于雙方妥協促成的嗎?
說小了,人生就是一場跟歲月的談判。很多人過得擰巴,就是單方面想贏,忽略了歲月的力量。人到四十多歲頭發會白,眼睛會花。你改變生活方式,妥協,歲月也會與你妥協半步。你跟你的領導之間也是一場漫長的談判,民主不也是如此嗎?
我覺得,當下的中國,需要營造一種雙方都懂得的妥協的氛圍,共同前進。權力要懂得妥協,對自己要有所克制。我覺得公眾的妥協在于,我們可不可以變得更加理性,而不是情緒化;我們可不可以在反抗的同時,也能自責和自律。我覺得,這可能是最關鍵的。
我們未來的10年,就是要看會不會形成一種妥協的平衡點,然后完成這個社會、這個國家質變的那一瞬間。任何單方面的妥協都不可能。現在很多事件、沖突,都是來自非理性的公眾和非理性的權力會合。
但是,這兩者之間誰先誰后,是很重要的,我覺得公權力要先妥協。媒體更多的是要約束公權力,要通過對常識的捍衛和對理性的呼吁,慢慢地讓這個社會的理性建立起來。
現在,好像每個人都很苦悶,不像20世紀90年代初,突然沉默,不理過去了,然后一門心思玩經濟掙錢。現在,中國人重新來到一個十字路口,開始迷茫:物質差不多了,可是還不幸福。怎么辦?在這個迷茫的時候,我覺得恰恰要理性起來,很簡單,逼迫雙方妥協,從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