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世間感動
生病之后,我輟學在家,身體上的病痛固然難以忍受,而更讓人難以面對的是那種有若被眾人遺棄的感覺。原本為參加初中聯考而忙得如拉緊的弓,集中全力蓄勢待發,突然之間,你被取消了參賽資格,趕出了競賽場,你只有躲在無人注意的角落,冷眼旁觀,那些緊張、那些熱鬧、那些歡呼都已遠去,那個世界完全將你摒棄在外。
生活中有一些東西不一定是你所喜悅的,然而一旦被迫割舍,那種委屈、那種不甘、那種頓失所依的措手不及,就像一顆被推離正常軌道的星球,飄浮在茫然無垠的太空,沒有重心,也沒有方向。
其實,我比父母更早了解自己的病已經“無藥可救”,只可憐天下父母心,猶自在那里作無謂的掙扎,我只是無可無不可地趕著一場又一場與醫生的“約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必須一個人搭乘火車,再轉搭公車,才能抵達醫生的診所。那條路好長,好孤單,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
忘記是哪一天,父親走到我房里,握著我的手,望著我說:“乖,你不要怕,爸爸會養你一輩子,等你長大了,爸爸會為你招一個女婿!”
那一剎那,我突然明白父母所受的驚嚇與慌亂甚于我,其中還摻雜負疚的成分。很多年后,父親無意中透露,在我初病的那幾年,他常常夢到祖母及外婆的指責。父親用這樣一種保證安慰我,毋寧是安慰他自己。
父親一定沒想到,他的話深深地扎傷了我,莫非連父親也對我不再抱任何的期望?5個小孩中,父親愛我最深,我是屬于“小時了了”的人物,智慧開悟得早,加上伶牙俐齒、反應靈敏,人前人后都帶給父親極大的喜悅和滿足感。
難道說,僅僅一場病,父親就認定我這一生一無是處,需要他養一輩子,甚至在他年老之后,再找一個男人接手來養我?他才是讓我傷痛的真正原因。
我第一次結結實實地面對自己,不想父親給我的刺激竟然成了突破困境的契機,蛹能脫困于繭,自有一番天地供它翩躚。
就這樣,我為自己走出了一條路。1978年,第七屆十大杰出女青年選拔時,一位曾經得過此獎的朋友立意要推薦我,我卻執意不肯。原因是家中除父親之外,無人看重這種事,母親尤其討厭我們沒事炫耀、亂出風頭,弟弟妹妹則拿我窮開心說:“怎么,你要去競選十大女歌星嗎?”
因此,盡管朋友把我的推薦書寄了過去,無論如何我也不肯送上資料,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原本我們是瞞著父親的,終究還是不小心漏了口風,父親起始大驚,雖然沒有責怪我,卻明顯地看出他的失望。父親的反應也讓我吃了一驚,我第一次發現原來他是這樣看重這個獎。
我對父親有說不出的愧疚。
沒想到兩年后,第八屆十大杰出女青年開始選拔時,我突然收到選拔會寄來的一封公函,大意是說,上屆有人推薦我,但我未曾寄資料,而他們仍為我保留候選人資格,希望我盡快補送……這幾乎是從未有的事,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正因為如此的不尋常,我開始正視這件事。
我和妹妹把所有的作品合力整理出來,父親以他多年案牘的經驗,親自教導我一一分類、貼上標簽、編排索引,整整裝滿了一大紙箱。他甚至擔心郵政失誤,堅持親自將資料送至選拔會。社區山路難行,箱子既重且大,無法背也無法提,只有捧在手上,而父親已年屆70,但他一點兒也不以為苦,喜滋滋地說:“為女兒服務,是爸爸的光榮!”
名單揭曉后,父親簡直可以用“欣喜若狂”四個字形容,一大清早就跑到臺北買報紙,他對報販子說:“你把所有的報紙,每種都給我一份!”
這以后,我又陸陸續續得了一些獎。每次,他都把報道我的新聞看了又看,把我得獎的照片壓在他辦公桌的玻璃板下。舉凡向他道賀的親朋好友,他都滔滔不絕地復述一遍我的“奮斗史”及得獎經過。
糟糕的是得獎后遺癥。在往后的10年間,父親不論是到郵局寄信、商店買東西,或是到戶政單位辦事,回來后一定會對母親津津樂道:“人家都說,我的女兒好了不起喲!”
“奇怪,人家怎么知道你的女兒?”母親不解地問。
父親只笑不語,母親恍然大悟:“一定是你自己到處張揚的,對不對?”
“當然啰!”父親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更糟糕的是父親幾乎患了“得獎癥候群”,某某大學頒給別人一個榮譽博士,父親竟會酸溜溜地說:“我女兒比他更有資格獲得這項榮譽……”
總之,不論別人得了什么獎,好像都應該有我一份。好在家里還有一位冷靜、理性、視名利如“糞土”,經常把我的獎牌拿去墊鍋底的母親,總算平衡了父親的“狂熱”,沒叫我也迷失在其中。
1990年底,我帶領殘障團體赴大陸訪問,會后順便陪母親回西安省親。行前當天,突然接到吳三連文教基金會的電話,主動甄選我為當屆社會服務獎的得獎人,頒獎典禮正好在我預定回臺的那一天。惟恐無法及時趕回,我特地要父親代我領獎。事后,據朋友形容,當司儀叫到我的名字,只見父親快步沖上臺,興奮難抑地“標榜”著自己的女兒,惹來臺下一片笑聲。只不過,這股興奮的情緒只持續了短短幾個月,父親就匆匆走了。父親過世之后,任何獎對我都已失去了意義,因為,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對我得獎與否那樣在意期盼,并且能與我一起分享榮譽、分享快樂的人了。
前些天,社區一位鄰居告訴我,父親曾對他說:“我這個女兒雖然只有小學畢業,可是比起其他得博士的兒女還要讓我引以為傲!”
我多么想大聲告訴父親:“爸爸,我所有的獎都是為您得的啊!”
(聶勇摘自《世界名家經典散文》
圖/孫洪崗)
獎
1999年的時候,我為了追求自由而奮斗。當時我已經有了很大的名氣。但是,利還沒有獲得,金融不安全感深刻存在著。1999年盡管搜狐融資很多,但是作為公司CEO,我這種不安全感還是沒有消除。
后來我說過一句話:我在名利的大道上一路狂奔。的確是這樣。我用了8年,現在金融不安全感徹底消除了。現在我知道了人生的意義,知道要干什么。自然界給人的壽命最多100多年,就是4萬多天。這4萬多天是不是高興很重要。每個人的存在都是自然界的杰作,但是這個杰作能不能活到一種最行云流水的狀態?
我的奮斗就是要把奮斗變成不奮斗。幾年前,我每天很早到辦公室,隨時找我都能找到。現在我把主動權收回了,只有我去找誰開會,我要不去找你,你是沒有權力找我開會的。甚至你發一個短信,我都有權不回。
我拒絕跟任何人吃飯。以前有很多廣告商要見,現在廣告商我都不見。見廣告商可能會幫助這個季度的銷售,但是我現在關心的是公司長久的競爭力。我在外面喝咖啡,有時候碰到一些人,他們要跟我談跟搜狐合作的事情,我從來不談———這是我下班時間,你跟搜狐合作,應該去找相應的部門。
這樣一來,我可以不被干擾地來關注公司最重要的事情,公司需要這么一個人提供創造性。現在有一批管理者幫我運營公司,就像一艘輪船,我沒事拎著榔頭在里頭走來走去,走到哪里敲兩下,保證機器正常運轉。
如果我現在全然退休的話,肯定活得更高興,因為我有太多興趣了———思想、音樂、運動、穿越、散步、蹦迪。但是我還是有一些虛榮心的,希望把公司做得更成功。
我還需要證明自己嗎?這個世界不是由黑白構成的,在證明和不證明之間有一個很長的地帶。我相信,在中國做企業或者做政治的人里面,需要證明自己的傾向和意圖是最弱的。
我追求的是———首先要把“必須做什么”和“應該做什么”的責任和義務從我的辭典里刪去。這幾年我就是在一個不斷刪除的過程里,到現在,還沒有刪完。
中國很多做企業的人其實活得很累,因為他們在證明的道路上拼命奔跑。他們都在一種價值觀下朝前走。這就像一條河,一棵大樹橫過來架在河上,就這一條道,無數螞蟻沿著大樹爬,看誰先奔到對岸———可我連這棵樹都砍了,還有什么道?我為什么要過這條河?大家都是在一個價值體系中往上爬,而我是沒有價值體系的。這樣我焦慮很少,活得很輕松、很年輕,我到七老八十,活得跟小伙子一樣,大家都愿意來聽我講課———可能那就是我的歸宿。